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雪 金成蘭
摘 ?要:朝鮮時代末期的民間漢語會話書,是朝鮮民間商人為前往清朝進行貿易而學習漢語的民間會話教科書,對于研究清末的東北方言、邊境貿易和民俗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由于發(fā)現(xiàn)整理時間較晚,現(xiàn)階段的研究多以總結其語言特點為主。稱呼語作為稱謂對方的獨立語,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時代性。以最有代表性的《你呢貴姓(藏書閣)》《騎著匹(六堂文庫)》《關話略抄(小倉文庫)》《中華正音(阿川文庫)》為例,通過構建語料庫和頻率統(tǒng)計,從結構形式、交際功能、制約因素等角度,探討清末與朝鮮王朝邊境貿易往來中主要的稱呼語類型及其社交語用功能。
關鍵詞:朝鮮末期漢語會話書;稱呼語;近代漢語;貿易往來
一、引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朝鮮半島出現(xiàn)了一系列學習中文的漢語會話教科書,除了《華音啟蒙》等官方編撰的教科書外,絕大多數(shù)是朝鮮半島民間商人為學習漢語而自發(fā)編撰與傳抄的非官方漢語會話教科書,即民間漢語會話教科書。按照王力對漢語發(fā)展階段的劃分[1](P35),會話書中所出現(xiàn)的漢語處于近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的過渡階段,是現(xiàn)代漢語的直接來源,對它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追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書中的主要貿易地點為遼寧東部與朝鮮半島的交界之處,夾雜著大量的東北方言,也是方言研究的珍貴資料。這類教科書在一段時期內流傳廣泛,抄寫者眾多,現(xiàn)存版本多達十二種。
《騎著匹(六堂文庫)》現(xiàn)藏于韓國高麗大學六堂文庫,全書共二萬三千余字,是“騎著一匹”系列中篇幅最長、內容最全的一本。該系列因首句均為“騎著一匹飛快的大馬”而得名,它是已知的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中流傳最廣、版本最多的系列。內容皆為朝鮮商人從清朝邊境前往沈陽及北京的路上,與中國商人、客店老板、車主等人的對話,只是篇幅長短不一,用字稍有區(qū)別[2](前言)。《中華正音(阿川文庫)》現(xiàn)藏于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阿川文庫,更科慎一根據(jù)卷末的“癸未五月日”推定其寫作時間為1883年[3](P65)。該書每頁右側為漢語,中間為朝鮮語注音,左側為朝鮮語翻譯?!蛾P話略抄(小倉文庫)》現(xiàn)藏于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小倉文庫,正文共14頁,每頁11行。內容為朝鮮王京人金芝仙和中國何家車局主人何八、張三、李四及下人的對話,涉及談生意、住店、吃飯、雇車等事情。因是在邊關上說的話而命名“關話”[4](P174)。《你呢貴姓(藏書閣)》現(xiàn)藏于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成書于朝鮮后期高宗年間,于1919年重新編輯而成[5](前言)。除朝鮮商人崔氏與清朝遼東商人王氏的對話外,還是《千字文》、《百家姓》、天干地支、慣用語和日常用語的匯集。
2002年,韓國學者樸在淵對《你呢貴姓》和《學清》兩本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教科書進行了整理和編輯;之后,中國學者汪維輝意識到了這一系列會話教科書的重要性,聯(lián)合日本學者遠藤光曉、竹越孝、韓國學者樸在淵等人,對當時發(fā)現(xiàn)的朝鮮王朝漢語會話教科書進行整理,出版了《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三年后,樸在淵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對朝鮮時代漢語會話書進行了細致的整理校對工作,并將成果非公開出版。盡管個別地方略有紕漏,但與汪版相比,多了朝鮮語注音①和現(xiàn)代朝鮮語翻譯,校對也更為精細,是本文的重要參考資料。
