編者按: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實驗小學始建于1975年。學校始終堅持“上善”的教育哲學,秉承“快樂向上、幸福向善”的辦學理念,立足“培養(yǎng)德善篤行、高雅智慧、氣韻生動的上善兒童”的育人目標,努力成就師生的幸福成長。近年來,學校依托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以弘揚書院文化、書院精神為抓手,著力打造校園里的上善書院,建設書院式的幸福學校。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全國“百所數字校園建設項目示范學?!?、全國學校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中小學書香校園閱讀基地、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示范基地、常州市義務教育“新優(yōu)質學?!钡?。
【摘 要】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實驗小學提出“基于書院精神推行場景式學習”的教育理念,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體現書院文化、弘揚書院精神的豐富靈動的學習場景,充分利用各種學習場景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逐步形成書院精神下推行場景式學習的路徑與范式。
【關鍵詞】書院精神;場景式學習;學習場景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60-03
【作者簡介】錢愛芙,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江蘇常州,213000)總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
我國古代書院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書院文化,書院精神是書院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內容是“尚德、務實、創(chuàng)新”,并以人格修養(yǎng)為旨歸,以經世致用為特點,以求真求新為特征。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武實小”)確立“打造校園里的上善書院、建設書院式的幸福學?!钡陌l(fā)展目標,以書院文化豐富學校文化,以書院精神引領教育教學,培育體現書院精神的“上善”文化,建設富有書院氣息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并以基于書院精神推行場景式學習為重點,著力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品質。
一、書院精神場景式學習的基本內涵
武實小基于教學實際,把學習場景界定為學生學習所需要的、學生活動其中的場景,主要由場所(場地、教室、專用活動室、學科活動基地等)、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等)、情境(與學習內容、學習任務相關的資料和活動情境等)等相互聯系的三大要素構成。學習場景不同于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情境,學習環(huán)境主要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環(huán)境氛圍,學習情境主要是用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引領學生思考、支持學生學習的材料、問題和活動等,而學習場景則是場所、環(huán)境和情境有機結合的綜合體。
武實小基于書院精神推行場景式學習,主要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注重修學與修身的統(tǒng)一。學校承續(xù)古代書院教育的價值追求,以立德為先,引領學生實現品格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整。二是倡導自主與自由的研習。古代書院倡導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學術精神。學校為學生提供自由而靈動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潛能,在個性化的學習中完成主體的發(fā)展。三是實現課程內容與學習場景的融合。融合意味著課程與場景的全面打通,我們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融學習、生活、實踐于一體的空間。
二、書院精神場景式學習的實踐路徑
(一)一個“建場”行動
“場景式學習”包含三層含義:在場景中學習(場景成為載體);通過場景學習(場景作為工具);場景本身就是學習(建構場景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基于書院精神推進場景式學習,就是要汲取書院精神的精髓,創(chuàng)設富有體驗性、互動性、實踐性和生長性的學習場景,既為學生在場景中學習、借助場景開展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又充分發(fā)揮場景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浸潤、陶冶作用,使課堂真正成為富有書院氣、學術味的文化場,真正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命場。
1.做到“四個體現”。
一是體現書院精神,突出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彰顯學科的應用價值和書院的務實精神;以問號、懸念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激勵學生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彰顯書院的學術精神,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德善篤行,高雅智慧,氣韻生動”的品性。二是體現兒童立場,創(chuàng)設富有童心、童真、童趣的學習場景,能夠服務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適切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基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情感共鳴和思維活力。三是體現核心素養(yǎng)要求,各學科的學習場景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習得技能、拓寬視野,而且知情意行相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是體現學科特色,創(chuàng)設的學習場景是為本學科的教與學服務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和融通,突出本學科的課程性質和課程理念,彰顯本學科的價值和特色。
