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
特級教師薛法根指出:“語言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學生只有在語言運用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逐步掌握這個工具,內化為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惫P者認為,要想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力,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思維,提升語用能力,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度解析。
語言的形式包裹著語言的內容,教師要帶著學生透過那層外衣,發(fā)現語言形式背后的秘密。
(一)字詞形式,歸類認知
很多字詞有著特殊的結構形式,如果能引導學生發(fā)現詞語的構成形式,歸類認知,便可以提升學生靈活運用詞語的能力。統(tǒng)編版教材中,單單疊詞就有不同的歸類。二年級,對“甜津津”“酸溜溜”等表示口味的疊詞進行了歸類;三年級,對“懶洋洋”“興沖沖”“慢騰騰”等表示人物行為的疊詞進行了歸類。這樣的歸類,是引導學生在感受詞語表達效果的基礎上,學會針對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詞語。
(二)特殊句式,重點品析
一般來說,特殊的句式,往往是那些帶有修辭手法的句子。但是,我們不能將目光僅僅停留在修辭句式中,要開闊視野,發(fā)掘更多值得品味的句式。有些句式含義雋永,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比如,《白鷺》中“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這一句,看似平淡無奇。但是仔細揣摩,可以發(fā)現,這樸實的句子背后是對白鷺高度的贊揚,將讀者的文本解讀從“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引入對白鷺“美”的品析。特殊的句式背后有著特殊的內涵,蘊藏著特殊的表達技巧。
(三)構段方式,梳理感知
文本的學習要有整體感,要有“航拍”意識,從構段方式中獲取謀篇布局的技巧。常見的構段方式有:總分形式、并列形式、因果形式、承接形式、轉折形式。構段方式在不同文體中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有時候也會組合呈現。統(tǒng)編教材在語文要素中就有意識地引導教師關注文章的結構形式。例如,三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的習作要素是“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總分”結構形式呈現的。所以,在每篇課文學習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的構段方式,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我們在解讀教材時,不能拘泥于課文本身,要引導學生適時“出走”,去生活中鏈接經驗。學生走了一段不平凡之路,語用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一)走入生活,聯(lián)結經驗
課文中有很多難以理解的詞語,如果僅僅是參考詞典,抄下標準化的解釋,那么學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只有從生活中引入活水,才能讓理解滲入心靈深處。在《坐井觀天》中,有“井沿”一詞?!把亍笔巧郑瑢W生大多可以根據上下文以及文中插圖來理解,知道“井沿”就是“井邊”。但是,如果僅僅將教學停留在這里,學生的語言思維是沒法被激活的。此時應聯(lián)結學生的經驗,適度追問:床邊,還可以叫什么?桌邊,可以怎么說?學生很快說出“床沿”“桌沿”等詞語,并能在具體情境中造句運用。學生聯(lián)系了生活,語言表達有了歸宿,言語思維便被激活了。
(二)走進人物,探尋意圖
意圖即目的。語言表達往往為情感服務,因此,我們常常把目標定位在體悟出文章情感。但是,意圖是具有內隱性的表達,潛藏著言外之意。唯有真正領會人物的語言意圖,才會發(fā)現語言表達形式的精妙?!堵槿浮芬徽n,當灰雀回來后,列寧明知故問“灰雀,你昨天去哪里了啊?”其實是對男孩的童心的呵護。閱讀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是體悟到“喜歡”“同情”這樣的情感,沒有在表達意圖上深入探究,學生就會錯過語言表達的精髓。意圖往往潛藏在表達的文字背后,是內涵的精神所在,需要我們在理解內容、品悟情感后多去追問,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三)走向自我,解構差異
很多的語言表達比一比就會發(fā)現背后的秘密。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比較語言表達的差異。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如果從欣賞的角度來看,我們通常會引導著學生被動地分析各種優(yōu)美之處,在心里驅動上,學生其實是被動的。所謂的賞析,多半是套路化的。在實際教學中,我試著引導學生對比自我語言和文本語言之間的差異,在內心建立自我語言與文本語言之間的鏈接。學生通過不斷地內在觀照、自我覺察,不僅發(fā)現了文本語言的精妙,也知道了自己的語言和文本語言的差距在哪里。這樣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生硬地品析,而是以語言表現力為抓手的深度學習,有助于語用能力的提升。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原則之一。在教學中,自覺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共生,多維互動,才能有效地提高語用能力。
(一)遷移式,以讀促寫
遷移式讀寫,是將文本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習作表達中。包括詞語的類比運用、句式的仿寫運用、篇章結構的借鑒模仿等。有些詞語讀起來“陌生”,值得遷移運用。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有這樣一句:“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边@里的“浸”就有了陌生的用法,把白色的霧氣類比成液體狀的。那么,還有哪些事物也可以這樣類比呢,學生很快想到音樂,“同學們浸在了音樂的海洋里”,還想到了香氣,“校園浸在了桂花香里”。
有些句式結構中也蘊藏著特殊的表達結構,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這樣的句式結構,生長自己的言語智慧,提升表達效果。例如,《秋天的雨》中:“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边@樣的句子結構清晰,而且組成句式的語料也比較豐富,可以類比替換。有學生這樣仿寫:“你看,它把紅色給了蘋果樹,紅紅的蘋果像一張張笑臉,笑啊笑啊,笑來了秋天的豐收。”當學生有了這樣的言語實踐成果,便生長了言語表達的自信。
(二)延伸式,以寫促讀
延伸式讀寫,就是在讀完文本過后,基于原文的讀后感想或續(xù)寫改寫。寫讀后感,可以從不同角度引發(fā)感觸,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續(xù)寫,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順著原文的思路進行延伸。如二年級《蜘蛛開店》一課中就提出了對故事的續(xù)寫要求。這需要學生對故事內容、人物特點、童話趣味有更透徹的理解,才能續(xù)寫出有創(chuàng)意的情節(jié)。改寫是在原文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作,是深層理解基礎上的創(chuàng)意言語實踐活動。可以是文體的改變,如將《所見》等敘事類的古詩改寫成文包詩;可以是人稱的轉變,如《掌聲》一課中課后習題就提出了改變人稱進行講述的要求;可以是用途的改變,如將《日月潭》改寫成導游詞;可以是結局的改變,如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結尾進行改寫,拓展思維。
(三)共生式,讀寫融通
共生式讀寫,就是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互融互通,實現文本理解與提升表達的雙重功效。在教學納蘭性德的作品《長相思》時,我引導學生根據“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來創(chuàng)編劇本。學生打開內心的鏡頭,選擇聚焦,定格畫面。在“寫”的指引下,詞的意境開闊了,學生的視角變得多元,情感得到升華。
文本中蘊藏著豐富的語用資源,需要設計有效的語言探索活動,分類解析,層層解密,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勝浦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