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紅
自宋代以來,俗文學大興,到明清之際,越來越多的擬話本小說問世,代表作有“三言二拍一型”及李漁的《十二樓》《無聲戲》等。清中后期宣講小說流行,其故事來源一是宣講者取自近時近事創(chuàng)作,二是改編自史傳、小說、戲劇,相當一部分取自三言二拍。這些宣講故事,極大促進了三言二拍的民間傳播與接受。目前相關研究多關注到三言二拍選本或被改編的雜劇、傳奇,偶爾提及彈詞、鼓詞、寶卷,①少數(shù)文章論及子弟書及潮州歌冊,②也有人提及三言二拍被改編為宣講小說的情況,但涉及的篇目較少,且就改變之作本身研究做得很不夠。③宣講小說如何從三言二拍取材,改編目的為何?如何通過改編達到目的?本文擬就上述問題展開分析。
三言二拍題材十分豐富,以小說史的分類分之,則世情、公案、歷史、神魔四類皆具。以“三言”為例,最多者為世情,其它三類亦不乏之,說神魔則有《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鄭節(jié)使立功神臂弓》《陳從善梅嶺失渾家》;說歷史則有《金海陵縱欲亡身》《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說公案則有《三現(xiàn)身包龍圖斷冤》《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等;就主要人物而言,除了普通百姓,還有帝王將相,如《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梁武帝累修成佛》等。由于小說題材多樣,被改編的相當多,戲劇、傳奇、寶卷、鼓詞、子弟書等不少篇目皆從中改編,被改編者不乏世情、神魔,如三言二拍鼓詞、子弟書與彈詞、歌冊就有《百年長恨》《珍珠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賣油郎》《三笑姻緣》《杜十娘怒沉八寶箱》《三難新郎》《胡迪打秦檜》《蝴蝶夢》《雷峰塔》等。
?
清代圣諭宣講是一項“國家行動”,在此項行動帶領下,宣講內容由圣諭漸漸擴展至更廣泛的倫理,宣講形式也由道理勸戒到以故事講道理。就宣講文本形式而言,最初的圣諭宣講文本以文言為主,對圣諭十六條進行闡釋,故事少且比較簡短。講述和傾聽故事是人類的普遍現(xiàn)象,人類需要故事與小說,才有了故事與小說,“說故事的人”④在社會中廣受歡迎。嚴肅的道理訓誡遠不如故事感染人、影響人之深。由于文學經典以其經典性而流傳更廣,故宣講小說除了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取材,也從文學經典中取材并加以改編,作為案頭讀本的三言二拍就成了宣講小說的取材寶庫。但宣講小說在從中取材時,在題材選擇豐富性上,不再如三言二拍本身及其它相關的說唱文學那么豐富,而是有一定的偏向性。
三言二拍被改編的具體篇目列表如下(篇目名稱相同者,皆只取一名):
據筆者所占有的資料統(tǒng)計,三言二拍5部擬話本小說集24篇故事的正話或頭回被改編成的宣講小說竟然達到48篇,倘若將篇名相同而屬于不同宣講小說集的加上去,改編者有62篇之多(其中不乏相互轉載的篇目)。⑤三言二拍宣講小說,沒有歷史、英雄、神怪這些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題材。即便標題中有鬼怪,亦只是吸引人而已,如“鬼斷家私”之“鬼”不是真正的鬼,“和尚遇魔”之“魔”亦非真正之魔?!扒辶缮瘛敝小俺缮瘛钡那楣?jié)只是整個勸善故事褒獎主人公的一個情節(jié)而已,而非主要故事。同樣,小說中有的官員(如滕大尹與包公)也非主人公,即便作為主人公,故事也不是側重于他們如何處理政事,而集中于他們的清廉或對弱者的關愛,謳歌的是其“仗義”,十分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現(xiàn)實感極強。
