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壁畫是十分珍貴的世界級藝術(shù)遺跡,為后人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資料。這些壁畫中的建筑物形象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能讓后人在實物稀缺的環(huán)境下對那一時期的城、佛寺、民居有更加全面、細致的了解。本文通過縱向分析的方式,列舉分析了敦煌壁畫中不同時期的佛寺建筑布局,幫助人們了解古代佛寺建筑布局的影響因素和發(fā)展變化。
關(guān)鍵詞:壁畫;建筑;佛寺;石窟
敦煌壁畫中的佛寺建筑,許多都是成組出現(xiàn)的,或者是幾座建筑以對稱的方式坐落,或者是只表現(xiàn)為一些較簡單的院落。中國建筑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成群體組合方式。除了個別遺址,唐代以前的群組實物少之又少。在壁畫方面,宋遼以后的佛寺也多為后代改動。相比之下,只有在明清時期,完整的群組建筑才得以保留。因此,敦煌壁畫中唐朝時期的建筑群體于現(xiàn)代而言,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
壁畫中佛寺形象的表現(xiàn)在繪畫史方面的因素影響下也有很大的區(qū)別。從隋代壁畫建筑的簡略扁平、初唐對于透視畫法的探索到宋朝以后以及西夏晚期的壁畫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
一、隋代佛寺建筑的布局
(一)一殿二樓布局
北朝石窟沒有出現(xiàn)有關(guān)佛寺的壁畫,但它的洞窟形制尤其是洞窟的中心呈塔柱式布局,反映了早期在庭院中心建有高塔的佛寺的某些特點。隋代壁畫中最早出現(xiàn)了可作為佛寺的畫面,其最普遍的形式是正中立一座五開間大殿,形象突出,大殿左右各立一座三層或四層樓閣作為陪襯(第423、436、419等窟),三座建筑都呈現(xiàn)出正立面,沒有畫出周圍的廊舍,這組畫面所表現(xiàn)的,應(yīng)當是寺院中部最重要的一組建筑。許多早期的佛寺其實主要建筑并不是佛殿而是塔,佛殿在塔的后面。其實在早期就有這種以佛殿為主題建筑的布局,尤其是由住宅改建成的佛寺,大多是以佛殿為主。
(二)凹型布局
在隋代壁畫西方經(jīng)變圖中,多見這樣凹型布局的寺院建筑組合,即中間大殿,左右各有一座小殿,三殿平面組成“凹”形,如隋第433窟。
第433窟所繪佛殿的前方左右各有一面積較小的方形配殿,兩配殿相對而建,有的在三殿間連以廊廡。這種殿堂式的布局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莫高窟隋代洞窟,例如第306至308窟:在第307窟中,位于后方正中,面積最大的當是摹擬正殿,第306和308兩個洞窟坐落在第307窟的前方兩側(cè),面積較307窟小,是配殿的位置。
二、初唐盛唐佛寺的“凹”形建筑平面布局
到初唐時,佛寺逐漸呈現(xiàn)出成熟、整合與初步定型的特點。這一點可從道宣的兩部圖經(jīng)中看到。他先后撰寫了兩部圖經(jīng):《中天竺舍衛(wèi)國祇洹寺圖經(jīng)》(下稱《祇洹寺圖經(jīng)》)和《關(guān)中創(chuàng)立戒壇圖經(jīng)》(下稱《戒壇圖經(jīng)》)。兩經(jīng)中的寺院格局、空間形式相似,但是《戒壇圖經(jīng)》制作了一個簡述,而《祇洹寺圖經(jīng)》的描述則要細致得多,然而兩部圖經(jīng)在基本相同的建筑配置上也存在一些差異。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兩部圖經(jīng)描述了兩個唐代佛寺建筑典型的平面與空間模式①。唐代佛寺的主要特點是:(1)基址規(guī)模大;(2)寺內(nèi)庭院多;(3)主要布局是凹形布局,即中間大殿,左右各有一座小殿,三座殿平面組成“凹”形。例如初唐第338窟,三座大殿之間連以廊廡,有的左右二殿是二層閣樓與中間的大殿以弧廊相連,如初唐第341窟,或者三座建筑都是樓閣以廊道相連的,如初唐第205窟。
在第205窟的這組建筑左右又各有一樓,全部樓閣群都建立在廣闊的水面上,在建筑群前方架有幾座平臺。但是在大多數(shù)場合下,這種“凹”形布局的建筑仍然是建在陸地上的,只是它的前面有水池和平臺。這在盛唐有更豐富的表現(xiàn)。如第217窟北壁凈土變:正中是一座二層的佛殿,佛殿后面的回廊形成了一個“凹”字,然后又各自向東西方向延伸出去,在它們的左右和前方還有一些樓閣高臺。整群建筑前是水池和平臺,平臺好像是水中的島:中軸上有一座,左右又各一座,連以小橋。
第45窟北壁中央也是一座兩層殿,左右斜向伸出,形成了八字形的兩層廊道,左右又有單層廊道,全部建筑群前也是水池和平臺。第225窟盛唐所畫的阿彌陀經(jīng)變則簡單很多:它的中央是一座單層佛殿,左右端各有一座二層的閣樓,與單層殿合成“凹”字形,三座建筑之間連以弧形廊屋,整組建筑前也是水池。整體和初盛唐數(shù)例一致。
三、盛唐以后佛寺的院落式布局
