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熳專f文定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一大隊,廣東 廣州 510800)
深坑鉛鋅礦區(qū)位于廣東省陽山縣楊梅鎮(zhèn)境內(nèi),大地構造位置位于云開大山后加里東隆起與湘、桂、粵北海西-印支拗陷接觸部位附近的沉降帶中,南嶺多金屬成礦帶內(nèi)(圖1)。區(qū)域內(nèi)經(jīng)歷了復雜的構造發(fā)展歷史,從構造形跡來看,北北東向白蓮圩斷裂為郴懷斷褶帶組成部分。白蓮圩斷裂下盤及以東地區(qū),為連陽拗褶群之夾持地段,繼一級構造之后所派生的東西、南北向、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北西向等不同序次、不同級別、不同類型斷褶構造極為發(fā)育,為各類礦產(chǎn)元素的聚集提供了有利通道和儲礦空間。
圖1 南嶺成礦帶與郴懷、武夷河源成礦帶交匯示意圖
區(qū)域上,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主要為淺海-濱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建造,局部有含煤或硅質巖,其中古生代地層為淺海相類復理石硅質巖夾火山碎屑巖建造,區(qū)域出露的花崗巖為燕山期花崗巖,早期以大巖基形態(tài)出露侵入,晚期以小巖株、巖枝狀出露。巖體中出露基性巖脈,主要為閃長巖和輝綠(玢)巖脈等,出露規(guī)模不大。
區(qū)域上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紀八村群(∈bc),泥盆系中統(tǒng)老虎頭組(D2l)、上統(tǒng)天子嶺組(D3t)、帽子峰組(D3m),石炭系下統(tǒng)石磴子組(C1s)、測水組(C1c)、梓門橋組(C1z)、上統(tǒng)壺天組(C2H),三疊系下統(tǒng)大冶群(T1d)、上統(tǒng)黃坌群(T2h),侏羅系上統(tǒng)金雞群(J1j)和新生界第四系(Q)。在這些地層中,除第四系(Q)以外,其余地層以淺?!獮I海相碳酸鹽為主,局部為河流、沼澤碎屑巖建造。層序完整,出露廣泛,系鉛多金屬成礦的有利地層。
勘查區(qū)位于廣寧巖體北東緣,在秤架復背斜西翼和NE向秤架斷裂與大崀~黃坌斷裂夾持部位及廣寧巖體與泥盆系地層內(nèi)外接觸帶附近,是鉛多金屬成礦有利地段。
1.2.1 地層
勘查區(qū)內(nèi)巖體接觸帶外圍出露的地層主要為泥盆系上統(tǒng)天子嶺組(D3t)和上統(tǒng)帽子峰組(D3m)(圖2)。帽子峰組(D3m):分布于工作區(qū)南側和東側,呈條帶狀展布,巖性為淺黃色、黃褐色、灰白色長石石英粗砂巖、雜砂巖,屬淺海—三角洲相。巖層總體傾向南東,傾角為56°~72°。地層厚度不詳,其與下伏天子嶺組呈整合接觸。
圖2 深坑地區(qū)地質簡圖
天子嶺組(D3t):分布于勘查區(qū)東部,與廣寧巖體呈侵入接觸關系,巖性為淺黃色、黃褐色中厚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細砂巖、雜砂巖夾紫紅色、褐紅色薄層狀粉砂巖,屬淺海沉積相。巖層總體傾向南東,傾角為56°~75°,局部較緩。局部受巖體侵入影響,傾向北東,且傾角變緩。地層厚度不詳。與上覆帽子峰組呈整合接觸,與巖體呈侵入接觸。
1.2.2 構造
工作區(qū)內(nèi)出露的構造類型主要為斷裂構造,依據(jù)構造走向可分為北東東向和北北西向兩組,其中F1為北東東向斷裂,深坑斷裂為近北北西向斷裂。各主要斷裂特征如下:
(1)北東東向。F1號斷裂帶:發(fā)育于深坑斷裂下盤的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體中,走向50°~60°,傾向南東,傾角50°~65°。沿走向往南西追索控制長約80m,地表露頭視厚度4m~8m,且往深部具有變厚的趨勢。沿走向往北東未見構造露頭。構造巖主要為硅化碎裂閃長巖及碎裂輝綠巖。硅化碎裂閃長巖位于構造上盤,視厚度2m~3m,主要由長石、角閃石等組成,碎裂結構,塊狀構造,發(fā)育較強硅化及浸染狀方鉛礦、閃鋅礦、顆粒狀黃鐵礦等;硅化碎裂輝綠巖位于構造下盤,視厚度2m~5m,主要由長石、普通輝石和角閃石等組成,含少量石英,肉眼未見明顯的金屬礦化蝕變,經(jīng)采用便攜式礦石分析儀(半定量分析)及取樣分析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具有較高的Pb、Zn含量,局部達到邊界工業(yè)品位。該構造是區(qū)內(nèi)主要的含礦構造。
