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代表作之一。歷史上,《西廂記》雖飽受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的壓制,卻在民間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并流傳至今。直至近代“五四運動”時期,《西廂記》被認為是“反封建”主題的發(fā)軔之作,受到廣大知識分子的追捧。近年,《西廂記》的研究仍在繼續(xù),其中關于“老夫人”人物形象的問題成為多方爭論的焦點。筆者將回歸文本的內容與創(chuàng)作背景等方面,綜合分析各方觀點,對“老夫人”形象進行更加真實、可感的分析。
【關鍵詞】《西廂記》;“老夫人”;形象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8-163-03
【本文著錄格式】董維鍇.王實甫《西廂記》“老夫人”形象新解[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08):163-165.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贬槍Α段鲙洝分小袄戏蛉恕毙蜗蟮姆治觯缃竦奈膶W界眾說紛紜。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西廂記》創(chuàng)作的時代性、內容的復雜性以及主題的永恒性密切相關。
一、創(chuàng)作的時代性
談及《西廂記》創(chuàng)作的時代性,難免提及眾多學者對“老夫人”封建大家長形象的評析。持此類評論的作品,以其數(shù)量之多,批判之激烈,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壇擁有極其重大的影響力。
縱觀歷史,文學作品的評析,通常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近代,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并在“五四運動”時期達到了高潮。自此,不少學者開始以“階級”的概念對《西廂記》中人物形象進行批判,而此類批判思潮影響深遠。如今,對于“老夫人”形象的負面批判,涉及范圍有所擴展,卻仍不離“反封建”的思想主題,例如呂夢云在其文中明確指出“老夫人”是堅守封建禮教,善變的封建大家長老夫人。董每戡在其編寫的《五大名著論》中認為“老夫人”為了維護崔氏家族的高貴門第,背信棄義,出爾反爾,甚至不顧禮法、不擇手段,是一個毫無慈愛之心、根本不把女兒終生幸福放在心上的“頑固而狡猾的老虔婆”。不可否認,“老夫人”的身上帶有封建社會大家長制的影子,也正因如此,《西廂記》在近代中國“五四”時期開始便被視為“反封建”的經典讀物。然而,筆者認為,“老夫人”作為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人物之一,若拋開其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以時下的意識形態(tài)強加解釋未免過于片面。
歷史上,《西廂記》故事的傳承大致經歷三個階段,最初來源于唐代文學家元稹的傳奇《鶯鶯傳》,傳奇以一個讀書士子的立場,講述了一段文人的風流韻事。后來,金代董解元將這段文人的風流韻事搬上舞臺,創(chuàng)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直至元代,王實甫將坊間流傳的“西廂”故事,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以雜劇的形式完成了如今膾炙人口的王實甫《西廂記》,并流傳至今。由此觀之,《西廂記》的創(chuàng)作歷經不同時期而有所變更,其中“老夫人”人物形象必然有所變化。因此,雖然《西廂記》的故事背景為唐代,但我們仍選擇以王實甫所生活的元代社會的歷史文化為背景,探究作者時代背景下的“老夫人”形象。
