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伊維德及其對中國文學的譯介

      2021-07-20 01:31:45蘇文雅胡安江
      外國語文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漢學戲曲

      蘇文雅 胡安江

      內容摘要:伊維德是著名荷蘭漢學家,一生致力于中國話本小說、戲曲和古代通俗文學研究。多年來,他用荷蘭語和英語向世界讀者譯介中國文學,在西方漢學界產(chǎn)生深遠影響。伊維德非常重視版本,翻譯時總是以戲曲的最早版本為底本進行翻譯。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中國古代說唱文學的重要價值,是西方譯介中國古代通俗文學最多的漢學家之一。伊維德的譯介活動對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伊維德;戲曲;通俗文學;漢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當代漢學家中國文學英譯的策略與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7AWW003)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蘇文雅,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文學文化與翻譯。胡安江,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文化翻譯研究。

      Abstract: Wilt Lukas Idema is a renowned Dutch sinologist who has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study of Vernacular Novels, Operas and Ancient Popular Literature. Over the years, he has translated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Dutch and English, 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Western Sinology. Idem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ditions and always translated from the earliest editions of operas. Having discovered the important values of ancient Chinese Prosimetric and Verse Narrative, he translated the largest amount of this type of literature that a few Western sinologists could match. Therefore, Idemas translation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overseas.

      Key words: Wilt Lukas Idema; Chinese Opera;Popular Literature;Sinology

      Author: Su Wenya is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Hu Anjiang, is p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at Colleg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whose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is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伊維德(Wilt Lukas Idema,1944-)是荷蘭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中國文學教授,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院院士(Members of 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1970至1999年,伊維德任教于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中國語言與文化系。2000年,伊維德?lián)喂鸫髮W東亞語言與文明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s)教授,后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主任。幾十年來,伊維德致力于中國話本小說、戲曲和古代通俗文學研究,用荷蘭語和英語向世界讀者譯介中國文學,出版學術專著、譯著60余部,成就斐然。他用英文翻譯的《西廂記》《竇娥冤》《漢宮秋》《倩女幽魂》等元代戲劇,被歐美學界視為最重要的參考文獻。他還是西方譯介中國古代通俗文學最多的漢學家之一,對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15年,伊維德獲得“第九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①。

      一、結緣中國登譯路

      1944年11月,伊維德出生在荷蘭達倫(Dalen)的一個普通家庭。當時沒人能想到,這個男孩日后會和萬里之外的中國結下不解情緣。讀高中期間,伊維德表現(xiàn)出對語言的非凡熱愛,認真學習了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因有著不錯的語言天賦,他決定在大學繼續(xù)學習語言,他想學一門歷史悠久、至今仍在使用,且不屬于印歐語系的語言。再三考慮后,伊維德決定學習漢語,因為“漢文化既古老又鮮活,它的語言不屬于我知道的任何語系”(伊維德3)。事實上,年少的伊維德對中國知之甚少,他只讀過關于中國的兩本書。一本是美國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的《牡丹》(Peony,1948)②,另一本是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 Van Gulik,1910-1967)的《大唐狄公案》(Judge Dee)。正是這兩本書,激發(fā)了伊維德對中國文學的興趣。

      1963年,19歲的伊維德如愿進入萊頓大學,主修中國語言與文化(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專業(yè)。萊頓大學是荷蘭漢學研究重鎮(zhèn),有著悠久的漢學研究傳統(tǒng)。大學期間系統(tǒng)的漢語和中國文化學習為伊維德之后的漢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五年后,伊維德順利畢業(yè),取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碩士論文研究中國話本小說。

      大學時期,伊維德對中國文學和社會學同樣感興趣。1968年,他獲得獎學金去日本札幌的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學習社會學。在修習課程之余,伊維德堅持每天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并發(fā)現(xiàn)自己對中國文學的熱愛有增無減。1969年,伊維德申請轉學,同年4月轉入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學習中國文學,并幸運地遇到了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知名學者田中謙二(Tanaka Kenji,1912-2002)③。時值日本學生暴亂,大學停課,田中謙二便為伊維德和幾個外國學生組織了元代戲曲閱讀小組,這是伊維德第一次接觸中國雜劇。在這期間,伊維德閱讀了《殺狗勸夫》,這部生動有趣的喜劇激發(fā)了伊維德對元代戲曲的熱愛,為他之后翻譯元代戲曲埋下了種子。

