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萍 戴燕
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我們深知幼兒園的課程不在文本中,而在兒童的具體行動中,沒有兒童的行動,沒有兒童參與的活動,就沒有真正的幼兒園課程。而項目式學習是通過將所教的知識與問題情境相結合,并改變過往傳授知識的方法,讓兒童展開的一項完整的、與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的行動式探究活動,這正是有兒童參與的行動課程。
為此,我園以“尋找適合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與教育”為課程核心理念,用項目式學習推進課程園本化,將焦點放在支持每一個孩子和他們對項目主題的經(jīng)驗、知識、技能和興趣上,積累了寶貴的幼兒園項目式學習案例。下面以大班項目式學習“一米實驗田”為例展開探討。
一、觀察自然,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項目
進入四月,整個大地像是精靈施了魔法一般,芳菲一片。帶著對大自然的好奇,我們與孩子們一起走進省定教參“神奇的大自然”這一主題。隨著“芬芳的泥土”小主題的開展,孩子們對腳下的土地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時常會拿著鐵鍬、鏟子翻翻找找,一塊石頭、一個貝殼的發(fā)現(xiàn)都能讓孩子們興奮很久。
一天,陽陽在“小山坡”游戲的時候,拔了菜園的草種到小山坡上,這引發(fā)了孩子們的好奇。紛紛問陽陽:你為什么種草?種下去的草會活嗎?小山坡上為什么沒有草,而山坡的周圍卻有草?
這次意外的發(fā)現(xiàn)與熱烈的討論是項目形成的好契機。首先,孩子們在幼兒園的小山坡上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且十分感興趣,而這個問題源自真實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就在幼兒園里,方便孩子們進行后續(xù)的觀察、探究。其次,孩子們正在進行“神奇的大自然”這一主題學習,可以達成對自然產(chǎn)生好奇,感嘆自然神秘與神奇的主題目標。而項目式學習可以全面調動孩子的視、聽、嗅、味、觸覺去感受、去認知泥土的芬芳,去領悟大自然的奧妙,在親身經(jīng)歷中促進學習與發(fā)展,這也正是“神奇的大自然”要達到的主題目標。
因此,我們認為項目的形成可以有效推進課程園本化的開展,最終實現(xiàn)讓孩子們感受到泥土與生命的關聯(lián),體會生活的美好,并以此獲得全面的成長的主題與項目的共同目標。于是,“一米實驗田”項目就這么開啟了。
二、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
項目性質的學習需要項目情境、真實的驅動性問題來開啟,整個項目學習往往要持續(xù)一段時間,需要兒童持續(xù)地探索和努力,兒童也會不斷遇到問題,生發(fā)新的學習?!耙幻讓嶒炋铩本褪窃诤⒆觽兊膯栴}情境中引發(fā)的。
(一)幼兒的自發(fā)問題:小山坡上為什么不長草?
一天,孩子們就“小山坡上為什么不長草”自發(fā)展開了激烈討論。
懿軒:因為沒有種。
詩詩:小草還沒長出來呀!
叮當:肯定是被人踩光了。
晨艷:因為那個土不合適呀,它就長不出來。
俊哲:小山坡上的樹太大了,太陽照不到。
……
孩子們能夠從實際出發(fā),針對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進行合理猜測,認為植物的生長與光照、土壤、時節(jié)有關。觀點的提出有理有據(jù),有推理性。然而,班里半數(shù)以上孩子支持詩詩的想法,認為還沒到時候,所以小草沒有長出來。為了讓孩子們自己去求證結果,于是,我們一起等待……
(二)教師的挑戰(zhàn)問題:為什么小山坡上就是不長草?
一天又一天,一周過去了,孩子們發(fā)現(xiàn):小山坡旁邊都綠油油的了,小草長得很高,可小山坡上卻依舊光禿禿的,小草還是沒有長出來。為了引發(fā)孩子們的進一步探究,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問題:為什么小山坡上就是不長草?
俊哲:肯定是我們小朋友老是去小山坡玩,把小草踩死了。
晨艷:我上次就發(fā)現(xiàn)了,小山坡那里的土最硬了,最難挖,一定是我們踩的。
懿軒:我可不喜歡小山坡上光禿禿的,好丑的!
孩子們紛紛表示贊同。從最開始的無意識行為到每天的有意觀察,他們能夠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自己得出的結論不斷地進行修正。
(三)教師的驅動問題:怎樣才能讓小山坡長草呢?
當孩子們確認小山坡上不長草與泥土有關后,我提出驅動問題:那么怎么才能讓小山坡長草呢?顯然,這種充滿疑惑的驅動問題就是開啟探究的鑰匙。我們與孩子們一起帶著疑惑開啟了實驗求證之路。
三、制訂項目活動計劃,形成實驗方案
小山坡是全園孩子們游戲的天堂,為了不妨礙其他班級孩子們的游戲,我們在小山坡的邊上,以一米為單位,用樁和繩圍出了幾塊正方形的地,孩子們給它們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一米實驗田”。名字取好了,怎么實驗呢?