三言二拍宣講小說傾向于現(xiàn)實題材,與明清之際由擬話本小說改編的宣講小說題材取向是一致的。據目前的材料看,《型世言》《十二樓》《連城璧》《石點頭》《云仙笑》《歡喜冤家》等小說中有17篇被改編成宣講小說,⑥改編時所選取的篇目,都遵循現(xiàn)實性原則,即便是婚戀題材,立足點也不在男女感情而是與之有關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梢哉f,宣講小說在改編擬話本小說時,在題材的取向上,不約而同集中到了反映現(xiàn)實問題的題材上。
三言二拍宣講小說集中于世情題材,但亦具有豐富性。這些題材多表現(xiàn)家庭生活及普通的人際交往,表現(xiàn)夫婦、兄弟、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關系,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烈女、孝婦、秀才、仆人,也有和尚尼姑;有慳吝者,也有慷慨仗義者;具體事件則有拾銀還銀、代娶、復仇、奸情、贖友、尋人、借債等,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與經歷,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世俗生活,題材雖比較單一,本身卻也豐富多彩。
魯迅曾指出中國古代小說源于娛樂:“俗文之興,當由二端,一為娛心,一為勸善,而尤以勸善為大宗。”⑦“大宗”即事物的本源,話本小說以“勸善為大宗”,即以勸善為本,以勸善為傳統(tǒng)。事實上,說話人根據說書場景中的具體情況“各運匠心,隨時生發(fā)”⑧,“隨時生發(fā)”的內容,一般而言不會是嚴肅的道德說教,而是具有吸引力的語言或內容。自娛娛人誘發(fā)了小說的產生,也促進了小說大興。宋人說話的內容,主要是“煙粉”“靈怪”“公案”“鐵騎”,故事雖有勸善成分,但作為書場的說書,關注的是民眾的興趣愛好,題材廣泛,情節(jié)復雜,可謂是寓教化于娛樂,甚至主要為娛樂。魯迅所舉的小說《唐太宗入冥記》《秋胡小說》《孝子董永傳》等“多關勸懲”⑨,它們與其后所舉的宋代小說,雖有勸善一面,卻更見其娛樂性。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多是書場說書的“整理本”⑩,商業(yè)本位目的自然是娛樂為先?!肚迤缴教迷挶尽返摹坝甏啊薄伴L燈”“隨 航”“欹 枕”“解 閑”“醒 夢”六個部分命名可見其消閑與娛樂傾向。由于書坊的推動及有閑階層人數(shù)的增多,明末清初話本小說大行于世。馮夢龍三言,名曰“喻世”“醒世”“警世”,實際上仍是受書坊邀約,受“賈人之請”?,是商業(yè)出版物。凌濛初、陸人龍、李漁等,是文人而兼書商,他們的小說的確具有勸懲意味,但更多是在出版制度之下披上的合法外衣,其娛樂性卻是不加掩飾,故凌濛初小說“二拍”皆為“驚奇”,李漁以“戲”言小說,將小說視為“無聲戲”,其小說自然開心解頤、趣味盎然。《娛目醒心編》中的說教眾多,作者重視“醒心”卻也重視小說的“娛目”性。
宣講小說是在圣諭宣講風氣下產生的,宣講的內容,是《圣諭六訓》(即:“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無作非為?!保┘啊妒ブI十六條》(即: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民俗、務本業(yè)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宣講小說除了宣講圣諭,還宣講其它世俗倫理,正因如此,一些地方將宣講類文本視為“善書”,如湖北漢川善書,河南汝南善書。三言二拍宣講小說都存在于宣講小說集中。這些小說集,有以“宣講”命名的,如《宣講大全》《宣講福報》,也有直接言其勸善的,如《勸善錄》《千秋寶鑒》《法戒錄》《贊襄王化》等?!斗ń滗洝?