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張懷強
摘? 要: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主要表現(xiàn)內容,而民俗文化大量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比其它類型的影視作品及其它時期的家庭倫理劇來說,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更多地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滋養(yǎng)。本文通過對家庭倫理與民俗共通性的探討,以及對中國家庭倫理劇在21世紀發(fā)展特征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中攜帶著強烈的民俗基因,而民俗基因的存在直接關系著這一劇種民族風格的形成以及民族文化傳播的效果。
關鍵詞:中國家庭倫理電視劇;民俗;平民化;世俗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理論創(chuàng)新課題(聯(lián)合課題)“民俗學視域下的中國家庭倫理電視劇研究”(GZLCLH-2020-011)階段性成果。
中國家庭倫理電視?。ㄒ韵潞喎Q為中國家庭倫理?。┳赃M入21世紀后,創(chuàng)作數(shù)量快速增長,作品質量較之上個世紀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曾一度成為電視熒屏上的主流力量,其中的許多精品甚至在熒屏上掀起了觀劇熱潮,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鏡子》《浪漫的事》《結婚十年》《親情樹》《金婚》《媳婦的美好時代》《父母愛情》《小別離》《都挺好》《小歡喜》等,它們不僅贏得較好的收視回報,還獲得了包括“飛天獎”“金鷹獎”在內的眾多獎項。
民俗學者陳勤建認為,民俗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構成了具有強烈歷史感生生不息的遺傳基因。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不可能沒有這種民俗的基因,如同它不能脫離傳統(tǒng)一樣。一國文藝脫離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脫離了傳承的民俗基因,是絕對不可能走向世界的[1]25-35。精品眾多的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為主要表現(xiàn)內容。而民俗學家鐘敬文曾說:“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會生活,因此哪里就有相應的社會風俗。”[2]260顯然,民俗早已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一部優(yōu)秀的家庭倫理劇勢必是對日常生活的真實描寫,這其中自然避不開對民俗的表現(xiàn)。再者,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以家庭為基礎構建的,民俗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基礎部分大量分布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之中,而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所表現(xiàn)的內容主要是以家庭為核心場景展開的,對比其它類型的影視作品及其它時期的家庭倫理劇,它更多地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滋養(yǎng)??梢?,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與民俗有著較近的親緣關系。本文將從家庭倫理與民俗的共通性以及中國家庭倫理劇在21世紀的發(fā)展特征兩個方面來進一步探討其民俗基因的存在。
一、家庭倫理與民俗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盵3]它包含了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tài)、口頭語言等幾大方面。其中,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涉及民間宗教、倫理、禮儀和藝術等,是在物質文化和社會組織的基礎上形成的精神民俗部分”[2]270。也就是說,倫理本身就包含在民俗研究的內容中,它是精神民俗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倫理與職業(yè)倫理、公共生活倫理共同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大倫理范疇”[4]。但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由血緣所決定的家庭關系成為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家庭倫理也隨之成為了整個社會倫理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民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倫理”主要是指家庭倫理。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民俗,家庭倫理一般是通過外在的民俗生活形態(tài)和行為模式來表現(xiàn)的。在廣大民眾的家庭中,長幼親疏的關系已然成為一種約定俗成,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表現(xiàn),如家庭生活中分配房間、贍養(yǎng)老人、繼承遺產(chǎn)等事件都可以體現(xiàn)出固有的家庭倫理觀念。
