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每冊都專門設置了“習作單元”,就是要求緊扣單元訓練要素,凸顯教材單元內(nèi)容的有序性和系統(tǒng)性。教師就需要樹立整體的單元意識,充分運用精讀類文本、習作例文和初試身手等欄目,集單元之力,引導學生寫好一篇習作,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生長。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放大范例,把握文體的核心特征”“身體力行,積累寫作的豐富素材”“梳理思維,構(gòu)建表達的整體框架”等方法,促進教學的讀寫融通,從而助推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彼此融通;放大范例;身體力行;梳理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0-0085-02
從三年級開始,統(tǒng)編教材每冊都專門設置了“習作單元”,教師就需要樹立整體的單元意識,充分運用精讀類文本、習作例文和初試身手等欄目,集單元之力,引導學生寫好一篇習作,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生長。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五上說明文習作單元為例,談談如何從單元整體構(gòu)建角度,促進教學的讀寫融通,從而助推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一、放大范例,把握文體的核心特征
習作單元設置了兩篇精讀文本和習作例文,既契合單元訓練核心,指向訓練要素,又彼此同中存異。這個單元中的兩篇說明文,就存在平實性和文藝性的鮮明差異。這是學生感知說明文語言、洞察說明文寫作方法的重要藍本,對于落實這個習作單元“運用說明方法,將事物介紹清楚”的語文要素,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精心品味,感知語言表達的妥帖精妙
無論是平實性說明文,還是文藝性說明文,都需要精準、適切的語言展現(xiàn)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這一方面,兩篇精讀類文本起到了極為典型的范例作用,編者將其放置在習作單元中,從課后習題的指向性就能看出,教學需要朝著習作的層面邁進。
太陽之“大、遠、熱”,眾所周知,但究竟到怎樣的程度,這便是《太陽》作為說明文應該交代清楚的。為此,作者分別選用了列數(shù)字、作對比、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將太陽介紹得通俗、具體而翔實,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就在學生窄化地認為說明文就是“這種樣子”時,《松鼠》的及時出現(xiàn),豐富了學生對說明文的感知,教師可以著力引導學生將之與《太陽》進行對比,感受說明文不同的語言特點,感知文藝性說明文的生動形象,并洞察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shù)。
通過對精讀類范文的學習,學生不僅深入地了解了說明文的特點,同時感知了說明文在表達上的秘妙,這就為后續(xù)進行說明文的初次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解讀批注,感知習作例文的表達方法
習作例文與精讀文本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習作例文是從學生現(xiàn)有的習作能力出發(fā),精心選擇貼近學生寫作需求的同類型范文,旨在幫助學生提供最實用的寫作范例。
這個單元中的習作例文分別是《風向袋的制作》和《鯨》,編者設置了批注,為學生自主性閱讀、把握說明文的特點提供了支撐。習作單元的例文設置在“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之后,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精讀類文本之后習得方法,趁勢而下,進行有重點的片段練習,運用例文的方式引路,最后進行習作訓練。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要敏銳地把握習作例文中的批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例文表達的特點,解讀編者所指向的寫作方向。比如《風向袋的制作》這篇例文的課后思考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將風向袋的制作課程說明清楚的”,教師就可以相機結(jié)合旁邊的批注,點撥學生關(guān)注說明方法,感知作者的寫作策略。
如此利用習作例文,有助于學生細讀課文內(nèi)容,感受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并將原本復雜的事物簡單化,用四兩撥千斤的寫法,讓自己寫出來的習作直觀化、形象化、通俗化。
所以,習作單元中,無論是精讀類文本也好,還是習作例文也好,都是學生進行單元習作訓練的重要范例。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文本的示范性教學價值,讓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說明方法,學會將事物的原貌和特點介紹清楚。
二、身體力行,積累寫作的豐富素材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原始積累相對缺乏,對說明文的習作往往會望而生畏。因此,教師要在習作單元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豐富認知性積累。
