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睦楚
(1.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昆明650500;2.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杭州 310028)
留學生與留學教育,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由于其與諸多問題的相互勾連,而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相互交織的關系。可以說,近代留學,不僅關切到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問題,還與負笈留洋的學生個體命運息息相關;近代留學不僅涉及到留學生關于民族與國家的意識覺醒,還關乎留學生于彼岸留學生活的一系列體驗,而留學指導類手冊中的描述恰恰提供了這種對彼岸留學生活進行想象的可能。由此可以說,研究近代留美學生群體,除了各類期刊文獻、回憶文集或來往書信外,各類留美游學指南類手冊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檔案,更是了解留美學生主體意識及主體自述頗為重要的一扇窗口。這部分由留美相關人士撰寫的著作,或是由各類留學中介機構所出版的著作,均是留美學生主體關于留學生活體驗發(fā)聲的重要渠道及其對于留學重要意見的傳播平臺?;诖藲v史背景,有一系列問題縈繞其中:如,哪些留學手冊得以被編撰而成?這些著作或手冊中對留學生活進行了怎樣的“言說”?其“言說”呈現出怎樣的一種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的留學生活?留學生群體如何看待其中所滲透的中西文化差別?他們如何基于自身的文化根基對其進行深入解釋?其中滲透了何種民族意識?手冊又如何從民族立場上給出建議以維護自身國族形象?很顯然,對此類問題的探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研究近代留學教育的多重面相,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從留學生與近代異質文化互動變遷關系的特殊維度入手,全方位挖掘在與留學生相關的文本載體上留下的“民族意識”的印記。
從社會背景來看,留美游學類手冊的編撰是與彼時留學人數日趨增多的客觀現實相適應的。據《美洲之中國留學生記數》統(tǒng)計,自1908年5月起,美國國會通過了將“庚款退回”中國的議案,退款的用途規(guī)定用于辦理留學教育,之后清華學堂得以開設并擬定了具體的派遣計劃,至此留美中國學生人數得以激增。受這股官派留美潮的影響,同一時期自費留美學生的數量也呈上升的趨勢。至上個世紀20年代期間,留學美國已然成為了一股重要的社會潮流,留美學生總人數中自費生逐漸占據主要地位,到1918年留美學生人數增至千余人。[1]此后1924年,自教育部頒布《管理自費留學生規(guī)程》及《發(fā)給留學證書規(guī)程》等相關管理政策后,自費生人數進一步穩(wěn)定增長。據統(tǒng)計30年代之后,全美中國留學生已有數千人。[2]
但客觀上來看,即使有不少的中國學生赴美深造,但并無具體的留學指南手冊加以輔導,加之留學生留學時間短促、經濟限制,固不能對美國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提前加以了解對未來的留學生活可能的情形一知半解,留學往往流于表面——“只是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圖書館內,研究某一專門問題,一旦得了博(碩)士學位便回國了,這好像一口空書箱,用海船運到美國去,裝滿了洋裝書,在箱外籤條上加印了Dr.兩個字母,便又運回國了?!保?]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使留學生提前熟悉留美學習生活狀況,編撰各類留美學生手冊也就具有現實的必然與必需性。為了詳細說明留學指南類手冊編纂的必要,曾作為留學生的徐正鏗就在回國后編撰的《留美采風錄》中談到了編輯留美指南類手冊的現實重要性:
其一,近年我國留學美邦者甚多,然美邦之人情、風俗、政教、禮儀多不稔悉,每貽笑柄。數十年來關于游美著述,除梁任公之《新大陸游記》及王一之之《旅美觀察談》外,絕不多見,而前者記錄偏于政治,后者又以悼亡為主。書(既指所編輯之《留美采風錄》又指各類留學指南類手冊)之輯,為老馬之引途;
其二,西風東漸,國內青年,須相顧研究留學異邦,對改良國事及社會,尤負重大之責任。若僅僅致力學問一事,而於他邦之政教、風習、社會、政事舉茫無研究,則何以為改良祖國之參證?倘不明歐美學問、經濟、政事、社會之真相,往往易入盲從一途,循至利未見而害已至,精英未得,而糟粕是務,一國有一國之優(yōu)點與劣點從遠之分,書在中國人閱之,固可得美邦之真相,于國是前途不無裨益;而美人閱之,亦可審其祖國缺點之所在。[4]
正因赴美留學求學者日眾,學生入境、生活、就學等手續(xù)繁重,加之學生往往對異邦人情風俗禮儀等也多有“不甚明了其中情形”易入盲途,因而通過各類留學指南類手冊提前了解留美生活尤有裨益。[5]為使留學生更好地適應異邦學習生活,留學指南類手冊還向留學生提出衷心勸告,告誡其不僅須充實學識,還應多加進行體格鍛煉,[6]同時也要考慮經濟問題,努力避免“進、歸均不得,困迫之極的窘境?!保?]
