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瑛
(瀘州市圖書館,四川 瀘州 646000)
拓片是記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許多已不在的碑刻,由于有拓片傳世,我們今天才有幸能見到原碑刻的內(nèi)容及風(fēng)采。瀘州市圖書館館藏拓片多,有1200余幅,目前已修復(fù)461幅,其中不乏珍品,《召伯甘棠圖》就是其中之一,屬國家二級保護文物。該作品的主要思想是贊頌西周的大政治家召伯“勤政、廉政、親民、愛民”的甘棠文化精神。為傳承這一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本文主要展現(xiàn)館藏拓片《召伯甘棠圖》的風(fēng)貌,進而介紹其藝術(shù)魅力及其對后世的影響,以期待有更多的人來傳承、弘揚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由于歷史原因,受保存條件的限制,破損情況非常嚴(yán)重,于是瀘州市圖書館在2011年將《召伯甘棠圖》護送至西部文獻中心,進行搶救性修復(fù)。因其十分珍貴,西部文獻中心立即組織專家研究修復(fù)方案,隨即進行修復(fù),修復(fù)后,由瀘州市圖書館派專人接送回館,加以妥善保存。
1.甘棠圖及圖記
岐山縣令李文瀚,清道光二十五年春游,到故地——召地訪古時,突然產(chǎn)生追古思賢之情,見甘棠古樹,正值甘棠花盛開時節(jié),歷經(jīng)千年的老樹依舊枝繁葉茂、繁花似錦、生機勃勃?!八闹墉h(huán)以墻,中唯一樹,正及花時,老干橫斜,著花繁茂,枝葉盡為所掩……”。李文瀚有感于召公美德,于是立即運用傳統(tǒng)寫生繪畫手法,依照所見甘棠古樹的風(fēng)貌繪制了甘棠圖,史稱《召伯甘棠圖》,并撰寫了甘棠圖記。
2.召伯甘棠圖碑
清道光二十七年,李文瀚的召伯甘棠圖及圖記被岐山武澄得到。他欣喜異常,認(rèn)為是精妙絕倫、筆墨必傳之作,于是將其勒刻于石,并在左下角作題識。該碑為青石,圓首、方身,其寬74cm、高230cm、厚15cm,此碑被稱作召伯甘棠碑,原立于陜西周公廟內(nèi)召公殿前,1981年后移存于博物館收藏?!啊懊駠薄彼哪?,著名碑石鐫刻家郭希安重刻《召伯甘棠圖》,增加了王步瀛、賀良成、武文炳等人在原甘棠圖上作的題跋,使得內(nèi)容更加豐富、畫面更加厚重。瀘州市圖書館館藏拓片《召伯甘棠圖》就是以此碑刻內(nèi)容為基礎(chǔ)拓印而成的。
3.瀘州市圖書館館藏拓片《召伯甘棠圖》(圖1)
圖1 《召伯甘棠圖》
屬國家二級文物,長161cm、寬63cm。如圖:1,拓片的中下部為一甘棠樹全形,正上方有“岐山縣印”一方;右上部刻為“召伯甘棠圖”篆書五字,道光二十五年李文瀚撰寫的387字《甘棠圖記》一文;甘棠樹右下部為王步瀛光緒辛丑年作的題,其下有李文瀚“家在江城畫里”朱文印一方;甘棠樹左上方為李文瀚作的題跋,其下為“民國”四年王步瀛作的題;甘棠樹最左上角為蒲城周爰諏光緒辛丑年作的題識,其下為“民國”四年岐山知事賀良成作的跋;甘棠樹左下部為道光二十七年武澄的109字題識,其左為“民國”四年武文炳作的題識,最左下部寫有“咸寧郭希安鐫石”字樣。
1.樹美
甘棠美。甘棠:木名,棠梨。甘棠是西周時召伯采邑內(nèi)一棵棠梨樹。落葉喬木,三月花如白雪,八月果實累累,梨果球形,果實甜美,其風(fēng)景秀麗迷人。百姓為懷念召伯的恩德,愛屋及烏,愛其樹,不忍砍伐。此后,人們把這棵樹看成召伯的化身。拓片《召伯甘棠圖》(圖2)中甘棠樹枝干曲盤,虬態(tài)剛健,點畫有力,筆法自然。
圖2 《召伯甘棠圖》
2.人美——召公的德政思想美
2.1.召公生平
召伯:姓姬,名奭,即姬奭。又稱召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系文王庶子、武王之弟、周公之兄。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勛,參政時間最長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周初王室的重要輔政大臣,因采邑于召地(今陜西岐山西南),位列三公,故稱召公。
2.2.召公的德政思想
2.21 敬德保民
召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施政理念?!渡袝ふ僬a》云:“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做帝王的要心懷仁德,推崇施行德政,以德治民,這樣才能順應(yīng)天意,保持統(tǒng)治地位的長久。治理國家應(yīng)當(dāng)繼承文王的“仁政”理念,施行“敬德保民”政策,以民心民意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fā)點,以德教化百姓,不濫用刑罰。
2.22 以身作則
召公提出帝王要以身作則,帶頭成為德的典范。帝王有德,老百姓才能模仿效法,帝王的根基自然就穩(wěn)固了?!对娊?jīng)·大雅·卷阿》記載:“豈弟君子,四方為則”,召公勸諫成王:帝王要做天下人的表率,應(yīng)有德,成為百姓的楷模。
2.23 勤政、廉政
成王時,周公、召公分陜而治。召公治理陜之西,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解決百姓困難,公正審理案件,為百姓樹立了勤政、廉政的清官形象?!俄n詩外傳》記載:“昔者,周道之盛,召伯在朝,有司請營召以居”。召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召公克己奉公,主管部門遵循周禮,要給召公建造新居,卻遭召伯拒絕,表現(xiàn)出他雖居高位,卻不奢侈、很節(jié)儉,不勞煩百姓的崇高品格。“暴處遠野,廬于樹下”,按西周規(guī)矩,外出巡察,車馬儀仗,聲勢浩大。召伯身為高官,位高權(quán)重,卻依然能省車馬儀仗之煩,在甘棠樹下搭個草棚歇息、問政,完全沒有高級官員的派頭,足見其勤政、廉政風(fēng)范。