將“圣諭六訓”“圣諭十六條”一一羅列,繼之以改“心過”、破除酒色財氣煙等“過”的《破迷說》,報天地君親師恩的《報四恩》,以及懶惰、賭飲、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好勇斗很以危父母的《五不孝》,這些都確定了《法戒錄》所有故事的主旨。其中改自《徐老仆義憤成家》的《老長年》,就在“圣諭六訓”之“恭敬長上”一訓之下,故事標題后又有標注:“恭敬主人”?!缎v集要》?共十六卷,卷首為序、宣講規(guī)則、四川巡撫札論、圣諭六訓及圣諭十六條等,卷尾全為勸善詩文,其他卷數(shù)先將圣諭十六條中的某一條置于目錄之前,其后的案證便圍繞該圣諭展開,《荊樹三田》《讓產立名》置于“敦孝弟以重人倫”條目下,《祝地成潭》置于“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條目下。有些宣講小說集甚至在神佛的序言中闡明勸善目的,如光緒十三年重鐫本《法戒錄》卷一全為神靈序言及勸善文、勸善歌、勸善格言等,卷二到卷六才是故事文本,《咬舌泄憤》就是在這眾多的勸善詩文籠罩下的改編之作,自不能脫離上述的勸善宗旨?!斗ń滗洝分械年P圣帝君、純陽祖師、黃真君、陳真君之序皆闡明“法戒”的含義,以及何當法,何當戒,其中《關圣帝君序》云:“圣諭王章法所當法也,嫖賭嚼搖,戒所當戒也。大而名教綱常,仁民愛物,法之惟恐不及法也,小而貪瞋癡愛,頑傲悍妒,戒之惟恐不及戒也……”?圣諭及神佛序言給此書蒙上了一層神圣的面紗,也拔高了故事的意義。
所謂的改編,得先選擇文本,然后才有改編,是“選”與“改編”的結合。“有選擇就要有排棄,這就可顯示選者對于文學的好惡或趣味?!徊亢眠x本應該能反映一種特殊的趣味,代表一個特殊的傾向?!?“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三言二拍宣講小說選擇現(xiàn)實性強的題材而改編,其指向則是夫妻倫理、兄弟倫理、主仆倫理等:
夫妻關系。夫婦關系是五倫之首,妻嫌夫、夫疑妻、夫妻凌略等,都是危害家庭穩(wěn)定的毒瘤,尤其是妻嫌夫,在古人看來尤其不可原諒?!督鹩衽舸虮∏槔伞奉^回朱買臣故事在彈詞、子弟書等說唱文學中比較盛行,宣講者也將其視為反面教材?!洞奘媳萍蕖贰恶R前覆水》《覆水難收》皆是對此故事的改編,《千秋寶鑒·覆水難收》直接在故事標題下注明“妻嫌夫”?!斗ń湔洝じ菜y收》開篇指出:“婦人之義,從一而終。夫雖貧賤,安分守貧,勸夫立志成名,同享富貴,才是賢婦,豈有舍夫再嫁別人之理?今有做婦人,竟嫌夫再嫁,妄想富貴,丟脫五倫,忘盡八德,你看天老爺豈容他否?”結尾又道“世之為妻不賢者”當以崔氏為鑒,將故事上升到“妻嫌夫”的高度予以批判。
兄弟關系。兄弟關系是五倫之一,隸屬于圣諭十六條中“敦孝弟以重人倫”條之“弟”,它是宣講小說的重要題材,三言二拍宣講小說有多篇用以闡發(fā)兄友弟恭的,如《讓產立名》《讓產讓名》《田氏哭荊》《荊樹三田》宣傳兄弟友愛,《還金得子》《兄弟奇報》《嫁嫂失妻》《天工巧報》批評那些因為錢財而害兄弟之人,《認弟息訟》《靈前認弟》宣揚兄弟“心敦篤友愛,內則成先人之志,不令骨肉遺棄,外則息群小之禍,不使家財耗散”,《遺畫成美》《行樂圖》《鬼斷家私》告誡兄弟之間要能吃虧,方不被外人占便宜。
宗族、鄉(xiāng)鄰關系。圣諭十六條中“篤宗族以昭雍睦”與“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一言宗族,一言鄉(xiāng)黨,大而言之,皆與鄉(xiāng)鄰和平共處相關。由家庭而宗族而社會,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独切膵D》言伯母貪圖家產,不認侄兒,以致于自受其害?!蹲5爻商丁芬桓脑适屡g圣賢的意圖,在《宣講集要》中,該故事是在“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條目下,重點寫小民謀占風水引起訴訟,表達“同鄉(xiāng)黨須要和順”這一主旨。