唐代早期和中期的壁畫佛寺,雖然比隋代畫的一殿二樓式布局豐富,但是仍然局限于表現(xiàn)主體建筑。盛唐以后,由于技法的成熟,中、晚唐以至五代宋初,壁畫表現(xiàn)佛寺前進了一步,很多都畫出了院落,還有的畫出了三門②,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看到更完整的布局。這些院落組合,在大型經(jīng)變畫例如《無量壽經(jīng)變》《阿彌陀經(jīng)變》《東方藥師經(jīng)變》《彌勒上生經(jīng)變》中還可以分為另外三種類型:單院、前后縱列的二院和左右橫聯(lián)的三院。
(一)單院式
單院佛寺的表現(xiàn)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經(jīng)變畫中出現(xiàn)的,寺院左右對稱、視點放在寺院的中軸線上方、基本上采用一個焦點的透視畫出的鳥瞰圖。另一種集中見于宋初第61窟西壁著名的《五臺山圖》中,其采取近似軸測投影的畫法,所畫的寺院比較小也比較簡單。
唐代,五臺山成為佛教圣地,僧徒弟子往來不絕,《五臺山圖》應(yīng)運而生。圖中大小寺院共有六十七處之多。小的只有一屋,大者都做成了單院式。院落都由回廊圍成方形,是唐代寺院通行的院落形制,不同于現(xiàn)存宋、遼以后的寺院呈縱深院落的做法。院落的正面正中設(shè)有二層門樓,院四角多有二層角樓,院中多為一到三座單層或二層建筑,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
在敦煌壁畫的幾百幅大型經(jīng)變中,佛寺圖幾乎沒有相同的,就正中一路來說,有僅一座單層佛殿的,有雙層樓閣式塔的,有前后縱列兩座大殿,兩座中有時前一座是單層,后一座是雙層的??v列的兩座大殿也可能前殿是雙層,后殿是單層,或前后都是雙層。也有前后縱列三座大殿的,前后兩殿是單層,中殿雙層。就配殿來說,一般都是雙層閣樓,少數(shù)是單層。
角樓在絕大多數(shù)佛寺中都有出現(xiàn)。角樓有方有圓,還有六角或長方形的。有的在角樓和后殿之間的廊廡頂上又另外聳立起一座樓,也是有圓有方,形式與角樓相同。廊頂?shù)倪@些小建筑之間常常用虹橋連接。
(二)前后縱置的雙院式
前后縱置的雙院式布局是在單院后又接出一個后院。后院的寬度和前院相同,但是深度比前院小。前院和單院式的佛寺布局差不多。后院的布置因為被前院的建筑遮擋,很多都不詳細。晚唐第85窟的后院局部也被遮擋,從露出的部分來看,是并列的三座雙層閣樓,上層以飛橋相互連接。在后院的左右部,又各立了一座六角雙層閣樓。
(三)橫列三院式
橫列三院式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形制,一般出現(xiàn)在彌勒經(jīng)變畫中,畫面上最方橫長的面積,象征彌勒佛居住的兜率天宮。橫列三院式布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橫列三院,互不連接,各自獨立成單院。中院最大的建筑是南向,東西二院較小,方向各自朝向中院,并與中院開門相對(第231窟)。另一種是三院接連,中院最大,左右二院是園林,院中各有一座六角亭(第231窟)。
四、結(jié)語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建筑也在不停地進行發(fā)展。壁畫凈土里佛寺的建筑布局和形象主要是對現(xiàn)實佛寺進行的模仿。壁畫中佛寺布局的變化不僅來源于對現(xiàn)實佛寺的真實寫生,同樣也有繪畫史方面的因素和繪畫技法的影響,隋代壁畫建筑的略顯扁平到初唐對透視畫法的探索再到盛唐的成熟技法,這些變革使壁畫里的佛寺建筑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貌。
作者簡介
劉興妤,1996年生,女,漢族,甘肅人,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
參考文獻
[1]蕭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2]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J].營造學社匯刊,1932(3).
[3]簫默.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筑[J].中華文化畫報,2008(4):20-27.
[4]梁思成.敦煌壁畫中所見的中國古建筑[J].文物參考資料,1951,2(5):1-48.
[5]簫默.敦煌建筑研究緣起及其撮要[J].古建園林藝術(shù),1991(2):27-29.
[6]孫毅華.敦煌壁畫中“城”的形象與演變[J].南方建筑,2010(6):60-63.
[7]易存國.敦煌石窟環(huán)境藝術(shù)設(shè)計研探[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44-51.
[8]劉青.論敦煌壁畫的藝術(shù)價值[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8(2):128-131.
注釋
①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480頁。
②三門,即寺院大門或中心回廊院大門,可能是三座門,也可能只是一座,但唐代一般都稱為“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