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腮腺脂肪瘤的CT與MRI影像學表現(xiàn)

      2021-07-15 08:39:44劉紅生段嘉峰孫鵬峰寧文鋒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21年3期
      關鍵詞:脂肪瘤腮腺母細胞

      劉紅生, 段嘉峰, 孫鵬峰, 高 明, 寧文鋒

      (1.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西安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陜西 西安 710003;2.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yī)院頭頸腫瘤外科,陜西 西安 710003)

      脂肪瘤是一種起源于脂肪組織的良性間葉腫瘤,好發(fā)于肩、背、臀、四肢的皮下部位,發(fā)生在腮腺的脂肪瘤非常罕見,國外文獻報道其占腮腺良性腫瘤的0.5%~4.4%[1]。目前國內相關文獻報道較少[2-4],臨床上對其重視不足,易造成誤診。本研究收集2012年12月—2020年2月在我院經手術及組織病理學證實的、資料完整的腮腺脂肪瘤16例,分析其影像學表現(xiàn),并與病理結果對照,旨在提高對該病的認識,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6例病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發(fā)病年齡25~74歲,平均(50.31±13.31)歲。所有病例均為單側發(fā)病,左側7例,右側9例。所有患者均以發(fā)現(xiàn)頜面部腫物就診,病程2周~15年,其中1例曾有脂肪瘤切除病史,此次為復發(fā)病例。12例患者腫物為無痛性,4例有輕度不適感。腫塊大多質地較軟(10例),部分中等(4例),少數(shù)有囊性感(2例)。11例腫塊活動度明顯,而位于腮腺深部及多間隙受累者則活動度不明顯或稍差。腫塊表面光滑,部分有結節(jié)感,與皮膚無明顯粘連,無壓縮性,體位移動試驗呈陰性。16例均無明顯張口受限、聽力障礙及面神經麻痹癥狀。

      1.2 檢查方法

      CT掃描采用Philips Brilliance256層iCT(飛利浦公司,荷蘭),掃描技術:120 kV,280 mA。囑患者采取仰臥位,掃描范圍為自眶上緣至頸根部,層厚0.9 mm。增強掃描使用非離子造影劑(碘帕醇)80 mL經肘靜脈團注,注射速率為2.5~3.5 mL/s,延遲40 s。將掃描圖像傳輸至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tǒng)(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工作站,常規(guī)行冠狀位、矢狀位重建。

      MRI檢查使用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GE公司,美國),頭頸聯(lián)合線圈。掃描參數(shù):FOV 25.6 cm×25.6 cm,激勵次數(shù)2~4次,平掃軸位快速自旋回波T1、T2序列(T1WI序列TR 400 ms,TE 11.2 ms;T2WI序列TR 3 800 ms,TE 102 ms),冠狀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TR 3 800 ms,TE 102 ms),軸位或冠狀位T2壓脂序列。對比劑使用釓噴酸葡胺(Gd-DTPA),按0.2 mmol/kg體質量的劑量經肘靜脈注射,注射速率為2.0 mL/s,隨后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增強后分別行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TR 230 ms,TE 8.7 ms)。

      1.3 圖像分析

      由1名放射科副主任醫(yī)師及1名有多年工作經驗的放射科主治醫(yī)師對所有圖像作回顧性閱片,記錄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邊界、內部密度/信號(均勻或不均勻,有無出血、囊變、鈣化)、增強特點及周圍淋巴結情況等,分析影像學表現(xiàn)與病理所見,有不同意見時協(xié)商統(tǒng)一。

      1.4 病理檢查

      所有標本均經4%中性甲醛固定,用石蠟包埋,5 μm連續(xù)切片后分別行蘇木精-伊紅(HE)染色。16例患者病理圖片均由1名病理科副主任醫(yī)師進行回顧性分析。

      2 結果

      2.1 影像學表現(xiàn)

      2.1.1 腫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態(tài)16例病例均為單側發(fā)病,其中左側7例,右側9例。位于淺葉10例,深葉5例,淺、深葉均受累1例。16例中有3例累及咽旁與頜下間隙。病灶最大直徑為1.3~11.8 cm,平均(4.23±3.06)cm,其中3例>8.0 cm。病灶呈類圓形為4例,橢圓形7例,邊緣分葉狀、不規(guī)則腫塊5例,其中2例呈啞鈴狀,自腮腺深葉向咽旁間隙延伸。

