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梅思繁的朋友圈游走一圈,你會驚訝于她在寫作之外豐富的生活——頭倒立的瑜伽體式、自由潛的各項訓練、北極圈的歷險、五花八門的甜點……“把生活安排得豐富一些,這將會是作家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泵匪挤闭f。
近些年,讀童書多的大人和孩子很難不遇上幾本梅思繁翻譯的書—《小王子》《小淘氣尼古拉》《艾特熊和賽娜鼠》等,梅思繁的譯作都有著耳熟能詳的名字。當然,在梅思繁的譯作中,除了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還有許多第一次被翻譯引進的新書—《騙子維克》《喬納斯與?!贰妒胬钠嬗觥贰瓘膱D畫書到文學類童書,再到兒童文學最重要的理論書籍,她的翻譯涉獵廣泛。
不過,梅思繁把“作家”看作自己的第一身份,比如她創(chuàng)作的《小紅豆》系列,入選2017年度“愛閱童書100”,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小女孩在法國蛋糕魔法學校的成長故事。對于梅思繁來說,翻譯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拿到每一本外版書后,翻譯都是重新用中文來詮釋的過程。我對文學性,對文字在中文里呈現的感覺是非常非常重視的。”
梅思繁從小就對文學感興趣,曾得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高三就出了書;她大學時才開始學法語,讀研究生時便能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從巴黎索邦大學比較文學系畢業(yè)。在文字和語言上,她有著令人羨慕的敏感與天賦。
這樣的天賦應該和她的父親有一定的關系——其父梅子涵在中國兒童文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梅思繁從小被優(yōu)秀的兒童圖書環(huán)繞,與它們一起成長。從讀著好書長大的孩子,到把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圖書輸送到中國孩子手里的譯者,再到寫出優(yōu)秀作品的童書作者,梅思繁是愉悅與滿足的。
為《小王子》的翻譯輸入“新鮮血液”
“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就像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表演風格,一千個人演哈姆雷特會有一千種風格?!?/p>
愛閱公益:您翻譯了許多經典作品,《小王子》也是其中之一。您翻譯的版本我個人非常喜歡。在您翻譯《小王子》之前,已經有不少人翻譯過這本書,您為什么選擇再次翻譯這部經典?
梅思繁:我翻譯第一版《小王子》是應少年兒童出版社之約,我當時還在巴黎大學念法國文學的博士。在翻譯《小王子》之前,我已經翻譯了該作者的另外兩本書——《風沙星辰》和《夜航》。當時我也覺得很榮幸,可以翻譯這樣一部經典作品。
我在翻譯的時候并沒有參照任何其他版本,譯完之后才翻了一下其他譯者的版本。我的想法是,要在沒有其他版本影響的情況下譯書。
愛閱公益:也就是說您是因為出版社約稿而翻譯《小王子》,是嗎?您的版本和其他譯者的版本有哪些不同?
梅思繁:對,是出版社約稿。因為每個譯者自身有著不同的語境和知識背景,我們在詮釋文本的時候也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感覺。
要問我的版本和其他譯者的版本有哪些不同——我是一個作家,作家譯書跟翻譯家譯書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翻譯首先要準確,但語言的感覺也很重要,翻譯在某種程度上是“二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
對于我來說,拿到每一本外版書后,翻譯都是重新用中文來詮釋的過程,這可能是我的版本跟其他譯者的版本最大的不同。我對文學性,對文字在中文里呈現的感覺是非常非常重視的。
愛閱公益:您在翻譯的時候,是否會特別注意避免歐式漢語和不自然的翻譯腔?
梅思繁:在翻譯的時候,我有兩個重要原則:第一個是我對原文本的尊重;第二個就是考慮讀者的閱讀體驗,我希望他們在閱讀的時候,不會覺察到文本的語言是翻譯過來的。
我翻譯過一些兒童文學理論的作品,其中包括保羅·阿扎爾的書。理論書在翻譯過程當中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是,如何讓它呈現為中文狀態(tài)并且不生澀、不難讀。
回到前面所說的重要原則,一個是我要盡最大可能地尊重原文本,呈現它的原意和原貌,包括原文的風格。另一個就是在中文語境里讓中文讀者讀起來有順暢感,體驗到閱讀的愉悅感。
愛閱公益:您在翻譯的時候遇到過兩者不能夠兼顧的情況嗎?