      1970年,伊維德回到荷蘭,繼續(xù)跟隨導師何四維(Anthony Hulsewé,1910-1993)在萊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早期白話小說。同年,出于對元代戲曲的興趣,他和老師迪爾克·約恩克(Dirk Jonker,1925-1973)一起將幾部元代戲曲譯成荷蘭語。1974年,伊維德完成了博士答辯,學位論文為《中國白話小說:形成時期》(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the Formative Period)。博士畢業(yè)同年,他和迪爾克·約恩克出版了元雜劇集《殺狗勸夫》(Vermaning door een dode hond),收錄了蕭德祥《殺狗勸夫》、關漢卿《竇娥冤》等五篇元雜劇。

      1975年,伊維德又與迪爾克·約恩克合作翻譯了話本小說《美猴王》(De aap van begeerte)。伊維德始終對中國古代通俗文學情有獨鐘,之后他陸續(xù)翻譯了馮夢龍《三言》(De drie woorden, 1976)、蒲松齡《畫皮》(De beschilderde huid, 1979)、王實甫《西廂記》(Het verhaal van de westerkamers in alle toonaarden, 1984)等一系列通俗文學,還出版了專著《朱有燉的雜劇》(The Dramatic Oeuvre of Chu Yu-tun, 1985),北京大學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該專著的中譯本。

      中國傳統(tǒng)白話小說有一大特點,即在散文式的敘述中點綴大量多種形式的詩歌。一開始,伊維德為了強調敘事的松散和詩歌的對仗,嘗試將詩歌翻成押韻詩。然而,漢語與屬于印歐語系的荷蘭語不同,豐富的詞匯使?jié)h語更容易押韻,而荷蘭語中只有一兩個常見押韻詞。若強行讓荷蘭語也押韻,伊維德就得重新編排詩歌內容,選擇生硬的荷蘭語,增添詞句形成蹩腳的旋律,丟失詩歌的音韻美。此時,伊維德做出重大決定,這也成為他之后詩歌翻譯的重要策略,即:放棄押韻,改用荷蘭語的抑揚格。他將漢語的五言詩變?yōu)槲鍌€音部的荷蘭語詩歌,將七言詩變成七個音部的荷蘭語詩歌。伊維德認為,放棄押韻,可以使詩歌的再創(chuàng)作更接近中文的語序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他采用這種方法編譯了唐代詩人寒山、白居易和杜甫的詩集,分別取名《寒山詩:禪詩》(Gedichten van de Koude Berg: Zen-po?zie, 1977)《永恒的悲歌》(Lied van het eeuwig verdriet, 1986)《孤舟》(De verweesde boot, 1989)出版。1991年,伊維德受荷蘭莫倫霍夫(Meulenhoff)出版社邀請,整理并翻譯了從《詩經(jīng)》到清代初期的中國古典詩歌選集,還包括一些賦、詞和散曲,取名《中國古典詩歌之鏡》(Spiegel van de klassieke Chinese Poe?zie, 1991)出版?!吨袊诺湓姼柚R》在荷蘭取得了不錯的銷量,多次再版。

      二、考據(jù)版本譯元曲

      自1970年開始翻譯,伊維德已經(jīng)出版不少中譯荷的作品,但他秉承文學作品由目標語言為母語的人翻譯最佳的原則。即便他的大量學術論文都用英語發(fā)表,他始終未著手中譯英的翻譯。

      伊維德的中譯英歷程始于一次愉快的巧合。七十年代中期,伊維德受《通報》(Toung Pao)④雜志編輯的邀請審閱一篇元代戲曲的論文,文章作者為美國漢學家奚如谷⑤(Stephen H. West, 1944-)。兩人結識后,發(fā)現(xiàn)彼此都對戲曲的表演形式感到好奇,于是一拍即合,決定合編一本1100年到1450年間中國表演藝術的資料性書籍。1982年,伊維德與奚如谷合作的《1100-1145間的中國戲?。嘿Y料手冊》(Chinese Theater 1100-1450: A Source Book)出版,學界反響很好。