元代,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大一統(tǒng)”政權??v觀歷時98年的元王朝,相較于其他王朝,成就較為有限,統(tǒng)治亦不算“長壽”。其中,漢蒙兩族的矛盾便是影響其統(tǒng)治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因素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以其武力之雄厚凌駕于漢人之上,頗受漢人反感,一大批文人士大夫被冷落,從而轉向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另一方面,“北狄”(喻指蒙古)入境,帶來中原人視之未開化的草原文化,致使中原漢人原先所遵從的封建禮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尤其是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建立起的儒家理學體系,加之城鎮(zhèn)經濟的蓬勃發(fā)展,人們的思想開始出現(xiàn)突破傳統(tǒng)界限,追求世俗化的傾向。受此時代背景影響,我們不能強行要求王實甫擁有“反封建”的思想意識,應理解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是順應時代的變化,給予文本人物時代的社會特征,使文本創(chuàng)作更具時代性。就《西廂記》文本內容而言,“老夫人”的人物形象并非與崔張的“自由戀愛”截然對立,而是一個建立在母女親情基礎上的“崔張愛情”的成全者形象。
首先,中國古代大戶人家未出嫁的女兒通常被禁止離開閨房,但在崔氏母女暫居普救寺期間,“老夫人”擔心女兒寂寞,讓鶯鶯走出閨房散心的決定,一方面體現(xiàn)了母親對女兒的關心,另一方面,鶯鶯被允許外出也為與張生一見鐘情埋下伏筆。常言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講求門當戶對,“崔家”與“鄭家”本是氏族大姓,崔鶯鶯與鄭恒的婚事是父親相國大人在世時定下的。如今,父親剛剛離世,鄭家亦未悔婚,加之弟弟年幼,“老夫人”便是崔家上下的“實權人物”,擁有女兒婚姻的最終決定權。然而,歷時數(shù)載,張生高中狀元,鄭恒身死,“崔張愛情”的名正言順若非“老夫人”的長期支持,焉可實現(xiàn)?如此的故事情節(jié),若創(chuàng)作于封建思想控制嚴密的時代,難免令人瞠目結舌,而在作者王實甫生活的元代,時代賦予了王實甫如此創(chuàng)作的機會,成功塑造了“老夫人”違背封建“常理”的人物形象。
綜上所述,《西廂記》創(chuàng)作的時代性成就了一個以封建大家長身份關愛女兒,并最終成全女兒與張生愛情的“老夫人”形象。
二、內容的復雜性
關于“老夫人”的形象特征,學者們的另一討論焦點在于“老夫人”的三次賴婚。三次賴婚的情節(jié),由于其前后影響因素眾多,致使全劇的整體內容構建趨向復雜。在此,我們不禁要問倘若“老夫人”真心關愛自己的女兒,為何既知女兒與張生相愛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賴婚?
首先,究其藝術創(chuàng)造而言,《西廂記》作為元代雜劇的經典文本,自然要符合戲劇表演的基本特征,三次賴婚的情節(jié)則有效的把全劇推向高潮,如首次賴婚后,張生對鶯鶯的無限思念,以及逼迫張生赴京趕考時,張生與鶯鶯的長亭送別都成為全文的經典片段。
就劇中“老夫人”的人物形象而言,學者呂夢云以三次賴婚為例,認為是“老夫人”善變的結果,筆者卻不以為然。丈夫離世,兒子年幼,“老夫人”成為家中唯一的主心骨。一個目標不明,隨便聽得人言人語就改變自己的想法的“老夫人”形象實在難以符合崔家的現(xiàn)實境況。章培恒的《中國文學史》則云:“老夫人在嚴厲監(jiān)守女兒、堅決反對崔、張的自由結合、維護‘相國家譜的清白與尊貴上毫不松動?!睂Υ耍P者仍持反對意見,若以此作為“老夫人”三次賴婚的原因,不足以對文本中的一些細節(jié)給出合理的解釋。因此,筆者認為,在三次賴婚事件中,“老夫人”善變的行為導致了全劇內容的復雜性,人物背后所隱藏的是她堅定的內心?!袄戏蛉恕眱刃乃鶊远ǖ囊步^非是對“崔張愛情”的簡單反對,或是對“相國家譜”清白與尊貴的一味維護,而是以家庭與女兒的利益為基準,對外部情形進行利弊評估,尤其是針對張生與鄭恒二人。