稱呼語在言語交際中使用廣泛,不僅能夠反映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親屬關系和情感好惡等,而且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時代的變遷和價值觀念的更新都會引起稱呼語結構、含義及其功能的變化??偟膩砜矗瑢W者們對稱呼語的研究多限于“三言二拍”、《紅樓夢》等少數(shù)明清小說作品,民間特定群體的稱呼語研究由于材料不足等原因而很少有人探討,因此,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憾。本文選取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中最有代表性的四種——《你呢貴姓(藏書閣)》[5]、《騎著匹(六堂文庫)》[2]、《關話略抄(小倉文庫)》[6]、《中華正音(阿川文庫)》[7],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朝和朝鮮時代民間商人貿易往來過程中所使用的稱呼語類型與語用功能進行探討。
二、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的
稱呼語類型
目前,對稱呼語的定義主要有兩種觀點。祝畹瑾認為,“稱呼包括面稱和引稱,面稱即第二人稱代詞和直接稱呼語的使用及其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8](P145),即包含談話中對聽者和第三者的稱呼和召喚;另一種觀點認為,稱呼語僅包括談話中對聽者的呼喚,“句子中以稱呼、召喚人或事物的名稱以引起注意的獨立成分”[9](P130),即“用來呼喚對方,引起注意的獨立語”[10](P104)。本文認同第二種觀點,將稱呼語定義為:談話中反映雙方交際特征的、稱呼聽者的獨立成分,即祝畹瑾所定義的“面稱”。
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的內容多為中、朝民間商人在貿易往來中的對話,出現(xiàn)的稱呼語皆為社會稱呼語,即被稱呼對象皆與話者無親屬關系。筆者將會話書中的內容錄入,形成語料庫后進行篩選,共得到171個稱呼語。按照語義類型,可以將其分為通稱稱呼語、身份稱呼語、情感稱呼語,其中,身份稱呼語中又包括姓名稱呼語、職位稱呼語、關系稱呼語等。
(一)通稱稱呼語
所謂“通稱稱呼語”,是指不嚴格區(qū)分被稱呼者的年齡、職業(yè)、身份等,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稱呼語。通稱稱呼語的主要特點是數(shù)量少,使用的人數(shù)多、使用頻率高[11]。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中的通稱稱呼語有“哥”類稱呼語和“老爺”類稱呼語。
1.“哥”類稱呼語
“哥”類稱呼語指的是以親屬稱呼語“哥”為中心進行拓展的稱呼語,主要有“大哥”“阿哥”“姓+大哥”三種用法。其中,“大哥”出現(xiàn)15次,“阿哥”與“姓+大哥”均出現(xiàn)19次,使用頻率大體相當。
“阿哥”和“大哥”皆出自《騎著匹》中朝鮮商人與清朝商人的閑談中。清朝商人稱呼朝鮮商人為“阿哥”,而朝鮮商人稱呼中國商人為“大哥”。例如:
(1)a:大哥,你們這裡往外發(fā)貨呢,都是雇車起早拉,我也摩不著這一點兒意思……
b:阿哥,你咳不明白這一層理兒……(《騎著匹》4a)
例(1)中的“阿哥”和“大哥”皆出現(xiàn)在關系較好的商人之間,相對陌生的商人間主要互稱“姓+大哥”。例如:
(2)a:王大哥,你呢寡聽見“死高麗”的話,卻就不能的……
b:崔大哥,你一個本來會說笑話。(《你呢貴姓》18a-19a)
