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身份·絕望·復(fù)仇

      2021-08-03 23:51:36緱悅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復(fù)仇孤獨身份

      摘 要: 作為覺醒的知識分子魏連殳,在現(xiàn)實中自身的身份遭到認同危機和模糊化的同時,精神、心理、身體也從渺茫的希望中走向了慘痛絕望,進而向著自身和社會展開了雙重的復(fù)仇。魏連殳的孤獨和悲劇并不是個人的,而是“五四”知識分子群體性的寫照,更是魯迅的自我隱喻。

      關(guān)鍵詞:《孤獨者》;身份;絕望;復(fù)仇;孤獨

      《孤獨者》“精心地述說了一個過去的激進者‘墮落的過程,提供了一個獨異人轉(zhuǎn)變成厭世者的豐滿側(cè)像”a。魏連殳作為鐵屋中清醒的孤獨者,在社會中難以找到自我的身份和話語,以至于他受到自我內(nèi)心的折磨,產(chǎn)生了一種絕望的復(fù)仇意識。魏連殳的悲劇不僅僅是社會造成的,也是他親手給自己造的“獨頭繭”造成的,在他悲壯且無力的復(fù)仇行動中,體現(xiàn)了“五四”知識分子對于獨立的精神人格的追求。

      一、身份認同危機

      作為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魏連殳在精神人格和知識分子的道路上陷入了泥潭。魏連殳在S城人們的眼中是一個古怪的人:一方面遵循著自己的心理道德標準和思想意識;另一方面卻在試圖打破這樣的一種固定思維。這種精神異化恰恰說明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覺醒的知識分子在面對沉睡的社會和人們時,內(nèi)心的“怒其不幸,哀其不爭”,更可悲的是自己的無能為力和順勢而從。

      在魏連殳的身上,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機,而這種危機首先體現(xiàn)在身份的認同和界定上。在S城祖母的葬禮上,家族人要設(shè)法讓接受了“吃洋教”和“新黨”的魏連殳跪倒在祖母的儀式上,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下,這是新舊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以至于讓村人們“便欣欣然聚滿了一堂”b,而村人們眼中“異類”的魏連殳卻沒有提出反抗,甚至全部都答應(yīng)了,這就使人們失去“看”事的新鮮感和對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一種神秘感和向往感,讓人們覺得原來接受了新文化的知識分子終究還是那么一回事,還是要按照傳統(tǒng)的祖宗家法來辦事。村民們便有了心理上和身份上的優(yōu)越感。這樣,魏連殳自身的知識分子身份在人們的意識中被淡化和模糊了,隨著祖母的去世,其在家庭中的身份也失去了,徹底變成了一個孤獨者,但此時的他仍然在尋求知識分子內(nèi)外的雙重統(tǒng)一和認可?!拔摇焙臀哼B殳一樣都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一起討論傳統(tǒng)的“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與其說是在討論孩子的天性,倒不如說是對自我的心理的一種深度的剖析,因為人的天性這個問題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就看要站在怎樣的角度和立場去認知。魏連殳認為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的,把原因歸結(jié)于環(huán)境,“我以為中國的可以希望,只在這一點”c,這也恰恰是魯迅發(fā)出“救救孩子”呼聲的響應(yīng)和延續(xù)。將孩子和中國的前途、希望聯(lián)系起來,“其實是關(guān)于現(xiàn)代知識分子自身社會價值和社會前途的一番心照不宣的隱喻性的爭辯”d。在這里,魏連殳和“我”作為知識分子仍然把其使命和道德面向了社會和民族的發(fā)展,把孩子作為民族未來的希望,而前提條件是有一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大人們來培養(yǎng),那么這樣的環(huán)境和人在哪里,會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若像現(xiàn)在的“我”(知識分子)和這樣“非現(xiàn)代化”的社會里,那么孩子將來還會不會像“我”和魏連殳一樣,默默忍受著痛苦和精神的分裂呢?

