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表達性藝術治療手段有閱讀、舞蹈、戲劇、繪畫、音樂、油畫、攝影、詩歌、雕刻以及即興寫作等其他形式。表達性藝術是在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中進行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減輕壓力狀態(tài),促進心理健康。為了達到促進國際學生心理健康目標,學院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工作,包括中國傳統(tǒng)古典音樂欣賞、香囊制作、剪紙、書法、猜字謎、詩經朗誦等,來幫助留學生認識自己,更快適應中國環(huán)境,減少社交恐懼。
弗洛伊德將人格理論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對潛意識中的本能需求的追求,往往不被個體所察覺?!白晕摇笔歉鶕F實社會情形,及時地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信息的交換,從而滿足“本我”的需求,此階段是在有部分意識的情形下完成的?!俺摇笔菙[脫了“本我”的枷鎖,形成內在自覺,促進國際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包含個人自主性、獨特性及創(chuàng)造性三方面的內容。人的主體性是要以人為本,以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為載體,挖掘人的內心真實情感,從而進行人格自我完善。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需求內在原動力,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最高層次,引導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進行探索和求新,達到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融合狀態(tài),起到心理治療的效果。
自組織理論是指在沒有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下,由系統(tǒng)內部產生的內生動力,促進系統(tǒng)形成有序結構,并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借助復雜性科學的自組織視角,研究者可洞察人的復雜心理過程和內在發(fā)展特征。從自組織視角推進留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路徑,是新時代滿足留學生多元化心理需求的應答。釋放心理健康教學的本性。
研究顯示,留學生群體相對于中國青年有較高的應激水平,留學生更加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可能長期處于低心理健康水平。從語言、跨文化、人間關系三層面分析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留學生初到中國,難以適應異國語境,加上離開舒適的家鄉(xiāng),極易產生孤獨、失落等負面情緒,導致更加的自我封閉循環(huán)狀態(tài)。由語言障礙產生的不良情緒如果沒有及時疏導,極易造成在中國的消極學習態(tài)度,影響正常留學生活。
中西文化差異大,當留學生進入全新文化領域,跨文化帶來的新鮮感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弱,根植于心的內在文化與植入的外在文化沖突時,留學生常常會體驗到跨文化帶來的心理沖擊和身體的不適,當遇見學習或生活中的問題時,會觸發(fā)留學生對異國文化產生抵抗的情緒,往往對現狀不滿,常常抱怨宿舍或食堂環(huán)境差,對室友進行負面評價,極易產生自卑、無助的情緒。
留學生來自自然地理環(huán)境截然不同的五大洲,語言和文化背景不同,其性格特征會有顯著的差異,導致各國學生不善于交流思想,語系相通的留學生會抱團扎堆,容易對其他國家學生產生敵意,長期會難以交到真心朋友,遇到問題獨自面對,極易產生急躁、抑郁等負面情緒。
使用創(chuàng)造性藝術治療方法能幫助留學生在藝術交流過程中發(fā)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更好地和他人交流互動。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的目標設置為通過傳統(tǒng)文化藝術治療,減少留學生在華孤獨感,在校陌生感,社交恐懼感。幫助留學生解決因疫情產生的實際在華學習問題,引導留學生正確面對疫情危機、擺脫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產生的困難,增強抗挫折能力,增加面對壓力的勇氣,幫助留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同中國文化環(huán)境保持適應,化解沖突的思想與情感,同時指引留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鼓勵留學生通過自我探索來尋求生活的意義。
舉辦音樂欣賞團體活動,利用音樂營造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氛圍,使國際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有助于改變國際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將音樂治療運用到整個心理健康主題活動中,鋼琴曲《平湖秋月》適合焦慮不安、緊張煩悶的留學生,隨后,鼓勵留學生進行自我表演,激昂勵志的各國音樂激發(fā)國際學生的斗志,促進人際互動。在中與西、古與今的交融中,領略幽微深遠的音樂之美,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凈化心靈。