家庭倫理同民俗文化一樣有著傳承性與變革性的特點。在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家庭倫理得到一定程度的繼承,但是它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也表現(xiàn)出了新的轉向,如夫妻人倫規(guī)范由夫權中心變?yōu)榉蚱奁降?,父子人倫?guī)范由單方面的孝變?yōu)楦复茸訍鄣取V袊鴤鹘y(tǒng)家庭倫理的傳承與變革自然也成為了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表現(xiàn)的主題:一方面,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傳統(tǒng)文化受到?jīng)_擊,人們逐漸迷失在金錢、權力和美色的誘惑中,出現(xiàn)了背信棄義、不忠不孝等家庭倫理敗壞的現(xiàn)象。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呼喚“忠孝節(jié)義”“溫良恭儉讓”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回歸,其實也是呼喚人們對“家”的回歸,這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結婚十年》《空鏡子》《都挺好》等家庭倫理劇中都有大量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對家庭中的包辦婚姻、寡婦守節(jié)、重男輕女等遺風陋俗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變革進行了贊許。如《婆婆》中的趙大媽、《浪漫的事》中的宋大媽、《父母愛情》中的江德華,她們都是守節(jié)多年的寡婦,在傳統(tǒng)觀念和封建思想的約束下,年輕時她們或是拒絕了別人的追求,或是將自己封閉起來,從未考慮再婚。但是,她們都在步入老年或中年后得到了親人的幫助,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總之,家庭倫理作為一種民俗意識形態(tài)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層面,而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通過家庭中發(fā)生的種種事件來表現(xiàn)家庭倫理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
二、平民化和世俗化
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既沒有古裝仙俠劇唯美的畫面,也沒有懸疑劇引人入勝的劇情,更沒有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龐大恢宏的敘事背景,它以平民化的視角娓娓講述著普通人家庭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散發(fā)著濃郁的、讓人倍感親切的生活氣息。平民化視角是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轉變,它深受平民意識和平民美學旨趣的影響,通常以一種平視的態(tài)度來感受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而不是以一種精神引導者的姿態(tài)去俯視他們。由于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對世俗生活的強烈關注,使得平民意識和平民美學旨趣在其中體現(xiàn)得尤其突出,它們以大眾文化為載體,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充分肯定了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世俗精神,同時形成了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的平民化與世俗化特征。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觀察,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是站在平民化的視角下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民俗“展示的是一個凡人瑣事組成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1]90,可以說它們的表現(xiàn)對象和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再者,民俗學認為的俗化“并不僅是我們平時說的俗氣——庸俗低級的氣質,本質上,它是個體對群體千百年沉積凝集而成的群體意識、共同心理氣質的認知歸一”[1]90。這正是貫穿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的世俗精神的內涵所在。從一定意義上來說,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的平民化和世俗化特征充分折射出了其民俗基因的存在。
從表現(xiàn)的對象和內容來看,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所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出眾的容貌,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富豪。如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張大民以一個普通工人的形象出場,他在剛升做副段長時卻遭遇了下崗;《大哥》中的陳文海是一個出租車司機;《金婚》中的佟志年輕時是工廠的一名普通技術員,而文麗則是小學數(shù)學老師;《老大的幸?!分械母道洗笫菛|北小城的一名足療師;《小歡喜》中的方圓在失業(yè)后當上了網(wǎng)約車司機。他們都是平凡而又真實的“小人物”,身上承載著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體現(xiàn)著“草根”階層的價值取向。從民俗學的視角來看,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中所塑造的這些平民形象正是民俗文化創(chuàng)造者和繼承者的代表。民俗學把傳統(tǒng)文化分為三條干流:第一條是上層文化,從階級上說,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階級所創(chuàng)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條是中層文化,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條是下層文化及由廣大農(nóng)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文化。中、下層文化就是民俗文化[5]。不難看出,民俗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繼承者是以市民和勞動人民為主體的廣大民眾,“張大民”“陳文海”“傅老大”“方圓”等城市平民從階層上來說就包含于其中,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以他們?yōu)閷ο笳归_的“生活世界”自然也就呈現(xiàn)出了豐富的民俗生活相。