      有了這個成功的開端,他們決定繼續(xù)合作,重譯王實甫《西廂記》。此前,《西廂記》已有多個英譯本,如熊式一(S. I. Hsiung, 1902-1991)譯本(1935)、哈特(Henry H. Hart, 1886—1968)譯本(1936)、亨利·威爾斯(Henry W. Wells, 1895-1978)譯本(1972),這些譯本都根據(jù)金圣嘆批本為底本翻譯而成。伊維德與奚如谷選取明弘治十一(1498)年北京金臺岳家書坊所刊刻的《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詮釋西廂記》為底本進行翻譯,明刻本是現(xiàn)存最為悠久和完整的《西廂記》插圖本。伊維德進行翻譯時,對戲曲版本的選擇有獨到的見解,他總是嘗試提供完整的版本,“因為完整的版本能夠盡可能反映原文的真實質量”。(莊新13)他認為,“金批本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刪節(jié)過多,與原著風格相去甚遠”(宋耕46)。據(jù)《西廂記》研究專家蔣星煜回憶,早在1982年,伊維德就來華與他探討過《西廂記》的版本問題,伊維德表示,已經(jīng)下定決心翻譯最早版本的《西廂記》(蔣星煜176)。1991年,伊維德與奚如谷合譯本取名《月與琴:西廂記》(The Moon and the Zither: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出版。譯作出版后影響很大,1995年,譯本再版更名為《西廂記》(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他們的合譯本“結束了金圣嘆‘第六才子書統(tǒng)治《西廂記》西譯的局面,無疑是元雜劇翻譯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孫歌32)。

      伊維德秉承忠實原文的翻譯策略。在導言中,他明確表示要“毫無保留地為西方讀者提供一種盡可能接近原文的文學翻譯”(奚如谷、伊維德130)。他們的譯本譯出了《西廂記》的所有內容,且盡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風格、用字、意象,甚至雙關,是翻譯中國古典文學的新的、有益的嘗試(宋耕46)。為了幫助西方讀者更好理解原文,伊維德在譯文中添加大量內容詳實的注釋?!段鲙洝烽_篇還有長達113頁的導言,介紹了《西廂記》的背景知識,兼具學術性和知識性,蔣星煜高度評價這篇導言,“序文篇幅達一百頁左右,為全書的三分之一,可以說是一部簡明扼要的《西廂記概論》,單獨出版亦無不可”(蔣星煜330-331)。

      伊維德和奚如谷合作翻譯多年,共出版了7個合譯本,是翻譯史上的佳話。2010年,他們合譯了《和尚、土匪、情人及仙人:十一部中國早期戲曲》(Monks, Bandits, Lovers, and Immortals: Eleven Early Chinese Plays),這本書收錄了1250年至1450年間11部元、明雜劇和南戲,包括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包待制三堪蝴蝶夢》和《閨怨佳人拜月亭》、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鄭光祖《倩女離魂》、馬致遠《漢宮秋》、李行道《包待制智勘灰闌記》、朱有燉《豹子和尚自還俗》《黑旋風李逵仗義梳財》、無名氏《漢鐘離度脫藍采合》和無名氏《小孫屠》。2012年,譯作《戰(zhàn)爭、背叛和兄弟情:早期的三國戲劇》(Battles, betrayals, and brotherhood: early Chinese plays on the Three Kingdoms)出版。次年,《楊家將:四部早期戲曲》(The Generals of the Yang Family: Four Early Plays)出版。2014年,《<趙氏孤兒>及其他元雜劇》(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Yuan Plays)出版。2016年,他們又合譯了《三國志》(The Record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Plain Language)和《鬼魂、魔鬼和怪物:明代超自然宮廷劇》(Ghosts, Demons, and Monsters: Ming Court Plays on the Supernatural)。

      伊維德與奚如谷或其他學者合譯作品時,首先將原文分工,各自翻譯完成初稿。然后校閱對方初稿,將中文與譯文對照并逐字逐句校對,修改錯誤,這樣的校對需要進行三四次。最重要的是,他們時常需要當面討論,尋找更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直至雙方都滿意。伊維德曾坦言,“對于時間緊迫的翻譯任務,合作翻譯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劉翔、朱源81),所以當他把學術和翻譯興趣轉到中國說唱文學后,主要譯著都是個人獨譯。

      三、慧眼獨具譯說唱

      伊維德是英譯中國說唱文學的集大成者。說唱文學又名講唱文學,以說白(散文)來講述故事,同時又以唱詞(韻文)來歌唱,使聽眾享受著音樂和歌唱之外,又能夠明了故事的經(jīng)過(鄭振鐸6)。到目前為止,伊維德已經(jīng)出版說唱文學英譯作品十三部,成為英語世界中譯介說唱文學最多的漢學家。他的譯作不僅數(shù)量可觀,種類也十分豐富,包括變文、寶卷、子弟書和彈詞等主要說唱文學形式。

