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赫爾曼·梅爾維爾小說中的共同體書寫

      2021-07-20 10:47段國重
      外國語文研究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莫比迪克共同體

      內(nèi)容摘要: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隨著宗教意識的世俗化、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以及個人主義的張揚,美國以清教為基礎(chǔ)的傳統(tǒng)共同體被逐步消解,而超驗主義主體在個人意識得到極大張揚的同時也陷入唯我和超驗的困境。因而,新的民族共同體和主體性有待構(gòu)建,這既是政治需求,亦是心理需求。美國文藝復(fù)興作家們在構(gòu)建獨立的美國民族意識和國族文學(xué)的時候,不得不思考自在性“獨體”與互系性“共同體”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代表作《莫比·迪克》就描寫了這一矛盾,并呈現(xiàn)了一組有關(guān)獨體和共同體之間的對話:亞哈代表了西方傳統(tǒng)中強調(diào)內(nèi)在性與超驗性認同的獨體存在困境,暗示了有機共同體的不可能性;以實瑪利代表了從獨體走向共同體的救贖之路,卻又指明了有機共同體的可能性。梅爾維爾的共同體書寫對走出二十世紀思想界的“獨體”怪圈也有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梅爾維爾;《莫比·迪克》;獨體;共同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項目 “美國文藝復(fù)興文學(xué)中的主體間性倫理研究”(2016SJB7500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段國重,男,揚州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興趣:英美文學(xué)和西方思想史。

      Abstract: After the American Independence War, traditional American community based on Puritanism was gradually decomposed due to the secularized religion, growing capitalism, and rising individualism. At the same time, transcendentalist subjects were trapped in egoism and transcendence. It is both a political and a psychological demand to establish new national community and subjectivity. Writers and thinkers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had to consider the conflicts between “singularity” and “community” in constructing America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ture.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depicts such a conflict and presents a dialogue between American singularity and community: Ahab stands for a radical singularity, indicating the impossibility of true community, while Ishmael represents a way out of singularity towards community. In addition, Melvilles writings on community promises to throw light on the confusions around singularity in the 20th century.

      Key words: Melville; Moby Dick; singularity; community

      Author: Duan Guozho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Western history of ideas. E-mail: duanguozhong@126.com

      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工業(yè)化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開始發(fā)展,統(tǒng)治新英格蘭近兩百年的清教信仰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作為美國文藝復(fù)興運動的靈魂人物,愛默生對清教教義進行了全面的批判,主張用個人的靈魂和宇宙“超靈”作為衡量一切的新標(biāo)準,推崇一種“精神的宗教,與機構(gòu)無關(guān),與儀式無關(guān)”(錢滿素 9)。愛默生對“超靈”和“自立”的推崇使其被視為美國個人主義之父,直接推動了西方重視“心智”、“理性”等個體獨立價值的個人主義傳統(tǒng)走向高潮。隨著宗教意識的世俗化、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以及個人主義的張揚,以清教為基礎(chǔ)的傳統(tǒng)共同體在十九世紀之初被逐步消解,而個體在得到極大張揚的同時也陷入唯我和超驗的困境。新的民族共同體有待構(gòu)建,這既是國家政治需求,亦是個人心理需求。這與18世紀的歐洲因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全球化導(dǎo)致傳統(tǒng)共同體消解,從而對全新共同體產(chǎn)生渴求有相似之處。愛默生、梭羅、霍桑、梅爾維爾、惠特曼等美國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思想家和作家在構(gòu)建美國獨立民族意識和國族文學(xué)的同時,不得不思考內(nèi)在性“獨體”與互系性“共同體”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代表作《莫比·迪克》就描寫了這一困境。本文聚焦《莫比·迪克》中的“獨體”與“共同體”書寫,闡釋梅爾維爾筆下共同體的消解,“獨體”的困境,以及由“獨體”走向“共同體”的救贖之路,以揭示梅爾維爾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前后所推崇的極端獨立精神的規(guī)正,以及對美國超驗主義所倡導(dǎo)的超驗性和內(nèi)在性的糾偏。