從留美指南類手冊的內容看,大致分為兩類:個人所編著手冊與機構所編留美指南須知類留學指南手冊,其中前者又分為留美指南須知類及留美生活、心影錄、采風錄、見聞錄類手冊。這三類指南類手冊編寫模式與撰寫風格各有不同,所描寫的留學生活側重點也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個人及機構編留美指南須知手冊所含內容較為全面,對美國留學生活的介紹也更多從第三方中立的立場進行概說;而留美生活心影錄、留學采風錄、留學見聞錄等類型的留學介紹手冊,作為“間接的”留學指導手冊,則從作者個人視角與生活體驗出發(fā),既融匯了相關留學政策等信息——如介紹留美學校、專業(yè)、學科如何選擇,如何有意義地度過留學生活,同時又增添了個人對留學生活體驗的主觀情感與價值判斷——如如何適應美國社會。
首先,就“個人編寫類”看,代表性著作有194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劉志宏編寫的《赴美留學指導》,這本冊子歷述出國手續(xù)及美國各大學情形、夏季講習會等種種事項。汪慕廬編《青年留學指導》(1930)則向國內預備留學學生詳細介紹了留學要旨、留學目標、留學計劃、官費生資格、自費生資格、留學經費、留學手續(xù)、留學要覽等。另有區(qū)慶科編撰《美國游學須知》(1909)、譚學正編《投考留美指南》(1948)、蕭立坤編《游美指南》(1943),則重在探討留學生在首途赴美、衣食住行、留學生活等方面相關經驗,如大學、機關工廠、圖書館與書籍、參觀實習與工作等情況,并對美國地理、美國制度、美國人性格、留學指導、生活雜憶等主題介紹有所涉及。此外,王震輝編著、由中國文化服務社于1946年編印了一本名為《留學須知》的手冊,為“民國文庫”之一。全書分為留學須知、學外國禮俗、美國的節(jié)日、苦學的精神、自我檢點、應付令人難堪的問句等六個方面,詳細說明了留學生到美國留學應注意的事項。附錄為美國的高等教育、教育部民國35年留學公費生考試章程、教育部民國35年自費留學考試章程等內容。
其次,有關留美生活、游美心影錄、留學采風錄類留學手冊,相關代表著作有沈有乾著《西游回憶錄》(1941)、錢用和著《歐風美雨》(1930)、張其昀著《旅美見聞錄》(1946)、徐菽園著《留美生活漫談》(1947)、梁啟超撰《新大陸游記節(jié)錄》(1936)、商務印書館編《留美采風錄》(1923)、陶亢德著《歐風美雨》(1938)《美國生活》(1941)等。值得指出的是,留美十載的留學生楊慶堃所著《美國與留美》,對美國的文明與文化有著精道的分析。書中詳細論述了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工業(yè)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大大便利于成千上百赴美留學的中國同學。相似的還有江康黎所著《美國之透視》,著述目的在于“對美國政治實業(yè)教育諸端發(fā)展之背景作系統(tǒng)之探討”。另有謝扶雅于1929年在世界書局出版社的《游美心痕》,該書作者根據在芝加哥大學及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學位經歷,撰寫了自美西至美東十數篇親身體驗筆記,其順序大抵按照自美西至美東,根據自身隨所聞見,記錄下了游美一系列的觀察體驗。1947年徐圣熙所著《留學概況》,亦記述了作者留學生活的體驗及回憶。此外,由巖堂保著、徐蔚南、吳企云合譯,桂林萬光書局于1944年出版了《美國大學生活》一書,詳盡記述了曾于美國大學學習、生活的各類留學生活的片段。梁甌第所著、由長沙商務印書館于1940年出版的《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歐戰(zhàn)時美國的大學》則詳細介紹歐戰(zhàn)時美國大學的學業(yè)情況、課程、科學服務、學生軍訓營、戰(zhàn)時工作等,全書共分11章,可謂對美大學“極盡詳細介紹之能”。由此可見,這類留美生活心影錄、留學采風錄類型的留學介紹手冊,作為“間接的”留學指導手冊,則從作者個人視角與生活體驗出發(fā),既融匯了相關留學政策等信息,如對留學生讀者悉心介紹留美學校、專業(yè)、學科如何選擇,如何有意義地度過留學生活,同時又大幅度地增添了個人對留學生活體驗的主觀情感與價值判斷。