      知識分子在身份認同上出現(xiàn)裂縫時,其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話語也就遭到了破壞和擠壓?!霸捳Z不僅僅是語言。一種話語就是一種調(diào)控權(quán)利之流的規(guī)則系統(tǒng)”e。所以,在面對小報的反對語言攻擊時,魏連殳失去了工作、“我”也不敢發(fā)聲、鄰居的孩子疏遠他了,知識分子覺醒之后仍然困在鐵屋之中,甚至連吶喊一聲都不再發(fā)出,這樣的現(xiàn)實境遇讓他們感到絕望。當魏連殳“失業(yè)”以后,提到了鈔寫,“我很詫異,還不料他竟肯這樣的遷就,一時說不出話來”f,知識分子在失去身份和話語之后,竟然卑微到連生存下來都是一個問題。“我還得活幾天”這樣一個信念在支撐著他,成了杜師長的顧問之后,魏連殳覺得自己真正的失敗了,他心理越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失敗,那么他就越遠離了最初的知識分子的身份,最終走向了頹敗的邊緣和人生的井底。

      在小說中,“我”作為敘事者,一方面在參與魏連殳故事的講述;另一方面也在講述自我的故事,當兩者身份重合的時候,“我”實際上也存在著身份的模糊。在S城,“我”也像村人一樣作為好奇的“看客”來到了葬禮的現(xiàn)場,結(jié)識魏連殳“以送殮始,以送殮終”,“我”和魏連殳的幾次交談中,“我”也和他面臨著相同的境遇,隨著魏連殳的孤獨失敗,“我”的故事還未結(jié)束,“我的心地就輕松起來,坦然地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g, “我”和魏連殳一樣是一個孤獨者,像狼一樣在孤獨的曠野上發(fā)出了嗥叫,但“我”卻在灰色的云層里沖出,體現(xiàn)出一種向宿命抗爭的狀態(tài)?!棒斞冈趶娏业乇磉_孤獨者的絕境、自我毀滅之必然和死之陰影、死之虛無的包圍的同時,又表達著一種對另外的、超出其經(jīng)驗范圍的,未曾發(fā)現(xiàn)、未曾證實的可能性的期待”h。

      二、希望之后絕望

      當知識分子的身份遭遇認同危機時,魏連殳在和“我”的討論中把希望轉(zhuǎn)向了孩子,認為這是中國的希望。他心里認為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對房東家的孩子關(guān)愛有加,這或許是魏連殳的情感轉(zhuǎn)移,因為這些孩子也和自己一樣,沒有母親,只有一個祖母,可是最后連他對孩子的這點自信也被“天真”的孩子所奪去。魏連殳的沉默代表了敘述者“我”的觀點,即“這是環(huán)境教壞的。……兒子正如老子一般”i。這前后兩種不同的聲音體現(xiàn)了魏連殳內(nèi)心的激變,一方面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另一方面卻在質(zhì)疑這種希望的可能性,看到了希望的破滅,這也是魯迅在面對人生時候的一個兩難選擇。在《野草》集中如《影的告別》《過客》《墓碣文》《希望》等篇章中,魯迅表達著自己向內(nèi)心的探尋和詰問。而魏連殳把這一希望打破,他看到了希望的虛無縹緲和不可接近。

      其實,在“我”與魏連殳的交談中,已經(jīng)看到了魏連殳的孤獨身影和反抗的無力。他看到了祖母終年做針線,沒有受到在一個家庭中“人”的正常對待,而這樣的狀態(tài)讓魏連殳看到“發(fā)煩”,這樣的人生是自己“親手造成了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 0。當“我”認為魏連殳的孤獨悲涼是他親手造的“獨頭繭”將自己束縛起來時,魏連殳反問“我”那織成繭的絲的來源,這樣就將孤獨溯源到了傳統(tǒng)的家族影響之下,正如他認為:“我雖然沒有分得她的血液,卻也許會繼承她的命運?!?! 1結(jié)果一語成讖,他的命運甚至比祖母的更壞,至少在受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人來看,祖母在他們心中還是有著一定的位置的,而魏連殳卻是一個游離于傳統(tǒng)精神文化之外的漂泊者。

      當魏連殳面對小報攻擊和生活的發(fā)難,他要“我”為他尋找一個事做,進而說鈔寫也可以,這讓“我”感到了詫異,作為知識分子的魏連殳竟然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更進一步說,他連做一個與社會相妥協(xié)的普通人生活條件也找不到了。魏連殳對生活和未來失去了信心,正如給“我”信件里所說的:“我失敗了,先前,我自以為是失敗者,現(xiàn)在知道那并不,現(xiàn)在才真是失敗者了?!保?2先前的失敗是外在物質(zhì)的,他自己心里仍然“愿意多活幾天”,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委曲求全地活下去??墒乾F(xiàn)在這種讓他活下去的理想和力量消失了,他做了杜師長的顧問,錢財、名聲、饋贈、頌揚、磕頭打拱這些又重新回來了。作為“五四”知識分子,他本應(yīng)是對這些東西進行批判和拋棄的,然而這些東西卻有著強大的“磁場”,在生活中有著強大的生存能力。正如《傷逝》中子君和涓生的愛情遭遇現(xiàn)實生活的錘煉時,就會頃刻土崩瓦解;《在酒樓上》呂緯甫像蒼蠅一樣飛出去,遇到現(xiàn)實的圍墻又飛回了原點;魏連殳想要有自由思想和美好的生活也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遭到了致命一擊。魯迅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3魏連殳作為鐵屋中的覺醒者,現(xiàn)實社會并沒有為醒來的人指明道路,而他自己又缺乏向前開拓出一條新路的勇氣和決心,所以這樣的覺醒者是很痛苦的,希望變成絕望的泡影在心理上會形成強大的反差,魏連殳向現(xiàn)實社會低頭和妥協(xié)?!拔乙呀?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的,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 4?,F(xiàn)在的失敗是在精神上的失敗和萎縮,以及向那些所憎惡的“敵人”的歸順和文化的皈依。其實,魏連殳是以一個“勝利”的自己對失敗的自己的指責(zé)和懺悔,也是對于絕望的反抗,只是這種悲愴凄涼的絕望已經(jīng)注定了魏連殳反抗的失敗。

