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娣,周彩華 ,葉家薇
1.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湖州 313000;2.杭州醫(yī)學院,浙江杭州 310053
灌腸是一項基本護理操作技術,操作時會出現排泄物從肛門插管與患者肛門之間的間隙內漏出的現象,尤其肛門括約肌松弛的患者,灌腸后排泄物容易失控而污染衣褲及床單位。臨床上通常需要更換患者衣褲和床單位,部分患者認為形象受損、舒適度降低,也給護士增加工作量。筆者設計一種能快速固定肛管,且可防止排泄物外漏的新型肛門罩連通裝置(專利號:ZL 2017 2 0922514.1),經臨床使用,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肛門罩、氣囊圈和肛管為軟性聚氯乙烯塑料;緊固繩材料為棉紗線;自發(fā)熱材料:醫(yī)用非織造敷布、醫(yī)用膠布、原鐵粉、木粉、活性炭、食鹽和水。
該裝置設計為肛門罩、肛管(包括連接頭)和加熱裝置三部分。肛門罩為圓錐型,呈漏斗狀,與患者皮膚接觸的為上端,上端大、下端小,上端開口,圓錐型肛門罩的扇形面上設縱向筋條以防塌陷;上端兩側連接兩根緊固繩;上端設有一圈氣囊圈,氣囊圈一側連接有充放氣管,末端連接充放氣的注射器,注射器上方的充放氣管上有一個硬性塑料夾閉裝置;氣囊圈底部設有內含扎緊繩的一圈扎緊圈,扎緊繩末端預留一段便于灌腸后可打結扎緊,防止灌腸液體及排泄物流出。肛管貫穿于肛門罩,肛管的進液端設有連接頭與灌腸袋相連,肛管出液端設有3個出液孔。加熱裝置包裹在肛管的中下部周圍。該連通裝置設有4個規(guī)格,分別為12 F、14 F、16 F、18 F,相應肛管外徑分別為0.40 cm、0.47 cm、0.53 cm、0.60 cm,肛管長度分別為32 cm、34 cm、35 cm、36 cm,肛門罩氣囊圈直徑分別為10 cm、14 cm、16 cm、18 cm、肛門罩筋條分別為8 cm、12 cm、14 cm、16 cm。灌腸用新型肛門罩連通裝置的設計圖見圖1,實物圖見圖2。
1.肛門罩;2.筋條;3.緊固繩;4.氣囊圈;5.扎緊圈;6.扎緊繩;7.肛管;8.加熱裝置;9.充放氣管;10.注射器;11.連接頭。
圖2 灌腸用新型肛門罩連通裝置實物圖
進行灌腸時,準備灌腸液、灌腸袋,連接灌腸用新型肛門罩連通裝置,用石蠟油潤滑肛管的前端,緩緩插入需灌腸患者的肛門,插管時動作輕柔,如遇阻力,囑患者張口呼吸, 輕輕退出少許, 轉動方向后再插入,切勿用力插入,防止動作粗暴,損傷腸道黏膜[1]。肛管插入深度15~20 cm[2],然后把肛門罩罩于患者肛門處,用注射器將氣囊圈充氣至氣囊圈飽滿,夾閉上方開關,兩側緊固繩經髂前上棘固定于患者下腹部前方,防止排泄物外漏。待灌腸結束后,氣囊圈放氣,松開兩側緊固繩,用扎緊繩將扎緊圈扎緊,去除該肛門罩連接裝置,清潔患者皮膚,安置好患者。排泄物、肛門罩連通裝置按照醫(yī)療廢物處置。
2020年9月,選取60例需要灌腸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灌腸法,觀察組采用新型肛門罩連通裝置進行灌腸。結果顯示,對照組灌腸后床單位及衣褲污染17例(56.66%),觀察組灌腸后床單位及衣褲污染4例(13.3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2.381,P=0.001)。
使用灌腸用新型肛門罩連通裝置,通過將肛門罩氣囊圈充氣后緊貼患者肛周皮膚,患者灌腸過程中不受控制而漏出的排泄物,及時存貯在該裝置中,避免在灌腸過程中污染床單位和衣褲,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增加患者依從性,同時也節(jié)省護理工作時間,提高護士工作效率[3]。其中污染床單位和衣褲的4例是因為灌腸時肛門罩連通裝置緊固繩在患者下腹部前固定太松,導致患者排泄物從肛門罩邊緣流出,后期使用得當未再出現污染床單位和患者衣褲的情況。
肛管材料為軟性聚氯乙烯塑料,管道較細,且較普通肛管柔軟,插管過程對患者刺激小;加熱裝置加溫后的灌腸液接近人體體溫,增加患者的舒適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肛管較長,插入深度為15~20 cm,對直腸的刺激小,灌腸液可以到達結腸內,使患者不會馬上產生便意,使保留灌腸的藥液充分吸收;肛管出液端設有3個小孔,使灌腸液在腸內的分布更均勻,以便充分軟化存在于患者結腸內的糞便,提升灌腸效果[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