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印度政治語境中的部落民

      2021-07-25 01:35:37吳曉黎
      世界知識 2021年11期
      關鍵詞:種姓印度教部落

      吳曉黎

      目前,納薩爾派武裝的主要社會基礎是印度的部落民群體。圖為2010年,一名印度軍警在恰蒂斯格爾邦某地檢查被納薩爾派武裝擊毀運兵巴士的殘骸。

      4月3日,印度安全部隊在內陸腹地多山的恰蒂斯格爾邦與納薩爾派武裝交火,造成超過50名安全部隊人員傷亡。納薩爾派武裝自我宣稱信奉“毛主義”,當下的主要社會基礎是印度的部落民群體。在印度,部落民是一個擁有較強自我認同的社群,其政治影響力不容忽視。例如同樣有納薩爾派武裝活躍的賈坎德邦就由部落民政黨聯(lián)合其他政黨執(zhí)政,其首席部長索倫曾公開表示,阿迪瓦塞(Adivasi,印度本部很多部落民的自稱)從來不是印度教徒,將來也不會是。在莫迪政府致力于將“印度性”與印度教劃等號、以“印度教徒民族特性”(Hindutva)推進國家構建的當下,索倫的發(fā)言引起廣泛爭議。

      部落:在與印度教主流社會對比中獲得意義

      部落(tribe)及其衍生的“部落民”(tribals)不像“種姓”那樣有對應的印度本土概念,它們在印度的通行,是英國殖民歷史的遺產。15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歐洲人在建立海外殖民地的過程中,常用“部落”來指稱生存在“原始和蠻荒”處境中的人群,強調其“原始性”。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引進了民族志調查和人口普查這樣的現(xiàn)代治理技術之后,部落和種姓逐漸成為相互區(qū)分的范疇。在印度,部落與在山地、森林地區(qū)聚居和泛靈論信仰相聯(lián)系,被共同的祖先、親屬關系或血仇團結在一起,通常說同一種語言,占有或聲稱占有一個確定的地域。

      在殖民知識語境中,部落民概念另一個重要的引申含義是“最早的居民”或“土著人”(aboriginal/aborigines)。1882年倫敦出版的一本專著《印度的野蠻部落》提出,部落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在外來移民比如“雅利安人”的壓力下,他們大部分消失,或者淪為農奴,構成了印度教中卑賤的不潔的種姓。殘存的一部分撤退到外來征服者力不能及的深山老林,成為了截至今日仍被“行為方式、語言和種族偏見”隔離于周圍平原居民的“膚色深暗的野蠻部落”,這些部落也被視為“印度原始居民”的傳人。不過,作者將邊疆地區(qū)“混血的或外來的部落”與印度本部的部落相區(qū)分,認為邊疆地區(qū)的部落并非原始居民的傳人。這一理論在后來的民族志調查者和人口普查官員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確實,今天談論印度的部落首先需要區(qū)分印度東北部邊疆的和印度本部的:東北部邊疆地區(qū)是印度部落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區(qū),而這些群體當初在文化的多元性、群體邊界的流動性以及與低地王國關系的復雜性上,都讓英國殖民管理者和學者極為困惑。這些群體同樣有著平等主義的道德觀念和民風,并且其在這方面與印度本部部落的群體類同,而與階序性的印度教文明相區(qū)別,因而被英國殖民者統(tǒng)統(tǒng)劃歸“部落”。印度東北地區(qū)的部落以自治的方式保持了更大的政治自主性,基督教在這一地區(qū)傳播更為順暢,今天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基督徒群體。

      可以看出,在印度,“部落”主要是在不同語境下與印度主流社會的對比中獲得自己的意義的:“原始”對比“文明”;聚居在山地、森林地區(qū)對比居住在平原地區(qū);信仰泛靈論對比信仰印度教等其他宗教;“土著居民”對比外來移民;平等主義對比種姓階序。在實踐中被稱為部落的群體,在體質、語言、人口數(shù)量、生產力與社會發(fā)展水平以及相對于主流印度文化的涵化程度上,都十分多樣。

      印度獨立之后,部落作為“表列部落”(Scheduled Tribes)成為一個法律范疇。1950年的印度憲法,基于補償性正義原則,要為遭受歷史不公、被印度教社會歧視、壓迫的“賤民”和處于主流社會邊緣的部落民提供特殊福利,這些種姓和部落被列表公布,因此得到“表列種姓”“表列部落”的官方名稱。當時的表列部落名單包含了分布于22個邦的744個部落群體。根據(jù)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部落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8.6%。

      在今天的印度,與部落的所指相對應的另一個概念,是阿迪瓦塞(Adivasi)。這是一個梵語—印地語的新造詞,意為“最初的居民”“原住民”。這一詞匯誕生于1930年代印度的部落政治運動,突出了部落在殖民知識系統(tǒng)中包含的“土著/原始居民”內涵。這一詞匯表達了部落的政治意識,是一個具有明確的政治性和道德色彩的術語,對應著獨特的身份、文化和政治經濟權利主張。它表達了整合部落群體的目標,自此為印度本部不少部落群體的社會政治運動所采用。這一詞匯在印度東北地區(qū)的操藏緬語系語言的部落中并不流行,在印度政治語境中,族群和地區(qū)—種族身份對東北地區(qū)部落有更突出的意義。

      最近20多年,阿迪瓦塞一詞擴散到學界和公共話語之中,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契機,是土著人民(indigenous people)概念1980年代在西方的興起,以及聯(lián)合國在1993年宣布“土著人民國際十年”以及權利公約。這個具有國際維度的土著人民術語,包含了此前西方殖民者使用的土著/原住民含義,具有很強的道德和政治色彩,是一個伸張權利的概念。它給印度部落的社會政治動員提供了強有力的參照和支持,與之語義契合的印度本土術語阿迪瓦塞,也從印地語地帶向更廣的范圍擴散。