      正如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5魏連殳的希望隨著絕望的增加而隱退,但絕望是一種虛妄,那么絕望和希望就是對等的,魏連殳希望已然破滅,但是要反對這種破滅的狀態(tài)——即絕望,“失敗了的他仿佛成了他以外的另一個人, 一個屬于誘殺他的那些敵人‘陣營中的人, 而這個人的生命卻恰好在魏連殳自己的掌握之中, 于是他得到了一次致敵于死地的勝利的機會”! 6。這是魏連殳在絕望后利用自己展開的一次復(fù)仇,它不僅是向“躬行先前所憎惡”的復(fù)仇,更是對自我的復(fù)仇。

      三、自我毀滅式的復(fù)仇

      在魯迅的寫作中,“復(fù)仇”的主題緊緊縈繞著他,《野草》中就有兩篇以“復(fù)仇”來命名的文章,《死火》《鑄劍》等也充滿著復(fù)仇意識?!豆陋氄摺分械奈哼B殳也是一個復(fù)仇者,那么魏連殳為什么想要復(fù)仇呢?這就是他在面對現(xiàn)實社會時,自我知識分子的身份遭遇了認同危機,現(xiàn)實的情況和生活的窘境讓他“愿意多活幾天”的信念倒下了,對生活渺茫的希望變成了慘痛的絕望。所以,在夢醒之后,覺醒的他想到了復(fù)仇,魏連殳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宣告著他的復(fù)仇方式和對象。

      魏連殳對生活絕望之后,拋棄自己所堅守的,走向自己所憎惡的,這是在向自我和社會的雙重復(fù)仇。作為“五四”知識分子,其思想和精神應(yīng)該具有現(xiàn)代性,拋棄那些成規(guī)和腐朽的滿口的“仁義道德”,走出“沒一處沒有驅(qū)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 7的地方,然后走向新生。但是,這條路的前方很迷茫,魏連殳也沒有“過客”的執(zhí)著精神,在遭遇絕望之后,他選擇了妥協(xié)和投降,做了杜師長的顧問。他昔日冷清的客廳重新迎來了輝煌,在阿諛奉承中贏得內(nèi)心虛榮的滿足,在嬉笑怒罵中獲得房東的贊美和孩子的喜愛,原來他所追求的一切竟然在自己身份轉(zhuǎn)變和經(jīng)濟能力提高之后如此輕易獲得,這一瞬間讓他感覺到了復(fù)仇的快感、感覺到了人生的荒誕。但是,這樣越是清醒,更能證明其陷得越深,正如他給“我”的信中所言:“但我想,我們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那么,請你忘記我罷?!?! 8魏連殳和“我”同樣是知識分子,但卻說不是一路人,說明在心底里他已經(jīng)徹底地失去了知識分子的共同信仰和身份,原先所標榜和遵從的都已逝去,在杜師長那里獲得生存權(quán)益的同時,失去了人格精神尊嚴和自由?!八膹?fù)仇愈成功,愈證明他作為一個新黨、異類的存在毫無意義。肉體扮演的角色愈受歡迎,世人的本相愈顯露,也愈反證著他靈魂的毫無生存必要”! 9。最終,魏連殳以悲壯赴死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終結(jié)。

      在魏連殳送殮儀式上,“我”看到了魏連殳復(fù)仇的“勝利”。“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地躺著,合了眼,閉了嘴,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這可笑的死尸”@ 0。他把自己也作為一個“敵人”,死尸是復(fù)仇時期魏連殳的精神困頓和人格歸順的一種象征,他的死使在另一個環(huán)境中“新生”的魏連殳看到了生前所無能為力改變和“躬行先前所憎惡”的自己無奈和丑陋的一面,死即是對過去的“影的告別”和解脫。