在日常生活中,民俗生活相體現(xiàn)為一些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文化意識等。我們從老百姓最為關心的衣食住行來看,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張大民常年過著早上一碗豆汁、中午一碗炸醬面就幾瓣蒜的日子,他認為這樣的日子有滋味,也有意思,這里邊的“豆汁”和“雜醬面就蒜”就是老北京傳統(tǒng)飲食習慣的體現(xiàn)。在《老大的幸?!分?,傅家四兄妹回東北掃墓時,傅老大特意為他們準備了小雞燉蘑菇、酸菜餡包子、咸鴨蛋、漿子(東北話把“豆?jié){”叫做“漿子”)等具有東北特色的菜肴。一方面,這些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飲食,它們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積淀了幾千年的飲食文化,其中還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另一方面,對這些飲食的表現(xiàn)正是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平民化創(chuàng)作風格的體現(xiàn),平民化的創(chuàng)作通常要求劇中呈現(xiàn)的細枝末節(jié)盡可能貼近真實的百姓生活,不可能讓西餐廳的牛排、紅酒,富貴人家的鮑參刺肚頻繁地出現(xiàn)在平民百姓的餐桌前,而來自民間的“炸醬面”“咸鴨蛋”等自然成為了真實百姓生活的代表。同樣,民俗生活相在居住空間上也有相應的表現(xiàn),如《大哥》中破舊的小平房、《家有九鳳》中古樸的老宅院、《結婚十年》中斑駁的筒子樓、《小歡喜》中陪考小區(qū)的小兩居等。這樣的居住環(huán)境是城市平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作為民俗的居住生活相,它們不僅成為了地域性的標志,更映射出了不同地域人群的精神氣質。
平民意識和平民審美學趣味充分肯定了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世俗精神,這也形成了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濃厚的世俗色彩,劇情看上去淺顯易懂,表現(xiàn)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容。首先,比如在《金婚》中,佟志和文麗這對夫妻在婚姻生活中磕磕絆絆,爭吵著度過了大半生,他們的爭吵要么是因為個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要么是因為婆媳之間的關系、感情的“精神出軌”、子女的撫養(yǎng)教育等問題。其中沒有哪一件事可以算得上是大事,更沒有哪一個人物的行為談得上是壯舉,但是卻以這種極其親和的方式詮釋了“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的中國傳統(tǒng)婚姻觀。其次,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把目光投入到世俗生活中,更加積極關懷當下的民生問題,如百姓的住房、下崗、考學、就業(yè)、經(jīng)商、養(yǎng)老等問題。如在《大哥》中,大哥陳文海是開出租車的,兒子快考大學了,可學費還沒著落,妻子偏偏在這時候下崗了。四個弟妹各有各的麻煩,接連不斷的狀況使陳家老父親受到刺激,突發(fā)腦血栓進了醫(yī)院,大哥為給父親治病又欠下巨債。大哥承擔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把寬厚無私的愛奉獻給了父親、弟妹和妻兒。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沒有崇高遠大的理想,最大的心愿就是家庭和睦、家人幸福。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通過對艱辛生活的表現(xiàn)贊揚了都市平民的世俗精神,他們都有著堅韌不屈、積極樂觀的性格,他們都懷揣著“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民間哲學。最后,家庭倫理劇中對白的世俗化也體現(xiàn)出這一世俗精神的存在,在《媳婦的美好時代》中有許多經(jīng)典的對白,如“什么叫本事?把日子過痛快了,就是本事”“幸福就是我們這些不幸福的人陪襯著你,你就幸福了”“好地不用多,一畝頂一坡”等。世俗化的語言中融合著大量的詼諧成分,而詼諧的語言本身就來自于民間,它是平民百姓在艱辛生活中自我安慰式的滿足。
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發(fā)展至今突顯出了平民化和世俗化的特征,無論是外在的內容和形式,還是貫穿其中的人生理念和價值取向,都攜帶著強烈的民俗基因。也正是這代代相傳的民俗基因,使得作品在審美過程中更容易獲得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認同。同時,蘊含大量的民俗基因成為21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鮮明民族風格和濃郁民俗韻味的必要條件,也成為其在習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的倡導聲中更為有效地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勤建.文藝民俗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2]鐘敬文.鐘敬文民俗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
[4]戴清.家的影像——中國電視劇家庭倫理敘事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5.
[5]朱希祥,李曉華.中國文藝民俗審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61.
作者簡介:
李倩,碩士,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
張懷強,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云南開放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影美學與藝術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