根據(jù)F1號斷裂從構造巖中表現(xiàn)出至少三期熱液活動:第一期受區(qū)域性深坑斷裂影響,形成次級硅化破碎帶;第二期,中基性巖(閃長巖)沿構造裂隙侵入并交代早期花崗碎裂巖,形成硅化閃長巖;第三期,基性巖脈(輝綠巖)沿構造裂隙侵入并(未完全)交代早期的閃長巖,形成目前所看到的硅化閃長巖、硅化輝綠巖。結合TC1、TC2、TC4刻槽取樣結果,推測成礦時代可能為第二期~第三期之間,成礦物質來源可能為深坑斷裂。
(2)北北西向斷裂。深坑斷裂:大致沿深坑河流展布,是區(qū)內(nèi)的主干斷裂,發(fā)育于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與泥盆系天子嶺組接觸帶附近。構造走向340°~350°,傾向北東,傾角60°~75°,構造規(guī)模大,寬約30m~70m不等。工作區(qū)內(nèi)沿走向往北控制約1.5km,往南由于地形影響未觀察到,推測為沿山谷展布。構造巖主要為硅化碎裂巖,其次為硅化花崗碎裂巖。硅化碎裂巖呈白色,淺灰色,主要由石英、長石等組成,含少量云母及黃鐵礦等。普遍發(fā)育強硅化。該構造是區(qū)內(nèi)主要的導礦構造,其局部殘留有含鉛鋅礦碎裂閃長巖透鏡體。
1.2.3 巖漿巖
本區(qū)出露于地表的巖漿巖主要為廣寧巖體。巖體主要為燕山早期(γ52(3))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局部可見細粒黑云母花崗巖、閃長巖、輝綠(玢)巖、花崗斑巖等巖株、巖脈。
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分布于工作區(qū)西部及南部,巖石呈灰白色、黃褐色,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組成,含少量鐵質、粘土等礦物。斜長石約占60%,半自形晶,大小約3mm~5mm;石英約占32%,它形晶,大小約3mm~5mm;黑云母呈細粒片狀集合體,約占5%;其余約占3%。其中斑晶為斜長石、石英,約占30%,基質為黑云母、長石、石英等。
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出露于花崗巖體中,圍巖為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呈脈狀、透鏡狀分布。呈灰白色、黃褐色,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石英和黑云母組成,含少量鐵質、粘土等。斜長石約占60%,半自形晶,大小約1mm~2mm;石英約占30%,它形晶,大小約1mm~2mm;黑云母呈細小鱗片狀集合體,約占5%;其余約占5%。形成時間晚于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
閃長巖:出露于工作區(qū)花崗巖體中,圍巖為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或輝綠巖,呈脈狀、透鏡狀分布。脈體厚度沿走向、傾向變化較大。呈灰綠色,深綠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長石和角閃石組成,含少量石英及粘土礦物。長石(斜長石)約占47%,角閃石約占45%,石英約占3%,其余約占5%。斑晶約占10%,成分主要為暗色礦物及少量長石,大小約0.5mm~2.5mm,依據(jù)晶形推斷為角閃石?;|為暗色礦物及長石。閃長巖在工作區(qū)分布不均勻,南部分布較多。根據(jù)野外地質點中脈體穿插關系,推斷其形成時間早于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晚于輝綠(玢)巖。
智慧水務戰(zhàn)略是水務公司轉型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在戰(zhàn)略頂層設計中需要水務公司高層的大力支持,在戰(zhàn)略實施中也為水務公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運營管理水平提升,解決了企業(yè)在人力、流程、財務、客戶服務等方面存在的若干管理問題和漏洞,未來將進一步為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支撐平臺。