      “魯迅從感情上無疑是傾心于復(fù)仇的:在他看來,復(fù)仇者盡管失敗,但其生命的自我犧牲要比茍活者的偷生有價值得多 ”@ 1。魏連殳的復(fù)仇雖然以自我的死亡而失敗,但這種反抗的精神魯迅在文末是否已經(jīng)表示了肯定?“我”的耳朵中掙扎著出現(xiàn)了長嗥,“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悲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2。這樣的“像狼的嗥叫”曾經(jīng)魏連殳也發(fā)出過,但他終歸走向了死亡,“我”能否再次擎起反抗的大旗,發(fā)出幾聲吶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勇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 3。很顯然,魯迅對于將來的反抗充滿了希望,雖然未來的生活可能不會樂觀,但是絕不會妥協(xié),這也是魯迅作為“戰(zhàn)士”的本質(zhì)精神所在。

      四、結(jié)語

      作為“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魏連殳的一生是短暫且悲慘的。在自身的身份遭到認同危機和模糊化的同時,精神、心理、身體也從渺茫的希望中走向了絕望,但他不甘心自己就這樣逝去,所以選擇以獨特的方式向“自我”和現(xiàn)實復(fù)仇,即先將自己變成“毒”,然后才能殺死那些可憎可恨的,這樣悲壯且無力的復(fù)仇的結(jié)果就是自己死亡的必然性。因為心底的文化和道德給自己設(shè)置了界限,沖破即是死亡。

      “《孤獨者》的深刻之處,在于魯迅借魏連殳這一人物,來訴說自己的精神苦悶與孤獨”@ 4。魯迅把自己的現(xiàn)實遭際和情感投入到了魏連殳的身上,魯迅想在黑暗的現(xiàn)實里反抗絕望,擁有一種復(fù)仇的意識,想把現(xiàn)實的人生困境揭示出來,“引起療救的注意”,而作品中的“我”可能就是魯迅所期盼的那個吶喊之后還能繼續(xù)走向充滿希望、自由道路的具有獨立精神文化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

      a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尹慧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頁。

      bcfgijkln! 8 t@ 2魯迅:《魯迅選集》(卷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頁,第187頁,第194頁,第201頁,第188頁,第193頁,第193頁,第195頁,第195頁,第196頁,第200頁,第200頁。

      dp李林榮:《〈孤獨者〉與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自我認同》,《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期,第21頁,第33頁。

      es〔美〕艾莉森·利·布朗:《??隆?,聶保平譯,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4頁。

      h! 9薛毅、錢理群:《〈孤獨者〉細讀》,《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7期,第29頁,第24頁。

      fm魯迅:《墳·娜拉走后怎樣》,《魯迅選集》(卷二),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頁。

      o魯迅:《野草·希望》,《魯迅選集》(卷二),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頁。

      q 魯迅:《野草·過客》,《魯迅選集》(卷二),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頁。

      @ 1錢理群:《試論魯迅小說中的“復(fù)仇”主題——從〈孤獨者〉到〈鑄劍〉》,《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0期,第35頁。

      @ 3魯迅:《吶喊·自序》,《魯迅選集》(卷一),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6頁。

      x梁建先:《魏連殳為什么“孤獨”?——關(guān)于〈孤獨者〉的幾個問題》,《魯迅研究月刊》2019年第4期,第24頁。

      作 者: 緱悅,天水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與文化傳播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研究。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復(fù)仇孤獨身份
      跟蹤導(dǎo)練(三)(5)
      圈套里的個性化講述
      從《山河故人》看賈樟柯的變化與堅守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歐歌賽烏克蘭“復(fù)仇”俄羅斯
      互換身份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李娜無緣“復(fù)仇”小克
      有點“孤獨”是中國崛起的正常境遇
      南宁市| 镇康县| 屏东市| 东台市| 安徽省| 晋城| 吉水县| 喀喇| 买车| 响水县| 瓦房店市| 都匀市| 呼和浩特市| 即墨市| 建水县| 巨鹿县| 莱州市| 凌云县| 永昌县| 肃宁县| 玉山县| 洛南县| 昔阳县| 哈尔滨市| 保康县| 綦江县| 涞水县| 正蓝旗| 日喀则市| 辛集市| 车险| 恭城| 广水市| 耒阳市| 孟津县| 芜湖县| 西乌珠穆沁旗| 达州市| 沙洋县| 佳木斯市|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