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藩 唐曉波 張成 羅凡 葉玉龍
摘? 要:為篩選白牡丹茶的光照萎凋最佳光質,采用LED 精量調(diào)制光源,研究無光(對照)、藍光、白光、紅光、黃光對白牡丹茶的主要生化成分、香氣成分及感官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紅光萎凋組與無光萎凋組相比,不僅同時顯著提高了白牡丹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P<0.05),且顯著降低了咖啡堿含量(P<0.05);其他光質萎凋組與無光萎凋組相比,僅藍光萎凋組顯著提高了白牡丹茶的氨基酸含量(P<0.05),白光萎凋組顯著提高了白牡丹茶的可溶性糖含量(P<0.05),但藍、白、黃光萎凋組顯著降低了白牡丹茶的茶多酚和酯型兒茶素的含量(P<0.05),其中藍光萎凋組降低最多。與無光萎凋組相比,黃光、紅光和藍光萎凋組分別增加了10、4和1種香氣物質數(shù)量,且提高了良好香氣物質含量的比例,其中黃光萎凋組的醛類、烷烴類、烯烴類、苯和萘類比例最高,紅光萎凋組的酮類和雜氧化合物最高,藍光萎凋組變化不大;雖然白光萎凋組的香氣物質數(shù)量并未增加,但其成分比例變化最大,醇類和酯類比例增加最多,其他類型香氣比例均降低。感官審評結果表明,紅光萎凋組白牡丹茶的滋味得分最高,黃光萎凋組的白牡丹茶香氣得分最高;綜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紅光>黃光>白光>藍光>無光。綜合分析認為,要獲得最佳滋味可選擇紅光萎凋,得到最佳香氣可選擇黃光萎凋。
關鍵詞:光照萎凋;白茶;生化成分;香氣成分;感官品質
中圖分類號:TS272.5????? 文獻標識碼:A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Quality on White Peony Teas During Withering Process
HUANG Fan1, TANG Xiaobo1, ZHANG Cheng2 , LUO Fan1*, YE Yulong1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11, China; 2. Nanchuan District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 Chongqing 408400, China
Abstract: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light waves for withering process in white peony teas, five light quality treatments (dark, blue, white, yellow, re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n the biochemical components, aroma components and sensory quality with LED light source. Compared with the dark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of red light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amino acids and soluble sugars (P<0.05), but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ntent of caffeine (P<0.05). Only treatment of blue ligh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amino acids (P<0.05), while white ligh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luble sugar content (P<0.05). And while treatments of blue, white and yellow ligh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ntent of tea polyphenols and ester catechins (P<0.05), among which blue light showed the greatest decrease. Then,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assay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detection (GC-MS). Compared with he dark treatment, treatments of yellow, red and blue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aroma components by 10, 4 and 1 respectively, and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aroma component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flavor of white tea. Among them, the treatment of yellow light had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aldehydes, alkanes, olefins and benzene an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naphthalene, meanwhile the treatment of blue light did not change much.The proportion of naphthalene was the highest, the red ketones and heterooxy compounds were the highest, and the blue light did not change much. Although the number of fragrance components of white light did not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its components changed the most, the proportion of alcohols and esters increased the most, and the proportion of other types of fragrance reduced. The sensory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of red light had the highest taste score, while the treatment of yellow light had the highest aroma score. The overall score was listed from high to low: red light > yellow light > white light > blue light > no ligh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taste of tea was best improved by red light withering, and the tea aroma was best improved by yellow light withering.