張生,雖說祖上擔任過尚書職位,而他追求崔鶯鶯時僅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趕考書生。在與鶯鶯的這段感情中,張生的優(yōu)勢在于與鶯鶯情投意合,單就這點而言,“老夫人”應是了然于心。于是,“老夫人”雖賴婚,卻仍留張生住在普救寺,也為日后鶯鶯與張生的暗相往來提供了客觀條件。另外,紅娘在與“老夫人”的爭論中也直言不諱的提到“怨女曠夫,各相早晚窺視”,而這場爭論也使得“老夫人”首次應允了這場婚事。至此說明,至少在女兒的情感方面,“老夫人”看出了女兒與張生的相互愛慕,從而傾向選擇張生與女兒成婚。然而,張生在這段感情中的弱勢面也是相當明顯的,簡單可以概括為“三無”,無官、無錢、無門第,這“三無”的境況對一般百姓人家或許可以接受。但是,從“老夫人”角度出發(fā),“崔家”是氏族大姓,鶯鶯是已故相國之女,又與另一氏族大姓“鄭家”有婚約在先,張生的現(xiàn)實條件是這段感情中的致命弱點。因此,我們也不難預料到,若想成就這場婚事,張生必須通過趕考來提高自己的“身價”,張生原先愿意放棄趕考與鶯鶯成婚的希望,也自然會被“老夫人”所打破,并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挾逼迫張生赴京趕考。最后,張生與崔鶯鶯能夠喜結連理的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張生高中狀元,出任河中府尹,無論是在與鶯鶯的感情方面,還是現(xiàn)實的物質層面都符合了“老夫人”的評估標準。
鄭恒,擁有天生的優(yōu)勢,一者“鄭家”與“崔家”都是氏族大姓,且“老夫人”又是鄭恒的姑姑;二者鶯鶯父親在世時,與“鄭家”訂有婚約。在中國古代,這種今日被阻止的近親通婚,被認為是“親上加親”的喜事。因此,與張生相比,鄭恒與鶯鶯是指腹為婚,從一開始在感情方面就趨于劣勢,但他及他家族的背景使“老夫人”遲遲不愿放棄這個選項,以至于在鄭恒謊報張生在京娶妻的消息后,“老夫人”怎忍讓鶯鶯受此等委屈,所以再次賴婚決定將鶯鶯許配給鄭恒。然而,“老夫人”的利弊評估畢竟還是遵循著“利益最大化”原則,當張生高中狀元,出任河中府尹,回來迎娶鶯鶯時,鄭恒卻仍是個白衣衙內,“老夫人”最終還是傾向成全張生與鶯鶯這一段感情。在此,可能有人會問,現(xiàn)實的官位與氏族大姓的背景,孰輕孰重。據(jù)學者考證,唐代以崔、盧為首的七姓十一家雖是累世高門,但在政治上的地位并不高,加之李唐統(tǒng)治者的打壓,氏族大姓的社會地位大不如前。以致最后,當鄭恒因張生及時趕到而騙婚不成、羞憤觸樹身死時,作為姑姑的“老夫人”不但沒有表現(xiàn)出適當?shù)谋?,相反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俺不曾逼死他,我是他親姑娘,他無父無母,我做主葬了者?!编嵑愕慕Y局悲慘,但依“老夫人”的觀點,似乎是因果之使然。由此觀之,從“老夫人”角度評估,鄭恒在感情方面的缺陷是導致他悲劇命運的致命因素,只有在徹底失去張生這個評估項時,鄭恒才有可能以張生替代者的身份,迎娶崔鶯鶯。
對張生與鄭恒兩人的比較,仍不得不談及文本中兩人的一處共同點,即兩人的父母皆已離世,我們可試想,但凡兩人的父母有一人在世,其所帶來的各方影響因素,都可能使“老夫人”心中的天平向任何一方傾斜。這種“控制變量”的內容設計,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老夫人”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加權,給予了“老夫人”對張鄭二人充足的比較空間,以做出最符合家庭及女兒利益的決定。
綜上所述,“老夫人”看重家庭與女兒利益的精打細算,最終在張生與鄭恒之間選擇了張生,女兒崔鶯鶯終獲得了夢寐已久的愛情,而丈夫給自己遺留下來的崔家也因此重拾了往日的榮耀。三次賴婚的情節(jié)雖凸顯了文本內容的復雜性,加重了讀者的理解難度,卻也揭示了“老夫人”關于三次賴婚背后的深思熟慮,她更像是一位商人面對一場大生意的精打細算,而并非簡單的“善變”可以概括,這或許與王實甫生活的元代民間商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有關。
三、主題的永恒性
前文部分,筆者已經從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性角度,談及了為何將《西廂記》理解為“反封建”的作品過于片面。以下,筆者將嘗試從“老夫人”的人物形象出發(fā),探究《西廂記》思想主題。