(一)共同商討,決定如何實驗
經(jīng)過師幼的共同討論,我們決定“一號實驗田里只撒下小草的種子”“二號實驗田松土+種子”“三號實驗田松土+營養(yǎng)土+種子”,比一比哪塊實驗田里先長出草。
一天,孩子們在小菜園里看到一塊蓋著塑料薄膜的菜地,于是提出也要增加一塊蓋膜的實驗田。我們發(fā)動家長收集薄膜并與孩子們聊聊蓋膜的作用。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松土+營養(yǎng)土+蓋膜+種子”的四號實驗田也誕生了。
顯然,這時的孩子們并不是很清楚蓋膜的作用,但這恰恰豐富了實驗的材料,讓實驗與探究更加多樣化。
(二)小組設計,確定保護牌子
“一米實驗田”有了雛形,孩子們的擔心來了:別人不知道我們在做實驗,如果弟弟妹妹弄壞了怎么辦?有什么辦法讓大家都知道呢?孩子們不遺余力地開始設計實驗田標識。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設計,六個小組六種創(chuàng)意。
第一組的設計圖,既有警示圖,又有實驗前對實驗結果的猜測。孩子們認為,一號實驗田是不會發(fā)芽的,二號實驗田會長出一些,三號、四號實驗田應該是長得最茂盛的。第二組和第四組的設計,更像是實驗的效果圖,表達了孩子們的愿景以及對一米實驗田成果的期待。第三組和第五組的設計,類似警示牌,起到了提醒、勸誡他人的作用。第六組的設計圖,從聚焦具象的事件到出現(xiàn)了抽象的標志,孩子們的邏輯思維有了新發(fā)展。最后,通過投票,第六組的標識成功成為“一米實驗田”的標牌。
四、確定核心目標,確保活動有效
幼兒園教育一定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一定是指向兒童發(fā)展的。因此,我們制訂了確保幼兒有發(fā)展的核心目標。
認知關鍵經(jīng)驗:知道小草的發(fā)芽、生長與土壤、水分、營養(yǎng)、陽光、溫度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能力關鍵經(jīng)驗:能細致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不同實驗田里小草的生長速度不同,發(fā)展觀察、比較、測量、記錄等探究能力。
情感關鍵經(jīng)驗:體會自然的神奇力量,培育熱愛大自然和植物的情感,增進小組合作的友情。
五、開展合作探究,進行實驗驗證
在經(jīng)過共同清理場地、開墾土地、添加肥料、播撒種子、澆水等工作后,實驗基地終于完工,我們開啟了觀察、探究之旅。觀察離不開記錄,記錄本上怎么區(qū)分四塊實驗田呢?孩子們設計了屬于自己專屬符號的記錄表。
(一)記錄實驗田里的觀察結果
有了易操作的觀察記錄表后,孩子們開始了近一個月的觀察記錄。
4月9日,出現(xiàn)“小黃點”:每一塊實驗田都出現(xiàn)了小黃點。有的孩子認為是發(fā)芽了,有的孩子覺得不是發(fā)芽。那到底是不是發(fā)芽呢?我們繼續(xù)觀察。
4月12日,小黃點不見了:周末連著下了兩天雨,小黃點不見了,四號實驗田棚子也倒了,三號實驗田出現(xiàn)了一個頂著兩片葉子的小苗,孩子們開心極了,都認為是“小草”長出來了。
4月13日,出現(xiàn)了很多“針”:實驗田里冒出了很多“針”一樣的東西,有些上面還有點綠綠的。一號實驗田里最少,四號實驗田最多。孩子們私下紛紛議論:這個到底是不是小草?
4月14日,小草長出來了:隨著綠色部分越長越高,孩子們終于確定,就是小草長出來了。孩子們感嘆,小草真厲害呀,哪里都能發(fā)芽。同時,孩子們發(fā)現(xiàn)四號實驗田里的小草長得最高、最快、最茂盛。
(二)共同討論,分享觀察經(jīng)驗
圍繞著小草的長勢我們展開了討論:為什么四號實驗田長得最茂盛?
嘉宸:因為我們給它蓋了個小帳篷(蓋膜)。
老師:那蓋膜有什么用?
晨艷:可以保溫的。每次食堂送來小點心的時候,也都有這樣的塑料膜。
可欣:我媽媽帶我去采草莓,那里也是搭棚子的,里面很熱很熱的。
俊哲:可以防風,風吹過來很冷的。
景頤:還可以讓土變濕,我看到別的實驗田的土都是白的、干干的,四號實驗田里的土是黑的、濕濕的。每次打開塑料膜,上面都會有水滴。
叮當:還可以保護種子,有了這個小帳篷,小草種子就不會被小鳥吃掉,也不怕被風吹走。
通過談話,幼兒交流實驗的感受與收獲,梳理蓋膜的作用和意義,清楚了溫度對于種子發(fā)芽與生長的重要性。
(三)再次驗證,得出新結論
過了三天,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二號實驗田和三號實驗田的草看起來一樣高。新的疑惑又產(chǎn)生了:二號實驗田的小草和三號實驗田的小草一樣?真的一樣嗎?加了營養(yǎng)土會有區(qū)別嗎?有什么辦法知道呢?