      2.1.2 CT表現(xiàn)12例患者行CT檢查,9例平掃表現(xiàn)為均勻脂肪密度腫塊,CT值為115.4~-52.2 HU,其余3例呈混雜密度,CT值為-35.3~423.8 HU,以脂肪密度為主,其中2例可見骨樣高密度團塊,1例夾雜軟組織密度影。病灶邊緣光整9例,邊緣不光整3例,有2例病灶推壓鼻咽、口咽致側壁內移,1例推擠下頜下腺致其向前移位。5例行增強CT檢查,其中3例雙期掃描未見明顯強化,2例呈輕度不均勻強化或邊緣強化。對照病理結果,呈均勻脂肪密度的9例腫瘤為經典型脂肪瘤,顯微鏡下可見腫瘤實質由大量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團組成;表現(xiàn)為不均勻密度的3例為變異型脂肪瘤,鏡下腫瘤內含有成纖維細胞、鈣化或脂肪母細胞。邊緣光整的9例腫瘤具有完整的包膜,而邊緣不光整的3例腫瘤局部突破包膜呈分葉狀或局部浸潤性生長。

      2.1.3 MRI表現(xiàn)10例患者行MRI檢查,6例平掃表現(xiàn)為均勻短T1稍長T2信號,4例表現(xiàn)為不均勻短T1、中等或稍長T2信號,其內伴有團狀或條索樣低信號,脂肪抑制序列呈均勻或不均勻低信號。7例病灶邊緣光整,可見連續(xù)“暗邊”,3例邊緣不光整。5例患者行增強掃描,其中2例未見明顯強化,3例呈輕度不均勻強化。病灶周邊均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對照病理結果,呈均勻脂肪信號的6例在顯微鏡下腫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組成,無鈣化、出血、囊變及壞死;表現(xiàn)為不均勻信號的4例病灶含有較多纖維結締組織或區(qū)域性鈣化,為變異型脂肪瘤,其中1例可見脂肪母細胞。病灶邊緣光整的7例腫瘤具有完整的包膜,邊緣不光整的3例腫瘤局部包膜不完整。

      2.2 病理類型

      11例經典型腮腺脂肪瘤由大量成熟的脂肪細胞團塊構成,被覆纖維結締組織包裹;4例纖維脂肪瘤,其內可見大量纖維結締組織,2例可見鈣化;1例脂肪母細胞瘤,顯微鏡下見大量成熟的脂肪細胞及少量腺體組織,其內可見脂肪母樣細胞,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CK(-)、Vim(-)、SMA(-)、S-100(-)、Ki-67(±)、GFAP(-)。所有腫瘤切面為實性,呈灰黃或灰白色,質地較軟,有2例部分區(qū)域質硬似鈣化。12例包膜完整,4例部分包膜不完整。術前影像學診斷準確率為87.5%(14/16),其中將1例纖維脂肪瘤誤診為畸胎瘤,1例脂肪母細胞瘤術前疑為分化較好的脂肪肉瘤。

      典型病例影像學及病理表現(xiàn)見圖1~3。

      圖1 經典型腮腺脂肪瘤Figure 1 Lipoma of parotid gland,classical type

      圖2 腮腺纖維脂肪瘤Figure 2 Fibrolipoma of parotid gland

      圖3 腮腺脂肪母細胞瘤Figure 3 Lipoblastoma of parotid gland

      3 討論

      腮腺良性腫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為常見,其次為腺淋巴瘤,脂肪瘤則較為少見。該病高發(fā)年齡為50~70歲,以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3∶1[5]。本組中男性10例(62.5%),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0.31±13.31)歲。腮腺脂肪瘤的臨床表現(xiàn)與腮腺其他良性腫瘤相似,不具有特征性。因腮腺表面存在腮腺咬肌筋膜,臨床觸診時,常不如頸部及其他表淺部位脂肪瘤的觸診明確,早期易誤診[4]。

      脂肪瘤起因尚未完全明確,大多文獻將其歸因于遺傳、肥胖、內分泌失調、放射線、胰島素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甚至外傷等[6]。根據成分,腮腺脂肪瘤可分為血管脂肪瘤、纖維脂肪瘤、黏液脂肪瘤、軟骨樣脂肪瘤、脂肪母細胞瘤等多種類型[7]。組織學上該腫瘤由大量聚集在一起的成熟脂肪團構成,被覆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該病90%符合病理學上經典型脂肪瘤的特征,其他的則被稱為變異型脂肪瘤。本組16例中,11例為經典型、5例為變異型,變異型中4例為纖維脂肪瘤、1例為脂肪母細胞瘤。

      腮腺脂肪瘤好發(fā)于腮腺淺葉,常為單側、單發(fā)病灶,左側多于右側,比例約為5∶1[7]。位于深葉者較少見,但體積相對較大,直徑常大于5 cm。腫瘤呈膨脹性生長,且常具有包膜,影像上病灶表現(xiàn)為邊緣光整、類圓形或橢圓形的腫塊,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少數(shù)病灶外形可不規(guī)則,呈分葉狀或啞鈴狀[8]。本組16例均為單側發(fā)病,10例(62.5%)位于淺葉,發(fā)生于深葉者有3例病灶最大直徑大于8.0 cm,累及咽旁與下頜下間隙。本組病例發(fā)生的側別與文獻報道[7]的好發(fā)于左側不符,有待于后續(xù)擴大樣本分析。

