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北京大學。
一個19歲,名叫張俊成的農(nóng)村娃,身穿深綠色的保安制服,扎著黑色的武裝帶,戴著大蓋帽和一副白手套,身姿筆挺地站在磚紅色的院墻外。
看著進進出出、氣質談吐不凡的教授學者,看著朝氣蓬勃、謙恭有禮的學生,張俊成覺得沒有比這再好的工作了。那一年,張俊成所在的北大保衛(wèi)隊被評為了“北京市十佳模范示范崗”。
北大長久以來都是著名的打卡點,經(jīng)常有外國人慕名而來。有一天,幾個外國年輕人沒有證件,嘰里咕嚕地要往校園里闖。張俊成正在當值,當然不肯輕易放行。
這些外國年輕人一番交涉無果,走到馬路對面時,竟排成一行,對這個不懂外語的保安豎起大拇指,再齊齊掉了個兒,這分明就是一種侮辱。那一刻,張俊成的內(nèi)心充滿了悲涼。
第二天,張俊成就買了兩本英語書自學外語,有時自學到凌晨三點。一天夜里,一位女老師經(jīng)過,好奇地問他在干嗎?!鞍⒁?,我在讀英語?!睆埧〕苫卮?。女老師很是贊賞,“好學是個好事情,可我聽你讀了有幾天了,以為你說的是德語?!闭f完還幫他糾正了發(fā)音,并且記下了他的名字。
一個月后,保安室里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正是那個給張俊成糾正發(fā)音的北大英語系教授曹燕。曹燕送給張俊成兩個禮物:一張藍色的是英語強化培訓聽課證;一張白色的是成人高考培訓班聽課證。張俊成明白,自己這是遇到貴人了,淚水激動得奪眶而出。
去北大正式上課那一天,張俊成一遍遍地告誡自己:好好學習,用功再用功。張俊成在北大的日子里到底有多努力?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見過每一個時間點的北大?!?/p>
張俊成的英語,從一開始與人對話連蒙帶猜,到后來和他交流過的人說他“英語說得比普通話還溜”。
撿起了英語,張俊成又想?yún)⒓痈呖迹袛嗔撕脦啄陮W業(yè),只能一門課一門課去攻關。之后,張俊成上演“掃地僧”般的傳奇,通過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專科),成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自此,他終于堂堂正正地從北大的“門外”走到了“門內(nèi)”。在他的帶動下,當年有十余位保安相繼攻讀自考或參加成人高考。
1999年,張俊成的故事被寫進《北大燕園衛(wèi)士》???,照片被印到了北大的地圖冊上。北大提出“給家屬解決工作問題”挽留他,張俊成卻婉拒了。他回到了家鄉(xiāng)長治,成了一名中學老師,“我要把在北大學到的東西,帶給家鄉(xiāng)的孩子。因為我比誰都清楚,‘落后是什么滋味?!?/p>
后來張俊成又和幾位朋友一起聯(lián)手創(chuàng)辦了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yè)學校,成為一校之長。如今,學校有1300名學生,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農(nóng)村孩子。
曾經(jīng)北大門前的那個小保安,被北大的老師們悉心呵護過,如今他也在用老師的身份盡心盡力去滋養(yǎng)著一批又一批的寒門學子,“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比起北大老師對我這個小保安的照顧、施恩,我真的太渺小了?!?/p>
(趙燕摘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