      一、“獨體”以實瑪利

      在滕尼斯看來,成員間能夠共享精神世界的“精神共同體”是最高級別的有機共同體(滕尼斯53-55)。安德森和威廉斯的有機共同體思想與滕尼斯一脈相承,都認可共同體的內(nèi)在有機屬性:“共享精神文化和想象是有機共同體的核心,由于精神世界的相通,成員之間可進行真正的深度交流,并因之聯(lián)結(jié)成一個能相互肯定和促進的親密大家庭”(李玲 181)。美國超驗主義是梅爾維爾所在的美國文藝復(fù)興時期主導(dǎo)性的思想潮流,愛默生的“自我依賴”和“超靈”觀念可被視為構(gòu)建“精神共同體”的嘗試?!耙话阏J為,自我依賴強調(diào)自我權(quán)力在社會權(quán)力之上;這帶來一種對自由的負面理解,認為自由脫離任何一種限制。但事實上愛默生的思想并沒有把個人權(quán)利凌駕于社會權(quán)力之上,愛默生的自我依賴指引個人和文化共同走向二者共通的內(nèi)在性原則”(Pease 204)。個體的自我依賴是相互獨立的,但殊途同歸,自我依賴最后使個體和文化/群體都走向同一個精神原則,個人內(nèi)在性靈魂與宇宙超靈合而為一:“(超靈)中包含著每個人的具體存在,并通過它與其他所有人合而為一”,并且,“只有一個心靈,每個人都是通向它的走廊,祈禱是它的住址,宗教是這一心靈的自尊”(錢滿素 75)。可以說,倡導(dǎo)不同個體共享同一精神世界從而構(gòu)建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的“精神共同體”就是愛默生超驗主義的最終目的。

      但是愛默生構(gòu)建“精神共同體”的嘗試與其對“獨體”的重視之間的矛盾難以調(diào)和,根本原因是抽象“超靈”的不可靠性。愛默生超驗主義繼承了西方柏拉圖以降超驗理式與現(xiàn)世存在之間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把個人內(nèi)在性“靈魂”與宇宙超驗性“超靈”直接相連,將肉體和自然以及社會存在置于“我”與“非我”二元中的次元“非我”之中。這種強調(diào)“獨體”的內(nèi)在本質(zhì)與超驗真理的主體觀念忽視甚或割裂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和心理性關(guān)聯(lián)。在后世哲學(xué)家眼里這就是西方個人主義傳統(tǒng)的痼疾——懷特海稱之為“錯置具體性謬誤(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即把抽象、形而上的理念等誤認為實在、具體的東西(安樂哲 12)。在愛默生同時代的小說家霍桑和梅爾維爾看來,超驗主義就是值得質(zhì)疑的。拉里·雷洛茲認為“愛默生作為先驅(qū)縈繞在霍桑的世界之中。在霍桑的思想中,愛默生既是父親又是另一個自我……與愛默生的‘爭斗對霍桑的心理有著深遠重要的影響”(Reynolds 61-62)。霍桑在對愛默生思想的反思中遇到了知音梅爾維爾。約翰·羅伊認為梅爾維爾以《莫比·迪克》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挑戰(zhàn)了他那個時代的‘偉大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在美國超驗主義中達到了高峰”(Rowe 66)。兩位小說家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劇性人物形象與愛默生超驗主義主體觀進行對話,這些人物形象的共性是他們的悲劇恰恰就在于尋求抽象靈魂與主體具象關(guān)系之間存在的悲劇性矛盾——共同體的崩壞與獨體的隔絕。

