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姝源
記憶中的端午節(jié)常常是飄著雨絲的。似乎也只有細雨的溫柔素雅才配得上清晨包粽子時的歡聲笑語,似乎也只有細雨的多情夢幻才配得上晨曦中插艾枝、懸艾虎的祝福。
外婆過世之前對家鄉(xiāng)山東的端午風俗頗為重視,總是在節(jié)日的前幾天就忙碌起來。她先是采來新鮮的艾草,把其中的一部分直接插在大門的門檐上,另一部分編成“艾虎”,做成掛件給全家人佩戴,說是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隨后拿出年前沒用完的“五毒”剪紙做成門符貼到門上。據(jù)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每逢節(jié)日前的幾天,家中總是人來人往的,往日潮濕的陰氣全被驅走了,到處彌漫著一股艾草的清香,味道不重,卻泌人心脾。
當然最溫馨的還是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圍成一圈包粽子。大人們通常會在前一天晚上把黃米和葦葉統(tǒng)統(tǒng)用涼水泡起來,第二天早上大老遠就能聞見淡淡的米香。不同于平常的糯米,黃米的氣味更加樸實無華,更具有鄉(xiāng)村氣息。相比黃米的樸實,葦葉的氣味則更偏向自然。聞到葦葉的味道時,總不禁想起夏天荷花池里爭奇斗艷的芙蓉,香氣淡雅卻不做作。我們小孩子在端午的時候也只是幫幫小忙,閑來無事就一個個爬到半身高的石凳上看著大人忙活。他們有的把葦葉卷成冰淇淋筒狀,有的抓起一把黃米就塞進卷好的葦葉里,有的把紅棗放進塞好米的半成品里,有的用五彩線把粽子一圈圈地纏起來。不一會兒包好的粽子就堆成了小山。
隨后,就是我們最期待的時刻了,那就是煮粽子。把粽子放到煮開水的鍋里是一般人家的普通做法,我家的粽子是要把粽子煮到加了雄黃酒的水里去的。人們都說雄黃酒有辟邪的作用,不知是真是假。但這雄黃酒不同于俗物,雖是酒卻香而不醉,氣味濃而不烈,屬實為好酒。不過到底是酒,我們小孩子是沾不得的,所以我們的粽子是單獨用開水煮成,也不知道大人的粽子是什么味道。
十二歲那年,我第一次見到了大人們自己的粽子。我雖然沒有吃到,但那股撲面而來的香味真是讓人終生難忘:黃米的清香中雜帶著一點葦葉的葉香,還包含了一股濃烈的酒香,那入口的味道應是軟糯樸實吧。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次聞到這獨一無二的香氣呢?我沉醉了,恍惚間,眼前的一切幻化成碎影,又拼湊出一幅古時的畫面……
波濤滾滾,自天上來,見一老者立于巨石之上,下有楚江浩浩蕩蕩向東奔流。耳畔響起一個低沉的聲音,幽幽地吟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話音剛落,老者閉目后仰,跳江自殺……“轟!”老者濺起的水花化作無數(shù)光影,眼前白茫茫一片。忽然回到了現(xiàn)實。
我和母親一直延續(xù)著端午的習俗,每逢那天,我都會想起外婆,感謝她,為我,為我們,為中華,用盡一生的努力傳承著那份獨一無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