      2000年,伊維德出任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他在講授說唱文學課程時發(fā)現(xiàn)目前歐美學界關于中國早期說唱文學的研究材料較多,但缺少關于明清說唱文學的研究材料,尤其缺乏一流的英譯本。于是,他決定選譯一些中國傳奇故事如民間四大傳說和寶卷。伊維德有意呈現(xiàn)傳統(tǒng)故事的多個版本。受社會學影響,他“感興趣的正是這些傳說故事的演變過程:不同地域、時間、文體以及作者對故事敘述的影響”(劉翔、朱源79)。他希望西方讀者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了解中國文學作品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伊維德翻譯了中國民間四大傳說。孟姜女的故事因距今二千多年,年代久遠,加上南北方文化背景不同,在傳播的過程中演變出多種版本。伊維德搜集到10個版本,5個版本來自清末民初的城市印刷本,另5個版本來自近幾十年來在農村收集的口頭表演寫作的文本,它們代表了不同的體裁、地域風格、年代和內容,體現(xiàn)了民間傳說的地方性特色。伊維德細讀作品時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細微差別,于是將搜集到的10個版本全都翻譯,力圖給讀者呈現(xiàn)原汁原味的說唱文學作品。2008年,伊維德編譯出版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十個版本》(Meng Jiangnv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19年,他翻譯了《香山寶卷》與《善才龍女寶卷》,合并取名為《孝道與善報——董永與織女的傳說及相關文獻》(Filial Piety and Its Divine Rewards: The Legend of Dong Yong and Weaving Maiden with Related Texts)。此后,他陸續(xù)出版了《化蝶: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的四種版本及相關文獻》(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Legend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Four Visions with Related Texts, 2010) 木蘭從軍:中國傳奇的五種版本》( Mulan: Five Versions of a Classic Chinese Legend with Related Texts, 2010)以及《天仙配的變異:革命時期(1949-1956)的地方戲曲》(The Metamorphosis of Tianxian Pei: Local Opera Under the Revolution (1949-1956),2014)。

      伊維德還翻譯了多部寶卷。2008年,他出版了《自我救贖與孝道:觀音及其侍者的兩種寶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f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断闵綄毦怼肥俏覈钤绲膶毦恚兰A裔學者于君方認為該譯本“使《香山寶卷》真正走入英語讀者的視野”(轉引自金倩18)。之后,他陸續(xù)出版了《白蛇和她的兒子:英譯〈雷峰寶卷〉和相關文本》(The White Snake and Her Son: A Translation of the Precious Scroll of Thunder Peak with Related Texts, 2009)以及《天堂中的不朽少女:甘肅西部的其他寶卷》(The Immortal Maiden Equal to Heaven and Other Precious Scrolls from Western Gansu, 2015)。有關包公故事,伊維德編選《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中八個包公故事出版了《包拯及法律規(guī)則:八種說唱詞話(1250-1450)》(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涉及地方民謠,他出版了《江永的女英雄:女書中的中國民謠》(Heroines of Jiangyong: Chinese Narrative Ballads in Womens Script.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9)與《熱情、貧困與旅行:傳統(tǒng)客家歌曲與民謠》(Passion, Poverty and Travel: Traditional Hakka Songs and Ballads, 2015)。

      伊維德在譯作中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副文本,包括譯序、導言、附錄、注釋和文獻等。他通過大量副文本呈現(xiàn)故事背景從而幫助西方讀者理解原文。比如,在譯本序中,伊維德闡述翻譯作品的目的,在導言中,他介紹說唱故事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

      翻譯說唱文學唱詞部分的韻文時,伊維德采用之前用荷蘭語翻譯中國詩歌的翻譯策略,進行無韻化處理。英語與荷蘭語類似,押韻詞較少,如果用韻體詩翻譯中國詩歌,必須進行“改寫”。韻文中的七言詩,伊維德采用英文中七音部詩來翻譯,而不是七音節(jié)詩體,并通過排版盡量在形式上和原文統(tǒng)一。