2.涵蓋“四個內容”。
學校從設施環(huán)境、主題情境、學習資源、互動平臺等四個方面,系統(tǒng)設計和整體建設書院式的學習場景。在設施環(huán)境方面,我們把整個學校打造成一個大書院,將每個班級打造成一個小書院。一是配備學生在場學習、探究、實踐所必需的設施器材、教具學具;二是設計布置與所學課程相關聯的文化場館,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和韻味。在探究式的主題情境方面,圍繞課程類別及學科主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游戲情境、問題情境。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內的長廊、園地、文化墻來布置主題情境,如孔子書屋、孟子書屋、季子堂等,形成室內室外相融通的學習場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到鄰近的場館看一看、做一做。在多元化的學習資源方面,學習資源既包括傳統(tǒng)的圖文資料、實物標本等,還包括遍布校園各處場景的動態(tài)學習資源,如在上善農學院中,學生只要拿出智能設備掃一掃二維碼,植物的名字、習性、特點等知識就能全部呈現。在全域化的互動平臺方面,各教室均配備智能終端設備的互動觸摸顯示屏,教師可以輸入并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思維導圖、參考資料、故事游戲、即興搶答等材料,既方便課上使用,又可供學生在課前課后自由瀏覽、自主學習。
3.把握“四個結合”。
在學習場景的內容與形式上,學校注意通用與專用、長期與實時、靜態(tài)與動態(tài)、線下與線上相結合。一個教室、一個場所的學習場景,既有超越學科的通識文化環(huán)境布置、同一學科通用的器材和資料,又留有相當大的空間,由各學科基于單元教學布置專用的、實時使用的主題情境和設施材料。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就是既有相對固定的、以書面形式呈現的情境和資料,又有可移動、可操作的實物模型和實驗器材。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各學科圍繞單元主題和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和互動平臺,即時為學生呈現情境資料,提供學習材料和練習檢測等。
(二)一組“在場”實踐
1.建構課堂教學范式。
古代書院提倡講學自由,學習以學生的自我修習為主、教師講學指導為輔。教師的“講”,不能替代學生的“學”。學校立足“學程”,構建了具有書院味道的“靈動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自學自研—表達交流—深度探究—歸納提煉—當堂練測—拓展深化”六個環(huán)節(jié),并形成了一系列具體的操作策略。自學自研、表達交流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向學習目標,教師布置自學任務,學生自學預習,在預習中初步感知、生成問題,在預習后自由表達、交流感想;深度探究、歸納提煉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向教學重點難點,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指導學生開展閱讀、實踐、探究相結合的深度學習活動,進而組織學生展示交流,幫助學生歸納知識、提煉方法;當堂練測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向學習目標,教師組織當堂練習或當堂檢測;總結反思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領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總結,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反省,并聯系生活發(fā)散遷移、質疑追問。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五個一”,即一組高質量的問題、一次真實的深度探究活動、一次自由表達的對話交流、一次精當的當堂練測、一次基于動態(tài)生成的質疑追問。
2.形成場景創(chuàng)建流程。
創(chuàng)建學習場景是一個逐步推進的動態(tài)過程,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創(chuàng)設基本場景,教師帶領學生設計布置教室、活動室內的通識文化環(huán)境和學科文化環(huán)境,根據課程內容投放一些基本的學習、探究、實踐所需的設施器材。第二步是創(chuàng)設主題學習場景,各學科教師在每個單元教學之前,先指導學生了解本單元的主題和主要學習內容,然后發(fā)動學生圍繞單元主題和學習內容收集、篩選各種材料,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整理學習資料,為整個單元的教學作好準備、營造氛圍。第三步是不斷豐富學習場景,為實施場景式學習,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布置收集材料、繪制思維導圖、制作實物模型、質疑提問等自學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后,將材料放入教室內的學科資料袋,將作品、問題等呈現在黑板上或學科主題情境展板上。同時,教師進一步收集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習題等,或在教學中直接呈現,或輸入智能互動平臺。
3.創(chuàng)新場景深化方式。
學校引導學生充分借助教室內、校園里的學習場景開展拓展性學習,在布置和解讀學習任務后,讓學生自由活動,或參考放在室內的主題情境和學習資料,或在互動平臺上查閱資料,或利用室內的設施器材做實驗、做作品,或到校園里有關場所和院落進行實地觀察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增強活動情趣、提高活動水平,而且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和運用材料來開展活動、解決問題,鍛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