      梅爾維爾筆下的人物大都是封閉的、內(nèi)視的、與他人隔絕的,群體形象和滕尼斯共享精神文化、能夠深度交流的“有機共同體”大相徑庭,但與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南?!稛o用的共同體》中的“獨體/單體”不謀而合?!霸谀舷5睦碚撝?,共同體的成員不是個體(individuality),而是單體(singularity);單體之間的最重要關(guān)系是‘你和我,但其中的連接詞‘和并不表示‘并列關(guān)系(juxtaposition),而是‘揭示關(guān)系(exposition)——你向我揭示你,也就是對自我進行闡述。這樣,所謂交流也無法形成內(nèi)在的紐帶和交融,而只是向外進行表述。這種共同體實質(zhì)上是分崩離析的堆砌”(程朝翔 8)①。以實瑪利孩童時被母親懲罰被迫連續(xù)十六個小時呆在床上,半睡半醒之間他似乎看到有人坐在床邊并抓住他的手,“我躺在那兒,極度恐懼,一動都動不了,也不敢把手抽離;同時又想,只要我稍稍動那么一英寸,這個可怕的魔咒就會被打破”(Melville 43)。一番掙扎之后,他昏睡了過去,等第二天醒來時,這一幕猶在眼前并持久彌新:“此后數(shù)天、數(shù)周、數(shù)月我一直想解開這個謎團,但越想越糊涂。時至今日,我依然迷惑不解”(43)。梅爾維爾在小說開篇就描寫這一創(chuàng)傷性場景可謂意味深遠,揭示了“獨體”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與其他“獨體”之間的排斥和無法溝通狀態(tài)??撇┰谡劦揭詫崿斃脑庥鰰r說,“看他者與被他者看同時發(fā)生使人陷入困境。被他者看壓制了看者觀看的能力并使其意識到‘我很脆弱,我有個容易受傷的軀體”(Cobb 130)。這也使我們想起薩特在其《存在與虛無》中所描述的他在公園遭遇他者目光時的經(jīng)歷。借用羅曼·布萊森的話來說,(在他者出現(xiàn)之前)所有的視線都聚于看者一身,但因為他者的出現(xiàn),有些視線逃逸到了他者那里,“看者本身現(xiàn)在成為一條切線,而不是中心;成為一個消失點,而不是視點;成為了他者視域中的一個盲點……這個闖入者吸走了看者原有的一切,就像一個黑洞把眼前的一幕從看者自身吸入吞噬一切的黑洞”(Bryson 89)。梅爾維爾在十九世紀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二十世紀思想家們的哲學(xué)思考相互印證,其實都是西方傳統(tǒng)中“獨體”存在焦慮的體現(xiàn)。以實瑪利孩提時與他者的這樣一次創(chuàng)傷性遭遇在其腦海中縈繞一生。

      就像哈羅德·布魯姆所說,以實瑪利成年后成為一個“超驗主義者和懷疑論者(像愛默生本人一樣)”(Bloom 132),并延續(xù)了“獨體”困境,與孩童時一樣保持著與他人之間的隔絕狀態(tài)。他的目光急切地投向縹緲的海洋和超驗精神之上,并因恐懼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而把海洋作為拉康式鏡像,尋求自我意識和身份的建立途徑。在棺材鋪前他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遇到出殯隊伍他會下意識地尾隨而去;要沒有強大的道德自我約束,他會沖上街頭打掉別人的帽子(Melville 23)。以實瑪利的生活中充斥著死亡與孤,一個癥狀是他的眼睛變得模糊不清(grow hazy about the eyes)。以實瑪利渾濁的眼球與愛默生在《自然》中描畫的透明的眼球(transparent eyeball)之間形成了一對有趣而意義深遠的對比與對話。同處于美國文藝復(fù)興這一歷史階段,愛默生在實踐其超驗主義思想時自覺化身為一個透明的眼球,具有“靈視功能、環(huán)視功能和透視功能”(隋剛 11),看到的是超靈(Oversoul)及神性(Divinity),這一透明的眼球“肯定了人的本性,并在其核心發(fā)現(xiàn)了神性”(Robinson 10)。而在梅爾維爾這里,超驗主義者以實瑪利眼之所及凈是棺材、出殯與使人產(chǎn)生想打掉帽子沖動的他人,世俗生活的黑暗取代了愛默生眼中那與世無涉的純凈與明亮。

      梅爾維爾借以實瑪利之口說出了超驗主義主體觀中的靈魂/肉身二元對立:“我認為我們極大誤解了生死……我認為我的身體只是我更高級存在的影子。事實上,誰想要我的身體,拿走就行,我說,它不是我”(Melville 53)。以實瑪利信仰柏拉圖關(guān)于“形式”與“形式的復(fù)制品”之間的區(qū)分,因而不相信自己的視覺和具象的世界,不戴眼鏡就爬到桅桿的頂端,并在那里陷入冥想之中,“在這樣一個獨自一人、適合思考的高度”,宇宙的原則在我周圍環(huán)繞,這一場景恰如愛默生《自然》中描述的“透明的眼球”般的迷狂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主體意識暫時消遁,個體與自然的靈魂融合。然而,愛默生的人與神性交融的時刻在梅爾維爾筆下潛藏著危險。他借以實瑪利之口說,在這種夢境中,只要手腳移動一寸,或雙手一時拿捏不穩(wěn),“恐懼之下,你的身份會重回身邊”。威廉·迪林厄姆認為:“梅爾維爾所描述的超驗主義時刻跟其他有名的神秘主義者們描述的有所不同,因為他堅持這種體驗中的欺騙性和危險性”(Dillingham 15)。此處所謂神秘主義者就指的是愛默生為代表的超驗主義思想家。

