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寫得引人入勝,激發(fā)了同學(xué)們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與探索的欲望。
雙龍洞確實(shí)是大自然的杰作。文章說這洞的外洞像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八百個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內(nèi)洞比外洞大得多”。這樣大的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雙龍洞所處的金華北山是一片石灰?guī)r地區(qū)。石灰?guī)r是可以被水溶解的。雨水沿著石灰?guī)r裂縫往地下滲透,逐漸溶蝕成洞穴并形成地下河流。地殼上升,使地下水面相對下降,日久天長,就形成了大如廳堂的干涸洞穴。
“雙龍”又是怎么來的呢?它們的形成與水中含有碳酸鈣有關(guān)。地下水從洞頂裂縫滲出,在頂壁上附著延伸,水分蒸發(fā)掉,便有碳酸鈣沉淀。洞頂上的石灰質(zhì)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積越多,終于成了“雙龍”。
“石鐘乳和石筍”的形成與“雙龍”差不多,所不同的只是含有碳酸鈣的水不是附著在洞頂,而是一滴一滴往下落,日積月累,石灰質(zhì)沉淀物垂下部分越積越長,終于積成了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那樣的石鐘乳。同樣,落下的石灰質(zhì)沉淀物在地上向上沉積起來,積成了石鐘乳的親密伙伴——石筍。往上“長”的石筍與往下“長”的石鐘乳如果連接起來,就形成石柱。這些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結(jié)晶體,含有不同的礦物質(zhì),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難怪作者要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