      被各個政治力量爭奪的部落

      印度教右翼組織不用阿迪瓦塞而用“丸瓦塞”(vanvasi,意為森林居民)稱呼部落民,比如當下印度聯(lián)邦執(zhí)政黨印度人民黨的母體組織國民志愿服務團(RSS)。這一詞匯主要是為了避開阿迪瓦塞所包含的部落早于印度教徒的含義。除了不接受部落民是最早的居民,當代印度教右翼還非常關注部落的宗教身份歸屬問題。如前所述,各部落有自己特定的信仰,大致可以歸在自然崇拜或泛靈論范疇之中,而一些進入平原的部落民在信仰實踐上可能印度教化。印度教右翼則一直致力于推進對部落民社會的“印度教化”。

      部落與種姓制度或者說印度教社會的關系,一直是關于部落的研究中學術爭論的焦點,這個問題同時具有很強的政治含義。印度社會學家古里葉在1940年代就提出過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觀點:他認為印度文明的發(fā)展過程,就是雅利安人將非雅利安人和非印度教徒同化進印度教和種姓階序系統(tǒng)的過程,這一“自然過程”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所打斷,那些尚沒有很好地被同化的群體,錯誤地被英國人視為與印度教徒具有不同的文化而被標記為部落,實際上他們應被看做印度教的“落后種姓”。古里葉對部落概念的拒絕是與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傾向相聯(lián)系的。當代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要以印度教文化統(tǒng)合國族,更是把部落視為印度教的“后院”。國民志愿服務團和它的某些附屬組織長久以來把部落作為印度教傳教的對象。

      對印度東北部地區(qū)的部落而言,族群身份和地區(qū)—種族身份有更突出的地位。圖為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印度那加族人。

      獨立以來,印度本部的不少部落民實際上已經印度教化了。以部落人口占邦總人口26.2%的賈坎德邦為例,2011年人口普查中統(tǒng)計為印度教徒的部落民約占部落人口的39.8%,基督徒14.5%,穆斯林0.4%,其余45.1%的部落民遵循部落舊有的自然崇拜,被歸類于“其他宗教”。以賈坎德邦首席部長索倫為代表的部落民政治人物一直主張在人口普查的宗教分類中增加部落的獨立宗教選項。然而,部落維護自己獨特的身份、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不合印度教右翼心意的。

      印度教右翼更為忌憚的,就是基督教在部落中的影響。基督教在印度部落中的傳播始于英國殖民的19世紀。相較被種姓階序支配的印度教社會,來自歐美的傳教士更偏愛平等主義的部落。他們開辦學校和醫(yī)院,向被印度主流社會排斥的“賤民”和部落民開放。印度獨立前的第一代部落運動領袖基本上都是在教會學校接受的教育。賈坎德邦所在的地區(qū),更是部落運動的先驅地。20世紀上半葉,傳教士在這里幫助部落民提起有關土地問題的司法訴訟,對抗印度教地主對他們權利的侵奪,一些部落民也因此改信了基督教。傳教士還幫助部落建立各種自助組織,這奠定了許多部落政治運動的組織基礎。印度獨立前,賈坎德邦所在地區(qū)當時所屬土邦的印度教王公通過了限制改變宗教信仰的法案,以遏制部落民改宗基督教。印度獨立之前,還有十多個土邦通過了類似的限制改宗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法案普遍被冠名為“宗教自由法”。這些法案成為獨立后同類法案的先聲,迄今為止印度已有十幾個邦通過了同類法案。包括索倫在內的部落政黨領導人對此是強烈反對的,視其為分裂部落之舉。他們指出這些法案把基督教會作為主要針對對象,會進一步在基督徒部落民和非基督徒部落民之間打入楔子。

      可以說,在當代印度的政治語境里,部落是一個被爭奪的對象。部落政黨希望跨越宗教邊界維護部落民社群的團結、認同和整體利益。印度教右翼致力于孤立、分化基督徒部落民,拉攏部落宗教信仰者,使部落印度教化。本文開頭提到的納薩爾派武裝也是爭取部落民的重要政治力量之一,他們主要在印度中部和東部的山區(qū)森林地帶活動。可以預見,在印度,圍繞部落民政治歸屬的斗爭仍將持續(xù)下去。

      猜你喜歡
      種姓印度教部落
      印度教藝術
      家教世界(2022年1期)2022-02-23 13:40:04
      印度種姓制度下的內婚制
      時代人物(2021年32期)2021-11-28 02:21:57
      淺談印度種姓制度
      文學天地(2021年3期)2021-09-10 17:10:57
      喜迎春天
      中國慈善家(2020年2期)2020-09-09 09:04:09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如何區(qū)分印度高、低種姓人群?(答讀者問)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宁武县| 绥江县| 开鲁县| 六盘水市| 怀安县| 长乐市| 青州市| 潮州市| 建瓯市| 沙坪坝区| 保亭| 抚顺市| 贞丰县| 芜湖县| 五寨县| 嘉荫县| 浙江省| 广平县| 延安市| 大化| 若尔盖县| 高州市| 汾阳市| 新乡县| 光泽县| 龙海市| 扶绥县| 梅河口市| 西充县| 松桃| 万宁市| 莎车县| 泌阳县| 多伦县| 长泰县| 鹿泉市| 湖口县| 澄江县| 原阳县| 察哈| 肃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