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
位于四川巴中市南郊南龕山頂?shù)拇兲K區(qū)將帥碑林紀念館,是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起將帥碑林,張崇魚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名字,正是他跨越了80萬公里的艱苦“長征”路,才建成了如今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
受觸動建將帥碑林,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四川巴中是紅四方面軍建立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中心,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這里留下了太多革命先驅(qū)的事跡,紅色文化氛圍極為濃厚。張崇魚生于斯長于斯,從小接觸了許多革命先驅(qū)的光輝事跡,就將他們作為心中的榜樣。
1992年,54歲的張崇魚擔任巴中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委主任,時值紀念紅軍入川60周年,張崇魚有幸代表單位參加慶典?;顒又校麑t四方面軍在巴中的相關(guān)歷史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當年巴中子弟先后有12萬人參加紅軍,4萬余人犧牲,張崇魚觸動很大,決定通過為紅四方面軍將士樹碑立傳的方式,讓后人瞻仰和追憶。
張崇魚在擔任巴中平梁區(qū)委書記時,曾征集過中外名人的書法藝術(shù)珍品2000余幅,在巴中陰靈山刻立書碑1300塊,建成了當時中國第四大書法碑林。張崇魚覺得用碑林這種方式來紀念革命先驅(qū),能更長久更深入更有新意。
碑林建設(shè)初期遇到很大困難,雖然四川省批準了在巴中建設(shè)“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政府方面給了政策,卻沒有余力給予財政上的支持。幸運的是,當時達州有一位研究黨史的專家,出版《紅四方面軍人物志》,上面記錄了2000多位老紅軍的任職情況。張崇魚通過這個橋梁,開始嘗試與散居在全國各地的紅四方面軍老紅軍建立聯(lián)系,他向全國發(fā)出了3000多封信函,闡述了他們建設(shè)將帥碑林的想法和意義,信發(fā)出不久,陸續(xù)收到老紅軍和他們的家屬回信,通過多次信件來往建立聯(lián)系后,張崇魚開始了持續(xù)20余年的尋訪之路。
1993年,張崇魚外出尋訪的第一站是同為革命老區(qū)的達州,之后武漢、長沙、福州和廣州,繞了一個大圈后回到巴中。這一次張崇魚拜訪了數(shù)位將軍和20余位老紅軍,這些革命前輩對張崇魚非常支持。
80萬公里“長征”,沒有過不去的“雪山”
20多年的尋訪過程中,張崇魚和同事經(jīng)常遇到不被理解的情況,這種情況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當?shù)亟M織不認同張崇魚的工作,拒絕老紅軍與張崇魚交流溝通。第二類是老紅軍家屬不信任張崇魚,閉門不見。第三類則比較嚴重,有一次張崇魚在尋訪時,被人當成騙子,還報了警,把他所有的材料證件都沒收了,后來通過多方聯(lián)系才澄清了誤會。好在99%的老紅軍和家屬對張崇魚都很客氣和照顧,甚至還熱情地拿出珍藏多年的茅臺請張崇魚喝酒。張崇魚和同事委屈郁悶時,想想這些好事情,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了。
從1992年將帥碑林籌建至今,張崇魚和同事奔赴全國各地尋訪170多次,累計行程超過80萬公里,造訪1000多家單位,拜訪6000多名紅軍后代及家屬,尋訪到13.8萬余名紅軍戰(zhàn)士英名,掌握到紅四方面軍史料兩億字以上。此外還收集了兩萬多張照片、2000多冊總計超過3億字的紅軍史料,以及1.2萬多件相關(guān)紀念物品,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300余件。
此外,依靠社會各界支持,張崇魚20多年籌集到了3000多萬元資金,全部投入到了將帥碑林的建設(shè)和運行中。在巴中南郊南龕山頂,建成了“十景千碑十萬人”的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紀念館,現(xiàn)在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張崇魚收集的13萬多紅軍戰(zhàn)士英名中,有超過11萬人是烈士,有關(guān)這些烈士的資料因為歷史原因多有損毀,張崇魚一方面通過走訪其他老紅軍,依靠他們的回憶和手中材料進行信息收集,另一方面也不斷走訪全國各地的民政局、干休所、黨史辦等部門,獲取資料,多方印證后收入資料庫。
將帥碑林成為瞻仰圣地,青城山下續(xù)寫新篇章
修建將帥碑林過程中,有4位老紅軍對張崇魚影響很大。
第一次給張崇魚內(nèi)心帶來極大觸動的是一位叫張齊貴的老紅軍。1956年張崇魚讀高中時,張齊貴到張崇魚的學(xué)校做了4小時的報告,講到高潮,張齊貴解開衣服,讓大家看他身上的彈孔傷疤。張齊貴是張崇魚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的老紅軍戰(zhàn)士,他被紅軍戰(zhàn)士身上的那種無畏、堅韌、團結(jié)所感染,這也是后來張崇魚為紅軍將帥樹碑立傳的動力。
第二位老紅軍名叫張順國,巴中人,不到15歲就參加了紅軍,在1947年沙家店戰(zhàn)役中被打斷了8根肋骨,之后身體一直不好,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一干就是20多年。1985年,張崇魚正在建書法碑林的時候,一個偶然機會在四川省人民醫(yī)院遇到了他,他給張崇魚講了許多與紅軍有關(guān)的故事,張崇魚對他那種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敬業(yè)愛國精神充滿敬意。
第三位是尤太忠上將。張崇魚與他相識在1993年,當時將帥碑林已進入籌備階段,張崇魚去廣州拜訪他時,他在病床上為將帥碑林寫了1300字的序。
第四位是張愛萍上將。將帥碑林中那座丈余高的標志碑上刻的“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這幾個大字就是他題寫的。老紅軍先驅(qū)們對革命事業(yè)和革命傳承的熱情、忠誠、關(guān)心,無時無刻不在感染、激勵著張崇魚。
2010年,張崇魚退了下來,仍兼任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雖然不再擔任館長,張崇魚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許多紅軍先烈的資料依然缺失。從2015年開始,張崇魚又開始搜集這方面的資料。2019年12月12日,張崇魚獲得中共中央組織部評選的“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今年1月他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