Keywords: light withering; white peony teas; biochemical components; aroma components; sensory qualit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06.032
白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近年來其保健功能逐漸被揭示[1],推動了白茶的消費市場和生產(chǎn)區(qū)域的擴張,全國白茶產(chǎn)量和銷量顯著提高[2]。萎凋是白茶加工的首道工序,對形成白茶“香氣清鮮、滋味鮮醇”的品質特征有重要作用。在長達數(shù)十小時的萎凋過程中,“光、溫、濕、風”等環(huán)境因素直接影響鮮葉的萎凋效果和效率[3]。光作為一種能源物質和信號分子,為促進鮮葉的物理反應、生物代謝和化學變化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能量需求[4]。
隨著精準農(nóng)業(yè)和智慧農(nóng)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已在設施農(nóng)業(yè)中廣泛應用的人工光照技術[5-6],近年來也逐漸應用到茶葉加工中。在工夫紅茶、廣東單樅、鐵觀音等茶類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光照萎凋能提高毛茶的香氣總含量[7],增加香氣種類[8],增加橙花叔醇、吲哚、-紫羅酮和紫羅蘭酮等香氣的含量[9],促使茶葉感官品質的香氣特征較無光萎凋有較大改善。茶葉的主要生化成分也受光照萎凋的影響,光照不僅可以顯著提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10],同時能降低茶多酚和咖啡堿的含量,有利于減低茶湯的苦澀味[11]。不同光質[12]、光強[13]及光照周期[14]等光照因子對不同茶類的作用不同,針對品質需求差異[15],優(yōu)化光照參數(shù)[16],研發(fā)萎凋設備[17-18],成為當前茶葉精準加工研究的熱點。雖然白茶的萎凋工序是所有茶類加工中耗時最長的,但不同光質萎凋對白茶品質的影響,目前研究較少。
按照其采摘嫩度和茶樹品種,白茶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茶、壽眉、貢眉等4個花色,其中白牡丹產(chǎn)量最高[2]。因此,本文采用藍光、白光、黃光和紅光等4種光質分別萎凋白牡丹茶,對比無光萎凋,研究不同光質對白牡丹茶的感官品質、主要生化成分以及香氣組分的影響,以期為白茶全天候工廠化、標準化補光萎凋生產(chǎn)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一芽一葉福鼎大白茶鮮葉,于2019年4月23日上午采自四川邛崍平樂鎮(zhèn)文君茶業(yè)有限公司基地,無雨水葉,共60 kg。
1.1.2? 儀器與設備? 制茶設備:LED光源材料(燈管式光源),廣州誠匯裝備有限公司;希瑪AS803手持照度計,東莞萬創(chuàng)電子制品有限公司;6CHX-70茶葉提香機,安溪佳友機械。
UV-3600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Shimadzu公司;GUINTIX224-1C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S-433D氨基酸分析儀,德國Sykam公司;A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Agilent 6890N-5975B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SPME手動進樣器、50/30 μm PDMS/DVB/CAR萃取纖維(Supelco),美國安捷倫公司;磁力加熱攪拌器,德國IKA公司。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利用 LED 光源設置不同波長的單色光質,進行不同光質萎凋的單因素試驗。試驗分5個處理:無光(對照)、紅光(630 nm)、黃光(570 nm)、藍光(430 nm)、白光(380~ 710 nm)。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每個重復由4個面積為1 m2萎凋盤組成,萎凋盤上葉層厚度為(2±0.1)cm。光源位于萎凋葉層上方20 cm處,用照度計測定萎凋盤中不同位置的葉片表面光強,光照強度在(1000±50)lx。萎凋間的墻壁上方安有小型換氣扇,通風條件良好,用空調(diào)設備控制環(huán)境條件為溫度(28±2)℃和相對濕度(60±5)%。萎凋間無窗戶,光源關閉,即為黑暗狀態(tài)。