      四、別開生面著文史

      作為知名漢學家,伊維德對中國文學的一大貢獻在于海外中國文學史的編寫。早年的社會學學習經(jīng)歷讓他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觀,并從物質性角度重新思考中國文學史的分期問題。他認為文學史中最根本的變遷不是政權更迭,而是技術變革。1985年,伊維德與漢樂逸(L. Haft,1946-)主編的《中國文學導讀》(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出版,在海外漢學界產(chǎn)生深遠影響。這本書創(chuàng)新地引進文化史和印刷術的概念來替代傳統(tǒng)文學史以朝代和文體分期這兩大主導思維。他們在書中劃分出四個主要時期:即從骨骼與青銅上的篆刻到紙張發(fā)明的時期(直到公元100 年),紙張發(fā)明之后的文學手稿時期(公元100-1000 年),雕版印刷文化時期(直到 19 世紀末期),工業(yè)印刷時期(從 1875 年到20世紀末期)(莊新16)?!吨袊膶W導讀》通過文學物質載體的革新,即造紙術的發(fā)明及印刷術的改進來論述中國古典文學的演進,有別于多數(shù)傳統(tǒng)文學史以朝代更迭作為文學劃分的方法。伊維德始終考慮目標讀者的實際情況,他編寫《中國文學導讀》時,將讀者定位為沒有中國歷史文化知識背景的本科生,為他們提供中國文學史的基本概況,若文學史按傳統(tǒng)朝代分期進行編寫對他們作用不大。

      在中國早期戲曲研究方面,伊維德與奚如谷合著的《中國戲劇資料:1100年-1450年》是西方了解中國戲曲的重要資料,該書系統(tǒng)梳理了宋、金、元到明初期的戲曲及演出資料,收錄了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元刊本《紫云亭》以及朱有燉《復落娼》《香囊冤》《藍采和》共五個戲曲英譯本,同時附錄相關文獻資料。在論文《我們讀到的是“元”雜劇嗎——雜劇在明代宮廷的嬗變》中,伊維德從元雜劇版本流傳和變異角度指出我們讀到的“元”雜劇與元代的演出腳本相去甚遠。伊維德還參編了梅維恒(Victor Henry Mair, 1943-)主持編寫的《哥倫比亞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01),在專論戲劇的部分負責撰寫包括元明清三朝長達七個世紀的傳統(tǒng)戲劇。2018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了《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伊維德卷》,集結了伊維德戲劇研究的代表性論文。

      作為西方研究中國說唱文學的領軍人物,伊維德多次將說唱文學編入中國文學史。在《中國文學導讀》的第23章“表演文本和口頭文學”(Performance Texts and Oral Literature),伊維德專門論述了說唱文學。八十年代初,美國漢學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1943-)最初編寫《印第安納中國古典文學指南》(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時,并未考慮將說唱民俗敘事納入其中。伊維德得知后,強烈建議倪豪士加入說唱文學部分,這一建議終被倪豪士采納。到了哈佛大學任教后,伊維德參與撰寫宇文所安(Steven Owen, 1946-)和孫康宜(Kang-I Sun, 1944-)主持編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10),單辟一章系統(tǒng)論述“說唱文學”(prosimetric and verse narrative)。《劍橋中國文學史》總體上按年代順序編寫,宇文所安撰寫“文化唐朝”、奚如谷撰寫“金末至明初文學”、王德威撰寫“1841-1937年的中國文學”,唯有伊維德撰寫的“說唱文學”一章例外,以單一文體開辟一章,十分吸引西方讀者的眼球。

      除此之外,伊維德在近些年也開展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古代女性書寫的文學未被學界重視。伊維德從社會學視角研究文學史,將文學視為一個整體,認為在“正典”之外,女性作家們的文學活動亟待關注,對她們的研究有助于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去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與管佩達(Brata Grant, 1954-)合作選編《彤管:中華帝國時期的婦女文學》(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a Imperial China, 2004)。2005年,伊維德與李蕙薏(Wai-yee Li, 1959-)、魏愛蓮(E. Widmer, 1966-)等合編了《清初文學中的創(chuàng)傷與超越》(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2009年,伊維德與方秀潔(Grace Fong, 1948-)合編了《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匯刊》。