此外還有朋友關系與主仆關系?!渡廊拧贰渡崦弧贰稐壖亿H友》與原小說主旨相同,皆是對朋友關系的高度贊揚,《老長年》是對忠仆的謳歌。
有些宣講故事所言說的倫理不能簡單歸到哪一類關系中,其所體現(xiàn)的是實實在在的日常倫理道德:
淡錢財,不昧心。多篇宣講小說都有拾金還金故事,如《善念格天》《陰騭變相》中的鄭興兒,《還金得子》中的呂玉,都是拾金不昧的典范。亦有批駁刻財、慳吝者,如《收債還債》《守財奴》《刻財絕后》《阻善毒兒》中的主人公,皆是極為慳吝之人。至于宣傳改過廣行善事的《燕山五桂》《五桂聯(lián)芳》中的主人公竇禹鈞改其慳吝刻薄、大斗小秤、瞞心昧己之習而矜孤恤寡、惜老憐貧、措衣食以周道路之饑寒,可謂是對淡錢財?shù)年U釋。于官吏而言,淡錢財則是為官清廉,《清廉為神》即是此方面的代表作。矜孤恤寡、濟困賑貧亦屬于淡錢財?shù)囊环N,此主題的故事多次在宣講小說中出現(xiàn),《雙生貴子》《盛德格天》敘述富有者對落難之人的幫助,《三義全孤》講述官吏對往昔同僚的孤女的照拂,這些小說的主人公,不惟在錢財上助人,還以其它方式為落難者解困,仁心仁愛精神更濃厚。
不貪淫不好酒。古人將酒色財氣視為“四大癡”或四大害,因貪淫好酒而誤事敗德者不乏其人。《照膽臺·芙蓉屏》著力鋪寫“酒”,開篇詩云:“才子佳人世共夸,一貪旨酒便亡家”,將主旨定為“克己”戒酒,結尾議論:“由此觀酒害人大矣哉!試思俊臣因酒失妻,王氏乘酒脫難,賊伙為酒遭誅。世之人當自勉?!?如此一來,悲歡離合故事演變?yōu)橐跃普`事,引出戒酒主題?!兑嘈箲崱犯淖浴毒葡戮期w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原故事一言僧尼為色中餓鬼,不可與之往來,二言賈秀才之機巧。《咬舌泄憤》故事情節(jié)與之同,而主旨已經轉到戒淫上。
蘊含著守信義、不欺心,正心、改過等倫理道德的故事,亦是宣講小說的重要題旨?!侗C鸬ぁひ鼍壏侄ā芬砸鼍壏侄ㄕf來反對用心機;《和尚遇魔》中和尚在修道過程中忽然心生雜念而引發(fā)魔障,突出正心;《破氈笠》以“不是姻緣莫強求,姻緣前定不須憂”開篇,結尾以他人之語批評劉老夫婦為善不終。有些婚戀題材往往融合了幾個倫理主題,其模式大致是拾金交還失主——代娶——洞房守禮,模式至少包含“拾金不昧”與“至誠”兩個主要倫理,如《躋春臺·錯姻緣》《贊襄王化·姻緣巧配》《上天梯·天助奇緣》等,雖然小說名含有“姻緣”或“奇緣”,事實上,小說并非是才子佳人似的言情小說,而是側重于姻緣成就過程中的善行。
就文本形態(tài)來看,宣講小說有說有唱,說唱結合。說的部分有議論,有敘事。“唱”的部分多是人物敘述或告誡、抒情時所用。一些文本開篇有詩詞,然后是議論,用以確定小說的說教指向。故事結尾后一般用議論總結。這些詩詞及議論,是三言二拍所未有或有所不同。
“以案為證”是宣講小說的突出特點,一般是由議論引入故事,又由故事導向議論。宣講者就所要宣講的主題議論之后,接著以“引一案證之”之類的話引入后面要講述的故事,如“眾位不信,待我引古以證之”(《負義變犬》),“諸君不信,聽我說個還遺金,享大福者以為證”(《姻緣巧配》),“眾如不信,聽愚下說個為酒遭害,卒至嬌妻莫?!墓适拢砼c明公聽聽?!保ā盾饺仄痢罚氨姽恍?,且聽案證”(《巧姻緣》)。故事前面的詩詞與議論已經令聽眾明確了故事的主題,接下來的“案證”式陳述語氣,亦使聽眾預先明白故事的目的及道德價值指向。故事完畢,宣講者亦用“從(依)此(這)案看來”“由此觀之”“從此看來”“從這樣看來”等概括性詞語提示聽眾,使之從故事中回歸,由故事而上升到價值評判,從感性導向理性。直接出現(xiàn)“案”“案證”以引起或總括故事,這種形式使得宣講小說類似于“議論文”,而故事(即“案”)只是說理的事實論據?!白C”就成為論證過程,標題或詩歌所闡釋的“理”就是“論點”。宣講小說中,全為“議論+故事+議論”模式22篇,“詩+故事+議論”模式5篇,開篇有詩而無議論的,詩詞本身就包含著價值評判,可算是非議論而實為議論。