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霞
當下,在中職學校的作文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往往言語無趣,枯燥無味,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周邊事物缺乏敏銳的洞察力。中職學校的作文教學需要回歸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細致觀察,在真切的體會中,寫出血肉豐滿的作文。
一、學生在作文素材積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校的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認知能力和語文學習能力,但是在具體的觀察中,如果缺乏教師的指導,依然會存在一些問題。
1.缺少目的,靶向不明
中職學校的學生面對的生活豐富多彩,每天接收的信息既有世界形勢與國家大事,也有專業(yè)知識與身邊的瑣碎小事,如果缺少明確的觀察目的,他們的觀察必然是零碎的、缺乏系統(tǒng)性的。當缺乏目標,靶向不明時,學生在積累作文素材時就容易陷入“過目就忘”的境地,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感覺沒有素材可用。
2.觀察無序,太過隨意
觀察無序,一是沒有明確的觀察目標,二是沒有具體的觀察順序。雖然中職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但這些能力一般都是從學科本體中獲得的。學會按照順序觀察,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有計劃地觀察,有順序地觀察,有重點地觀察,并且要把這種觀察能力運用到專業(yè)發(fā)展上去,如學習烹飪專業(yè)的時候,觀察能力是提高廚藝的基礎。
3.缺乏興趣,抵觸寫作
觀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只有在觀察中才能獲得對世界多元的認知。但是如果為了觀察而觀察,為了作文而觀察,學生就容易陷入觀察的“無趣”狀態(tài)。因此,只有調動自我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實現(xiàn)觀察的持久性與專注性,才能保證作文內容是充滿情感的,是“真情實意”的。
二、學生在作文素材積累過程中觀察的要素
積累作文素材,就是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將對生活的思考轉換為作文語言,是對生活素材的實踐運用。
1.用心感受
葉圣陶說:“寫作之要,首在感情真實?!痹谟^察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調動情緒體驗。只有主觀情緒具有了發(fā)現(xiàn)的動機,才能在客觀的行為上具有行動的可能。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學生往往覺得沒有內容可寫。學生觀察到的,可能只是事物的表面,只有把情感融入進去,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某學生寫一次晚餐,只有這么一個句子:大大的碟子里,放著幾只剛蒸好的螃蟹,螃蟹身子上的繩子還沒有解開。圍繞這次作文,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設置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為什么螃蟹的繩子沒有解開?吃之前應該解開還是不解開呢?
生:媽媽是第一次蒸螃蟹,她擔心解開容易導致里面的“黃”散了。
師:你媽媽好細心啊,看來為了給你做好吃的,媽媽學習了不少新廚藝。
生:是的,她經(jīng)常參照菜譜學習。
師:你的媽媽真了不起?。▽W生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螃蟹上桌,雖然沒有去掉繩子,但是一點也不影響它的食用??磥?,你也很喜歡媽媽做的美食,能把這次晚餐寫得更加具體,更富有情感嗎?(生使勁地點了點頭)
在師生對話后,學生在作文中融入了真情實感。中職學校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情景交融、寓情于理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在寫作中真實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2.聚焦特點
中職學校的寫作以議論文、應用文為主,這類作文同樣離不開觀察。聚焦特點,就是要抓住觀察事物的主要特征。
如,中職學校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格物而致知”,要求學生寫一篇說明文。寫好說明文自然離不開對說明對象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要抓住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在本單元,編者分別編排了《景泰藍的制作》《伯格曼法則在北極》《現(xiàn)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神通廣大的納米材料》4篇文本。在指導學生聚焦特點進行觀察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景泰藍的制作》為例,讓學生學作文者在描寫景泰藍制作過程所運用的 “聚焦”手法,就是緊緊圍繞景泰藍制作材料進行觀察;運用了“放大”功能,對景泰藍的制作工藝進行了詳細講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寫類似文章的時候,找到準確的觀察角度。
3.移步換景
移步,就是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去觀察。中職學校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多角度觀察的能力,教師就是要有意識地讓他們把事、物、人、景結合起來,統(tǒng)一起來,形成對事物的多元認知;換景,就是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讓學生調動聽、思、辨、聞等多種感官獲得對事物的全面認知。
總之,生活如同源泉活水,善于觀察,方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學會觀察,可以幫助中職學校的學生不斷積累作文的素材,為寫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