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孔學關(guān)系考論

      2021-08-06 22:20:26吳天明
      中州學刊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禮記論語

      摘 要:孔子生活在國家治理由政教一體向世俗政治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歷史節(jié)點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故其語錄既有政教雜糅的特點,也有世俗政治的傾向。弟子后學選編《論語》,不僅剔除了孔子的大量宗教語錄,也未收錄他政治研究、歷史研究的所有長篇語錄,只選取了部分短小零星的政治語錄。其目的應(yīng)是:其一,凸顯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的形象,使孔學完全成為世俗政治學;其二,讓通俗易懂、短小易記的《論語》成為孔學的“普及本”,理論性很強的長篇語錄成為孔學的“學術(shù)本”,二者共同確立孔學作為六代之學、六藝之學的理論總結(jié)和后世政教文史哲等學科理論淵藪的歷史地位?!墩撜Z》選編工作對提升孔子形象和孔學地位的重大貢獻,即在于此。

      關(guān)鍵詞:《論語》編輯;戰(zhàn)國諸子;《禮記》;《大戴禮記》;世俗政治

      中圖分類號:B22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5-0107-08

      據(jù)《左傳》、戰(zhàn)國諸子、《禮記》、《大戴禮記》殘卷等傳世文獻,孔子本有大量語錄。①將這些語錄與《論語》做一個非常簡單的對比即可發(fā)現(xiàn),這些語錄有四大特點:其一,除了極個別情況外,全都沒有被編入《論語》,說明《論語》只是孔子師徒語錄的一個選編本,其編選目的、選材標準和依據(jù),戰(zhàn)國至今尚無學者認真關(guān)注。其二,主要內(nèi)容為喪葬祭祀、政治研究、歷史研究。②無論是篇章總數(shù)還是文字總數(shù),孔子師徒的宗教語錄都至少三倍于《論語》,說明孔子首先是一位宗教禮儀專家,然后才是世俗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和歷史學家。也就是說,孔子原本是一位政教雜糅的古儒,這與幾千年來《論語》顯示的孔子形象大為不同。其三,其篇幅既有許多幾字、十幾字、幾十字的零星言論,如不編輯成卷成篇,則不便傳世;也有動輒上千字甚至幾千字,完全無須編輯,即可獨立成卷、獨立成篇、獨立傳世的長篇大論。而《論語》留給世人的印象則是,孔子說話總是三言兩語,以致當下很多學者甚至以《論語》為例,論證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就是長于領(lǐng)悟而短于思辨,與西方人大為不同。其四,言說方式有非常隨機的現(xiàn)場答問,也有構(gòu)思嚴謹、論證嚴密、理論體系完備、充滿思辨色彩的語錄。③而《論語》給人的印象則是,孔子的思想缺乏理論深度,就像中國鄉(xiāng)村隨處可見的白胡子老爺爺一樣,以致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不無諷刺地說,孔子只是一位“世俗哲學家”,而他的這一判斷居然得到了中國近代以來許多哲學家的認可。戰(zhàn)國諸子雖然經(jīng)常引用孔子語錄,但總是只引用零零星星的世俗政治語錄,從不引用孔子的宗教語錄和論述重大理論問題的長篇大論④,說明就連戰(zhàn)國諸子心中的孔子形象、孔學印象,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論語》所塑造的,與真實的孔子和原汁原味的孔學相去甚遠。幸好漢初學者為了搶救周代文獻,大量收錄了《論語》未收的孔子師徒語錄,我們才有幸看到一位更加真實的孔子,體會到更加原汁原味的孔學。

      孔子師徒語錄被記錄的時間,前后大約八十多年。⑤這些語錄的匯總編輯傳世,應(yīng)經(jīng)歷過兩個節(jié)點、三個階段。兩個節(jié)點是孔子去世和曾子去世:孔子去世,弟子集中守孝三年,其間應(yīng)匯總并編輯《學而篇》等單篇語錄,如果此時不將孔子的零星語錄匯總并編輯成篇,等到喪期屆滿,弟子云散,這些零星語錄就可能亡佚;曾子去世,曾子弟子匯總選編《子張篇》⑥等單篇語錄,使之傳世,若干年后選取部分傳世單篇語錄組裝《論語》。三個階段是:孔子晚年,無須編輯的長篇大論各自獨立傳世階段;孔子去世直至曾子去世,零星語錄編輯成卷成篇,各自獨立傳世階段;《論語》成書傳世階段。