這兩種模式的小說,可謂是觀點鮮明,“論證”充分了。另一種是“故事+議論”模式,這種模式由于無詩詞及議論起頭,但依舊以議論結尾,其中以“從此看來”“從(由、依)此案看來”引入議論的就有11篇,顯然這類故事依舊是“以案為證”的變形,前面的故事為案,以此導向結尾的“理”。無論哪種模式,幾乎都是議論結尾,議論無論長短,都有宣講者的教化苦心。議論除了對事件本身的道德總結外,不乏欲以故事令同類型之人為法或為鑒的召喚。結尾中,宣講者一再勸勉,其中,勸人“為法”、以某人為“法”者9篇,以某人某事“為鑒”“鑒之”“鑒”者9篇,“為戒”“知戒”“戒”者5篇,“自勉”者1篇(以上皆不含重復篇目)。如“從此看來,世間婦女,不可嫌貧愛富,以崔氏為戒可也?!保ā洞奘媳萍蕖罚笆乐e財者,當以金維厚為鑒?!保ā栋足y搬家》)“世之同鄉(xiāng)黨者,……輒與人搆訟相爭,其不至于傾敗者幾希矣,世人何不鑒之?!保ā蹲5爻商丁罚┕适碌牡赖略u判之后,再具體指出那些人物當以何種人、何種事為法,指向明確。
眾多的宣講小說以故事為手段、以說理為旨歸,除了開頭結尾的議論可直接見故事的教化意圖之外,還增加了人物的“唱”(有時用“宣”“謳”“歌”標出),唱曲“共同的特點是主要通過旋律優(yōu)美的演唱,來渲染某種情緒,抒發(fā)某種感情,或者表達某種意志”?。宣講小說中的“唱”或敘述事件,或抒發(fā)感情,或為人物的訓誡,以“唱”而行訓誡的篇目不少,如《祝地成潭》中朱熹以“唱”奉勸鄉(xiāng)民彼此忍讓,不要訴訟;《讓產立名》中許武用“唱”勸弟勤讀書、勤耕種、休放蕩;《刻財絕后》中金印勸兄舍財救助人的“良言”一段唱詞長達417字。還有不同人物圍繞一個主題的“唱”。《田氏哭荊》中田翁臨終前囑咐兒子媳婦和睦,不要分家:“兄弟間相忍讓不可乖離,凡作事必須得同心合意。不可因些許物互起猜疑,妻與子要教訓不可寵溺。財與物要公用不可私積,須當學姜弟兄大被同宿。”田翁死后,長子田真出門求學前教兄弟認真讀書,不為酒色財氣所害,做事存天理:“齊家治國大學上,正心誠意勿荒唐。白日苦把詩書望,夜晚仔細看文章。先生誥誡記心上,朋友忠告切勿忘?!魇绿炖頌橹廉?,利物能合是經常?!睔w家后,面對弟妹吵鬧,又耐心相勸,“處家之道貴乎忍,各自要存謙遜心。言語之間宜和順,不可嘴與掀唇。潑婦難免人談論,賢德自古人仰欽?!庇忠曾B雀知相親而勸三弟媳季氏不分居。二弟田廣也引古人之事勸季氏:“常言道兄弟如手足一樣,必須得相親愛情不可傷。伯吹壎仲吹箎太和有象,一家人慶無故其樂洋洋。王韓家稱孝友千秋景仰,張公藝書百忍萬古稱揚。家庭內總要存一個忍讓,又何必說分家竟短爭長。”一篇故事,有三大段唱詞從不同方面勸和睦,和睦者美報,挑唆分家者惡報之結局,與結尾議論一道構成濃濃的勸誡氛圍,詮釋“敦孝弟以重人倫”之“敦弟”主旨。即便是敘述性“唱”詞,也不乏摻雜道德說教的內容,如《贊襄王化·負義變犬》?中桂遷長子死后附身母親與桂遷對話,其中有唱:“負義忘恩愿變犬,今果不差理當然?!薄坝诮袷Щ诨谝淹恚敵鹾尾话蚜x全??炜鞂⑸砣プ鲃瘢艘辛x才算賢。手摸胸堂細打算,騙人銀錢總枉然?!惫疬w長子之語在原小說為散體,且無懺悔之意,改編后則融合了勸誡與懺悔,又以韻文傳達出來,感染力顯然更強。
三言二拍作為擬話本屬于案頭讀物,到了宣講小說,變成了莊嚴肅穆的宣講行為,具有極強的儀式性,而作為故事文本,凝結成以案為證及說唱結合的程式?!氨硌菪问礁鼉A向于存在于那些具有勸導性的(persuasive)言說方式之間;比較而言,表演形式更有一種權威性(authoritative),當聽到具有這種權威性的話語時,人們會傾向于說‘噢,對,就是這樣的?!毙v小說中有兩個權威的聲音,一是宣講者,一是小說主要人物。宣講者以詩、故事開篇及結尾的議論引導故事的倫理走向,對故事中人物及情節(jié)作總體評價,令人不至于只關注故事的主要倫理而忽視其他。《還金得子》中,呂玉勸呂寶務正業(yè),呂珍哭訴呂寶賣嫂惡行及嫂之貞烈,是對原故事的復述,都是小說人物的“權威聲音”,開頭結尾的議論則屬于宣講者的“權威聲音”。該故事改自《呂大郎還金完骨肉》正話,原故事前面的詩,是概括頭回的內容,與正話關系不是很大,亦無議論?!