      可以說,梅爾維爾將愛默生仰視超驗精神的透明眼球拉回到了塵世之間,甚至深入人物內(nèi)心,借之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折射心理深處與文化危機的意象,與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以及西方靈肉二元對立傳統(tǒng)形成對比,進行對話。面對獨體困境,以實瑪利決心去浩瀚的太平洋捕鯨。以實瑪利到了海邊,發(fā)現(xiàn)“成千上萬的普通人,如同默不作聲的哨兵執(zhí)勤一般,紋絲不動地立在鎮(zhèn)子的周圍,面朝海洋,怔怔發(fā)呆”(Melville 23)。如此多的人如以實瑪利一般不自覺地來到了海邊,浩瀚的大海像一面巨大的鏡子,以其獨有的魅力誘惑著他們。由此可見,以實瑪利并不是特例,而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當(dāng)中的一個,是19世紀初美國個體存在的普遍寫照,梅爾維爾借此描繪了美國超驗主義獨體群體像以及共同體的失效。

      二、“獨體”亞哈

      與以實瑪利一樣,梅爾維爾筆下的亞哈是一個超驗主義主導(dǎo)下的極端“獨體”,而他統(tǒng)領(lǐng)下的“裴廊德號”捕鯨船算不上有機的“共同體”,只是作為“機械聚合體的社會”(滕尼斯 19)。如果說“裴廊德號”象征著美國,那么在梅爾維爾看來,美國只是將“獨體”機械聚合而成的“社會”,遠遠不是有機的能實現(xiàn)成員間深層交流的“共同體”。梅爾維爾借助亞哈和“裴廊德號”進一步描述了當(dāng)時美國共同體的消解和危機。莫里斯·布朗肖的“負面共同體”與南希“無用的共同體”一樣,都是解構(gòu)滕尼斯、威廉斯等“有機共同體”的思想。在布朗肖看來,所謂共同體只不過是由沒有共同體的人組成的(the community of those who have no community),因為“我只能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個體間無法深層交流,真正的有機共同體因此不可能存在”(Blanchot 1-24)。亞哈對與船員間人際交流的排斥,對超驗理想自我的追逐,對鏡像性自我的迷戀,以及對他者的唯我主義認知都深刻揭示了梅爾維爾對美國文藝復(fù)興時代主體生存意識的反思。亞哈恰如一頭密蘇里駭人的熊,在冬日里舔食自己的手掌,靈魂被鎖在軀干當(dāng)中,連基督教信仰都引不起他的興趣。于是,像以實瑪利一樣,唯有大海的無際鏡面吸引著他。處于獨體困境中的亞哈和以實瑪利都鋌而走險,踏上捕鯨船,駛?cè)腓妹齑蠛5木薮箸R面,去追尋投射“獨體”自我的超驗靈魂和神性。

      水意象是美國文藝復(fù)興文學(xué)中重要的隱喻之一,愛默生強調(diào)“水的象征可能性”,認為水就是語言本身(Emerson 50);惠特曼說:“水流就在腳下,我與你面面相覷”(Whitman 9);而在梭羅那里,“水是地球的眼睛”(Thoreau 437)。水在超驗主義者透明的眼球端詳之下呈現(xiàn)出一種神秘主義色彩,折射出神性與超靈。這一意象到了梅爾維爾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水隱射著人的無意識沖動和弗洛伊德式的自戀情節(jié):“希臘神話中關(guān)于納西薩斯的傳說就極有深意。他跳進水中自溺而死的原因,是他無法拉住自己那個投在水面上的美麗的倒影”(Melville 24),并且,“在任何江河湖海中,我們都見到了如自己一樣的倒影。這即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虛虛實實的生活所投射的倒影,問題的解答也在其中”(25)。恰如納西薩斯所面對的水潭一般,人們紛紛來到海邊在那巨大的鏡面當(dāng)中尋求自我,結(jié)果反而葬身其中,因而蘊含著某種神秘的死亡意味。