再次,就“相關游學機構”編寫的手冊來看,主要有卜技利大學也作“伯克利大學”)留學生編《美國游學指南》(1904)、中國旅行社編《游學撮要》(1932)、海外留學咨詢委員會編《留學指南》(1944)、中美文化協(xié)會編《游美須知》(1944)等。其中尤以1944年由海外留學咨詢委員會編寫的《留學指南》最為詳盡,全書共四章,事無巨細地詳陳了準留學生動身前應購書目統(tǒng)計、留學指南的意義、留學生的資格與使命、留學生的選擇標準、留學的手續(xù)及各種準備、各國學術機構的概略,以及留美健康證書、各國教育機構通訊處、國外留學規(guī)程、護照條例、世界學生服務社等情況,書前有王世杰、朱家驊、杭立武三人為序,詳細說明了《留學指南》的編纂過程及情況。徐圣熙所著《留學概況》則記述了作者留學生活的體驗、回憶和報道。其中,1944年《旅美中國同人錄》作為留美學生編寫以利于留學生聯(lián)絡,性質上歸屬于“通訊類”手冊,詳細羅列了回國留美中國學生以及在美留學學生名錄及簡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向國內大批有志于赴美留學的學生做了相關留學生活的展示。
為清楚地對留美指南類手冊進行說明,茲將著作及其出版情況匯編成表,亦為行文方便,供參考。
表一 留美指南類手冊篇章及書冊簡要介紹
各類留學指南手冊中留學生活的書寫與對異國生活的建構,使得即將赴美留學的學生對彼岸留學生活具有了初步的感性認知。指南手冊中,作者旨在以一種更為細膩生動的筆調以纖芥無遺的結構向留學生展現一幅完整立體的留學生活圖冊,在一系列細節(jié)中、在作者的筆端下所透露的字詞字句宛如留學先驅者對后來者的悉心教導,既是一部屬于后來留學生群體的“留學寶書”,也是屬于全體留學生的一部實用著作,其中體現出了不同留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交流的可能。根據手冊中主題出現頻次,特從留學生選校就學、動身赴美、行旅登船及居住寓所、治裝準備、學業(yè)生活、餐桌禮儀、假期旅行等問題重點著墨,陳列如下。
第一,關于選校就學。留學手冊力陳國內的同學應對留學美國有計劃,至少在未來美前一兩年,就應著手選校,在國內讀書期間,就要開始在選校問題上面做功夫。為著學業(yè)見識和留美生活的愉快計,選校時對于一間學校已有中國同學數目可放在考慮范圍內。留學生到達美國后,除了應在書本求專門學問外,還應仔細觀察美國生活環(huán)境以推求各門學科與技術在美國生活環(huán)境中互相配合,以達到“學而知其用”。手冊還建議留學生應盡快設法明了美國現代生活的內容,觀察美國衣食住行的方式、社會經濟政治的組織,以及美國人情及歷史背景——這是今后中美邦交的基礎。[8]
第二,關于赴美行程。留學指南手冊細致羅列了赴美的三類行程,因緣戰(zhàn)前與戰(zhàn)后時期線路兩分。一般來說,戰(zhàn)前赴美的線路為:留學生坐美國游船公司(American Mail Line)輪船,或搭“昌興公司”(Canadian Pacific Line也譯作“加拿大太平洋航線”)郵船,由上海啟程經日本神戶與橫濱至西雅圖登岸;或由上海啟程經日本神戶與橫濱,再經過檀香山至舊金山登岸,此后再至洛杉磯或美國東部;也可搭船經由香港至馬尼拉、關島而至檀香山。戰(zhàn)后赴美的線路為:先從國內搭飛機往印度,到印度后再換飛機或輪船赴美。同時,指南手冊還倡議留學生不可在川資上“過于節(jié)省”,如以輪船旅費為例:“船上艙位共分三等:一曰上艙;一曰歐洲大艙;一曰亞洲大艙……留學生在經濟條件允許下,應首選頭等艙位,……茍其力能備上、中兩等艙位者,切不可省此些少許之費用而搭三等艙,蓋三等艙上岸稍難故也?!碑斎?,指南手冊也建議留學生若經濟允許,有志赴美者也可乘飛機赴美,由香港搭汎美航空公司“飛剪號”(Clippers)經馬尼拉、關島、威克島、中途島、檀香山而至舊金山或洛杉磯,須時一星期。另有聯(lián)洲航空公司(Trans World Airlines)開辦紐約經歐洲、中東、印度而達廣州、上海之航線。[9]