萎凋24 h,關閉光源,將各處理中的白牡丹萎凋葉進行并篩(2個單位面積的萎凋葉合并為1個單位面積,攤勻)。各處理置于無光條件下,其他環(huán)境條件不變,再萎凋12 h后進入烘干工序, 用茶葉提香機(安溪佳友機械)75 ℃的溫度將萎凋葉烘至足干(含水率<5%),即得到白牡丹茶。
1.2.2? 生化成分分析方法? 水浸出物含量測定參照 GB/T 8305—2013《茶 水浸出物測定》恒溫干燥法;茶多酚含量測定參照GB/T 8313—2008《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福林酚法;氨基酸含量測定參照GB/T 8314—2013《茶 游離氨基酸總量的測定》茚三酮比色法;可溶性糖的測定采用蒽酮-硫酸法[19];兒茶素、沒食子酸及咖啡堿含量的測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流動相為0.2%乙酸和乙腈,色譜檢測條件為檢測波長為278 nm、流速1 mL/min、柱溫25 ℃、進樣量10 μL,流動相梯度洗脫[20]。
1.2.3? 香氣組分測定? HS-SPME前處理方法和GC-MS檢測條件參考文獻[21]。
定性與定量:各組分分別用NIST08標準譜庫進行檢索匹配,碎片比對,并結合相關文獻報道、各成分的相對保留時間等進行定性。定量按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各組分的相對含量。
1.2.4? 感官審評? 根據(jù)GB/T 23776—2018《茶葉感官審評方法》中名優(yōu)白茶審評法,由3名專業(yè)人員對樣品進行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5項因子的密碼審評,各因子按滿分100分進行打分。采用評語和評分結合加權評分法計分,總分=外形分數(shù)×25%+湯色分數(shù)×10%+香氣分數(shù)× 25%+滋味分數(shù)×35%+葉底分數(shù)×10%。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 Excel 2017 軟件及SPSS 19. 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LSD法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光質萎凋對白牡丹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
不同光質萎凋對白牡丹茶的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見表1。藍、白、黃光3種光質萎凋組的白牡丹茶的茶多酚含量均顯著低于無光萎凋組,紅光萎凋對茶多酚降低不明顯。本研究中兒茶素含量的變化與茶多酚呈現(xiàn)相同的特點,紅光和無光萎凋組的白牡丹茶的兒茶素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但藍、白、黃光3種光質萎凋組的白牡丹茶的兒茶素含量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紅光和藍光組的氨基酸總量顯著高于無光組和黃光組,黃光、白光與無光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紅光組的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無光和其他光質組,其他光質組與無光組不存在顯著差異,且黃光組顯著低于藍光和白光組。紅光組咖啡堿含量顯著低于無光組,其他3種光質與無光萎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白光和紅光組的白牡丹茶水浸出物含量與無光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藍光和黃光萎凋組的白牡丹茶水浸出物含量顯著低于無光組。