例(2)是初次見面的商人進行交易時的對話。這里的“哥”用于對話雙方間,為表示尊敬的通稱稱呼語,并非按照年齡稱呼的擬親屬稱呼。會話書中僅有一處雙方無親屬關系,且話者年紀較聽者小,即擬親屬稱呼語的用法。
(3)a:黃老大,你托的東西帶來咧,打開瞧瞧罷。
…………
b:謝謝,王大哥。(《中華正音》1b-2a)
這里的“哥”類稱呼語,僅話者單方使用,聽者直接稱呼話者姓名。這種用法更顯親近,而通稱用法的尊敬性意味更強,雙方的年齡、地位差距較小。值得注意的是,會話書中的“阿哥”皆為清朝人對朝鮮商人的稱呼。筆者據(jù)此推測,這是東北邊境清朝人對朝鮮商人的特定稱呼語。
2.“老爺”類稱呼語
清代錢大昕《恒言錄》云:“今百姓稱官府曰老爺。爺者,呼父之稱,以是稱者,尊之也。”[12](P95)中國古代社會職官文化發(fā)達,官本位思想盛行,對于不做官但稍有財勢的人,為了迎合他們的崇官、重官心理,“老爺”這樣的官職稱呼語遂逐漸泛化,即將稱呼對象當成一定有官職的人來稱呼。這樣一來,至清末凡是穿長衣的人皆可稱為“老爺”。會話書中,單純形式的“老爺”共出現(xiàn)11次,皆為店鋪伙計或車夫對客人的稱呼,等級色彩較為濃厚。例如:
(4)老爺,炭火拿來咧。(《關話略抄》8a)
(5)老爺,你該不知道,今年關裡關外秋天太旱、水大的緣故,沿道上草料価倍給錢買不找,車腳錢多咧四五兩銀子,我們該不對筭板哪。(《關話略抄》9b)
“老爺”類稱呼語的使用較為靈活,除單純形式外,還有“姓+數(shù)字+爺”的使用方式。例如:
(6)李四爺,我這個單子是買零碎東西的……(《中華正音》15b)
(7)好啊,王四爺。(《中華正音》30a)
與單純形式的“老爺”不同的是,“姓+數(shù)字+爺”大多用于商人之間,對話雙方地位較為平等,尊敬程度較低,彼此之間顯得更為熟悉和隨意。
(二)身份稱呼語
所謂“身份類稱呼語”,是指通過姓名、職業(yè)、與話者的關系等,對聽者進行稱呼的稱呼語。它主要包括姓名稱呼語、職位稱呼語、關系稱呼語等。
1.姓名稱呼語
姓名稱呼語主要有稱呼全名、直呼其名、稱呼姓名變體、稱呼綽號等方式。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中,主要出現(xiàn)的是“姓+排行”的姓名變體稱呼,共出現(xiàn)11次,也有少數(shù)稱呼綽號的。例如:
(8)張三、李四,你知道是,這裡作買賣家事情,誰家東西多少,誰家東西好歹?(《關話略抄》4b)
(9)黃老大,外頭有人找你啊。(《中華正音》8a)
(10)坐著,何老四。在底些站著說話麼?(《中華正音》8b)
(11)楊矬子,難為你啊。(《中華正音》17a)
“姓+排行”這一姓名變體的稱呼方式簡單易記,在唐代最為盛行,在宋代時得到廣泛地繼承與使用[13],較為親切,隨意感強。例(11)為“姓+綽號”的稱呼方式,略帶歧視色彩,會話書中僅出現(xiàn)一次。使用姓名稱呼語時,被稱呼的一方多稱呼對方為“老爺”“大哥”,即稱呼者的地位或年齡明顯高于被稱呼者,或相互之間比較熟悉,稱呼者的年齡略長于被稱呼者,尊敬程度較低。
2.職業(yè)稱呼語
所謂“職業(yè)稱呼語”,是指與聽者所從事職業(yè)有關的稱呼語。會話書中,共出現(xiàn)了74次職業(yè)稱呼語。按照構詞方式,可以分為單純形式“職位”、復合形式“姓+職位”與“職位/方位+的”三種稱呼方式。使用單純形式“職位”稱呼的情況僅出現(xiàn)3次,分別為“車戶家們”“廚子們”“小廝們”,為稱呼整個群體時使用。使用較多的為“姓+職位”的形式,主要出現(xiàn)在商人對手下人的稱呼中,雖然只有“王伙計”“楊伙計”兩種稱呼,但共出現(xiàn)了39次,均是商人對比較熟悉的手下人的稱呼。
較為特殊的是“趕車的”“店里的”“(姓)+掌柜的”這種“職位/方位+的”的稱呼方式,共出現(xiàn)35次。例如:
(12)趕車的,我勾你作個一天的伴乙,咳沒有問你姓甚麼的。(《中華正音》22a)
(13)店裡的,你告訴廚房的,又坐上兩個茶壺燒著。(《騎著匹》52b)
(14)掌樻的,外有人瞧車沒有???(《騎著匹》10b)
(15)劉掌樻的,你咳活著咧?原不得好命大啊,該早死的咳活著呢!(《騎著匹》4b)