哆€金得子》以詩詞開頭,引出還金主題:“自古還金勝得金,莫因些小起貪心?;侍煊醒鄯置鲌?,過后方知善可欽。”接著議論愛財亦有道,不貪意外之財,才能為天地神靈所眷顧。故事以詩結尾,言善惡分明不可欺。結尾云:“從此看來,呂玉拾金不昧,父子重逢,舍銀救人,弟兄后會。王氏貞烈不嫁,一家團圓。獨呂寶欺兄賣嫂,卒至妻嫁身亡,人財兩空??梢娙饲捎跈C謀,天更巧于報應也?!睆墓适聵祟}及整個敘事來看,呂玉還金是主要情節(jié),故事的主旨意在勸人行善,拾金不昧,但其中牽涉人物有王氏、呂寶,結尾議論不忘此二人及其行為中所包含的道德意味。議論的“全面”體現(xiàn)了宣講者的勸善意圖,這正是宣講小說的重要特色。
宣講小說講究“以案為證”,圍繞勸善主旨,總體上采納原故事而又有所變化,就改編方式而言,主要有刪減、沿襲、敷衍與融合,這些改編皆服務于宣講,卻又令故事由讀而轉為聽,具有勸善的聚向性:或令情節(jié)具有道德意味,或承襲原故事與原來的勸善主題,或更改原主題為勸善主題。
其一,刪減與敷衍、增添以突出勸善主題。宣講小說大體沿襲原故事,但往往刪掉與宣講主旨關系不大的部分,而將有益于勸善意圖之處加以敷衍與增添。增添與敷衍主要有三種。一是細節(jié)增添與敷衍,于細微處見道德教化?!兑鼍壏侄ā吩适轮许n秀才端午節(jié)所想的是:“我如今也好議親事了。據我胸中的學問,就是富貴人家把女兒匹配,也不冤屈了他。卻是如今世人誰肯?”改后則為:“一日猛然想起: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男子無妻家無主,女子無夫身無靠。這家室原是不可少的,況圣人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液尾谎胝埞倜?王媽媽,與我找頭親事,好接祖宗的香煙?!狈笱芎?,男女之情上升到儒家倫理文化的高度?!犊特斀^后》中金印這一人物在原小說中未有,為了突出金鐘的“刻財”,除了將原故事中“五恨”擴展外,還有其他細節(jié),敷衍與增添竟近1200多字。敷衍之處,愈見金鐘刻薄貪財。二是在原故事情節(jié)基礎上敷衍與增添。《姻緣分定》韓子文參與考試及其宗師無才、貪婪而致韓子文只考三等的情況與小說主題關系不密切,改編后被刪掉了,增加了朝霞不愿退婚,“誓愿有死無二”,暗修書信與韓子文,后生二子,韓子文不昧恩德,以次子為金家之后。增加的情節(jié)雖小,一言朝霞之堅貞,一言韓子文之不昧恩,給“婚姻分定”附加了更多的倫理因素。三是將原故事的一個情節(jié)敷衍成新的故事?!顿u身葬父》是原故事中“蘭孫賣身葬父”這一情節(jié)的敷衍,主題轉為凸顯蘭孫之孝,劉元普對李春郎一家的幫助濃縮成一句話:“這李彥青也是當年落難,亦蒙劉大老爺提攜入了國學”,故將與此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部分被刪減了?!秲煽h令競義婚孤女》開頭有“官人為官清正,單吃德化縣中一口水。又且聽訟明決,雪冤理滯,果然政簡刑清,民安盜息”,后文又有石璧投夢于鐘離公“上帝察其清廉,憫其無罪,敕封吾為本縣城隍之神”,《清廉為神》在這兩句話的基礎上展開,其他情節(jié)皆省去,又增加的師爺廖雨亭貪污而地獄受審,用以突出“清廉”受褒獎而貪腐受懲罰之主題。
其二,適當改變人物身份、個性或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的結局,突出善惡有報?!兑嘈箲崱吩适轮唤淮橥健澳耸擎闹莩抢镆粋€極淫蕩不長進的”好色之徒,改編后奸徒為開米鋪、家有妻妾四房而專以嫖賭為事之人,其結局自己陷于囹圄至死,妻妾改嫁。身份改變后,報應力度也就更大,懲勸意識也就更強了?!镀茪煮摇吩适轮兴谓鹚弥斒菑娙怂鶕?,改編后則言是范知縣之財,“只因他江油為官,專受賄賂,剝取民財,故積些許多銀兩。忽一夜被這夥強人奪去,知縣想命人捕緝,又恐上司知其貪殘,祿爵難保,兼之強人黑夜逃走,白日躲藏,難以拿獲,只得置之不問。”只此一插敘,即暗示了天之賞善罰惡,亦照應了前文?!犊特斀^后》中單氏的形象也由原故事中的忍氣吞聲轉為潑辣,她的結局也不是自縊而是過繼侄子為后,吃齋念佛,壽九旬而仙去。人物個性與故事結局的變化,與整個故事開篇的“奸貪詭詐終遭害,忠厚老成自破愁”,結尾的“行善福報,作惡禍臨”一致?!度x全孤》原故事賈妻只是被丈夫冷落,改編后則為生病,“醫(yī)藥罔效,潰爛不堪,洞見肺腑而死”。要之,雖然只是局部更改原故事情節(jié)或結局,卻彰顯了善惡有報,作品的道德趨向性更突出,大有益于故事主旨。