不同光質萎凋處理下,白牡丹茶兒茶素組分含量的差異見表2。藍光萎凋組白牡丹茶的EGC、EGCG、ECG及酯型兒茶素含量顯著低于無光組,GCG、CG含量高于無光組。白光萎凋組白牡丹茶的EGC、EGCG、ECG、非酯型兒茶素和酯型兒茶素含量均顯著低于無光組。黃光萎凋組白牡丹茶的EGC、EGCG、ECG、酯型兒茶素及非酯型兒茶素含量顯著低于無光組,GCG、CG含量顯著高于無光組。紅光萎凋組白牡丹的GC、EC及非酯型兒茶素含量顯著低于無光組,而EGC、EGCG、GCG、CG、酯型兒茶素含量顯著高于無光組。而藍、白、黃光3種光質萎凋組的白牡丹茶之間,在EGC、C、EC、EGCG、ECG、非酯型兒茶素和酯型兒茶素等多個指標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2? 不同光質萎凋對白牡丹茶香氣組分的影響
通過GC-MS方法共鑒定出155種香氣物質,其中各處理中白牡丹茶共有的香氣物質為125種,由醛類、醇類、酮類、酸類、酯類、醚類、烷烴類、烯烴類、苯和萘類、雜氧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等11類組成,香氣組成類型豐富。由圖1可知,4種光質萎凋處理的白牡丹茶香氣物質數(shù)量均不低于無光組(134種),且黃光、紅光和藍光處理的香氣物質數(shù)量,分別比無光處理增加了10、4和1種,白光處理沒有增加。各處理中香氣成分數(shù)量最多的均是醇類物質,其次是烷烴、烯烴和酯類物質。除了香氣成分數(shù)量,不同光質萎凋對白牡丹茶香氣組分構成比例也有影響。由圖2可知,比較不同香氣種類的相對含量,不同光質處理下的醇類相對含量均高于其他香氣種類,占到所測樣品香氣總量的44.415%~56.640%,其中白光組的醇類比例高于其他光質組。除了醇類,酯類和醛類的相對含量也比較高。不同光質處理間比較,黃光處理的醛類、烷烴類、苯和萘類等,這3類香氣物質的相對含量均高于其他處理和無光。
表3列出了部分香氣化合物,由于烴烷類化合物一般無色無味,不對茶葉香型產(chǎn)生影響,所以暫未列出。在特征醇類物質的相對含量上,與無光組相比,光照萎凋處理均可提高苯甲醇、苯乙醇、橙花醇這3種具有“花果香”特征的香氣物質的相對含量,而4種光質之間比較,藍光組的3種物質含量均為最低,黃光組的苯甲醇含量最高,白光組的苯乙醇和橙花醇含量最高。香葉醇具有玫瑰香,白光組遠高于無光組,而藍、黃和紅光組低于無光組。雪松醇和韋德醇是倍半萜烯醇,有木質香氣。雪松醇的含量為黃光組最高,而韋德醇僅在黃光組檢出。較無光組,4種光質組的法呢醇含量均降低,其中黃光組最高,白光組最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是白茶重要的特征香氣之一[22],相比無光組,藍光和白光組提高了芳樟醇相對含量,紅光和黃光組則反之;4種光質萎凋處理均可提高白牡丹茶的順式氧化芳樟醇相對含量;紅光、白光、藍光提高了反式氧化芳樟醇的相對含量,黃光反之。
在特征酮類物質的相對含量上,白牡丹茶香氣組分中α-紫螺酮、紫羅蘭酮、β-紫羅蘭酮、香葉基丙酮等具有“花香”特征的香氣組分相對含量,紅、藍、黃光組均高于無光組,白光組則低于無光組。α-紫螺酮、紫羅蘭酮和香葉基丙酮均為黃光組最高,β-紫羅蘭酮為紅光組最高。在特征醛類物質的相對含量上,香葉醛和橙花醛是具有檸檬香的萜烯醛類,互為順反異構體,2種物質在各處理中的相對含量依次為黃光>紅光>無光>藍光>白光。體現(xiàn)“青草香、清香”的正癸醛、苯甲醛和辛醛,均為藍光組的相對含量最高。而紅光組的3-乙基苯甲醛和苯乙醛的相對含量高于無光組和其他光質組。在特征酯類物質的相對含量上,藍光和黃光組的丙酸丁酯相對含量高于其他萎凋處理;紅光和白光組的水楊酸甲酯相對含量高于其他萎凋處理。另外,檸檬烯具有檸檬香,4種光質萎凋下白牡丹茶中檸檬烯的相對含量均高于無光組,其中黃光組最高。石竹烯具有松木和丁香似的香氣,僅在白光和黃光組里檢出,且黃光組含量最高。