梅思繁:是的?!缎⊥踝印凡惶嬖谶@樣的問題,因為總的來說,它的語言在法語和歐式語言里是比較簡單的。它的句子并不那么“巴洛克”式,沒有那么多堆砌的東西。
我翻譯的另一本書《書,兒童與成人》,是阿扎爾的一部兒童文學的經典理論著作。因為作者本身是一位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家、文學史家,他的語言非常漂亮,即使在歐式語言里面也是極其復雜的語言,而中文相對來說語法結構要簡單得多。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既保持它的原意,又讓中文讀起來順暢,確實比較難找到平衡。
面對這個問題,我有時候會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切斷一些句子。我把原來歐式語言里面比較長的,有很多定語的句子斷開了。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折中的方式,既能保持原文的意思,又能讓中文讀者讀起來比較通順、舒服。
愛閱公益:再回到《小王子》,您翻譯的《小王子》現在也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這些版本有什么不同呢?
梅思繁:在新版本里,有一個是伽利瑪出版社出版的60周年典藏版,里面收錄了作者大量的手記,《小王子》創(chuàng)作前、創(chuàng)作后的書信,當時的圖畫,以及關于“小王子是怎么誕生的”的原始資料等。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版本,包括圖畫書的版本??偟膩碚f,我希望每一個新的版本都跟之前的不一樣。我不希望出版社出版太多重復的公版書,這樣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文字上,就像我剛才提到的,每一個版本的翻譯對于我來說都是重新去感覺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所以每一個版本我都會重新潤色。
愛閱公益:像《小王子》這類經典書籍,出版社找新的譯者重新翻譯,一般是出于什么考慮?
梅思繁:翻譯也需要不斷地注入新鮮的血液,需要新的譯者和語言感覺進入。周克希老師的版本是非常經典、非常棒的版本,但有的出版社可能希望呈現另外一種語言感覺的《小王子》。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就像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表演風格,一千個人演哈姆雷特會有一千種風格。
小紅豆的成長歷程
“核心的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在人生路上不同的際遇和經歷——她是如何在不同人的引領和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很普通的小女孩變成一個‘兒童英雄的?!?/p>
愛閱公益:能聊一聊《小紅豆》系列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嗎?您為什么想到創(chuàng)作這樣一個系列?
梅思繁:《小紅豆》系列講述了一個兒童的成長和蛻變的過程。這個系列第一眼看上去是在講蛋糕,其實認真讀過后會發(fā)現,蛋糕只是背景。核心的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在人生路上不同的際遇和經歷—她是如何在不同人的引領和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很普通的小女孩變成一個“兒童英雄”的。
為什么會想到寫這個系列呢?我覺得這是很多成年人和兒童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一個成長的過程—怎樣從很弱小慢慢變得獨立和強大。
我自己是一個很喜歡烤蛋糕的人,我一直在心中醞釀與此相關的靈感,但還需要一個創(chuàng)作契機。有一天,在經過我巴黎的家附近的蛋糕店時,我停下來看店里的蛋糕,心里盤算今天晚上要買個蛋糕帶回家吃。突然我有了這樣一個靈感——一個中國小女孩,把她放到學做蛋糕的環(huán)境里,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
這是這個系列誕生的初衷。一個中國小女孩,把她放到一個國際化的背景里,讓她接受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她會有什么樣的經歷?她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她會怎樣面對這些困難?她會如何在人群中從弱小變得強大?這些就是我站在蛋糕店前突然想到的。
有了這個想法以后,我開始進行人物的塑造,然后我有了第一本書的大綱,就這樣寫起來了。
愛閱公益:您在創(chuàng)造小紅豆這個人物形象時,會把您自己的性格和經歷融入小紅豆的故事里嗎?
梅思繁:我覺得這是難免的。有人說很多作家一輩子都在寫自己,我嘗試不要一輩子都寫自己,但是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小時候的那些感覺,我們對童年的記憶,我們對生活和生命的認知,一定會出現在作品里面。
愛閱公益:您會把這個系列定位為成長型(coming- of- age)小說嗎?