這種“的”字結構稱呼語能夠準確而形象地反映出被指稱者的特征,將不同的稱呼對象進行細致區(qū)分,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它多用于稱呼沒有身份地位的“小民”百姓,顯得較為輕蔑。但作為服務業(yè)的名稱,從事這些職業(yè)的人天天都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所以有必要單獨作為稱呼[11]。
3.關系稱呼語
會話書中,還有話者直接使用與聽者關系的詞表示稱呼語。例如:
(16)主人家,別怒我的話罷。纔剛說的過不是向你玩笑的話。(《騎著匹》13a)
(17)客人們,東村子小拭們外頭撯鷄來咧,你們各人買去罷,我往小子們難得噪嚷啊。(《騎著匹》13b)
(18)伙伴們,都是起來罷,天大朖,日頭發(fā)紅咧,咱們收拾明白著,快走罷。(《騎著匹》50a)
其中,“客人們”的稱呼在會話書中多次出現(xiàn),是住店的主人對顧客表示尊敬又不失親切感的稱呼;“主人家”是朝鮮商人發(fā)現(xiàn)掌柜的生氣后,為緩解場面尷尬而使用的稱呼;“伙伴們”為趕車的譯官對車戶們的稱呼。關系稱呼語在對話中并不經常使用,而是夾雜在其他稱呼語中偶爾出現(xiàn),表示尊敬,具有親切感,以實現(xiàn)特殊的交際目的。
(三)情感稱呼語
所謂“情感稱呼語”,是指話者為表達自己情感而對聽者的特殊稱呼。會話書的主要內容是貿易往來的對話,因此,情感稱呼語較少,僅《騎著匹》出現(xiàn)3處情感稱呼語,皆為詈稱。“詈語”是指粗野或惡意侮辱人的話,包括惡言惡語、粗言臟語、淫詞穢語等。例如:
(19)老業(yè)障,你呢別惱大詭罷。我們早明白你那個心樣兒不值。(《騎著匹》32a)
(20)老賊,你呢弄劣惡大抱,到底有益?。ā厄T著匹》33b)
(21)老賊,你呢白試試,趕下次沒有人照顧你就是咧。(《騎著匹》39b)
例(19)~例(21)中的詈稱,都是朝鮮商人對住店主人表示不滿時的稱呼,通過“老業(yè)障”“老賊”表達對店鋪主人的不滿之情。
三、朝鮮時代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
稱呼語的社會語用功能
稱呼語不僅是一個語法單位,而且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它能夠反映出人的社會屬性和人際關系的價值觀念,與整個社會的文化政治背景、傳統(tǒng)習慣密切相關。從稱呼語的語言交際和語用功能上看,稱呼語的使用主要取決于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朝鮮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立足于朝鮮時代民間商人群體,主要體現(xiàn)了貿易往來中的兩個功能:指示功能和行事功能。
(一)指示功能
稱呼語的選用是一個符號互動的過程,選擇某一稱呼語也就是規(guī)定了與它所聯(lián)系的人際間的關系[14]。所謂“社交指示功能”,是指從稱呼語中辨認談話雙方的社交身份及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功能。會話書中出現(xiàn)的對話雙方主要發(fā)生在清朝商人與朝鮮商人,或商人與下人之間,因此,其指示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權勢關系和同等關系中。
1.權勢關系
權勢關系主要通過地位體現(xiàn),只要交際一方在年齡、輩份、資格、財富、地位、力量等方面優(yōu)于另一方,就對另一方具有權勢。權勢關系在稱呼語上體現(xiàn)為雙方使用不對等稱呼語。會話書中,權勢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朝鮮商人和下人之間,這時,社會等級和財富的差異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朝鮮商人多為譯官,雖然并非正式官員,但在社會地位和財富上遠遠高于販夫走卒。給商人們提供服務的販夫走卒,往往使用“老爺”類稱呼語,以示對商人的尊敬;商人們則使用職位稱呼語和姓名稱呼語稱呼販夫走卒。例如:
(22)a:楊伙計,上京車腳錢開項咧無?