(一)引入生活之源,重組素材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源頭的浸潤,語文學習就失去了根本?!睂α曌鞫?,生活更是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于觀察、調(diào)查、記錄和走訪,從生活中獲取第一手資料。編者在這個單元習作中提供了一張表格,所羅列的事物絕大部分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在每一種類別中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提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但不能局限于這些資源,而要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生活,幫助學生選擇自己了解的、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寫作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全面地接觸事物,并進行多維觀察、深入思考、積極分析,不僅了解事物,更把握好資料收集的過程,積極推動學生內(nèi)在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在這樣的過程中,雖然學生的方法學習、思維感知,都是以教材文本為藍本,但對于寫作素材的選擇、寫作對象的確立,卻沒有始終局限在教材中,而是飛向了廣闊的生活,這就為實實在在的練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強化實踐參與,轉(zhuǎn)化資源
素材積累了,但究竟該怎樣用呢?其實,很多學生仍舊是捉襟見肘的,這就需要教師搭建切切實實的實踐演練平臺。比如“初試身手”的教學中,編者所設置的第二個任務就非常有創(chuàng)意:嘗試將散文詩《白鷺》中描寫白鷺的第2到第5自然段的內(nèi)容,改寫成為說明性的文字,必要時可以查找白鷺的相關(guān)資料。很多學生在掌握了白鷺的資料之后,就模仿說明文的表達方法,將白鷺與其他動物進行對比,有的學生列了數(shù)字、打了比方,還有的學生為了凸顯語言表達的精準,大膽地運用了“差不多”“左右”等詞語。
如何將現(xiàn)有的資料,變成展現(xiàn)事物特點的有效素材,習作單元中的“初試身手”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實踐操作的機會,通過將散文改寫成為說明文,學生積累的資源就不再是機械生硬的存在,而成了能夠表達中心的有效因子。這種基于學生實踐參與的訓練,就能將學生思維更好地引入寫作的思維體系之中,最終將積累的資源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三、梳理思維,構(gòu)建表達的整體框架
學生雖然獲取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但由于認知能力的缺乏,無法將素材進行統(tǒng)整性的重組和思考,導致表達過程中總是會出現(xiàn)隨心所欲的現(xiàn)象。為此,教師要順應學生直觀性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對所掌握的素材進行必要的梳理、遴選、歸類,在動筆之前建構(gòu)表達的基本框架。
(一)依托文本范例,習得構(gòu)思方法
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例子”,不僅包括了文本外顯出來的語言,清晰而精妙的結(jié)構(gòu)也包含其中。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學會對文本的表達思路進行解構(gòu)和再現(xiàn)。以《鯨》為例,緊扣“鯨的特點”這一表達中心,梳理出作者的文本布局:樣子、種類、生活習性。其中,第二自然段概括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認真閱讀,借助于鯨的變化過程,梳理出鯨先后生活在陸地、淺海、深海中,繼而提煉出“進化”的內(nèi)容,繼而感知每一個部分作者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完成表格填寫,將學生內(nèi)在所獲取的認知,以直觀圖表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除了對文本進行整體性把握之外,對于其中重點的語段,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自主性運用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比如《松鼠》一文中描寫外形的語段,就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順序進行梳理:作者先從整體上寫出松鼠的漂亮和美觀,然后分別從面容、眼睛、身體等不同的部位展開描寫,形成先總后分、從上至下、從整體到局部的結(jié)構(gòu)順序。這種說明表達的順序,就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身思維下的導圖來呈現(xiàn)。
就這樣,通過反復的導圖繪制,學生不僅高效解構(gòu)了文本的框架結(jié)構(gòu),同時也對文章的布局謀篇有了深入地感知與了解,為自身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和基點。
(二)明確適切方法,自主繪制導圖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從生活中選擇一件事物,思考可以從哪些方面和維度來介紹,并將自己了解和收集而來的素材進行整理,選擇最適合的說明方法,形成表達的提綱。
比如介紹“菊花”時,教師不僅鼓勵學生對菊花進行了自主性的持續(xù)觀察,同時收集了關(guān)于荷花的大量資源,最后將介紹的維度歸納為五個方面:外形特點、具體種類、生長環(huán)境、花期生命、主要作用。在具體內(nèi)容和選用的寫作方法中,著力以作對比來展現(xiàn)花瓣形狀和色彩的鮮明特點,以舉例子的方式介紹3000多種中最為典型的幾類,以有順序地描寫來凸顯生長環(huán)境的日照、耐旱等特點……
這樣形成的提綱整合了學生觀察、資料收集、統(tǒng)整和構(gòu)思的整體效果,不僅明晰了這篇習作所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更幫助學生理清了表達的基本思路。
縱觀整個板塊中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先以教材課文為藍本,與學生共同繪制,隨后學生自主性獨立運用,教師將學習的自主權(quán)利完全放手給學生。學生的思維也經(jīng)歷了從還原作者思維到自主創(chuàng)作思維的轉(zhuǎn)變,訓練了學生表達思維的有序性、深入性和細致性。這對于高年級學生注重篇章結(jié)構(gòu)訓練的要求,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習作教學不是單兵作戰(zhàn),教師不可人為地將習作與閱讀割裂開來,而應該以單元整體為立足點,充分開掘單元資源,為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助力。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