梅思繁:我把它定位為一個兒童英雄的成長,這個類型在日本漫畫里還是挺多的。
愛閱公益:您在創(chuàng)作像《小紅豆》這種類型的兒童文學作品時,文字的表達會和寫成人作品時有不同的考慮嗎?
梅思繁:我在整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非常清楚它的讀者是兒童。我會盡量抓取兒童敏感的那些點——兒童敏感的點有時候和成人不一樣。兒童們喜歡的語言風格也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
愛閱公益:雖然您說蛋糕是背景,但《小紅豆》主要講的仍是一個甜點魔法學校的故事。您能聊一聊自己烹飪的故事嗎?
梅思繁:我屬于獨生子女的一代,在上海的時候很少做家務,也很少進廚房。因為我媽媽做飯非常好吃,所以我的胃被慣得十分嬌氣。我剛出國的時候是不太會做飯的,但離開家就等于被“逼上梁山”,沒有飯吃了,只能自己學做飯。
我剛剛學做飯的時候學的是西餐。雖然在法國可以買到中國的食材,但是食材的味道,比如青菜的味道,跟上海還是不一樣的。做西餐倒是比較方便。法國是一個非常大的美食國度,出產的食材非常好,我就開始學做西餐了。上研究生的時候,念書很辛苦,壓力大的時候,回到家我就倒騰各種飯。然后也開始烤蛋糕——上學的時候買不起蛋糕,又嘴饞,就只能自己做。剛剛開始學著烤蛋糕的時候我已經認識我先生了,那時候他一回到家就非常害怕,因為如果我烤爛了一個蛋糕,一定會讓他吃。我烤蛋糕的學習過程跟小紅豆的學習過程是一樣的,一開始磕磕碰碰,烤出來的蛋糕很不成形、一塌糊涂。但我是一個想做一件事情就會下定決心去做的人,我就非要把這個蛋糕烤漂亮,烤到滿意為止。
愛閱公益:您自己最喜歡吃的蛋糕是哪一種?
梅思繁:我喜歡吃有草莓的蛋糕,例如草莓塔、草莓慕斯蛋糕,有漿果的也喜歡,這些都是女孩子喜歡吃的。
關于父親和母親
“我今天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基石都來自我的父親……我的母親也引導我去追求人生寬闊的東西,在我十六七歲的時候,她就經常鼓勵我要去看天下?!?/p>
愛閱公益:在《女兒的故事》和《爸爸的故事》兩本書里,已有許多關于您的家庭和成長的敘述,請您再談談您的父親和母親對您成長的影響。
梅思繁:我的父親、母親跟大多數父母一樣,他們兩個人是中國式家庭里典型的父親和母親。我的父親指引我人生大的方向和坐標,比如對閱讀的喜愛,對文學的愛好。我今天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基石都來自我的父親。我的母親給了我對生活的熱愛和敏感,比如對美食的熱情和追求,對審美和顏色的敏感以及穿衣服的搭配,都是我母親教給我的。我的母親也引導我去追求人生寬闊的東西,在我十六七歲的時候,她就經常鼓勵我要去看天下。
愛閱公益:關于兒童文學的問題,您會跟父親討論嗎?
梅思繁:我會跟他討論,會聽取一些他的意見。我們不一定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達成一致,但是我始終覺得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學習他人的經驗是很重要的。我寫完新書也會拿給父親、母親看,但也不是我所有的書都會拿給他們看,比如《爸爸的故事》我就沒有拿給父親看。編輯也問過他要不要看,他說他不看。父親是出版后才看到的。
我現在正在寫的新書,我同時拿給父親和母親看,他們兩個人給我的意見是不一樣的,但對我來說都很有幫助。
愛閱公益:《爸爸的故事》跟《女兒的故事》出版相隔20年。為什么會出《爸爸的故事》這本書?