2.3? 不同光質萎凋對白牡丹茶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光質萎凋組的白牡丹茶感官審評總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在80分以上。紅光組的白牡丹茶總分(86.6)最高,其他處理組的總分由高到低依次是黃光>白光>藍 光>無光。較之無光萎凋的白牡丹茶存在的青草氣和苦澀度,4種光質萎凋處理的白牡丹茶在香氣和滋味得分上均有提高,呈現(xiàn)“清香、花香”和“醇厚”的良好風味特征,且紅光組的滋味因子得分最高,黃光組的香氣因子得分最高。
3? 討論
光照對萎凋效果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茶鮮葉內(nèi)的一系列物理、生理和化學特征的變化來實現(xiàn)的,尤其是不同光質對水解酶、氧化酶等作用不同,直接影響了鮮葉中的呈味化合物含量的減增。綜合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4種光質萎凋處理均有利于改善白牡丹茶的茶湯滋味,其中紅光萎凋對滋味提高最明顯。與無光萎凋和其他光質萎凋的白牡丹茶生化成分對比,紅光不僅提高了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茶湯的鮮爽度和甜度,且降低了咖啡堿含量,減少了苦味??萝鏪23]檢測了紅光萎凋下鮮葉的多種氨基酸組分,發(fā)現(xiàn)谷氨酸、丙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氨基丁酸、賴氨酸、精氨酸等重要呈味氨基酸的含量顯著高于自然萎凋,與本研究紅光萎凋可以提高滋味的鮮爽度的結論一致。紅光作為可以提高作物可溶性糖含量的補光光源,已廣泛應用于設施農(nóng)業(yè)中,已知萎凋中的鮮葉還存在一定的生理活性[10, 13],推斷紅光可以提高萎凋葉的光合效率,或誘導光敏色素對糖代謝的調(diào)控,促進糖代謝有關酶活性提高[24],最終表現(xiàn)為紅光萎凋提高了白牡丹茶的可溶性糖含量。本研究中其他光質與無光相比,僅藍光提高了氨基酸含量,白光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與其他植物研究中認為的藍光照射會促進蛋白質、氨基酸的合成的結論是一致的[25],但白光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白茶萎凋過程中,隨著鮮葉失水,細胞生物膜透性增加,多種氧化酶活性提高,多酚類化合物緩慢氧化,其含量逐步降低[26]。本研究中相較于無光萎凋,藍、白、黃光萎凋降低了茶多酚和酯型兒茶素的含量,但紅光萎凋的白牡丹茶的茶多酚和兒茶素總量變化較小,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紅光照射對鮮葉的碳循環(huán)有促進作用,通過調(diào)節(jié)PPO、PAL、CHS等相關酶類的活性,提高了酚類物質的含量[27],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萎凋中因氧化作用造成的茶多酚含量下降。兒茶素是茶多酚中含量最高的組分,而酯型兒茶素和非酯型兒茶素在萎凋過程中會發(fā)生氧化、水解、異構化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使其組分比例發(fā)生明顯變化。有文獻報道,人工光照能夠較大幅度增強PPO活性[28],直接影響了兒茶素組分的構成比例。較無光萎凋,藍、白、黃光萎凋降低了酯型兒茶素的含量,這種變化有利于減輕茶湯的苦澀味。而紅光萎凋的酯型兒茶素含量雖然最高,但是協(xié)同高含量的可溶性糖、氨基酸等物質,整體構成了茶湯醇厚清甜的滋味特征。本研究中紅光對不同兒茶素組分含量的影響,與紅光在工夫紅茶萎凋中的研究結果[29]存在差異??赡苁前啄档げ栉驎r間遠長于工夫紅茶,萎凋葉失水較多,內(nèi)含物質后期變化會與其他茶類的萎凋存在差異,所以需要進一步對紅光萎凋中白茶鮮葉的主要生化成分進行全程動態(tài)監(jiān)測。已知光照在植物體不同生長階段的作用有區(qū)別,鮮葉內(nèi)的差異蛋白會參與不同時期的代謝循環(huán)[30],接下來的研究中,有待利用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技術,全面地分析紅光萎凋中鮮葉的代謝調(diào)控途徑和關鍵調(diào)節(jié)位點,揭示紅光處理離體鮮葉對提高茶葉品質的作用機制。