b:強纔通十們底到三十兩銀子,我們車伴們該無答應。我聽說在先上京車腳錢,滿不過二十五又兩銀子。
a:老爺,你該不知道,今年關裡關外秋天太旱、水大的緣故,沿道上草料価倍給錢買不找,車腳錢多咧四五兩銀子,我們該不對筭板哪。(《關話略抄》8a、9b)
2.同等關系
同等關系是指交際雙方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如經歷、年齡、性別、職業(yè)、興趣、宗教信仰等,社會關系較為親近。同等關系在稱呼語上體現(xiàn)為雙方使用對等稱呼語或互稱。例如:
(23)a:大哥,你們這裡往外發(fā)貨呢,都是雇車起早拉……
b:阿哥,你咳不明白這一層理兒……(《騎著匹》4a)
例(23)是較為熟悉的朝鮮商人與清朝商人閑談時的對話,雙方皆使用“哥”類通稱稱呼語。這里的通稱又稱為“互稱”,彼此之間較為平等和熟悉。
3.動態(tài)指示
稱呼語所反映的社交語用距離可分為初始語用距離和交際語用距離。發(fā)話人在展開交際行為之前,依靠發(fā)話人的自我概念、發(fā)話人對受話人的他人概念及過去的經驗,確定交往的距離,選擇恰當?shù)姆Q呼語[15]。隨著交往的進行,初始語用距離會發(fā)生變化,稱呼語也隨之改變,以適應交際語用距離,這就是稱呼語的動態(tài)人際關系指示功能。例如:
(24)a:你是當賬樻的嗎?
b:是是。
a:金老爺住得那府?
b:我是王京人。老爺貴庚呵?
…………
b:老爺,你不聽老何家車局,一來一去的貨物,都由得我們樻上管著拉。
a:曖呦,你是老何家車局何八嗎?
b:是是。
a:我早聽著老先大人們說,邊門口老何家用老爺是,勾我老先人義拜弟兄的朋友,相好多年的話頭,由小到今該無忘著呢。
b:金老爺,先大人是那位嗎?
a:我們先老人是,乾隆、道光年頭長作首堂官的金蘇山。
b:曖呦,怪不得。你是金蘇山大老爺?shù)牧罾蓡幔?/p>
…………
b:明個早些請老爺,咱們房子預備茶飯如何?
a:我不敢不敢,何八,明個再見罷你哪。我有要買東西別處去。(《關話略抄》3a-4b)
例(24)是朝鮮商人金芝仙初次前往中國邊門附近詢問做買賣相關事宜的對話。進入源昌號時,年紀較長的清朝商人何八向客人作揖,并直接稱呼金芝仙為“老爺”。雖然并非獨立成分的稱呼語,但朝鮮商人詢問何八的年齡時,也使用“老爺”代替第二人稱代詞。隨著談話的進行,雙方通過談話得知雙方長輩們?yōu)榕f交,確立了彼此的等級關系,雙方的交際語用距離發(fā)生變化,何八繼續(xù)稱呼金芝仙為“老爺”,而金芝仙對何八的稱呼從“老爺”降為姓名稱呼語“何八”,話語雙方社會地位發(fā)生轉化。至此,金芝仙和何八間完成了稱呼語的轉化及語用距離的協(xié)商。
(二)行事功能
行事功能指的是稱呼語作為一種有意識的言語交際行為,發(fā)話者為實現(xiàn)一定的交際目的,對自己的言語行為進行有意識地調整和控制,有效地選擇自己的言語形式。朝鮮末期民間漢語會話書中的對話主要發(fā)生在商場上,稱呼語使用的目的性較強,主要通過增減與談話對象的語用距離和表達情感兩種手段實現(xiàn)。
1.增減語距
在相對大小的一段話語中,對同一說話對象變換使用不同的稱呼形式,兩個相同的談話對象之間稱呼的變換必有某種原因[16]。當發(fā)話者想要縮短與談話對象的社會距離時,常常使用語用距離較短的親密的非正式稱呼語以示親近;反之,當說話人試圖疏遠或與其表示一定社會距離時,便會使用語用距離較大的表示疏遠冷淡的稱呼語。例如:
(25)a:大哥,聽著說今年個你們這裡海菜行事不離,那個也不出勢……
b:阿哥,我有一件大緊事,要托你只怕不允。
a:王大哥,你這個說的是那裡的話呢?向來咱們哥兒裡頭並不論別的意思,若有話應該就說,也有不依的嗎?