《西廂記》若是一部以“反封建”為主題的文學作品,“老夫人”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反主題”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在整部作品脈絡中,“老夫人”的行為但凡做出任何一個嚴格遵守傳統(tǒng)封建禮教婚姻觀的決定,“崔張愛情”的實現(xiàn)概率就會變得微乎其微。因此,對比張生與崔鶯鶯二人較為“新派”的婚姻觀,“老夫人”的人物形象雖保有一定的傳統(tǒng)封建大家長的特征,卻是一個愿意為了女兒的婚姻幸福,逐漸放下了傳統(tǒng)封建禮教婚姻觀的母親形象。正如作者在劇末的一句唱詞寫道“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意味著《西廂記》中發(fā)生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張生與崔鶯鶯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設定的?!按迯垚矍椤钡膶崿F(xiàn),不僅是張生和崔鶯鶯在愛情魔力的指引下,放下了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更是因為有“老夫人”這樣的長輩愿意接受如此“你情我愿”的婚姻。因此,“老夫人”的形象既在劇情方面發(fā)揮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作用,亦凸顯了全劇所反映出的思想主題。
總而言之,縱觀全文,“老夫人”的存在的確成為實現(xiàn)張生與鶯鶯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類主題,又因涉及人文社會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即愛情,而具備了主題討論的永恒性。在《西廂記》創(chuàng)作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關于愛情,在中國的不少家庭中,長輩們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是“門當戶對”等觀念影響著晚輩的婚姻。長輩們?yōu)橥磔叺幕橐鲈O計,往往傾向于考慮物質條件,忽視了雙方感情方面的考量,進而導致多數(shù)的長輩安排式婚姻難以長久。當然,也有許多的年輕人因為愛情走到了一起,卻又在物質生活面前不得不選擇分道揚鑣。在一個個因感情破裂而悲痛萬分的身影背后,我們又是否希望有一個如“老夫人”般的長輩,告訴自己要如何做,才能挽回那早已支離破碎的愛情?愛情,一個人類社會存在已久,卻永遠解不開的謎,它帶給人間無數(shù)的喜悅,亦有無限的悲傷……
《西廂記》中所展現(xiàn)出關于“愛情”的永恒主題,使其中“老夫人”的人物形象歷久彌新。“老夫人”自己或許沒有選擇愛情的權力,但她把她的愛寄托在為女兒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籌劃中。由此觀之,“老夫人”應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不僅成全的是張生與鶯鶯的婚姻,更是成全了人世間的完美愛情,時至今日,令人回味無窮。
四、結語
關于王實甫《西廂記》中“老夫人”人物形象的評析,歷年來眾說紛紜。筆者希望通過對《西廂記》創(chuàng)作的時代性、內容的復雜性以及主題的永恒性的分析,一方面,對原先眾多學者認為“老夫人”封建大家長的人物形象進行一定程度的解構;另一方面,以此三大特性為基礎對“老夫人”的人物形象進行更為真實、可感的分析。最后,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就王實甫《西廂記》而言,“老夫人”的人物形象應是,雖貴為已故相國崔家的封建大家長,卻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鶯鶯,在女兒的婚姻大事面前,精打細算,永遠從家庭與女兒的角度出發(fā),考慮感情與現(xiàn)實的因素,最終成就了張生與崔鶯鶯完美愛情的母親形象。
參考文獻:
[1]呂夢云.《西廂記》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文化學刊,2018(10):33-34.
[2]劉清玲.《西廂記》中老夫人賴婚新解[J].江西社會科學,2005(10):209-214.
[3]齊濤.《西廂記》老夫人形象簡論[J].藝苑,2011(02):64-67.
[4]王實甫.西廂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董維鍇(1999-),男,福建福清,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歷史、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