除了滋味,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4種光質萎凋處理均可提高白牡丹茶感官審評的香氣因子得分,其中黃光萎凋對香氣品質改善最有效。茶葉香氣類型和水平的高低是由性質不同、含量差異懸殊的揮發(fā)性成分共同表征決定。本研究通過GC-MS檢測發(fā)現(xiàn)黃光萎凋處理的香氣物質數(shù)量最多,尤其是醇類物質,是各處理中數(shù)量最多的香氣化合物。醇類作為白茶的主要揮發(fā)性物質[31],其種類和含量受到原料[32]、工藝[33]、貯藏環(huán)境[34]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黃光組的苯甲醇、雪松醇、韋德醇和法呢醇的相對含量高于其他處理組,這些醇類化合物有助于白牡丹茶的“花香、果香”風味形成。醛類化合物的閾值低,對茶葉風味的貢獻作用大,黃光組的醛類物質相對含量最高(11.373%),有利于白牡丹茶“清香”特征的呈現(xiàn)。黃光組的具有檸檬香的香葉醛和橙花醛相對含量高于其他處理,具有清香的苯甲醛和具有花香苯乙醛的相對含量也較高,這些都對白牡丹茶的香氣特征具有正向加成作用。另外,黃光組的-紫螺酮、紫羅蘭酮、香葉基丙酮、丙酸丁酯、檸檬烯、-石竹烯、2-正戊基呋喃等香氣組分相對含量,均高于其他光質組和無光萎凋組,這些成分含量高也有助于白牡丹茶良好香氣品質形成[35]。類似的研究結果在鳳凰單樅[36]、工夫紅茶[37]和鐵觀音[38]的光質萎凋中也有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原因是人工補光可以顯著提高萎凋葉的-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蛋白水解酶等酶活,有益于香氣物質的形成[39]。進而深入研究-葡萄糖苷酶基因(CsBG1、CsBG2)、-櫻草糖苷酶基因(CsBP)的相對表達量,發(fā)現(xiàn)黃光在萎凋中可以促進香氣相關酶基因上調(diào)表達,從而提高酶活性,改善香氣品質[40]。值得注意的是,根據(jù)黃光組“花香高揚,持久”的感官評語描述推測,黃光萎凋可以提高香氣物質總含量來改善香氣品質,而不僅僅是改變香氣組分比例構成,但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測定香氣成分的絕對含量來驗證。
紅光組和白光組的白牡丹茶香氣得分僅次于黃光組,紅光組為清香帶花香,白光組為清香帶毫香。紅光組的香氣特征帶有甜香,推測是由苯甲醇、反式和順式氧化芳樟醇的較高相對含量導致;白光組的香氣特征是帶有花香,推測是由水楊酸甲酯、芳樟醇、苯乙醇和橙花醇的較高相對含量導致。藍光組的香氣得分低于紅光和黃光組,但是高于無光組,苯甲醛、辛醛和丁醚的相對含量高于其他處理組,促進其“毫香顯,清香”的特征呈現(xiàn)??梢姽庹湛梢源龠M呈現(xiàn)花香型的醇類和清香型的醛類特征香氣成分的形成,這些化合物的高含量,是光質萎凋提高白牡丹茶香氣品質的物質基礎。本研究中不同光質對白牡丹茶不同香氣物質的影響,與羅玲娜等[41]在福建白茶中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很可能是由于鮮葉采摘標準、環(huán)境溫濕度及萎凋光照時間不同引起的[42]。在園藝學上已發(fā)現(xiàn)紅光可顯著上調(diào)醇?;D移酶基因(FaAAT)和橙花叔醇合成酶1基因(FaNES1)表達,從而促進酯類和反式-橙花叔醇釋放,提高草莓的風味[43]。除了對茶葉的揮發(fā)態(tài)、游離態(tài)和糖苷態(tài)香氣物質的含量進行檢測,下一步可以研究不同波長光對萎凋中鮮葉的滋味、香氣和色澤變化相關酶基因相對表達量的影響,通過控制茶葉加工工藝參數(shù),對產(chǎn)品風味和營養(yǎng)成分進行精細化調(diào)控,為差異化農(nóng)產(chǎn)品的開發(fā)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805]?? 葉乃興. 白茶 科學· 技術與市場[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10: 22-24.