第三,關于行旅登船及住所。據指南稱,留學生在紐約登岸后,經過醫(yī)生、政府調查局、移民局、海關人員的盤問及檢查行李,一切手續(xù)完成后,下了碼頭有小汽車可雇。中國留學生負笈加利福尼亞大學、或是芝加哥大學、或是哥倫比亞大學,可住于“萬國公寓”(International House)——其“公寓”目的為不遠千里來美求學的外國男女覓身心之寄托,在異國謀起居之安適。指南手冊中反復提及創(chuàng)辦最早的紐約萬國公寓,并建議留學生下了船搭Taxi開往Riverside Drive的國際生活大本營萬國公寓,有男女宿舍可供各國留學生租住,寓內生活相當(令人)滿意,價錢也不貴:一座十層樓的水泥房子,建筑好似一個大火柴匣,門楣上刻著That Brotherhood May Prevail(意喻“四海之內皆兄弟”)。假如萬國公寓已經客滿了,留學生可穿過百老匯,向南走近橫街,凡是門前掛著牌子上寫有Apartment字樣的,均是可供租住的公寓。[10]
第四,關于治裝準備。手冊建議留學生衣服應整潔,“打破他們(外國人)‘中國人都是臟的’的心理,并要使他們佩服中國人天然的愛美及藝術的興趣?!绷魧W前需對治裝問題多加考慮,如西裝問題,建議在上海做五套,顏色以大氣的為上選,其中要有一套藏青色的,只要樣子做的好,在中國做西裝未嘗不可。男士襯衫應買一打,最好買白色府綢并且?guī)ьI的襯衫,不可買綢緞織的,因為在美國洗綢緞衫的洗衣費,比布制的貴一倍多。手冊同時建議留學生赴美前黃色與黑色皮鞋各買一雙,鞋式既不可過尖,亦不可太方。睡衣也要備兩套,中國人雖然沒有穿睡衣睡覺的習慣,但是出國后,為了國家形象計,是必須穿睡衣的。至于正式服裝,在美國是要穿夜禮服(Tuxedo)的,參加跳舞會,建議到美國再買,因為中國做的樣式不太好看。除了服裝外,立式鐵箱及中號鐵箱、一只三號皮包、一只手提皮包也是要在國內買的。[11]
第五,關于學業(yè)生活。指南手冊建議應設法充分融入美國學業(yè)生活,對教育體制也應有相當了解。美國青年讀書研究之空氣極為濃厚,上課運動之后盡力學術之研討、查閱參考書籍常以一題閱數十冊參考書者亦不以為苦,年過半百白發(fā)者尤為埋頭圖書館中,勤讀不倦之精神尤為令人望而生敬。此種研究精深于自然科學之試驗室中尤為常見,留學生應不憚辛勞,以求得真正教育之結果。[12]
第六,關于餐桌禮儀。手冊建議若有約會,必須守信,按時出席,準時應約,寧早到,勿遲到——寧身體吃虧,勿精神不安。留學生在飲食時,不可彎腰就桌,須利用叉、匙、杯取食物就口,身之可微前。用餐時切記在餐桌上說長道短、撥弄是非。就坐時女主人命坐何處,即坐何處,萬勿與其他客人謙讓,不可取過量的食物于盤中,更不可以刀或手指自口中取食物。須以叉或匙輕取,取出之物置于盤邊。咀嚼食物時,口應閉好切記聲響,已用或正用的刀叉,應置放于盤上,席間不可穿過他人之前以取食物。[13]
第七,游覽漫行。中國學生在美時,無論是初到文化城波士頓、還是繁華的紐約城、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亞利桑那的斷巖絕壁、首都華盛頓的名勝古跡,留學生應充分融入一景一物當中,體驗異國生活帶來的驚喜與喜悅。如鼓勵留學生應積極游覽哈佛大學、中央公園、102層的帝國大廈,及世界第一大劇場無線電城劇院(Radio City)。若在紐約游玩,還建議留學生游覽“五馬路”與“派克路”。[14]
從以上各類留學指南手冊來看,可以說手冊對于留學生未來的留學生活介紹事無巨細不惜筆墨,既向全體留學生全面介紹了遠赴大洋彼岸的衣、食、住、行等諸問題,并根據留美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分門別類對美國各重點大學名錄、學科專業(yè)選擇、入學要求、申請書與推薦書撰寫、赴美護照簽證手續(xù)、治裝行李、乘船與乘機票務、留學住所、華人社區(qū)、學費雜費、餐飲飲食、日常出行、夏季境內旅行、美國的教育制度、美國教育行政、美國的社會倫理、美國的出版事業(yè)、美國的新聞事業(yè)、美國的選舉問題、美洲習俗等問題進行了極其細致的介紹,把美洲新大陸的生活與學習描繪成了一幅充滿趣味且令人向往的圖景,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對于未來學業(yè)生活的美好憧憬之情。此外,除了對留學生活有一詳實的介紹外,各類留學手冊還強調留學生應承擔的重要職責,留學手冊指出留學生留學期間應端正治學態(tài)度、專心致志于研究學術。[15]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個人編寫或是機構編寫類游學指南類手冊均帶有著一種非常強烈的民族意識色彩。