      大海中有亞哈納西薩斯式的倒影,那頭白鯨恰如亞哈的鏡像。亞哈對白鯨的情感絕非單一的憤恨,白鯨亦非單純的大自然或上帝的象征。亞哈畢其一生想要殺死白鯨,不如說他是想要與之合二為一,達到某種意義上的身份認同,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存在。因而對白鯨的追逐就是亞哈在拉康式鏡像界中對理想自我的追逐,也是亞哈在象征界中對代表“超靈”的白鯨的憎惡和向往的雙重欲望。最終在那場慘烈的角逐中,亞哈明知必死無疑,卻決然以身赴死,最終與白鯨在形式上合二為一,亞哈對白鯨這一他者的認同終于以死亡的形式得以實現(xiàn)。在對白鯨發(fā)起最后一次追殺前,亞哈俯身看著海面,看到“他的影子一點一點沉入深海”,并將一點眼淚撒入大海,亞哈的流淚表明亞哈之死與納西薩斯之死的區(qū)別,亞哈意識到自身選擇的悲劇性但依然赴死,顯示了對個人選擇之自由的浪漫主義尊崇;而后者更多是一種無意識欲望的沖動,顯示了個體對原始欲望無力擺脫。此時的亞哈清楚意識到他與白鯨這一超驗精神象征之間的身份認同只有通過自己的毀滅才能夠?qū)崿F(xiàn),但這又是一個荒誕悖論的選擇:以自我的消亡換取與理想自我的重合。此時的亞哈并非完全絕然地一心赴死,他的那滴眼淚落在了在水中漸逝的倒影之上,然而納西薩斯沒有眼淚,只有魅惑。亞哈看著自己的鏡像逐漸消逝,恰如死后的納西薩斯重新站在水邊,明知會死,卻依然赴死。

      可以認為,亞哈的悲劇旨在揭示梅爾維爾所處時代的美國超驗主義主體存在的困境,這也是西方超驗/現(xiàn)世二元對立傳統(tǒng)中“獨體”與“共同體”的困境。梅爾維爾所描述的并不是一二例的精神紊亂的個體,而是整個超驗主義盛行之下的美國群體畫像,對主體間性關(guān)系的無視和對超驗靈魂的追逐已然成為美國主體塑造的危機和困境。這種欺騙性和危險性在于,超驗主義對具象現(xiàn)世存在的無視和對抽象超驗靈魂的個人主義追求形成了極端的“獨體”。在這一點上,愛默生超驗主義及其所繼承的德國浪漫主義和理性主義如出一轍,恰如雅各布所言,“笛卡爾脫離實體的單向度性視覺有兩個重要的繼承者,其一是中性客觀的科學(xué)觀察者,其二是愛默生透明眼球式的神秘理想主義者”(Jacobs 187)。在愛默生體驗超驗精神時,“人類關(guān)系失去了意義,因為自我被神性徹底占有”(Rowe 20),從而最親近朋友的姓名聽起來怪異而生疏:兄弟、熟人、主仆這一切關(guān)系都變得瑣碎而無關(guān)緊要。因而人和人之間尚未建立有機關(guān)系,西方理性主義傳統(tǒng)中“獨體”之間的二元對立困境依然存在。梅爾維爾觀察到了這一點,并用文學(xu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三、 體驗“共同體”

      如滕尼斯、威廉斯等所說,共享精神文化和想象是有機共同體的基本特征。對梅爾維爾來說,實現(xiàn)共享精神首先需要人們將投向虛無之處的目光轉(zhuǎn)移到具象的人的身上?!蔼汅w”在悲劇的高潮認識到了“共同體”的可貴。亞哈臨死前不僅對自己的納西薩斯之夢倍感黯然,更是明白了人際互系的重要性。向來兇悍的他把目光暫時從白鯨和大海上轉(zhuǎn)向了他的大副斯塔巴克:“近點,斯塔巴克,靠近一點;讓我看看一雙人的眼睛;這要比死盯著大海和天空強多了,也比仰望上帝強多了。在那綠草地上,在那明亮的壁爐旁!這真是神奇的眼鏡,伙計;在你的眼中我看到了我的妻兒”(Melville 463)。在另一處,梅爾維爾借亞哈之口直抒自己的觀點:“科學(xué)!詛咒你,你這無用的玩意;詛咒所有使人們把目光投向天空的一切……人的目光自然就應(yīng)與大地平行,而不是從頭頂向上,好像上帝要他一定凝視天堂一般”(428)。亞哈此刻向往的恰恰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視,或者主體間的相互關(guān)懷:斯塔巴克的雙眼,以及在他眼中看到的妻兒的影像。對他人的關(guān)懷是實現(xiàn)共享精神與有機共同體的前提。這種目光的轉(zhuǎn)向意義重大,標(biāo)志著作者對西方尋求形而上超驗真理的目光以及資本主義語境中尋求物欲滿足的目光的批判,倡導(dǎo)關(guān)懷他人、合乎人際倫理的視覺體驗。