[806]?? 梅? 宇, 梁? 曉. 2018年中國茶葉產(chǎn)銷形勢分析報告[J]. 茶世界, 2019(2): 10-15.
[807]?? 陳宗懋, 楊亞軍. 中國茶經(jīng)[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 565 -573.
[808]?? Leong T Y, Goodchild D J, Anderson J M . Effect of light quality on the compositio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photosynthetic thylakoid membranes of Asplenium aystralasium (Sm.) Hook[J]. Plant Physiology, 1985, 78(3): 561-567.
[809]?? 李? 巖, 王麗偉, 文蓮蓮, 等. 紅藍光質對轉色期間番茄果實主要品質的影響[J]. 園藝學報, 2017, 44(12): 2372-2382.
[810]?? 苗妍秀, 陳青云, 曲? 梅, 等. 黃瓜紅藍光質育苗對其定植后生長、光合特性以及產(chǎn)量的影響[J]. 園藝學報, 2019, 46(7): 1388-1398.
[811]?? Fu X M, Chen Y Y, Mei X, et al. Regulation of form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eaves by single light wavelength[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6858.
[812]?? 孟? 慧, 王登良, 羅晶晶, 等. 不同光質萎凋對金觀音紅茶香氣組分的影響[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9, 10(13): 4234-4241.
[813]?? Zhou Y, Zeng L T, Liu X Y, et al. Formation of (E)-nerolidol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eaves exposed to multiple stresses during tea manufacturing[J]. Food Chemistry, 2017, 231: 78-86.
[814]?? 羅紅玉, 唐? 敏, 翟秀明, 等. 不同光質對紅茶萎凋葉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及生化品質的影響[J]. 茶葉科學, 2019, 39(2): 131-138.
[815]?? 黃? 藩, 劉? 飛, 唐曉波, 等. 光照對茶葉萎凋的影響研究進展[J]. 茶葉通訊, 2019, 46(4): 402-408.
[816]?? 王登良, 張靈枝, 毛明輝, 等. 不同光波曬青對單樅茶品質的影響[J]. 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2006, 25(2): 56-59.
[817]?? 滑金杰, 袁海波, 江用文, 等. 萎凋光照強度對鮮葉物理特性及呼吸特性影響的研究[J]. 茶葉科學, 2014, 34(03): 288-296.
[818]?? 游芳寧, 陳壽松, 周子維, 等. 不同的光照萎凋時間對鐵觀音風味組分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18, 39(9): 1856-1862.
[819]?? 王婷婷, 陳壽松, 俞少娟, 等. LED光萎凋對烏龍茶雨水青的光響應及對其品質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16, 37(1): 47-52.
[820]?? 張貝貝, 艾仄宜, 余? 志, 等. 紅茶黃光萎凋條件優(yōu)化研究[J]. 中國茶葉加工, 2015(6): 10-14.
[821]?? 陳壽松, 金心怡, 林宏政, 等. 烏龍茶LED補光萎凋品質特性研究[J]. 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 2016, 47(7): 282-289.
[822]?? 陳濟斌, 金心怡, 郝志龍, 等. 節(jié)能日光萎凋設施及其對白茶萎凋效果研究[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2, 28(19): 171-177.
[823]?? 張正竹. 茶葉生物化學實驗教程[M].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9: 44-45.
[824]?? 劉盼盼, 高士偉, 鄭鵬程, 等. 沖泡條件對恩施玉露綠茶茶湯品質的影響[J].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6, 37(20): 138-144.
[825]?? 葉國注, 江用文, 尹軍峰, 等. 板栗香型綠茶香氣成分特征研究[J]. 茶葉科學, 2009, 29(5): 385-394.
[826]?? 陳志達, 溫欣黎, 陳興華, 等. 不同等級福鼎白茶香氣成分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2019, 45(6): 715-722.
