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躍
“咸茶”在海陸豐地區(qū)的歷史,估計千年以上。
在山區(qū)農(nóng)村,村民每日擂一大缽清茶,勞作后口渴了喝一兩碗,中午吃飯的時候把清茶泡在飯上,也就相當于撈飯的概念,陸豐的客家人叫“飯茶”。為補充勞作過程中流失的鹽分,在茶水中加進食鹽,這就是最原始的“咸茶”。而茶水中“茶”的成分有時是真正的山茶,有時沒有一片茶葉也可以,用番石榴葉、艾葉或苦刺葉等等,是能消暑解熱的草藥即可。放在“牙缽”里擂爛,開水沖泡即成。后隨著客家姑娘出嫁,這一飲食習慣也帶到各地。改革開放前,在陸城東海中午吃茶的大部分都是客家人,而傳統(tǒng)的東海人是吃粥。只有喜事或來客人時才擂茶。茶是一般家庭待客的珍品。
當茶作為一種美食,成為待客的珍品時就要講究了。當?shù)赜芯渌自挘骸皼]有女人不成家,沒有芝麻不成茶。”可見芝麻是“咸茶”中不可缺少的要件。清朝海豐舉人黃漢宗的《咸茶詩》:“海豐時俗尚咸茶,牙缽擎來共一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她下多少芝麻!”更是道出了芝麻在“咸茶”中的重要性。
現(xiàn)在大部分海陸豐人中午有將“咸茶”作主食的習慣。家庭式的“咸茶”分“清茶”和“茶底”兩大部分,外加炒米、炒花生米、炒芝麻仁等配料?!扒宀琛笔且粋€大概念,因為“清茶”的制作是將茶葉、草藥、生芝麻、生花生米加在一起在牙缽中擂爛,然后開水沖泡而成。“清茶”本身就有很多材料在里面。是名“清”實不清。“茶底”即是以米飯、粉粿、麥飯、米豆等為主,加入肉、蝦米、墨脯、香菇、香菜等混炒而成。
禮儀性的“咸茶”有農(nóng)歷正月十一“泡丁茶”及以后鄰里之間的互請,農(nóng)歷正月十二你擂茶,正月十三我擂茶,以此類推。提前先約好,有時應邀的鄰居還相互幫忙,擂茶、洗菜、切肉。這樣的“咸茶”宴很有友情味;其次是嫁女訂婚“大泡茶”,也就是男方送彩禮到女方家下聘的那一天中午,女方家要邀請親戚、朋友、鄰居來家里吃茶。這一碗茶等于告知所有認識的人,我女兒名花有主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陸豐傳統(tǒng)的婚嫁習俗中,男方送給女方的彩禮中有一種禮物是不能少的,那就是“芝麻茶豆”。幾升芝麻、幾升花生,是很“土”的物品,但卻與金銀彩禮一樣重要!用意是讓女方擂茶請客。遷新居入伙也請吃茶,既有喜慶的成分,同時也告知親友新居在那里的意義。但這一禮節(jié)就叫請吃茶,是吃用碗盛的“咸茶”。只說請吃茶,免用說吃“咸茶”。
遠方的客人來到海陸豐,在品嘗了酒店的生猛海鮮之后不妨在街邊坐下來慢慢欣賞一碗“咸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