其三,將三言二拍中的某個情節(jié)融合于一個故事中,增強勸善效果?!跺e姻緣》《天助奇緣》《巧姻緣》《陰騭得妻》由拾金不昧與代娶守禮兩個主要情節(jié)構成,即主人公拾金不昧,因某種原因而代人迎娶新娘,在迎娶過程中,遇到下雨漲水而被滯留于新娘家,于洞房花燭夜謹守禮節(jié),最后與新娘成為真夫妻。拾銀還失主情節(jié)是三言二拍拾金不昧故事的移植,代娶情節(jié)是《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代娶的移植,是主人公一貫善行的體現(xiàn),最后美滿姻緣就成為對善行的褒獎。以“姻緣”而勸善,是幾篇“姻緣”小說的主旨?!跺e姻緣》《天助奇緣》在開篇與結尾的議論中將故事的主旨改為“收心”存善念,而不能“放心”,因此,插入的故事就成了輔助主題的情節(jié)設置。
從三言二拍宣講小說來看,刪減、增添、敷衍、融合、插入等改編,并不是為了令故事更有趣味性、故事性,而更在于強化或賦予故事道德意味。但為了加強宣講效果,故事性卻不可忽視。宣講小說不會因為勸善刻意抹殺小說的故事性,而是對原文本重要情節(jié)給予充分尊重,有時還適當敷衍,增加“唱”以增強其感染力,如《守財奴》《行樂圖》。若原故事比較簡短,改編時大肆敷衍,較于原故事,其可讀性也大為增強?!度⒘尞a立高名》頭回故事比較簡潔,到了《田氏哭荊》中擴展到田父訓子、田真訓弟、季氏挑唆、破鶴巢、滾水灌樹、季氏患病身亡等情節(jié),相較于原故事,故事性增強了很多。當然,由頭回或某一情節(jié)而敷衍的故事,其故事性總體上無法與依據“正話”而改編的故事相比。
清代后期宣講小說大興,直接以“宣講”命名的小說就達到10余部,命名中包含著醒世、救劫、救世、保命之意的更多,如《指南鏡》《上天梯》《救生船》《保命金丹》《救劫保命丹》《勸善錄》《自新路》等。在勸善中,故事的化人效果遠勝于純道理訓誡,更能令“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講唱文學“在中國的俗文學里占了極重要的成分,且也占了極大的勢力。一般的民眾,未必讀小說,未必時時得見戲曲的演唱,但講演文學卻是時時被當作精神上的主要的食糧的”,“他們是另成一體的,他們是另有一種的極大魔力,足以號召聽眾的?!比远摹皹O摹人情世態(tài)之岐,備寫悲歡離合之致”,宣講者從中選取題材,并作一定程度改編,省時省力,保證了宣講的故事性,又達到了宣講效果,并且促進了三言二拍在民間的傳播。宣講小說集多在西南地區(qū),改編的宣講之作出于擬話本小說中的經典,這為晚清西南地區(qū)宣講及明末清初擬話本小說西南地區(qū)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視角。
①參見程國賦《三言二拍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王平主編《明清小說傳播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653-656頁。
②參見尹變英《以“情”為核心的〈三言二拍〉子弟書》[J],《晉中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肖少宋《話本小說與潮州歌冊——簡論說唱文學對話本小說的因革》[J],《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4期。