[827]?? 柯? 茜. 基于轉錄組的紅茶紅光萎凋過程中氨基酸含量變化的機理[D]. 武漢: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2016.
[828]?? Bianchetti R E, Cruz A B, Oliveira B S,et al . Phytochromobilin deficiency impairs sugar metabolism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cytokinin and auxin signaling in tomato fruit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7822.
[829]?? 王? 偉, 蘇明華, 李惠華, 等. 藍光補光對福建金線蓮生長及藥用成分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18, 39(5): 894-899.
[830]? 陳? 靜, 俞? 瀅, 張丹丹, 等. 白茶萎凋過程中兒茶素合成關鍵酶基因表達分析[J]. 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 2016, 47(8): 1364-1369.
[831]?? 郝亞利. 基于代謝譜分析的不同光質處理對茶鮮葉品質形成的影響研究[D]. 合肥: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2012.
[832]?? 何華鋒, 金雨青, 褚飛洋, 等. 基于單因素和響應面優(yōu)化的工夫紅茶單色光補償萎凋品質分析[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8, 18(22): 112-120.
[833]?? 黃? 藩, 陳? 琳, 周小芬, 等. 藍光、紅光對工夫紅茶萎凋中鮮葉氨基酸和兒茶素組分含量的影響[J].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 2015, 30(5): 509-515.
[834]?? 董? 飛, 王傳增, 孫秀東, 等. 基于蛋白質組學研究紅光對番茄果實糖代謝的影響[J]. 園藝學報, 2018, 45(10): 1941-1951.
[835]?? 王? 力, 蔡良綏, 林? 智, 等. 頂空固相微萃取-氣質聯(lián)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氣成分[J]. 茶葉科學, 2010, 30(2): 115-123.
[836]?? 晏祥文, 鐘一平, 呂世懂, 等. 云南月光白茶和福建白毫銀針白茶香氣成分的對比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 2019, 40(13): 171-177.
[837]?? 王飛權, 馮? 花, 朱曉燕, 等. 搖青和揉捻工藝對白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質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19, 40(11): 2236-2245.
[838]? 陳? 維, 曾? 斌, 苗愛清, 等. 基于化學計量學分析堆青時間對白茶香氣的影響[J]. 現(xiàn)代食品科技, 2018, 34(5): 242-250, 241.
[839]?? 范方媛, 楊夢璇, 龔淑英, 等. 基于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白茶3種典型感官滋味特征屬性定量評價模型研究[J]. 茶葉科學, 2018, 38(3): 296-304.
[840]?? 覃? 玉, 熊忠平, 厲進山, 等. 黃橙光曬青對嶺頭單叢茶香氣成分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12, 33(8): 137-141.
[841]?? Ai Z Y, Zhang B B, Chen Y Q, et al. Impact of light irradiation on black tea quality during withering[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54(5): 1212-1227.
[842]?? 陳壽松, 金心怡, 游芳寧, 等. 多次間歇LED光照射對鐵觀音風味組分的影響[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8, 34(2): 308-314.
[843]?? 范仕勝, 晉? 秀, 楊? 清, 等. 人工光照萎凋對茶葉主要品質成分與酶活性的影響[J].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2, 51(6): 1152-1155.
[844]?? 項麗慧, 林馥茗, 孫威江, 等. LED黃光對工夫紅茶萎凋過程香氣相關酶基因表達及活性影響[J]. 茶葉科學,? 2015, 35(6): 559-566.
[845]? 羅玲娜, 林永勝, 周子維, 等. 不同LED光質萎凋對白茶品質的影響[J].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45(3): 262-268.
[846]? 游芳寧, 鄧慧莉, 胡? 娟, 等. 不同溫度LED光萎凋對鐵觀音MEP上游關鍵基因和香氣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20, 53(2): 346-356.
[847]?? 彭? 鑫. 不同光照條件對草莓光合性能與果實品質的影響[D]. 杭州: 浙江農(nóng)林大學, 2019.
責任編輯:崔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