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暑假里,各個家長群里一年一度的神秘對話也重現(xiàn)江湖:
“你娃割了嗎?”
“還沒,你家啥時候割?”
“每個男孩都要割嗎?”
“聽說能擼上去,就不用割?”
“真的?”
每年暑假,“割包皮”的話題就會上“熱搜”。好像包皮這東西,生來是個累贅,被家長們嫌棄得不要不要的。
其實,這可能是你對它的誤解!包皮是指位于陰莖前端包住陰莖頭(龜頭)的那層皮,雖然只有那么幾平方厘米,卻一直非常重要。它是小丁丁的優(yōu)質(zhì)“皮衣”,貼身裁剪,具有超好的伸縮性。說起來,它的功勞可不小:
1.像眼瞼保護眼睛一樣,包皮也保護男孩的小丁丁不受傷害,還能保持它柔軟、濕潤,有良好的敏感性。
2.包皮含有大量觸覺感受細胞,是性敏感部位。
3.包皮的腺體能分泌抗細菌和病毒的蛋白,是身體免疫系統(tǒng)的一道防線。
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上,包皮也曾立下“赫赫戰(zhàn)功”。原始人時期,大部分狩獵活動都要在深山老林里完成。那時候,沒有驅(qū)蚊液、電蚊香,所以人們經(jīng)常會被各種蚊蟲叮咬。而男性全身最敏感、最易受到刺激的部位,特別需要包皮的“貼身保護”。
既然包皮這么重要,為啥割包皮又如此流行呢?這就要從丁丁的“感受”說起了。
小丁丁最喜歡的“皮衣”尺寸是:松弛的時候可以露出尿道口,上翻時可以露出脖子(冠狀溝)。如果“皮衣”太緊,把丁丁全部包裹得嚴嚴實實,醫(yī)學上就叫做“包莖”。
這種情況就比較麻煩了。如果皮脂、尿液滲透到包皮縫隙中去,可能會引發(fā)陰莖發(fā)炎及尿路感染。這是需要割包皮的情況之一。
至于擼到位就能不挨刀的情況,還需要專家給您劃重點:
3歲前,千萬別硬擼!
男孩3歲前大部分是生理性包莖,這是正常的。包皮與龜頭粘在一起,之間沒有縫隙,細菌也不會進入。每天洗澡時沖洗外面即可。此時若強行擼包皮,會造成包皮與龜頭之間出現(xiàn)縫隙,細菌就可進入,有可能造成感染。
此外,上翻不僅造成疼痛,還會因刺激造成局部損傷,引發(fā)局部腫脹,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3歲后,嘗試翻開清洗
從3歲開始,包皮逐漸開放。80%的孩子到8歲左右,包皮都能夠上翻。家長可以嘗試這樣清洗:輕柔地將包皮擼開,用溫水沖洗干凈。如果有包皮垢,可以在包皮和龜頭處涂上橄欖油,1~2分鐘后再用浸滿油的棉簽輕輕擦拭。清洗擦干水分后,再將包皮擼回原處。如果一開始不能輕松分開,可以每天堅持翻,能翻多少是多少。
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孩子3歲后包皮口仍較緊,上翻困難,建議就診,由醫(yī)護判斷如何處置。
正確擼,好處多多
即使家長幫擼,如果孩子仍然有包皮過長、反復嵌頓等情況,經(jīng)醫(yī)生評估,很可能還是需要手術(shù)。那豈不是“白忙一場”?當然不是,正確擼,好處多多哦!
包莖的孩子,尿液會積留在包皮囊內(nèi),不斷分解出刺激性物質(zhì),導致包皮垢或包皮結(jié)石形成。這容易引發(fā)細菌感染, 遠期甚至有誘發(fā)陰莖癌的危險。定期上翻包皮并清潔,這些情況發(fā)生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如果包皮垢積存數(shù)年,那種粘連不是“徒手上翻”就能搞定的。局部炎癥會影響術(shù)后切口愈合,輕則形成瘢痕,重則導致局部感染擴散。此時醫(yī)生也不會輕易手術(shù)。所以,定期上翻包皮并清潔,是術(shù)后良好愈合的保證。
定期上翻包皮并清潔,龜頭和包皮無粘連,就不會阻礙陰莖和龜頭的“自由生長”。到了六七歲,如果已經(jīng)沒有包莖就最好;即使還有包莖,手術(shù)即可,也不會耽誤發(fā)育。
A.真性包莖:包皮口嚴重狹小,甚至出現(xiàn)瘢痕性包莖。
B.反復包皮嵌頓:多見于包莖。包皮被翻開后,狹窄的包皮口形成緊束的狹窄環(huán),緊緊地箍住小丁丁。這種情況需要及時送醫(yī)院。處理不及時,小丁丁會有壞死的可能。
C.包皮過長,反復發(fā)生包皮炎和泌尿道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