梅思繁:對,相隔20年。因為編輯一直有這樣的一個想法,但他們對具體要做什么事情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后來我們就聊到這樣一個選題和想法——《女兒的故事》在20年以后以別樣的方式、另一種面貌的呈現,這是一種文學和血液上的延續(xù)和傳承。
我考慮過后,覺得可以從20年以后女兒的角度重新來講一個父親的故事?!杜畠旱墓适隆防锩娴呐畠涸诔蔀槌赡耆撕?,再描繪記憶里的父親的形象。這件事情,無論從作家的角度,還是從小說或者個人情感的角度,我都非常愿意去做。所以我就決定寫一個關于父親的故事。
愛閱公益:這本書很感人,在好多地方我都看哭了。
梅思繁:很多人讀了以后,覺得這本書觸及了他們心里對父親這個形象的相似記憶和感觸。
對巴黎一見鐘情
“我只能說,人生的路一步一個機緣,你遇上了什么,你當時做了什么決定,會決定你現在是什么樣子?!?/p>
愛閱公益:去法國之前,您對法國文學比對其他國家的文學了解得更多嗎?
梅思繁:的確有更多的了解。當時我在上海戲劇學院學的是戲劇文學,在戲劇文學里我們學得最多的就是法國人的古典戲劇,確實更了解法國文學,但是那種了解依然是模糊的。你沒有真正踏上那片土地,就始終沒有擁抱過它的感覺。只有踏上了那片土地,看到城市以后,你才會覺得那里有什么特別的東西吸引你,你就要去那里。
愛閱公益:您覺得現在法國最吸引您的地方有哪些?
梅思繁: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始終會有各種各樣不滿意的地方。但在法國,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文化的人,你是個有很多種興趣愛好的人,那么不需要花很多錢,就能走入各種各樣不同的世界。你擁有走入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和其他文化場館的權利,如果你想了解搖滾樂、古典樂,大的流派、小的流派,這里全都有。這些就是法國有優(yōu)勢和魅力的地方。法國也很自由,它鼓勵精神上的自由,這也是歐洲國家共通的特征。
愛閱公益:您有很多興趣愛好——潛水、瑜伽、跑步等等,這些也是到了法國以后才有更深入的接觸嗎?
梅思繁:是的,這是法國以及整個歐洲大陸的文化特點——工作不是生活的唯一內容。當然,這跟他們的社會制度和工作時長也有關系,他們每天只工作七個小時。
歐洲國家都非常鼓勵工作以外的興趣愛好。興趣愛好一方面讓生活和工作更平衡,另一方面使人的心情愉悅、舒暢,工作效率也會提高。這也是我很贊同的生活理念。
在不同的興趣愛好中,你會發(fā)現自己各種各樣的特點以及隱藏的潛力和弱點,這些東西可能是你在工作當中沒有辦法發(fā)現的。比如我在學潛水的時候,發(fā)現自己是個方向感非常差的人。在陸地上方向感差還不要緊,在水里方向感絕不能差。我們潛水的時候要跟著一根繩子下去,我永遠都沒有辦法靠近那根繩子,因為我游著游著就不知道游到哪里去了??朔@個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發(fā)現的弱點,對我的性格、自我認識和人格來說,都起到了完善的作用。
這些不同的活動對我的創(chuàng)作也會有新的啟發(fā),會激發(fā)新的靈感。我現在正在寫一個歷險的系列,就跟我自己旅行和生活當中的這些興趣愛好有關系。
愛閱公益:您在這些活動中遇到困難,發(fā)現自己的弱點時,會不會就放棄做這件事情?
梅思繁:我不是所有運動都會嘗試,我喜歡跑步、瑜伽、潛水,但是我喜歡不代表我擅長,我真正擅長的事情可能就是寫作和翻譯。
我在泰國學潛水的時候,潛水老師是一個20歲的法國男孩子,他生出來就像一條魚,只學了4個月潛水就能潛到水下40米,而我連靠近那根繩子都做不到。當我碰到這些困難的時候,我就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項運動。如果喜歡的話,我覺得我要想辦法解決困難。
用心學習,做到不差就可以了。做到不差,就能比較自如地享受其帶來的樂趣。它會為你打開不同的世界,也會教給你如何與弱點共存,如何生活。
作者簡介
王欣婷,作家,出生于1992年,著有長篇小說《遠行的少年》《藍繭》,采訪集《尋找童書的真生命》。畢業(yè)于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