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甘肅省勞動力向外流動,因部分人手背有梅花刺青圖案,外地一些無知的小報記者稱之為“梅花幫”。其實,這只是當?shù)匾环N獨特的風俗。
當?shù)厥直炒糖囡L俗的起源,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北宋在今陜甘寧部分地區(qū)設熙河、鄜延、環(huán)慶等路,通稱為“陜西諸路”。熙寧八年(1075),皇帝降詔:“陜西諸路緣邊團蕃兵,并選年二十以上,本戶九丁以上取五丁,六丁取四丁,四丁取三丁,三丁取二丁,二丁取一丁,并刺手背。”陜西諸路緣邊地域中,熙州(治今臨洮縣)、河州(治今臨夏市)、岷州(治今岷縣)“蕃兵”最多。當時的“蕃兵”,是長住地方協(xié)同禁軍作戰(zhàn)的民兵,類同于“吃皇糧”的工作人??梢韵胍姡敵醮淌?,不可能只刺一點,那樣容易與痣混同。如刺三點以上,為求美觀,就衍化為花瓣圖案,成為后來的梅花刺青。此風蔓延浸染,男女皆喜刺青,將其視為“護身符”,以求富貴吉祥。
(整理自中國文史出版社《游心集 · 隴右史地研究》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