百姓看到召公堅持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工作,于是加倍努力耕作,連年獲得大豐收,從而“民給家足”,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和提高。
3.詩文美
李文瀚撰寫的《甘棠圖記》共387字,文辭清新,考證精詳,書寫的字體雋美,實為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佳作。《詩·周南·召南譜》曰:周召者,禹貢雍州岐山之陽地名。豈召公之跡,將久而始顯,其奇耶?……召公之明德遠矣,爰繪此圖以志景仰。
4.碑石鐫刻美
瀘州市圖書館館藏拓片《召伯甘棠圖》(圖3),是“民國”著名碑石鐫刻家郭希安重刻《召伯甘棠圖》后拓印而成的。郭希安是陜西藍田人,“民國”四年,郭希安重刻《召伯甘棠圖》。他技藝精湛,以奏刀鐫石迅疾、嚴(yán)謹(jǐn)、舒張兼厚重、生動、傳神、細致乃至精巧著稱,被譽為“民國”關(guān)中刻石第一人。深受張伯英、馮恕、宋聯(lián)奎等書法家的青睞,而且贏得諸多文人學(xué)者的好評。
圖3 《召伯甘棠圖》
由眾多名人墨客的作品融合在一起的拓片《召伯甘棠圖》,圖文并茂、相得益彰,它是集繪畫、書法、考古為一體的一件藝術(shù)珍品。中外美術(shù)家、收藏家、書法家、學(xué)者曾以收藏此拓片為一大幸事,可見其彌足珍貴。
作為勤政愛民象征的召伯,人們一直懷念他,不僅寫詩,還立碑刻石、繪畫贊頌,形成了內(nèi)容豐富獨特的甘棠文化。瀘州市圖書館館藏的拓片《召伯甘棠圖》,正是其核心要義的體現(xiàn),它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明珠。受召公勤政廉政、親民愛民思想的影響,于是有了《甘棠》詩、甘棠文化、召公祠、甘棠遺愛等等,進而逐漸演化成文人志士向往和追求的為官最高境界。
1.孔子《詩論》中多次提到《甘棠》這首詩:“甘棠之愛,以召公所茇也”“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足見對召公的尊重程度和鐘情。召公的“敬德保民”仁政思想深深影響了孔子,以致他對召公推崇備至。
2.河南府尹張漢,清雍正年間,在宜陽親手補栽了十三棵甘棠樹,題寫“召伯聽政處”碑,撰寫《召伯甘棠記》,勉勵地方官員,以召伯為榜樣,做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心系百姓、親民愛民的官員。
3.召公親民、務(wù)實、清廉的作風(fēng)深深影響了當(dāng)?shù)氐墓賵鲲L(fēng)氣。后來,許多官員都以召公為榜樣。如岐山縣令李文瀚、賀良成就以召伯為其在任期內(nèi)廉潔施政的楷模,特別是李文瀚,他被岐山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召公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的故事,讓他倍受感動。在任期間,他巡行鄉(xiāng)里,關(guān)注民生、興修水利、維護治安、發(fā)糧勸捐、賑濟災(zāi)民,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深受百姓擁戴。
4.召伯“敬德保民”思想與如今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具有相當(dāng)?shù)臍v史傳承性和高度的契合點。全面從嚴(yán)管黨、治黨,營造風(fēng)清氣正從政環(huán)境。出臺八項規(guī)定,整治四風(fēng),反對特權(quán)。堅持反腐,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強化黨的作風(fēng)建設(shè),不允許損害群眾利益。要求黨員干部廉政勤政,加強自律、接受他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心里裝著人民,貫徹落實群眾路線,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這都表明,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都是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執(zhí)政為民的具體體現(xiàn),是召伯“敬德保民” 思想的傳承和高度弘揚。
風(fēng)雨滄桑,斯人已逝。拓片《召伯甘棠圖》彰顯的是人們對召伯由衷的懷念和崇敬。召伯勤政、廉政、親民、愛民的德政思想,指引著世代官民,它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傳承、弘揚這一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把黨的廉政建設(shè)、國家建設(shè)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使人民更幸福,國家更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