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幼兒園開展的教育,是對兒童重要的啟蒙教育,是幼兒逐漸形成認知能力與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高效運用教學情境,發(fā)揮出教學語言的主觀效用,加強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促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到語言運用技巧。
一、講述性教學語言運用方式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大部分知識需要教師開展講述教學,為使講述的知識內(nèi)容可以更好地被幼兒掌握,教師在講述過程中需要對教學語言加以完善,根據(jù)幼兒的認知程度以及興趣愛好,使用幼兒感興趣的語言,激發(fā)幼兒對教師教授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
幼兒主要通過直觀的方式了解外界事物,對抽象類語言無法理解與明確,理解能力不完善。因此,教師在知識講述過程中應將一些抽象化、難以理解的語言合理轉(zhuǎn)為形象化、具體化的內(nèi)容,促使幼兒可以直觀了解到講述的知識內(nèi)容。
例如,教師教授幼兒分辨顏色過程中,可以拿出顏色不同的物品對學生使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述,在物品與語言的引導下,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學生明確各種顏色。之后,教師可以拿出顏色不同的物品,如樹葉、國旗等,讓幼兒進行顏色分辨。在直觀的講述與觀察下,幼兒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師想要講述的知識內(nèi)容,從而降低學習難度,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二、疑問式教學語言運用方式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處于事物認知、思維發(fā)育的重要階段,為了使幼兒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教師應加大疑問式語言運用程度,促使幼兒對教師的語言問題進行思考,并作出相應回答,這種教學語言在整個幼兒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據(jù)相關(guān)調(diào)查,可以明確,幼兒園教師在與幼兒交流過程中,有70%以上的時間使用疑問式語言,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不過在疑問式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語言的趣味性與幼兒的認知程度,避免超出幼兒的認知,降低傳授效果。
例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如培養(yǎng)幼兒的思考能力,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各種材質(zhì)與形狀的水瓶,并在課上詢問幼兒準備的物品是什么,不斷加深幼兒對水瓶的認知程度。接下來,教師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水瓶種類,并帶回自己的位置,教師在分發(fā)完水瓶后,可以根據(jù)水瓶的不同特征,對幼兒進行詢問,如花紋、形狀、大小、顏色等,讓幼兒不斷展開思考。而且,教師可以讓幼兒用筷子敲擊水瓶聽聲音,再詢問幼兒自己手中的水瓶聲音是什么材質(zhì)發(fā)出來的,促使幼兒進行思考,明白各種材質(zhì)的顏色、發(fā)出的聲音等,在思考中學習到各種知識。
三、評價類語言運用方式
在幼兒園中,由于幼兒存在差異,教師需要對不同幼兒的活動與行為做出評價。不過幼兒處于認知有限的階段,教師應在幼兒認知基礎(chǔ)上做出最佳評價,充分發(fā)揮出評價類語言的效用。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盡量減少批評類語言的應用,避免打擊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否則會導致幼兒與教師出現(xiàn)隔閡。
例如,在授課過程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認知有限,會出現(xiàn)爭搶、打鬧、注意力轉(zhuǎn)移等情況。教師可以運用幼兒認知程度中較為重要的物品作為獎勵,如班級內(nèi)唯一的球、獎章或物品等,教師制定相關(guān)的評價標準,如一天中,哪個小朋友沒有出現(xiàn)打鬧、爭搶等不文明行為,并且對教師所教授的內(nèi)容掌握最好,便將唯一的獎章或物品在第二天交給這個小朋友保管、玩耍,進而在唯一獎品與合理的評價語言推動下,不斷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四、維序型語言運用方式
幼兒正處于多動時期,對各類事物都感到好奇,并缺少秩序的思維認知,在教學中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參與活動,課堂秩序無法得到保障?;诖耍處熜枰褂镁S序類語言維持課堂秩序。
例如,教師在授課時,維序語言不能過于嚴厲,避免幼兒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教師應在幼兒認知的基礎(chǔ)上對幼兒進行教育,使用簡單明了的語言維護秩序,保證語言運用的合理性。只有讓幼兒認知到破壞秩序的“嚴重后果”,才能對幼兒產(chǎn)生有效的限制效果。
此外,幼兒教師還要重視肢體語言的運用,幼兒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下,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內(nèi)容。例如,在教授幼兒認知動物時,教師通過圖片讓幼兒明確各種動物名稱,再用肢體語言模擬動物,讓幼兒進行猜測,發(fā)揮出肢體語言的趣味性,提升幼兒對不同動物特征的認知效果,如幼兒已經(jīng)掌握兔子的形態(tài),教師可以用手指作為兔子耳朵在頭上進行生動的表演,讓幼兒對兔子的耳朵特征有更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