      以實瑪利在其超驗主義式捕鯨之旅中獲得了救贖,與他人的自然精神交流使他打破了“獨體”的自我禁錮,達到了一種心靈相通、我他共融的“共同體”狀態(tài)。這是一種與南?!稛o用的共同體》所述截然不同的”有機的”共同體。南希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共同體就是抵制本身,即對內(nèi)在性的抵制。因此,共同體就是超越,不過這‘超越不再具有任何‘神圣的意義,而只是精確地表達對內(nèi)在性的抵制”(Nancy 35)。這是因為二十世紀后結(jié)構(gòu)主義對內(nèi)在本質(zhì)的懷疑以及對人類主體建構(gòu)性的認識使南希難以調(diào)和“獨體”與“共同體”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但梅爾維爾筆下未經(jīng)西方個人主義傳統(tǒng)影響的魁魁格卻為以實瑪利打開了一扇走向精神共同體的大門。以實瑪利對魁魁格食人生番的第一印象發(fā)展到了情同手足的感情。在與魁魁格交往前,以實瑪利躺在床上的時候,“一直習(xí)慣于緊閉雙眼……因為除非閉上眼睛,沒人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份;好像黑暗才是我們本質(zhì)的必要元素,而光明則與我們的俗世生存緊密相關(guān)”(66)。此時的以實瑪利所持的很明顯是一種獨體性主體觀念,只有閉上雙眼在黑暗中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光明所帶來的是與本質(zhì)相對的他者世界。與魁魁格同眠一床,以實瑪利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變化:“我睜開眼睛,從自我營造的愉悅黑暗中醒來,在黑漆漆的午夜十二點,我感到一陣不適”。于是他和魁魁格一致同意點燈,然后在“新點亮的火光中”一起抽煙、聊天、了解身世,并開懷大笑,這是以實瑪利在小說中的第一次笑聲(67)。我他之間、白人黑人之間,以及西方和東方之間的隔膜和對立在這一刻被打破,產(chǎn)生了精神交流的可能。

      在《教堂》一節(jié),當(dāng)以實瑪利走進教堂后發(fā)現(xiàn)一片死寂,教堂里的人個個有意與別人保持距離,在這些“如孤島般沉默的男男女女”中,只有魁魁格注意到了以實瑪利。梅爾維爾描述魁魁格對他人的關(guān)注和美國人的孤立與冷漠顯然是有深意的,與魁魁格的交往使以實瑪利開始反思自我的本質(zhì)以及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66)。與愛默生所強調(diào)的人與世界之間單向的和非對稱性的聯(lián)系不同的是,以實瑪利意識到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相互性或主體間性,可以說,這要歸功于魁魁格及他所代表的非西方文化傳統(tǒng),那里沒有西方這種緊張的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恰如布魯姆所言:“魁魁格不是蠻族的貴族,而是船上最文明的人:彬彬有禮、尊重傳統(tǒng)、富有愛心、自然大方……他與以實瑪利不同,他不憎惡自己的生存”(Bloom 130)。

      與魁魁格的這種主體間的認同和關(guān)懷進一步延伸到了以實瑪利與其他船員之間。梅爾維爾描寫了一個場景來表達這種走出個人主義而注重主體間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與其他船員一道揉鯨脂的時候,以實瑪利無意中抓住了別人的手,這引起了“濃烈的、富含感情的、友善的、關(guān)愛的感覺”。他最后不停地捏著他們的手,熱情地看著他們的眼睛;“我是在說—哦!親愛的伙伴們,我們究竟為什么一直反感社會交往?我們?yōu)槭裁礇]有絲毫幽默和對他人的羨慕?”(Melville 362)??ㄋ_尼諾認為此處的以實瑪利“不僅想要與其他水手相互揉入對方,還要把他們一起揉入‘慈愛的溶液之中,從而表達了一種對‘共同體(collective body)的強烈向往”(Cesare 172)。此時,他們之間好似并不存在南希、布朗肖、米勒等強調(diào)的個體的“內(nèi)在秘密”(殷企平 76),即便有個體間無法揭示的“秘密”,在這種對共同體情感交流的強烈欲望面前也被擱置。以實瑪利從而完成了一次自我意識的徹底蛻變:小說開篇時,他厭憎社會交往并希冀前往大海尋求自我,代表了西方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傳統(tǒng)中的超驗主義者“獨體”形象;此處,他渴望與他人的交往,并渴求一種水乳交融的“精神共同體”。