指南手冊既有對異邦空間的想象描述與對留學生活的興奮之情,又有由于黃種人身份遠赴異邦的不安全感,從而夾雜的一種若隱似無的民族意識,兩種情緒以一種超越歷史時空的交織方式,以字詞句段符號的形式躍然于書頁手冊之上。歸納來看,留學類手冊對于留學生的生活學習描寫呈現出以下三類特點:第一,通過對留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層面檢視留學生與異域國度的動態(tài)關系,從而對留美學生角色進行定位;第二,留學手冊中洋溢了一種似有若無的在西方優(yōu)越感覆蓋下的民族意識,這兩種意識交織于留學生個體之上,體現為一個個鮮活的、甚至緊張的留學生命體驗,因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留美生在異邦所經歷的體驗是近代中西文化沖突、交融的縮影,其各類手冊也是近代留學教育甚至是近代教育走向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經歷體驗與精神記錄;第三,留學生試圖在指南類手冊進行真實的“自我言說”以對自身形象進行正名,試圖打破留學生在異國所體驗到因緣文化沖突而產生的文化自信危機、民族國族認同危機以及自我的精神危機,旨在沖破社會文化沖撞下種種尷尬且復雜的生存狀態(tài)。
從各類留學生指南手冊中來看,一種對留學生在異國遭遇的“言說”也始終貫穿各類手冊其中,體現出了中國學子在異國生存狀態(tài)的不易。如留學生到美后第一要務即為租房,指南手冊中則提到留學生需要小心租房時之“不便”,中國學生分租房屋,常有被人拒絕的。老實的房東會說“恕我不租給中國人(或誤作日本人)”,客氣的會抱歉地假裝稱“剛才租出,忘將招租牌取下了!”這固然由于房東見識太短,不論在任何地方,多數本國人不習慣與外國人來往,只有特別開明的少數房東才會歡迎中國學生;有些房東即使他自己愿意招留中國人,也不得不顧忌到別的房客的偏見。[16]
留學生所經歷的這種“不自如”的體驗難道僅僅止步于租房過程嗎?事實上并不是,這種不適的體驗始終貫穿著留學生的全部留學生活中。曾有一幕劇講述一名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因貪慕一名美國女子美貌,將該名女子劫持至家中,設中式喜堂欲交拜。女子不依,此時影片中突然竄出大批中國人飾演的“無賴”,執(zhí)手槍相逼。美國警察片刻而至家中,哈佛留學生立即倒地似無氣力死去,最終以美國女子獲救全劇結尾。影片雖小,但事關國體,這一幕令在場觀影的中國留學生產生極大心理不適,祖國的落后與貧窮、列強的宰割、故國命運的沉淪及文明的不開化使得他們在異國的形象是復雜且令人尷尬的,自然心靈也是脆弱且極其敏感的。這名觀影留學生不由得產生一系列疑問:中國是否人人如此野蠻?況且作為一名哈佛大學畢業(yè)生?既然野蠻為何如此懦弱?很顯然,答案并不在于此——而是美國意圖標新立異混淆美國人之觀感。這名觀影學生在手冊中憤怒發(fā)問:美國國內上映影片需要接受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Censorship of Motion Picture)的審查,而唯獨關于中國國體尊嚴的影片受到默然不顧,不知居心何在?[17]
此外,手冊中也提到一名留美學生在參觀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時意外發(fā)現,人類學部陳列的除了根據中國西藏土人模型及“桃園三結義”“空城計”“五關斬將”等劇目制作的衣繡花袍高大逼真的標本外,“最足為吾國恥者,為煙具之陳列,自煙葉至各種鼻煙瓶、水煙筒、旱煙筒、鴉片煙槍、煙盤等,國內人士觀之當亦將猛省,而痛雪此恥也。另有一望而觸目之品,則為繡花小腳鞋,勿怪遇美國友人,尚有以中國婦女纏足為訊者?!保?8]不得不說,幾乎每本留學手冊中都涉及到這類令人既羞惱又氣憤的經歷記錄,從中亦可見中國國族形象被肆意言說的命運實在令人惋惜。一位留學生也曾在其《留美采風錄》中談及僑民的特殊身份。因僑民為之生存計:“將我國下等社會之情形表演于彼國國民是也!凡舉吸煙(鴉片)、賭博、飲酒、奸淫等一切齷齪之事,無不以中國人為代表,中國僑民之貪利而不顧國體者,且一一為之扮演——實為“抹黑”華人形象的幫兇?!保?9]