③參見汪燕崗《清代川刻宣講小說集芻議——兼述新見三種小說集殘卷》[J],《文學遺產》2011年第2期,陳燕茹《清代圣諭宣講及其相關故事類作品研究》(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張爽《圣諭宣講表演形式及故事文本研究》(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提及有五篇宣講小說改自三言二拍的情況,即《南鄉(xiāng)井》《破氈笠》《錯姻緣》《刻財絕后》《還金得子》。
④劉俐俐《人類學大視野中的故事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9月13日。
⑤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頭回中的朱買臣休妻故事,《千秋寶鑒》《法戒摘錄》中皆為《覆水難收》,除開前面的議論,其它全同?!缎v大全》《宣講珠璣》皆名為《馬前覆冰》,兩者除開個別字詞表述有異,其它全同?!缎v引證》《宣講選錄》《宣講集要》皆名為《崔氏逼嫁》,但表述有些不同,上述七部宣講小說集中的同一故事,去掉名稱重復者,故表格只填三個篇名。其中《負義變犬》《鬼斷家私》《天工巧報》《雙誥封》《疑心休妻》《老長年》《讓產立名》《五桂聯(lián)芳》《天助奇緣》《陰騭得妻》《祝地成潭》《盛德格天》《無心獲報》《嫁嫂失妻》同篇目者皆各有2次,《認弟息訟》篇目同者3次。
⑥具體情況如下:《三星樓》《奪錦樓》《歸正成真》《小樓逢子》《巧姻緣》等分別依據《十二樓》中的《三與樓》《奪錦樓》《歸正樓》《生我樓》改編,《醫(yī)悍奇方》《比目魚》《碧玉圈》《雙誥封》等依據《連城璧》中《妒妻守有夫之寡 懦夫還不死之魂》《譚楚玉戲里傳情 劉藐姑曲終死節(jié)》《清官不受扒灰謗 義士難伸竊婦冤》《妻妾敗綱常 梅香完節(jié)操》改編,《心中人》《節(jié)孝雙全》《烈婦報仇》《屠身全孝》《無心獲報》等依據《石點頭》中《瞿鳳奴情愆死蓋》《盧夢仙江上尋妻》《侯官縣烈女殲仇》《回江都市孝婦屠身》《郭挺之榜前認子》改編,《遵命配丑》《風流債》《雙鸞配》依據《云仙笑·都家郎女妝奸婦》改編,《疑心休妻》依據《歡喜冤家·王有道疑心棄妻子》改編,《大士救難》依據《型世言》中《兇徒失妻失財 善士得婦得貨》改編,《節(jié)壽坊》依據《娛目醒心編》中《馬元美為兒求淑女 唐長姑聘妹配衰翁》改編。
⑦⑧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頁,第73頁,第73頁。
⑩胡蓮玉《再辨“話本”非“說話人之底本”》[J],《南京師大學報》,2003年第5期。
?《圣祖仁皇帝實錄·清實錄(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61頁。
?夢覺子匯輯《法戒錄》,明善堂新刻本,筆者收藏,后面所引皆同。
?《宣講集要》,光緒丙午年,吳經元堂敬鐫本,筆者收藏,后面所引皆同。
?夢覺子匯輯《法戒錄》卷一,光緒十三年重鐫本,板存寶慶休南門外,筆者存。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九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218頁。
?魯迅《魯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頁。
?《照膽臺》,宣統(tǒng)三年辛亥歲新刊,板存大廟場王澤軒宅內,筆者存。
?吳文科《中國曲藝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頁。
?《贊襄王化》,光緒六年(1880)庚辰歲新鐫,板存四川夔州府云邑北岸路陽甲培賢齋,筆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