邀請中國傳統(tǒng)藝術畫家遂巖進行現場作畫、中國古蕭非遺備案傳承人現場表演,使留學生在一個支持性的容納性環(huán)境中,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由于留學生大多數沒有繪畫基礎,要求留學生以創(chuàng)作形式表達內心感受有些困難,因此以理論指導、分析畫作的形式進行,通過集中留學生精神,改善留學生緊張的情緒,改善情趣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
現場學習香囊制作,在香囊的學習制作推動留學生自我探索和澄清,幫助其準確地對自己進行定位,所有源于深層情緒的藝術形式都會為自我發(fā)現和自我洞悉提供一個媒介。本次活動45分鐘,共分10組,每組8人。香囊制作需要內心平靜,認真地用針線制作,本次活動注重留學生對香囊制作的體驗及創(chuàng)造過程本身的治愈效果。喚醒留學生團體內心的無意識,激活原始動力,通過留學生相互之間的動力傳遞與能量滲透,賦予香囊制作以特殊的心理意義,達到心靈成長的目的。
通過書法實踐來享受傳統(tǒng)文化的樂趣,書法既是中國藝術美學的核心,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傳承方式之一。本次活動45分鐘,留學生自由選擇組別。引導留學生學習書法,有助于留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產生積極的效應。留學生體驗書法實踐,第一步是放松,幫助集中精力,穩(wěn)定情緒;第二步是誦讀所要書寫的內容,在誦讀的過程中糾正發(fā)音,建立老師和留學生之間的信任感,同時朗讀可以使留學生對即將要書寫的內容更加熟悉;第三步是書寫,對于留學生來說,文字基礎薄弱,一般是臨摹,主要的動作是觀察、觀看,在書寫時,筆畫的形成,力度的掌握,都需要視覺的敏銳和動作的協調,眼睛對字的空間和變化始終處于有意注意狀態(tài),這對留學生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不斷鼓勵留學生的毛筆字作品,使留學生從自己的書法作品中認識到本身的能力,增強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邀請著名歌唱家攜手中外學生以四種方式演繹中國詩文,由歌唱家演唱,中國本科生根據平仄來吟誦,上理附屬初中學生用“唐調”進行吟唱,留學生進行表演與誦讀。情調悠然、節(jié)奏舒緩的《詩經·關雎》調節(jié)情緒,提供給留學生一個自我表達的平臺和手段,通過朗誦團隊的反饋,不斷修正自身,不斷融入學生族群中,促進心理健康,此次活動深受留學生喜愛。
1.召開全體國際學生動員大會,向國際學生發(fā)放傳統(tǒng)文化育人的健康傳播資料,提高國際學生對學校即將開展的表達性藝術促進心理健康活動的認知度及參與意識。
2.充分利用學院網站、學院公眾號微信群組等媒體工具進行表達性藝術促進心理健康活動的普及宣傳,學院公眾號堅持每日更新,每日更新距離心理健康促進活動倒計時天數,以此吸引國際學生參與。
3.充分利用學院固定宣傳陣地,制作精美版面內容,把心理健康促進與表達性藝術育人建設融為一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播中國傳統(tǒng)美術、音樂文化精神,激發(fā)國際學生參與的熱情,引導國際學生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中得到心靈的成長。
4.制作宣傳視頻,視頻通過現場訪談與親身體驗為主,增強部分同學對心理健康活動的喜愛,并對表達性藝術促進心理健康活動進行口碑宣傳。錄制好的宣傳視頻會在活動現場播放,成為活動最亮麗的風景,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結合學院的工作安排,把表達性藝術促進心理健康活動融入日常國際學生教育管理中去,寓教于樂,既激發(fā)學生興趣,又增強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與普及。利用心理咨詢、團體輔導、校外社會實踐等手段,建立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學生心理健康育人機制,做到學生心理危機早發(fā)現、早報告、早干預。不定期開展走進中小學、城市體驗、定向越野賽、太極拳、龍舟賽等實踐活動。幫助國際學生進行社交能力訓練,認識自我,反省并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品質。
建立各國留學生的溝通平臺,積極吸引各國留學生參與主題活動,利用各國留學生互聯平臺,及時向各國留學生提供心理健康促進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主題活動,倡導健康的文化適應及校園生活方式,組織不同年級留學生學習、交流如何適應新的文化環(huán)境。
定期開展專題培訓,通過年長的留學生動員會,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新生進行動員和心理健康專題培訓,積極發(fā)動年長的留學生參與促進心理健康學校創(chuàng)建與傳統(tǒng)文化育人實踐中去,以老帶新,傳幫帶的形式減輕國際新生對中國文化的適應壓力、人際溝通壓力及宗教信仰差異壓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