      以實瑪利在捕鯨船上因與水手,主要是與魁魁格這一異域他者的相遇而收回了投往虛無之境的目光,并將之轉(zhuǎn)向現(xiàn)實的他人,這也許是梅爾維爾選擇讓以實瑪利成為亞哈捕鯨船上唯一幸存者的主要原因。以實瑪利孩童時的創(chuàng)傷性遭遇本身隱含著自我與他者之間相互矛盾但相互依存的辯證關(guān)系。在注意到那個床頭人影之前,以實瑪利其實極其渴望有他者的出現(xiàn),因為被懲罰連續(xù)禁閉之后他最渴望的就是看到別人,但別人的不期而至卻使他一生處于他人的陰影之中。以實瑪利日漸雙眼渾濁,自覺需要投入大海尋找自我,但目睹了亞哈這一比自己更為極端的舍棄肉體尋求靈魂的悲劇人物之后,他自己在魁魁格等異域文化人物的影響下重建主體間關(guān)系,從而重獲新生,成為唯一的幸存者。曾經(jīng)的獨體終于走向了共同體,這在小說中代表著重生的希望。如殷企平所說:“只要我們澄清概念,不以偏概全,并在解構(gòu)的同時積極建構(gòu),就能走出‘獨體怪圈”(70-79)。梅爾維爾的獨體和共同體書寫可以被視為二十世紀“獨體”怪圈問題的十九世紀回答。

      結(jié)語

      《莫比·迪克》深刻揭示了美國文藝復(fù)興時期個人主義傳統(tǒng)中獨體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走出這一困境的途徑就是由獨體走向共同體,由獨體間的情感隔絕走向共同體成員間精神想象和文化的深度交流,同時由機械聚合的社會走向有機交流的共同體。這是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前后所推崇的極端獨立精神在政治領(lǐng)域的規(guī)正,也是對美國超驗主義所倡導(dǎo)的超驗性和內(nèi)在性在文化領(lǐng)域的糾偏。小說呈現(xiàn)了一組有關(guān)美國獨體和共同體之間的對話:其一是亞哈與超驗精神認同的內(nèi)在性獨體,其二是以實瑪利式從內(nèi)在性獨體到與他人交融形成的共同體之間的演變。作者看似頌揚前者的浪漫主義,其實推崇后者的他者關(guān)懷,因而為獨立戰(zhàn)爭之后的美國呼喚一種有機共同體。梅爾維爾對獨體和共同體的書寫也為我們思考如何走出二者之間的矛盾困境提供了思路。滕尼斯、威廉斯等思想家尋求一種成員共享精神和想象的有機共同體,但南希、布朗肖、米勒、德里達等后結(jié)構(gòu)主義思想家強調(diào)獨體之間內(nèi)在的相異與相斥性。梅爾維爾筆下以亞哈為代表的美國超驗主義主體與獨體極為相似,認同超驗精神的獨體之間存在一種令人窒息的斷裂,“裴廊德號”是一個機械聚合的“社會”,但其結(jié)果是獨體葬身大海,社會分崩離析。在二十世紀的語境里,過度強調(diào)獨體,解構(gòu)共同體所帶來的后果恐怕也會有類似危險。而以實瑪利和魁魁格及其他水手間的逐步發(fā)展出的情感交流融合顯然具有有機共同體的特征。這是一種體驗過獨體死亡之后的對“共同體”的再次認識和擁抱。因而是走出西方個人主義傳統(tǒng),特別是美國超驗主義影響下的主體困境的理想途徑。

      注釋【Notes】

      ① “個體”往往指社會文化所賦予的差異性,“獨體”卻傾向于指文化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獨一性(李玲 186)。但在討論共同體時,不可能嚴格區(qū)分文化意義上的“個體”與哲學(xué)意義上的“獨體”,強調(diào)“個體”就意味著文化對“獨體”的侵蝕,強調(diào)“獨體”就意味著“個體”絕緣于文化,這就是滕尼斯、威廉斯等強調(diào)“有機共同體”,而南希、布朗肖、德里達等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說“有機共同體”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之一。強行剝離“個體”的文化因素而強調(diào)其內(nèi)在性“秘密”、絕對否認“獨體”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強調(diào)其外在性“構(gòu)建”都不可取。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xué):一套特色倫理學(xué)詞匯》。孟巍隆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Ames, Roger. Confucian Role Ethics: A Vocabulary. Trans. Meng Weilong.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ress, 2017.]

      Blanchot, Maurice. The Unavowable Community. Trans. Pierre Joris. New York: Station Hill, 1988.

      Bloom, Harold. The Daemon Knows: Literary Greatness and the American Sublime. New York: Spiegel & Grau, 2015.