輝綠(玢)巖:出露于工作區(qū)花崗巖體中,圍巖多為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少量為閃長巖。風化呈土黃色,新鮮面呈深灰色。輝綠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普通輝石、角閃石組成,含少量石英、云母等。斜長石約占45%,半自形晶,大小0.4mm~1.5mm;普通輝石約占30%,半自形晶,大小約0.3mm~1.5mm;角閃石約占18%,呈它形粒狀;其余約占7%。其中斑晶為斜長石和普通輝石,約占80%;基質為斜長石、普通輝石和角閃石等。
花崗斑巖:出露于工作區(qū)南部花崗巖體中,圍巖為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呈脈狀分布。脈寬4m~8m,沿走向控制約1.5km?;野咨郀罱Y構,塊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白云母組成,含少量暗色礦物。石英約占60%,長石(鉀長石為主)約占35%,白云母約占2%,其余約占3%。斑晶為長石、石英,斑晶約占13%,大小約0.4mm~2mm,基質礦物成份與斑晶相同。
勘查區(qū)F1號斷裂帶經(jīng)槽探揭露發(fā)現(xiàn)鉛鋅礦體1個,鉛礦體、鉛礦化體、鋅礦化體及伴生銀礦體各1個。主要特征如下:
Pb-Ⅰ號礦體、Zn-①號礦化體及伴生Ag-Ⅰ均由揭露F1號斷裂的TC1控制,賦存于F1號帶中,走向58°,傾向南東,傾角52°。產(chǎn)出標高575.00m~608.15m,埋深-25.00m~8.15m,礦(化)體走向長45m,傾向長42m,真厚度2.18m。鉛平均品位2.36%,鋅平均品位0.75%,銀平均品位31.7%。含礦巖性為硅化碎裂閃長巖。
Pb-①號礦化體由揭露F1號斷裂的TC1、TC2和TC4控制,賦存于F1號帶中,走向58°,傾向南東,傾角52°。產(chǎn)出標高575.00~631.39m,埋深-46.7m~9.66m。礦化體走向長90m,傾向長71.52m。真厚度1.80m。鉛平均品位0.44%。含礦巖性為碎裂閃長巖、碎裂輝綠巖。
經(jīng)巖礦鑒定分析,初步查明勘查區(qū)鉛鋅礦點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和方鉛礦。脈石礦物為綠泥石和石英。黃鐵礦呈它形~半自形粒狀,高反射率,大小0.05mm~1.5mm,浸染狀不均勻分布或沿裂隙分布。閃鋅礦它形粒狀,大小0.05mm~0.5mm,不均勻分布,局部可見交代黃鐵礦。黃銅礦呈它形粒狀,大小0.02mm~0.08mm,呈固溶體不均勻分布在閃鋅礦中。方鉛礦呈它形粒狀,大小0.03mm~2.0mm,局部分布,可見交代閃鋅礦呈交代穿孔結構。綠泥石呈細小鱗片狀,淺綠色,大小為0.05mm~0.1mm。石英呈它形變晶粒狀,大小為0.02mm~0.25mm,不均勻分布。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為: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取樣分析測試結果見表1。礦石結構為它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構造為浸染狀構造。
表1 取樣化學分析結果
通過對該區(qū)地質調查及初步探討,認為巖體內(nèi)外接觸帶近南北向的深坑斷裂帶附近及其次級構造(北東東向F1斷裂),具有較強的礦化蝕變,是該區(qū)最直觀的找礦標志。
2.3.2 巖性標志
通過該區(qū)調查及綜合分析,認為區(qū)內(nèi)主要成礦巖性有硅化碎裂巖及接觸帶的矽卡巖等是該區(qū)找鉛鋅礦的主要巖性標志。
2.3.3 蝕變標志
本區(qū)礦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在地表較最直觀體現(xiàn)就是鐵帽。
綜上所述,通過對該區(qū)地質調查和前人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分析,較深入的了解了區(qū)內(nèi)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對該區(qū)下一步找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又可為深坑地區(qū)外圍開展鉛鋅多金屬礦找礦工作提供依據(jù)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