孩子們想到了用尺子測量。于是,從19日的2組到20日的3組,再到21日的5組。越來越多的小組開始嘗試測量記錄。
測量得出二號實驗田的小草和三號實驗田的小草只相差了0.5cm,實驗證明二號實驗田和三號實驗田的差別真的很小。這讓孩子們驚訝不已,贊嘆土壤的養(yǎng)分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一天,雨后的早晨,孩子們發(fā)現(xiàn)草都躺下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新問題又產(chǎn)生了,孩子們在問題驅動下直到5月還在研究“一米實驗田”。
六、分享項目活動的成果
由一個問題誕生的“一米實驗田”項目包含了開墾、設計、觀察、種植、測量、記錄、分享、分析、表達等眾多的活動。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很多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生成很多新的學習內容。那么,他們收獲了什么?有何成長?
(一)說說自己的想法
我們開展了一次實驗后的分享活動,組織孩子們說自己的感受。
詩詩:我以前以為種子小時候都長兩片小葉子,原來小草發(fā)芽是像針一樣的。
老師:不同種子的芽是不一樣的,你學到了仔細觀察。
宇辰:我了解了小草發(fā)芽、長大的過程。真的好神奇!
老師:是呀,小草發(fā)芽、長大就是生命的力量,大自然的神奇。
晨艷:我覺得小草不是很快長大的,它是慢慢長大的,讓我學會了等待。
叮當:對,不能拔苗助長。
可欣:以前我覺得花兒好看,現(xiàn)在我覺得小草也是很好看的。我喜歡小草,也喜歡我們的“一米實驗田”。
老師:對呢,喜歡會讓事情變得很美好。
(二)做一件美好的事情
一天,有一個孩子在測量時不小心拔下一根草,同伴很心疼,這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更是對生命的敬畏。正巧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我們和孩子們分享了《花婆婆》。故事里,花婆婆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孩子們聽了,紛紛表示也想做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親歷了“一米實驗田”后,孩子們紛紛說要讓小山坡上長滿小草。我們和孩子們商量之后,決定舉辦一場“繽紛實驗田”來總結此次項目。
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項目探究,孩子們通過親身的觀察、提問、猜想、討論、驗證,對幼兒園山坡上能否長草進行了深入探索。在整個活動中,他們表現(xiàn)出了愛心、自信、責任、勇敢、分享、尊重等美好品格,審美情趣、理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技術運用能力等也都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勇于探究、熱愛自然的閃光點也被我們共同見證。
七、反思項目學習的收獲
(一)項目式讓孩子們的學習變得更為生動和深入
如果以傳統(tǒng)主題活動的形式進行,我們可能會從五大領域著眼去設計活動,以幫助孩子了解小草的生長環(huán)境與變化過程等,即從開始預設好所有的活動,并且按照知識的邏輯設計出教案,到按照預設的活動一個個去實施。那么,這就與引導兒童做具有挑戰(zhàn)的事、力所能及的事、有趣味的事、有思維參與的事的新課程觀相違背?!耙幻讓嶒炋铩钡捻椖繉W習,活動不再是預設好的,是根據(jù)孩子們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斷生成的。因此,我們會看到,整個活動的開展順序不是按照知識的邏輯體系,而是按照兒童的探究邏輯:孩子們先發(fā)現(xiàn)了山坡上不長草,所以一開始孩子們了解的不是草如何生長,而是到底為什么不長草,怎么才能長出來,草能否長出來與什么有關系。整個過程研究了一個又一個問題。
(二)項目式讓孩子們建構了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方法
從學習的結果來看,盡管孩子們沒有嚴格按照知識的邏輯體系來探究,但是最后他們也完整地了解了草與土壤、營養(yǎng)、空氣、陽光、水分、溫度之間的關系。從學習的過程來看,他們一直在不斷提出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并圍繞這些問題開展持續(xù)性的探究。每一個探究活動都在真實的場景中展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有發(fā)言權和選擇權,學習了猜想與驗證、反思,并且學習了如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展示出來。而這些正是核心素養(yǎng)中提到的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與社會參與。
(三)項目式讓教師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能夠捕捉孩子們關于山坡能否長草的感興趣的事件,引發(fā)他們不斷探究的興趣,充分把握了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顒佣际巧尚缘?,我們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不斷為兒童拋出問題并與兒童一起探究問題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活動后我們感嘆三種魔力:一是驅動探索的動力?!耙幻讓嶒炋铩痹从诤⒆觽儗Υ笞匀坏暮闷?,是孩子們的好奇心一步步引領我們走向這個探究活動。二是感悟生命的張力。實驗田小草的生長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見證了生命的神奇。原來看一棵草萌芽、長大是那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三是敬畏孩子的能力。在測量過程中,當一個孩子在測量時不小心拔下一根草,惹來同伴的指責,這是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更是對生命的敬畏。
用項目式學習推進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的過程讓兒童的行為和感受得到教師的關注,兒童的嘗試能得到教師的支持,兒童的問題和困難能得到教師的適宜回應,兒童的活動能與已有的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兒童之間有針對問題的討論,兒童有自己的思考,這是莫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