      在萊頓大學讀書時,伊維德就非??释麃碇袊?。1978年,他終于踏上中國的土地,圓了多年中國夢。此后,隨著伊維德漢學研究的深入,成果更加豐碩,他多次受邀到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蘇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多所中國高校參加學術活動,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講學享獲眾口交贊。伊維德曾說,“翻譯是將一種外國文化介紹進本國的最好的辦法”(莊新13)。五十載春秋,伊維德醉心于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和翻譯,韋編三絕,譯著等身。如今,退休后的他依然筆耕不綴,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和譯作,推動中國文學文化在海外傳播。

      注釋【Notes】

      ①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是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設立的一個政府獎項,旨在表彰在介紹中國、翻譯和出版中國圖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外國翻譯家、作家和出版家。自2004年設立以來,已成功舉辦十四屆。

      ②參見伊維德等著,《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里的中國》(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3。伊維德在另一訪談中講述他閱讀的第一本英語小說與此不一致,為賽珍珠的《群芳庭》(Pavilion of Women,1948),詳見霍建瑜,《徜徉于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的廣場——伊維德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10(2012):77。

      ③田中謙二是青木正兒(Aoki Masaru,1887-1964)的學生,在日本被認為是青木正兒之后中國古典文學造詣最深的學者。他在元雜劇及中國古典戲曲研究方面成就矚目,對元雜劇《西廂記》研究有突出貢獻。

      ④《通報》,1890年創(chuàng)刊于法國,為當今最權威的三部漢學期刊之一。伊維德的大學老師何四維曾任此期刊編輯。

      ⑤ 奚如谷,美國漢學家,主要研究12至15世紀的中國古典文學,涉及詩詞、散文、戲曲、都市文化、園林文化等方面。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霍建瑜:徜徉于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的廣場——伊維德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10(2012):77-88。

      [Huo, Jianyu. “Wandering in the Square of Ancient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Idema.”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10 (2012): 77-88.]

      伊維德等:《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里的中國》。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

      [Idema, Wilt, et al. My Chinese Stor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seas Sinologists. Beijing: Beijing Times Chinese Press, 2018.]

      蔣星煜:《<西廂記>研究與欣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Jiang, Xingyi. A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金倩:《伊維德英譯〈香山寶卷〉中民間神衹之策略——基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實例分析的考察》。《隴東學院學報》3 (2019):18-21。

      [Jin, Qian. “Wilt Idemas Translation of Folkloric Deity Names in Precious Scroll of Incense Mountai: A Statis Sample Analysis.” Jounnal of Longdong Univeristy 3 (2019): 18-21.]

      劉翔、朱源:《帶中國古代說唱文學走向世界文學舞臺——漢學家伊維德訪談錄》?!吨袊g》2(2020):77-83。

      [Liu, Xiang and Zhu Yuan. “Bringing Ancient Chinese Prosimetric and Verse Narrative to the World Literary Stage: An Interview with Sinologist Wilt Idema.”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 (2020): 77-83.]

      孫歌等:《國外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Sun, Ge, et al. Studies on Chinese Classical Opera Abroad.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0.]

      West, Stephen H. and Wilt L. Idema.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奚如谷、伊維德:王實甫的《西廂記》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吳思遠譯。《國際漢學》3(2015): 121-130。

      [---. “The Status of Wang Shifus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 Wu Siyuan. International Sinology 3 (2015) : 121-130.]

      莊新: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沿——伊維德教授訪談錄。《漢風》1(2016): 12-19。

      [Zhuang, Xin.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ilt Idema.” Hanfeng 1 (2016): 12-19.]

      責任編輯:胡德香

      猜你喜歡
      漢學戲曲
      戲曲的“形變”——“陌生化”表演凸顯戲曲寫意性
      當代陜西(2021年20期)2022-01-19 03:23:46
      戲曲從哪里來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楊聯(lián)陞《漢學書評》出版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國際漢學》增刊征稿啟事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國際漢學》:從輯刊到CSSCI期刊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2:56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戲曲的發(fā)生學述見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唐海县| 凤阳县| 泰和县| 霍林郭勒市| 色达县| 扬中市| 天长市| 观塘区| 商城县| 深水埗区| 蒙城县| 福海县| 镇雄县| 云和县| 宜春市| 石狮市| 麻栗坡县| 平泉县| 阳泉市| 皮山县| 正宁县| 麟游县| 靖西县| 抚宁县| 浠水县| 清水县| 和硕县| 平利县| 龙游县| 武穴市| 平武县| 铁岭县| 长宁县| 托克逊县| 利津县| 江陵县| 浪卡子县| 阿克陶县| 寿阳县| 阳信县| 平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