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燕
Q老師,您好!
我是一名正在備考的高三學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疫情原因,最近一年跟父母吵架的次數(shù)變多。跟他們相處感受最深的就是貶低式教育,盡管我在學校里獲得了大部分老師的認可,成績也還不錯,但在父母眼中我始終是“失敗者”,如不收拾自己的房間就是一個邋遢的人,刷會兒“抖音”就變成了不學無術(shù)的人。
他們時常談論起自己以前艱苦的歲月,并與我做對比,讓我感覺好像我現(xiàn)在得了多大“恩惠”一樣,待在家里讓我非常緊張,感覺一不留神就會被他們盯上,然后對我進行批判和否定。我跟很多同學傾訴,發(fā)現(xiàn)別人家的父母就不是這樣的,我更加無法理解,甚至會跟父母“冷戰(zhàn)”,越來越想逃離這個家,但我又非常內(nèi)疚,這么多年的教育讓我理性地知道,我不能這么對待我的父母。我的內(nèi)心特別焦灼,想求助于老師,我該如何與父母相處呢?
南同學
A南同學,你好!
感謝對我的信任,能看得出來,與父母密切相處的這段時間給你帶來了很多困擾,考慮到目前是高三期間,疊加上學習帶來的壓力,所以你內(nèi)心感受到的壓力肯定非常大,對此我非常理解。這種情況下,你能夠積極尋求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令我欽佩。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討論并嘗試著理解貶低式教育。
貶低式教育通常以父母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和貶低或否定為核心,伴隨著孩子強烈的負面情緒,嚴重者會出現(xiàn)攻擊或逃避行為。在這種貶低式教育方式下,你體驗到的被貶低和被否定的內(nèi)在感受是非常真實的。當父母內(nèi)心所期望的你與現(xiàn)實中的你出現(xiàn)了很大的偏差時,他們是非常焦慮的。而他們處理焦慮情緒的方式,就是不斷地“指責”和“貶低”孩子。殊不知,當孩子體驗到否定和指責時,很少會積極而理性地去處理,也就更談不上與父母發(fā)展出積極的親密關(guān)系。
作為孩子,如何才能保護自己的感受,不被貶低式教育所影響?
當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與理想中的孩子印象差距逐漸變大時,他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失控感”,這是焦慮情緒的核心。所以,當父母貶低和指責的行為加重時,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許不是孩子不夠好,而是現(xiàn)實中孩子的表現(xiàn)讓他們產(chǎn)生了“失控感”,失控下他們會對未來有非常糟糕的預測,這是他們極力想避免的,因無法耐受這種失控的感受,所以會出現(xiàn)外向的指責行為。
作為被指責的孩子,雖然不喜歡他們的這種行為方式,但我們要試著理解這個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接受父母的焦慮情緒,才會構(gòu)建更加積極的溝通模式。同時,我們一些積極行為的改變其實會減輕父母的焦慮感,比如,對于不好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作息習慣,我們需要做一些良性的改變,讓父母看到一個積極的行為反饋,這樣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減輕父母內(nèi)心的焦慮感受。
當你“共情”了父母的焦慮情緒,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并沒有很好地改變時,你需要給自己一些堅定的力量。這需要你不斷確認自己的感受,澄清你的想法,在感受一點一點被確認后,我們的感受也會被自己所接納。如在聽到父母“貶低”我們的行為時,我們需要自己去處理那些與貶低相關(guān)的情緒,并且區(qū)分想法是否等于事實,進而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想法的真實性,通過這種理性分析,我們堅定自己的感受,不斷在內(nèi)心做更多的自我肯定和接納。
如果無法切斷物理距離,那就切斷心理距離。也就是說,當我們待在家里,與父母共處一屋,在物理距離上無法“擺脫”父母貶低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去篩選來自父母的信息,聽取那些不會影響自己情緒的建議,自動忽略那些會嚴重影響情緒的信息,保護好自己的“心理邊界”。同時,可以“堅定而不帶攻擊性”地拒絕來自父母“無理”的貶低和否定,對這些說“不”,堅定而真誠地跟父母表達這些評價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相信這樣的溝通方式會帶給父母深刻的反思,也會反饋積極的效果。
貶低式教育方式其實具備“代際傳遞”的特點,也就是說通常習慣指責和否定孩子的父母在童年期也體驗到來自其父母的拒絕,所以當他們初為人父人母時,很難馬上從原生家庭的禁錮下擺脫出來,需要在現(xiàn)實的互動中改變一些感受,才會出現(xiàn)新的改變。
希望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保持自我邊界,肯定真實的自己,不斷在行為中修正自我的真實感受。在充實的學習同時有一個內(nèi)心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