有的留學生為了在這樣的社會中“站穩(wěn)腳跟”,不得不用西方的一套生活準則來校調自己的行為,要求自己需對餐桌禮儀、服飾禮儀、社交文化等極盡熟稔之職——“否則極有可能被視為沒有教養(yǎng)”。如有的留學生為了自身的形象,其漿洗襯衫達到毫無皺褶的地步,白領子尤其雪白筆挺,以便符合西方社會的一切行為禮節(jié)要求。[20]甚至有的留學生不惜對舊有的行為習俗事事委屈,壓抑在國內的中國行為習慣。特別是“洗衣惟白手巾能自洗外,貼肉之線衫與襪或可手洗,除外,必須交于洗衣人”。當然,倘若留學生不得不采用“自洗之法”時,應如何為之?指南手冊也給予了留學生必要的“指導”以緩解文化適應過程中的緊張感——“須深夜閉戶在淋浴室為之,并掛于己房中待干,但翌晨須收藏之,以免人知。是然美俗不同我俗,我俗以學生自洗衣物為常事,彼則不然——故不可不事掩飾也?!保?1]甚至留學指南類手冊對留學生在美各地均不可高聲喧嘩做出相關要求,應極力鏟除美國人常說“中國人不會低聲說話”的此種羞恥。留學生應切記倘若留學生與三五中國同學在一塊兒,切忌用中國話互相大聲交談,特別是在同坐電車或公共汽車之時。當然,留學生更不可在室內大開收音機,因為“美國的社會是一個極其安靜的社會”,而對于那些“還把胡琴帶到美國去的中國留學生”,為中國留學生形象計,萬不可在室內拉唱,要想拉唱只可在深山野林為之。[22]
留學生在美的此類遭遇,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一位手冊編纂者就記錄了曾于西雅圖受到的屈辱。有人對他提問:是否坐過火車?中國沒有樓房嗎?中國有玉蜀黍(玉米)、西紅柿、冰淇淋嗎?與此類似令人“極度不適、極度尷尬”的問題仍然有很多,如留學生常被詢問中國仍有辮子、小腳嗎?吃鴉片的人還多么?中國為何有那么多土匪呢?私塾讀書聲音還是噪吵嗎?中國人依然迷信鬼神、拜祖宗之風很甚嗎?中國人對外國人依然存成見并排斥嗎?中國人為何常殺布道士?中國苦力與人力車很多么?中國為何家中廚役常偷東西?[23]其中,“用筷子如何喝湯”這問題尤其牽動中國留學生的神經,留學生用犀利的筆鋒,果敢地對其進行辯論,據理力爭,為國家民族挽回了應有的尊嚴。留學生在手冊中以這樣一種異常戲謔的筆調調侃道:
比方他們問“用筷子如何喝湯呢?”你可以以一句作回答:這個問題確是人生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中國的祖先很早就發(fā)明了用瓷的、銅的、金的、銀的羹匙來喝湯,除了羹匙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大盤、小碟,是你們不曾見到的。再因為我們的飯菜,早已在廚房內切割合適,不必在飯菜上再加麻煩,這也證明中國人在吃飯的藝術上早已脫離了幼稚時代而進入了文明時代?!保?4]
幾乎所有的留學手冊描述中,都坦然地承認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并基于長期以來的種族偏見,使得西方社會對中國、對中國留學生產生了片面的認識。在此種現狀裹挾之下,留學手冊中強烈的民族意識呼之欲出。針對此類遭遇,手冊中如何“手把手教會”留學生面對可能遇到的“文化麻煩”呢?如何使留學生“不受他族之侵犯”?手冊向讀者開出了“應對妙方”:建議留學生從深入了解美國文化及國情入手,積極應對。當他們問到這些問題時,切勿心急生氣,應抱“彬彬有禮”的態(tài)度,拿事實來做“循循善誘”。要時刻提醒自己須知“世界上由于各國國根、國史、國情之不同,怕再沒有比這兩國更甚?!保?5]還要充分了解美國人的社會及生活,要先深知他們的根性是何、他們的人生觀是何。知夫此,方可與言美國或他國的社會,方不致漫用甲國人標準,去評斷乙國人的行為。[26]破除成見的有效辦法首先是多和美國人接觸,其次是在行動上處處自己檢點,解除他們對華人的錯誤觀念。除此之外,留學生還應務必牢記兩句話:Keep your chin up(高昂士氣不要灰心);Take it easy(胸懷廣闊不要較真)。[27]可見,留學生將中國置于西方社會之下被“想象”的無奈以及產生的各類誤解與偏見,寄托于二國不同的文化之因,試圖以中美文化二者的分途來解釋自己所受到的這種遭遇,在一定層面上有著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與豁達的胸襟。
