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格格
從什么時候開始害怕別人對自己有期待的呢?我也不記得。別人對我的第一印象總是很好,甚至剛認識不到兩天的人就會愿意把跟好幾年的朋友都不說的話告訴我,和我徹夜交談、推心置腹。他們說因為我很溫和,總是尊重、傾聽他們,而且有親和力,讓人想要信賴。
可我自己知道事實上我并不是的。
去年因為在家上網(wǎng)課的緣故加了一位不是同班同學的微信,最初是為了讓她拉我進課程群,后來開始時不時地同她討論作業(yè),再講講學習以外的事。一來二去,互動逐漸頻繁起來,慢慢會聊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她給我網(wǎng)購過零食,我陪她深夜聊天,安慰不是在跟爸媽生氣就是在生氣的過程中的她。
是一段客氣而友善、帶著距離的親密關系,至少在我心里是這樣。
等到可以返校的時候,她約我一起去吃一頓飯。嗯,線上聊了半年,聊天記錄夠翻半天了,還不知道雙方長什么樣總歸不像話。
可是之后我們的聊天變得更頻繁了,她很愿意和我分享遇到的人和事,還常常約我一起去食堂,或是去圖書館自習。
怎么回事,這種網(wǎng)友關系不是應該隨著網(wǎng)課時代的結束而悄無聲息地終止,雙方默契地好聚好散,重新投入到各自的生活中嗎?這個小姑娘怎么不識相,把客套話當真了呢?可是每次她再來找我的時候,我仍然會同她一起吃飯、學習、說笑,仍然會在她訴苦的時候用積極得我自己都不相信的態(tài)度替她想辦法。
她說我可愛,我是她遇到過的最好的人,我哭笑不得。這種關系一直持續(xù)到前幾天放假,她說她想假期來我家找我玩兒為止。
那是我少見的理性失控的時刻。我說:“我好累啊,可不可以讓我自己待著。”
她表情驚愕了很久,然后拍拍我說:“你早說啊,如果覺得經(jīng)常約很麻煩的話可以告訴我嘛,我也不會綁架你。”
真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墒侨绾握f呢,我似乎不只是因為約著麻煩而覺得累的。那些微信聊天,那些送我的禮物,那句卡在零點的生日祝福都讓我覺得好累好累好累——我發(fā)自內(nèi)心抗拒與人這樣聯(lián)結,因為我怕我回應不了對方對我的期望。
她說:“你突然這個樣子感覺好陌生啊,我一直覺得你是很能帶給別人能量的人?!?/p>
我又心酸又想笑。你說何必呢,給人的第一印象太好了,之后就只有失望。我甚至想以后不如對第一次見到的人就先展示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好了,直接把別人對我的期待降到最低值,人們對于惡人的寬容度總是比對好人要高很多。
這一學期也算是我人際關系最動蕩的一年,突然決定退出一起做項目的小組,寧愿訂外賣或者餓著也不愿和室友約一頓飯,還有突然不再聯(lián)系自己喜歡的男生——雖然就在那之前還會每天關注他的一舉一動,他住院的時候給他打電話,跨年給他寫賀卡。
我知道這些人并沒有什么不好,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變,但我沒有那么多的愛了,我覺得有點兒累。
因為我已經(jīng)沒有更好的一面可以奉獻給他們,作為帶給別人快樂的小太陽,我已經(jīng)盡己所能地發(fā)光發(fā)熱了,再往后看到的就是我的缺點、弱點,然而這一定不是他們想要的,至少不是他們認知中的我。我這個人最擅長的就是不相信,不相信真的有一個人能夠忍受那些雞毛蒜皮。甚至每次在得到贊美和肯定的時候,比起開心,更多的也是惶恐,怕真實的我讓人失望。
我突然冷淡下來的時候一個朋友跟我說,你知道嗎,我有時候感覺你就像一團霧,并不濃,即使伸出手也仍然看不清,捉不住。
我說這句話很好,我要記下來。
當然,這句話也讓我開始反思。我發(fā)現(xiàn)我的每一段人際關系好像都是這樣的。初中時很好的玩伴到高中就會斷掉聯(lián)系,高中的同學到了大學也不會再聯(lián)系。
這很正常,對吧,所以我一直沒覺得有什么,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每次吃散伙飯,大家都在依依惜別說著那些壓根兒沒機會實現(xiàn)的誓言,我卻覺得如釋重負。
我的愛都是一段一段的,就像小時候喜歡吃杏肉,后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一聞到就想吐。我一直希望自己受人喜歡,但是不要長遠的喜歡,似乎潛意識里認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應該是這樣,總有一天會走掉。
可是我的人緣總還是很好,我猜那是因為已經(jīng)認定不長久,所以我愿意在一段關系還存在的時候盡可能做到體貼、熱情、活潑。我可以面無表情地打出一長串哈哈哈,發(fā)搞笑的表情包,表現(xiàn)得像個沒什么腦子的小話癆,心里想的卻是這人怎么這么無聊;可以在內(nèi)心已經(jīng)極度厭惡一個人的時候,臉上仍然帶著親切的笑容。
只有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好累啊,情緒快要被耗竭了。展現(xiàn)給別人的東西越溫和,留給自己的戾氣就越重。
那個朋友在電話里教訓我,說我太悲觀了,根本不懂得如何愛別人。
我想了想,也許的確是這樣,雖然我不愿意接受。我如此急切地奉獻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又如此焦慮地避免一切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并不是我有多高的情商能夠左右逢源適應社會,而是因為我永遠不敢期待有人長長久久地在我身邊陪著我,在我的假設里只有離開和懷念。
我覺得不應該有人全心全意地愛我,人付出的感情都是有條件的,他們要么應該愛自己,要么愛的是他們眼里經(jīng)過美化的我,而完完整整的我,從來不配得到一份完完全全的偏愛。
其實我也可以繼續(xù)做小太陽的,我說,只要沒人對我抱有期待。
因為只有這樣,我才有想熄滅就熄滅,想發(fā)光就發(fā)光的自由。
摘下面具,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劉明月
我是誰?在別人眼中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如何評價自己?到底誰眼中的“我”是真實的“我”?這些可能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探尋的問題,清晰地認識自我的不同方面,建立對自我的全方位了解將為成人期奠定堅實的基礎。
Clover的糾結在人的成長階段或多或少我們都體驗過,作為社會中的一員,趨利避害是我們的生存本能,我們渴望在他人面前展現(xiàn)完美的自己,就像Clover一樣,總是想把完美的一面展現(xiàn)于人前,但很多時候又對這份“完美”表現(xiàn)出懷疑和不確定,不知道那是否是真實的自我,由此導致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系列動蕩,最后情緒耗竭。然而根據(jù)喬哈里視窗理論,真正的“我”既存在于僅自己可見的隱藏區(qū),又存在于所有人可見的開放區(qū)。對于Clover而言,面對朋友熱情、活潑是她,冷漠、疏離是她,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每個人都具有多面性,不必去強求自我始終如一。
或許對于成長中的Clover和我們而言,不強求自己戴上一副完美面具,適當?shù)卮蚱啤巴昝馈保槐卦诿恳欢侮P系里強迫自己成為付出的一方,勇敢表達真實想法,向關系里尋求滿足自我的需要,坦然接受多面的自己,享受每一次人際互動的快樂,相信自己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對自我進行整合,找到開放區(qū)與隱藏區(qū)那個讓自己感到舒適的平衡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新生的自己。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