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玉
摘 要:列斐伏爾的消費控制社會理論認為,在當代社會中,各個角落都充斥著消費主義,遍布著對消費欲望的訓練與文化符號的價值交換,這種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錯位使得人類精神極端物化,消費成為資本主義統(tǒng)治社會的主要手段,社會被資本控制,嚴重影響了人對自身價值的認知。探究列斐伏爾的消費控制社會理論內涵,挖掘欲望與符號之間的消費轉化機制,對抵御資本統(tǒng)治和形成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有著重要啟示。
關鍵詞:欲望;符號;消費控制社會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5
1 列斐伏爾關于“消費受控制的科層制社會”的理論內涵
“消費受控制的科層制社會”理論是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對消費文化帶有革命性質的深刻解讀。他形容馬克思主義是人道的“日常生活的批判認識論”。于是,馬克思社會生產思想便成為超越物質生產強調本體重要性的哲學。列斐伏爾把異化勞動理論和消費社會相聯系,移用其中邏輯來分析現代日常生活消費異化現象推演“訓練”人的欲望并轉化為“符號”進行消費的過程。他將現代消費社會的批判概括為——具有理性特征的社會為理性設定了界限(科層制的),設定了組織的客體(消費代替了生產),同時設定了這一社會得以運行的基礎:日常生活。明確概括了當前資本主義由“生產的無組織社會”變?yōu)椤氨唤M織化了的消費型社會”,發(fā)展重心從生產向消費領域轉移,消費成了新的社會發(fā)展與統(tǒng)治的核心,生產第一性被消費代替。列斐伏爾對目前社會理性化的專業(yè)概括顛覆了馬克思經典理論的理想狀態(tài),轉變了社會批判的核心視野。
同樣地,列斐伏爾也尤其關注人的異化現象。馬克思主要從生產和消費的辯證關系闡釋了異化思想,認為“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薄跋M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生產的需要”。雖然列斐伏爾并未再對生產領域異化現象進行剖析,但他將資本主義人的異化問題作為研究重心并把馬克思異化理論運用到消費文化和批判日常生活中,認為生產異化已被消費異化取代,這種異化主要存在人“本真的”的日常生活中,資本主義自此會陷入全面異化的境地,若想消除異化,就必須打破人與自然的對立以實現總體的人的目標。在他看來,以往馬克思主義僅專注于政治經濟而未注意社會解放的作用。因此,只有通過主觀革命改變現存生活方式,重新審視消費社會批判理論,人才能不被消費控制,才能全方位擺脫異化命運,化被動為主動成為“全面、完整的人”以實現全面解放。“消費異化”揭示了資本驅使欲望訓練過渡到符號消費的轉化機制,因此,合理認識當前大面積興起消費文化的社會現象對遏止消費思潮蔓延起關鍵作用。
2 列斐伏爾消費理論中欲望訓練與符號消費的轉化
“消費受控制的科層制社會”理論的形成與資本主義發(fā)展歷程密不可分。物質匱乏時期,人購買商品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隨著生產力提高,商品數量、種類增加,人對物質的占有欲也升高。人不再滿足于僅購買保證基本生活的商品,而進入了更高消費階段,表現為人的日常生活被消費體制控制,購買過程逐漸被動化。
其一,欲望訓練轉向符號消費顛倒了人與商品的主客體地位?!敖裉焖械挠?、計劃、要求,所有的激情與所有的關系,都抽象化(或物質化)為符號和物品,以便被購買和消費”。列斐伏爾認為當代資本社會發(fā)生全面異化,生存著的人也是異化的人,不過他們從最初的“勞動異化”變?yōu)槿缃竦摹跋M異化”,實質是極端發(fā)展的商品拜物教。這時,資本家把自己商品的符號價值夸大為符號象征,不斷訓練人的購買欲并營造出人需求商品的假象并轉化為人們?yōu)閾碛胁煌胺杻r值”而進行的消費行為以攫取利益。此外,勞動者出讓自己的私人勞動以獲得他人的私人勞動轉變?yōu)樯鐣倓趧樱吮愠闪耸苡屖苟粩噙M行消費的現實存在。“主體遇到客體;作為勞動產品的確定客體向確定主體迎去……主體通過它來消滅客體的它們的相遇行動,就叫作‘消費。消費完全地滿足主體,亦即滿足它的需要”。在科層制社會中,生產過程追求的并非滿足人們合理化需要而是利用工具打通人們內心對帶有象征性的符號價值所向往的道路,把日常生活需要抽象為欲望,以控制人的消費心理。于是,這些符號價值代替了客觀存在的真實性逐步走向控制人日常生活的神壇,實現反客為主,人的主體性在現代社會中逐漸消失于無形。
其二,欲望訓練與符號消費的轉化并未引起人的注意。生存于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對自己甘愿受商品控制的原因并不知情,因為在他們看來,生存消費和精神消費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們用消費的習慣性活動滿足自身對物的占有欲并延續(xù)日常生活,只為在新的異化幻象中獲取消費的滿足感來彌補內心空虛,實現消費欲望。資本控制與宣傳的手段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悄然滲入人的頭腦,這種無意識且微觀的滲透使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生產與消費總體環(huán)節(jié)的主要考慮對象。人們把符號象征當作客觀現實,其消費行為逐漸符號化,最終在消費中喪失意識。因此,人們并不會認為消費是日常生活中的“不應存在”,相反,人的消費欲望會逐漸擴大,思想意識的反抗能力也逐漸消失,消費者淪為被消費者。
其三,符號消費是精神欲望的現實體現。鮑德里亞曾指出“后現代社會是符號激增的社會。符號價值壓倒使用價值,是一個徹底的消費社會”。如今,現代社會充斥著無數的“符號”與“碎片”,符號價值的地位早已在人的消費意識中掩蓋了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人的購買目的也從“需要”變?yōu)椤跋胍?,想要用這些符號價值展現的“幻象”來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及本我價值。試論如何能夠利用“物”突出與眾不同的品味、身份、地位呢?自然,消費更多的商品,用更多的符號價值標榜自身是最佳選擇。例如,在如今高度組織化的工業(yè)社會中,用炫耀性消費等手段展現良好財力;用相互贈送價值不菲的禮物、消費昂貴的奢侈品等彰顯財富水平和身份定位。因為在此種情況下,人們即使沒有與之對應的消費能力或需求,也可憑此掩飾自身不足且顯示“公認富有”的形象。此外,隨著社會泛娛樂化,品牌商通常會利用明星的“粉絲效應”生產帶有該明星符號象征的商品引起粉絲的購買欲望。這種由消費轉化為“樂于被控制”的現狀也是一種符號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