b:呵哥,你住在京裡的時候,必有空閑的日子,為我親著找東擔樓餘長齋裁縫舖去,給我定作七件衣服……(《騎著匹》25a-26b)
稱呼語語用距離主要表現(xiàn)在稱呼語的定位功能上,稱呼語的定位功能越強,所體現(xiàn)的領屬關系越強,尊敬意味越強,語用距離越大;定位功能越弱,非領屬關系越強,尊敬意味越弱,語用距離越小。例(25)中,朝鮮商人在之前的對話中始終稱呼清朝商人為“大哥”,而且清朝商人因需要朝鮮商人幫忙而客氣的時候,朝鮮商人使用“王大哥”這種強定位的稱呼語,通過尊敬擴大語用距離表示疏遠,告訴清朝商人不要客氣,起到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作用。
中國古代的倫理以“家”為中心,由家擴展到家族、氏族和民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親屬之間不僅應相互愛護,而且要愛得強一些、深一些,即“血濃于水”,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親疏之別”。在中國,稱呼語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別內外,定親疏”,將人分成親屬和非親屬,起著別內外、定親疏的作用[17]。“哥”原為親屬稱呼語,受家文化影響,逐漸泛化為社會稱呼語。商人們使用“哥”類詞語彼此稱呼正是將對方賦予親屬關系的身份,減少語用距離,給人親切感以達成交易。這不僅起到拉近距離、緩和雙方關系的作用,而且也起到緩解尷尬、保全雙方面子的作用。例如:
(26)a:我那個牛皮是本成並沒有使不著的,不怕隨你調。為甚嗎不敎調呢?不但是有人笑壞我呀,從這以後只怕底些的留例的意思呢,你的寔眞要調買,就寧可咱們拿倒生意是得,再不用冒出這個緣故來。你要說說別的話,調皮子的話是再不必往我提罷。王大哥,你呢寡聽見“死高麗”的話,卻就不能的。寡找“死高麗”胡弄去罷。看起來這個來,卻知道你那個心樣兒不値咧。
b:崔大哥,你一個本來會說笑話。我卻是說不過你。管他好歹呢,有幾張筭幾張,咱們依你作罷。
a:這個纔是話,“一遭生兩遭熟”,咱們是開道的買賣,初會的朋友跟前,你呢留一點人情纔往後再照顧你呢。(《你呢貴姓》18a-19a)
在此前的交易對話中,朝鮮商人雖將牛皮降價賣給清朝商人王氏,但拒絕了王氏賒賬的請求,不過同意了用雜貨抵價進行交易。之后,王氏因崔氏售賣的牛皮中有劣質品,表示需要挑選一下。崔氏以沒有先例為由直接拒絕了王氏,但語氣過于直白和強硬,因此,使用“王大哥”這一稱呼以示親切,舒緩語氣,給對方保全面子。通過崔氏的話語,王氏明白了他堅決的態(tài)度,接受了崔氏發(fā)出的“王大哥”的友好信號,同樣使用“崔大哥”稱呼對方,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緩解了緊張的談判氛圍,也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2.情感表達
稱呼語的選擇傾向不僅反映交際雙方的語用距離,也折射出交際雙方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如親昵、喜愛、威脅、警告、諷刺、挖苦等言外之意。話者可以通過稱呼語表達自身的情感訴求,調解雙方的人際態(tài)度,控制雙方的人際關系[18]。會話書中有三處通過詈罵稱呼語向聽者發(fā)泄不滿,以達到談判或諷刺的目的的場景。例如:
(27)a:劉掌樻的你瞧,這個好硬傢伙怎嗎個兒吃法哪?