由于近代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手冊指出一部分西方人視中國人為“黃禍”,自然存有藐視及輕蔑的心態(tài),更多的西方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戴上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人,中國留學生也并不能脫離此種命運,因此西方對中國留學生的誤解就因此產生。恰是由于西方錯誤的宣傳:因為他們(美國人或美國機構)——素來缺少關于中國人的正確知識,使得美國人對中國留學生極少持有正面觀感,以民主及自由平等相號召的美國,其內在的矛盾,在風俗習慣中暴露無遺。[28]各種有色人種在自由口號最響亮鮮明的美國過著最不平等、最不自由的生活,他們雖然和美國白種人一樣可以生活下去,并不受到無理的干涉或不法的防礙,但那種冷淡的態(tài)度和不出諸言辭的卑視意識,使深受的人比作監(jiān)牢吃官司還要難受。[29]在這種情況下,留學生更應極力鏟除對方心中深埋的偏見。[30]指導手冊給予的各類坦誠且推心置腹的建議,或許并未能完全化解留學生的全部憂慮,但已給了還未赴美的學生一種“心理準備”,事實上是具有著深刻涵意的。[31]
學者王奇生曾提出一個重要觀點:“近代留學生在域外人格與國格重疊,個人與國家一體,這種客居異國的特殊感觸和特別心理,是國內一般民眾所難以體認的,恰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優(yōu)越感悠然尚存,但弱國子民的屈辱感卻交織雜糅在了一起”,[32]由于這種特殊環(huán)境的特殊感受,強烈地激發(fā)了具有強烈使命感的留學生的愛國精神。因而留學生在游學類手冊中所描述的一切不平等的遭遇,以及留學生對自我形象的正名以及對國族文化的袒護,一方面擊碎了留學生固有的民族文化優(yōu)越感;另一方面又激發(fā)了留學生在此種情狀下為民族形象進行辯護的沖動。曾作為留美學生徐圣熙在手冊中反復推薦留學生到達哈佛大學后,他建議中國圖書館是留學生必去之處,其中緣由固然有為留學生學業(yè)計,但實際上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因為在那兒“你總能感到安慰”——圖書館所收藏中國古籍,并有中國各省縣制。譬如我,(一名浙籍留美學生)在浙江省之部“看見了平湖縣志,海外看故鄉(xiāng),歷歷在目?!保?3]只有這時候你會特別感到祖國同胞的可愛、河山的壯麗、文化的高尚,在你留學期間,極快樂極猶豫、極興奮極沉默的時候,你都會不期而然地想到祖國及同胞們,此時中國書最能給你以安慰、使你釋懷。雖然你在國內或許會感到厭倦,但是一出國門,你的心便牢牢地紀念起祖國了。[34]
各類留美游學指南類手冊作為留美學生主體發(fā)聲的重要渠道及重要留學意見傳播平臺,具有“自我闡述”“自我聚焦”的鮮明特色,同時還洋溢著對大洋彼岸濃烈的“想象意識”,幾乎展現了全部的留學生活圖景。[35]這些留學指南類手冊內容繁簡不一,短則寥寥十數頁,內容豐富則至數百頁,由于指南手冊往往單獨成冊的形式,既便于廣泛閱讀又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從材料角度來看,在留美指南手冊中所討論的問題并不僅僅局限于“正史”的撰述,更是擴展到更加生動豐富性的材料之上;從性質上來說,留美指南手冊中所討論的也并不僅僅是各類“教育的問題”,更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一個“國族形象”的問題;從過程上來說,留美指南手冊中所討論的也不僅是一蹴而就的“留學成就”,更是成千上萬名莘莘學子跨越彼岸豐富生動、充滿國族情感的留學體驗。[36]也只有從這樣的多維度對近代留學進行檢視,才使得留美中國學生在彼岸的留學生活呈現出多棱鏡的樣貌,其內涵也才得以豐富。
