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摘要:目的 探討品管圈(QCC)干預模式對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9年6月—2020年7月期間的80例結核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實驗組實施QCC干預模式,觀察二組用藥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結果 服藥依從性實驗組為97.50%,對照組為75.00%,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實驗組服藥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結核患者實施QCC干預模式可有效提高服藥依從性和強化自我管理能力及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品管圈;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效果
【中圖分類號】R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6-212-01
近年來,結核發(fā)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該疾病具有病程長、恢復慢、治愈困難等特點。目前,臨床以化療、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案,在治療期間許多患者由于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其治療及服藥依從性有所降低。又由于結核患者受到隔離且療程長等因素影響,使病人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孤獨等負面情緒而無法堅持全程規(guī)律遵醫(yī)囑服藥,影響治療效果。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結核病長達6個月以上療程的治療效果,與患者服藥依從性、配合存在密切聯(lián)系。依從性是指患者能夠在整個治療期間按時、按量遵醫(yī)囑服藥[1]。故強化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積極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顯得極為重要。品管圈(QCC)干預措施實施步驟遵守PDCA循環(huán),針對問題深入探究原因,針對原因實施相應優(yōu)化,不斷循環(huán),進而提高臨床管理質量[2]。QCC使圈員擁有更高的管理權、參與權以及自主權,充分發(fā)揮每個患者創(chuàng)造性思維,積極性及主動性。本文對結核患者實施QCC干預模式效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80例結核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19年6月—2020年7月期間,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男女比例分別為19/21、20/20;年齡分別為20—70歲、23—69歲,均值分別為(50.45±2.35)歲、(50.42±3.12)歲,兩組年齡和性別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認為具有研究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jīng)胸部X線檢測為典型活動性結核病變;(2)所有患者意識清楚且生命體征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3)具備癥狀理解、溝通能力;(4)臨床資料完整;(5)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活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惡性腫瘤;(2)存在嚴重心、肺、腎等臟器衰竭;(3)既往存在精神類系統(tǒng)性疾病;(4)無法完成相關問卷調查;(5)無法順利完成本次活動的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詳細講解結核相關知識,告知其按時、按量用藥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實驗組實施QCC干預模式,具體如下:(1)成立QCC小組:依據(jù)自愿參加成立品管圈小組原則。小組成員共10人,其中護士3人、護師4人、主管護師3人,從中選一名具有責任心且管理能力強作為組長,全面負責制定QCC干預方案,由護士長擔任輔導員,全面負責聯(lián)絡及監(jiān)控QCC干預狀況。(2)主題選定:由全體護理人員,依據(jù)QCC干預規(guī)則,詳細探究本次QCC干預主題。依據(jù)第四次(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強化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對病情恢復起到關鍵作用。依據(jù)知信行理論,行為改變?yōu)槟繕?,為完善行為改變,需以學習、知識作為基礎,積極的態(tài)度、信念作為動力。經(jīng)充分探究論證,確定本次干預模式主題為“提高結核患者用藥依從性”。(3)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低因素分析,找出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低因素:①護士因素:工作量大,消極情緒嚴重,且責任心較低,對自身要求較低,伴有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同時存在溝通水平差,未能及時發(fā)藥,加之年輕護士業(yè)務欠缺,宣教不到位。②患者因素:受到文化水平不同,使其對結核疾病的認知程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且伴有擅自外出、擅自停藥的角色缺如等現(xiàn)象,同時結核藥物胃腸道反應較大。③家庭和社會因素:家屬及陪護人員對用藥知識的缺乏、醫(yī)療費用的擔憂,導致患者無法按時、按量用藥,同時陪護人員責任心較低、對患者冷漠、不關心等行為均是降低用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4)對策及實施:①強化護理人員用藥知識及教育方案的培訓,通過每周1次的業(yè)務學習、每日晨會,實施精細化結核治療藥物知識的培訓,促進護理人員能夠深入了解藥物分類、作用機制、用途、用量以及不良反應,掌握患者服藥依從性低的危害,確立以知信行理論指導患者用藥知識的普及。②制定統(tǒng)一結核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宣傳冊,宣傳冊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內容包括結核病發(fā)病因素、傳染途徑、常見癥狀、防治方案、消毒隔離、用藥治療、飲食指導等,各種特殊治療的須知及注意事項,同時將健康教育宣傳冊,作為圈員對患者實施精細化、個性化健康教育的統(tǒng)一標準,要求圈員依據(jù)宣傳冊內容分段,為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同時可利用投影儀、模具等宣教工具,加強患者掌握程度。③建立家庭、社會參與機制,完善患者親屬的溝通,取得家庭及社會支持,同時為患者提供感情支持,積極淡化其負面情緒,進而建立良好的醫(yī)療氛圍,強化其服藥依從性,促進病情快速轉歸。
1.3觀察指標
(1)依從性評價指標[3],完全依從:患者能夠積極配合用藥,完全聽從醫(yī)護人員安排;基本依從:患者愿意與護理人員實施交流,對自覺用藥具有80%的服從;偶爾依從:患者交流不多,對服用藥物只有極少部分的服從;完全不依從:完全未依據(jù)時間進行服用藥物,依從性=(完全依從+基本依從+偶爾依從)/總例數(shù)×100%。(2)依據(jù)本文自制的自我管理行為問卷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實施評分,包括軀體、飲食、用藥等行為,最高分3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自我管理功能越佳,分值與自我管理能力形成正比。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結果以表示,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各項指標的數(shù)據(jù)先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兩組間比較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為ɑ=0.05,判斷標準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服藥依從性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總依從率分別為97.50%、75.00%,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8.538,P<0.01),可認為實驗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 2自我管理效能比較
自我管理能力分析,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2組干預前自我管理效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376,P>0.05);經(jīng)干預后實驗組自我管理效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5.922,P<0.01),可認為實驗組自我管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3討論
結核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也是慢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目前臨床已將該疾病歸納為乙類傳染病。若患者對結核疾病的認知程度較低,可使其知覺癥狀好轉或經(jīng)濟條件受限,出現(xiàn)自行停藥行為,進而導致病情反復遷延,甚至產生耐藥性。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耐藥患者可逐漸進展為多耐藥或耐多藥,使其面臨無藥可治等嚴重后果,進而成為新世紀“癌癥”,嚴重者可傳播更多健康人群[4]。QCC活動可通過對品管工具的學習應用,層層剖析,由點到面,從不同因素中找出因素,針對相關因素制定精細化、系統(tǒng)化對策方案,使質量管理更加系統(tǒng)化、個性化及合理化,有效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5]。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服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通過針對性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夠掌握更多結核病先關注知識,積極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及配合度,而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可有效完善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進而真正提高結核病治愈率,達到控制、預防目的。同時,實驗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結核患者實施QCC干預模式不僅能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滿意度,而且可以提高患者自身服藥依從性。
綜上所述,本文與學者們研究結果一致。認為實施QCC干預模式是改革結核患者治療方案和提高護理質量的又一途徑,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程愛瓊,胡春燕,毛牽弟,等.多元化健康教育對肺結核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心理狀態(tài)、用藥依從性和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20,27(22):2794-2797.
[2]尤媛媛,張國龍,陳裕.120例初治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20,42(3):249-254.
[3]胡瑞娟,邱莉霞.老年肺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多因素分析與護理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1):20-22.
[4]王月彩,張敬美,蘇圓圓,等.循證護理對耐多藥肺結核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xiàn)代醫(yī)學,2020,48(3):395-399.
[5]李秀芝,李瑞偉,張嘉賓,等.品管圈工作模式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J]. 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8(2):308-311.
桂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廣西桂林 ?5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