b:我看著不離,橫豎可以吃得咧……
a:劉掌樻的,你這個老業(yè)障會說笑話!……老業(yè)障,你呢別惱大詭罷。我們早明白你那個心樣兒不值……老賊,你呢弄劣惡大抱,到底有益!
…………
a:老賊,你呢白試試,趕下次沒有人照顧你就是咧。(《騎著匹》32a-39b)
朝鮮商人請求店家?guī)兔χ箅u,并叮囑要煮得軟一點,但煮出來后朝鮮商人覺得口感過硬,而店主人否認這一問題。朝鮮商人十分生氣,接連使用三個詈罵稱呼語表達憤怒之情,強化對方注意力,最終迫使店主人免費提供白酒給他們作為補償。通過這一方式,朝鮮商人既表達了不滿,雙方也最終達成和解,實現(xiàn)了交際目的。
四、結語
本文以《你呢貴姓(藏書閣)》《騎著匹(六堂文庫)》《關話略抄(小倉文庫)》《中華正音(阿川文庫)》為例,對其中稱呼語的類型與語用功能進行了探討。可以看出,清朝末期,中朝邊境民間貿易中使用的通稱以“哥”類稱呼語和“老爺”類稱呼語為主。同時,還有姓名稱呼語、職業(yè)稱呼語、關系稱呼語等身份稱呼語、情感稱呼語。商人的權勢關系和同等關系反應了稱呼語的指示功能,商人們通過增減語距和情感表達的方式達到交際目的,實現(xiàn)了稱呼語的行事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材料所限,本研究得出的結論不能完全推知清末商人稱呼語的使用情況,得出的稱呼語語用規(guī)則可能不具有普遍應用性。同時,對于零稱呼語等語用問題也未能深入探討。本人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上述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韓]樸在淵.騎著匹·中華正音[M].韓國首爾:學古房,2011.
[3][日]更科慎一.19世紀末朝鮮の北方漢語資料『華音撮要』の研究——ハングル音注を中心に[J].アジアの歷史と文化,2005,(9).
[4]汪維輝,遠藤光曉,樸在淵,竹越孝.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韓]樸在淵,周發(fā)祥.你呢貴姓(學清)校注[M].韓國牙山:韓國鮮文大學校中韓翻譯文獻研究所,2002.
[6][韓]樸在淵,遠藤光曉.關話畧抄[M].韓國牙山:韓國鮮文大學校中韓翻譯文獻研究所,2010.
[7][韓]樸在淵,竹越孝.中華正音[M].韓國牙山:韓國鮮文大學校中韓翻譯文獻研究所,2010.
[8]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9]葛本儀.實用中國語言學詞典[Z].青島:青島出版社, 1992.
[10]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姚亞平.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變化的兩大基本趨勢[J].語言文字應用,1995,(3).
[12][清]錢大昕.恒言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13]王紅玉.清末白話公案小說社會稱謂詞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4]李明潔.稱呼語的運用規(guī)則和協(xié)調理論[J].漢語學習,1996,(4).
[15]楊春紅.稱呼語與語用距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0).
[16]衛(wèi)志強.稱呼的類型及其語用特點[J].世界漢語教學, 1994,(2).
[17]張積家,陳俊.漢語稱呼語概念結構的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2).
[18]李明潔.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的分類標準與功能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