大致而言,百余年的中國人留學史是一部“重塑國族形象”與“東西文化溝通”的過程,大多數留學生處于“索我中華之尊嚴”這種特殊的困境之中。與全體國民相同,他們與生俱來的民族意識實際上構成了大多數留學生應付種種際遇的主要精神憑藉,貫穿于他們學術志業(yè)與思想的是一種典型的民族主義意識。其中留學指南手冊中勾勒出了立體鮮活、獨特生動的留學生活,圍繞著“留學生活”的塑造形成了一個觀念交鋒的話語場,留學生活場景的起承轉合成為了近代留學的鏡像;同時又借助留學生群體對民族國家意識的觀照,表達出了中西文化沖突之下留美學生個體的生存困境,闡述了由諸種異質文化與政治力量的沖突與制衡。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類留學指南手冊中,留美學生并不能徹底地擺脫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現實處境的焦慮情緒,而是要扮演其應有的功能與角色,將對自身國族形象的維護當做自身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力圖對國民塑造和國民性改造等諸多問題進行合理化闡釋。
除了上述各類留學指導類手冊外,還有一系列針對即將留美的學生的指導文章,散錄于各類期刊。如1914年《留美學生年報》第3期的《游美須知》《美國聞見隨錄》、1916年《清華周刊》第66期的《留美通信:美國見聞瑣記》、1925年《真光》第24卷第2期的《留美見聞雜錄》、1928年的《留美學生季報》第13卷第1期的《美洲見聞錄》、1925年的《青年友》第5卷第5期的《游美軼事》,1948年《國際文化》第1卷第4/5期的《假如您到美國:留美簡略指南》(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 Guide for New Visitors)等。此外,寰球中國學生會為便利留學生赴外留學,也編撰了一系列游學指導特刊,如1926年與1929年分別編撰了《游學指南:寰球中國學生會特刊》、1930年編寫的《最新留美指南:寰球中國學生會二十五周年紀念冊》、1931年編寫的《留學指南專號:寰球中國學生會民國二十年特刊》等,這部分留學指南手冊雖然是以期刊專號出版,但從性質上來看已與留學類指導手冊無異,其目的在于使即將赴美的留學生有充分準備。還有黃龍先撰寫《國外留學概況》、朱少屏(曾任寰球中國學生會總干事)撰寫《留學歐美指南》、李瑞驊撰寫《旅美見聞》、劉尊棋撰寫《旅美見聞錄》等。
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曾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十分強調媒介的重要性,他認為在一個具有相似性的團體交流過程當中,需要特殊手段來傳遞信息并進而影響信息的接受者,也即是通過報刊、手冊、廣播或者其他相關的媒介機構作為公眾領域溝通傳播媒介。[37]從這一概念出發(fā),留學指南類手冊既有特定的閱讀群體又有特定的作者群體,自然形成了一個以留美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公共空間”;在各類留學指南類手冊中也彌漫著各類或有形或無形的、意識層面的、想象層面的敘述,可以說這類留學指南類手冊形成了一個基于中國留學生的意識與想象的公共空間,既指向西方具體的生活境況也指向自我母體文化形態(tài)空間。通過他們在美的親自體驗與觀察,“使得國民心目中的美國形象與國民性躍乎紙上,(以手冊指南方式進行傳播)惠及了負笈留美的眾青年?!保?8]由此可見,指南手冊字里行間中的留學生活是留學生為主體的一種關于未來具體留學生活的一種“想象”,既表現為留學生被拋入與祖國文化全然不同的西方國度下,如何努力地適應這種變化、如何真正融入他國、如何塑造自我形象等一系列問題的書寫方式,又表現為民族意識底色下的一種期待感與不安全感,體現出了留學生對異邦的留學生活熱切期待的心態(tài)及緊張的心靈。[39]藉由此,通過留學類指導手冊中所描繪的留學生活來具體體現中西雙邊文化溝通、相互理解的如何交織,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角,有助于從文本媒介中或隱或現感受到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流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西方想象與西方話語權,也有助于從更深層的維度挖掘“中國/西方、自我/他者”二元之間西方世界表現出的強大的“形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