      頜面部脂肪瘤術前主要依靠超聲、CT和MRI等影像學檢查作出較為準確的診斷。超聲檢查方便,可初步提示腫塊性質、血流情況、有無包膜及完整性等,故發(fā)生于淺表部位的脂肪瘤以超聲檢查為首選。但超聲檢查對于深在間隙內的脂肪瘤容易發(fā)生誤診,或不能明確其累及范圍,需要依靠CT和MRI檢查[9]。源于腮腺的經典型脂肪瘤CT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橢圓形脂肪密度腫塊,有時呈分葉狀,密度均勻一致,可伴細小纖維間隔,具有特征性?,F(xiàn)有研究普遍認為其CT值約在-150~-50 HU[10],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與本研究結果一致。MRI可顯示脂肪組織的高T1和相對低T2信號特征,腫瘤的邊緣在MRI圖像上呈“暗邊”改變,有助于區(qū)分腫瘤周圍的脂肪組織,被認為是腮腺脂肪瘤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11]。變異型纖維脂肪瘤含有較多纖維結締組織及鈣化(骨化)成分,是其有別于經典型脂肪瘤的影像學特征,但含有較多鈣化成分的脂肪瘤在臨床上易被誤診為畸胎瘤。本組4例纖維脂肪瘤均含有大量的纖維結締組織,有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鈣化,其中1例因CT圖像上含有高密度鈣化團塊于術前被誤診為囊性畸胎瘤。但腮腺內囊性畸胎瘤罕見,表現(xiàn)為壁薄的囊性病灶,可伴有鈣化,囊內容物為均勻水樣密度,含脂質成分多時密度低。腮腺脂肪母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良性分葉狀腫瘤,主要發(fā)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偶可發(fā)生于青年人;腫瘤由成熟程度不等的脂肪細胞構成,包括成熟的脂肪細胞、較為原始的星狀間葉細胞及單泡或多泡狀脂肪母細胞。本組的1例為早年2次手術后復發(fā)患者,本次術前曾懷疑為高分化脂肪肉瘤,但影像學檢查顯示其包膜尚完整,內無軟組織成分及粗大纖維分隔,增強掃描未見明顯強化,術后由病理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證實為脂肪母細胞瘤。

      腮腺區(qū)脂肪瘤早期癥狀隱匿,在腫瘤生長過程中往往向頸部疏松結締組織延伸而形成不同的形狀,突向咽旁間隙時可導致咽側壁和扁桃體移位,但很少侵犯鄰近的組織結構。腫瘤較大時可壓迫面神經,但很少引起面癱癥狀[12]。本組病例術前均無明顯的面神經相關癥狀。腮腺脂肪瘤的治療一般選擇保留面神經的腮腺部分或全葉切除術,手術根據腫瘤所在位置、大小來決定腮腺切除的范圍。因此,術前影像學評估顯得尤為重要。CT檢查可以較為清楚地顯示腮腺病灶的發(fā)生部位、邊界、內部成分及周邊情況等,增強CT還可以反映腫瘤血供情況,對于病變定位、定性診斷可提供更多信息。MRI與CT相比,除同樣可提供腫瘤的位置及大小的信息外,脂肪抑制序列的應用可清楚地將脂肪瘤與其他類型的腫瘤區(qū)分開來,并能準確顯示腫瘤與面神經的相對位置關系[13]。此外,對發(fā)生在腮腺深葉的脂肪瘤,MRI可以根據腫瘤周圍結構受壓和移位情況,將其與咽旁間隙原發(fā)性腫瘤相鑒別[14],為術前準確診斷及手術計劃的選擇提供信息。

      綜上所述,腮腺脂肪瘤影像學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與腫瘤的病理所見具有相關性。但由于其發(fā)病隱匿,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因而易被忽視。臨床上應將CT與MRI等影像學檢查方法相結合,有助于術前作出準確診斷,避免誤診。

      猜你喜歡
      脂肪瘤腮腺母細胞
      成人幕上髓母細胞瘤1例誤診分析
      頂骨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一例
      后縱隔Ⅱ型髓樣脂肪瘤1例
      談談母細胞瘤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動態(tài)增強MR表現(xiàn)
      預防小兒母細胞瘤,10個細節(jié)別忽視
      超聲檢查對腮腺腫大的診斷價值
      腮腺脂肪瘤:1例報道及文獻復習
      跟骨脂肪瘤1例報道
      功能性腮腺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療效分析
      新化县| 建平县| 扬州市| 兖州市| 凤庆县| 朝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喀喇沁旗| 图片| 贞丰县| 清流县| 柞水县| 宜州市| 新乡市| 洛宁县| 城市| 酒泉市| 华安县| 沾化县| 什邡市| 竹溪县| 德兴市| 金寨县| 怀集县| 泰和县| 睢宁县| 靖远县| 湟源县| 阳曲县| 黄浦区| 原阳县| 秦皇岛市| 仁怀市| 赤水市| 永和县| 福泉市| 奈曼旗| 商河县| 息烽县| 池州市|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