      Bryson, Norman. “The Gaze in the Expanded Field.” Vision and Visuality. Ed. H. Foster. Seattle: Bay Press, 1988. 87-113.

      Cesare, Casarino. Modernity at Sea: Melville, Marx, Conrad in Crisi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2.

      程朝翔:無語與言說、個體與社區(qū):西方大屠殺研究的辯證——兼論大屠殺研究對亞洲共同體建設(shè)的意義。《社會科學(xué)與研究》6(2015):2-14。

      [Cheng, Chaoxiang. “Speechless and Speech,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e Dialectics of the Western Holocaust Study.” Social Science Studies 6 (2015): 2-14.]

      Cobb, Jasmine Nichole. Picture Freedom: Remaking Black Visuality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New York UP, 2015.

      Dillingham, William B. Melvilles Later Novels.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6.

      Emerson, Ralph Waldo and Stephen E. Whicher. The Early Lecture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Boston: Harvard UP, 1959.

      拉爾夫·愛默生:《愛默生集》。趙一凡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3。

      [Emerson, Ralph. Emerson: Essays and Lectures. Trans. Zhao Yifan, et al.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Foucault, Michel.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Prance 1981-1982. New York: Picador, 2005.

      Jacobs, Karen. The Eyes Mind: Literary Modernism and Visual Culture. Ithaca: Cornell UP, 2001.

      李玲:共同體還是獨體?——論華茲華斯《兄弟》中的共同體困境?!锻鈬膶W(xué)評論》4(2019):177-199。

      [Li, Ling. “Community of Singularity?—On the Community Dilemma in Wordsworths The Brothers.”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4 (2019): 177-199.]

      Melville, Herman. Moby Dick. Pleasantville, N. Y. Montreal: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9.

      Nancy, Jean-Luc. The Incoperative Community. Trans. Peter Connor, et al. Minneapolis: Minnesota UP, 1991.

      Pease, Donald E. Visionary Compacts: American Renaissance Writings in Cultural Context.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7.

      錢滿素:《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

      [Qian, Mansu. Emerson and China: Reflections on Individualism. Beijing: Oriental Press, 2018.]

      Reynolds, Larry J. “Hawthorne and Emerson in ‘The Old Manse.” Studies in the Novel 1 (1991): 61-62.

      Robinson, David M. Emerson and the Conduct of Life-Pragmatism and Ethical Purpose in the Later W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3.

      Rowe, John Carlos. At Emersons Tomb: the Politics of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P, 1997.

      隋剛:愛默生的重要隱喻:多功能的“透明的眼球”?!侗本┑诙鈬Z學(xué)院學(xué)報》4(2009):11-16。

      [Sui, Gang. “Ralph Waldo Emersons Central Metaphor: A Multifunctional Transparent Eyeball.”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4 (2009): 11-16.]

      Tennies, Ferdinand. 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 Trans. Jose Harris and Margaret Hollis.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1.

      Thoreau, Henry David. The Writings of Henry David Thoreau. Ed. Horace Elisha Scudder, et al.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and Company, 1898.

      Whitman, Walt and Howard Nelson. Earth, My Likeness: Nature Poetry of Walt Whitman. Ed. Howard Nelson. Berkeley: North Atlantic Book, 2010.

      殷企平:共同體?!锻鈬膶W(xué)》2(2016):70-79。

      [Yin, Qiping. “Community.” Foreign Literature 2 (2016): 70-79.]

      責(zé)任編輯:劉芳

      猜你喜歡
      莫比迪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抗疫中彰顯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dān)當(dāng)
      小學(xué)生迪克比
      小學(xué)生迪克比
      小學(xué)生迪克比
      小學(xué)生迪克比
      中部非洲共同體內(nèi)部貿(mào)易占比下降至2%
      探索莫比烏斯圈
      看!莫比烏斯圈
      沁源县| 闵行区| 犍为县| 庆云县| 潜江市| 九台市| 武胜县| 左权县| 额尔古纳市| 扬州市| 平江县| 固镇县| 台州市| 孟津县| 二连浩特市| 陕西省| 崇文区| 灵璧县| 明光市| 中超| 涞水县| 垫江县| 汝州市| 颍上县| 苗栗市| 临汾市| 衢州市| 漠河县| 闸北区| 平果县| 九龙坡区| 乡城县| 环江| 花垣县| 拉萨市| 杭锦后旗| 康乐县| 青冈县| 托克托县| 桑日县|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