      《論語》的編輯者只是將那些已經(jīng)傳世的單篇語錄,選取一部分組裝成書,使之更加方便地傳播孔學而已,似乎并無討論的必要。但將《論語》與上述文獻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即可發(fā)現(xiàn),《論語》的選材有兩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其一,《論語》只收錄了孔子師徒的部分世俗政治語錄,幾乎完全剔除了他們的宗教語錄,即使偶有收錄,也只是表達子孫后代對鬼神祖先的孝心而已,而與靈魂不死、生命循環(huán)的原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完全不同;其二,《論語》完全未收孔子理論性很強、思辨色彩很濃的長篇語錄,只收錄了部分零星政治語錄。《論語》編輯者為什么要這樣選材,他們想達到什么目的,是否達到了目的,此舉對孔子形象的塑造和孔學學術(shù)地位的確立有何影響,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一、剔除宗教語錄的目的和意義

      孔子師徒的宗教語錄都是零星語錄,在所有題材中數(shù)量最多,隨手打開《禮記》就會看到。戰(zhàn)國至今學者最熟悉的例子,是孔子請教老子喪葬祭祀禮儀細節(jié)的幾章語錄⑦,但學者對其他宗教語錄則缺乏關(guān)注的興趣,這顯然與戰(zhàn)國至今中國已經(jīng)世俗化的大勢密切相關(guān)?!墩撜Z》將這些宗教語錄幾乎完全剔除,其深刻原因和特殊意義,古來學者尚未留意。

      人類文明早期的思想文化,無不人神雜糅,故所有的氏族部落國家,無不實行政教一體的治理方式,各族各國早期的酋長王侯都既是政治領(lǐng)袖也是宗教領(lǐng)袖,是思想家政治家同時也是宗教專家,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獻也無不具有政教雜糅的特點。

      中國堯舜夏商周春秋六代圣賢、詩書禮樂易春秋六代文獻,就都具有政教雜糅的特征。如六代天王諸侯卿大夫,在政治上和宗教上也分別是天下國家家族采邑的政治領(lǐng)袖和大巫師?!蹲髠鳌烦Uf魯侯“主魯祀”、晉侯“主晉祀”之類的話,“主祀”不僅表示主持宗教活動,也表示主持政治活動?!对娊?jīng)》中的祭祀樂歌,天子用什么,諸侯用什么,都有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否則就是僭越禮制,會有殺頭風險。每年春天只有天王方可郊祭天帝,始祖配享,諸侯無此宗教權(quán)力和政治權(quán)力。天王靈主的供奉之所才稱“廟”,諸侯則稱“宮”,而魯侯竟稱周公之“宮”為“太廟”,且郊祭天帝,所以《八佾篇》經(jīng)常批評魯侯及其權(quán)臣季孫氏僭越禮制?!渡袝贰墩撜Z》均記載堯舜大禹禪讓,禪讓者均嚴肅告誡受禪者,“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疤煜聻楣睍r“祿”本指酋長天王的宗教權(quán)兼政治權(quán),“天下為家”后則兼指政治經(jīng)濟利益,故有“爵祿”“祿位”之說,那么“四海困窮”就是政治經(jīng)濟,“天祿永終”則是宗教兼政治經(jīng)濟。六代文獻中這類政教雜糅的例子比比皆是。

      六代之后,中國歷史進入戰(zhàn)國時代。從傳世文獻來看,大約在戰(zhàn)國中晚期,當西方剛剛開始進入宗教化時代時,中國就已超越了宗教化階段,基本完成了世俗化的歷史進程,那時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已與今人無異。如孟子曾煞費苦心,反復(fù)論證舜帝大孝,說父母兄弟殺他時,他就趕緊逃開,不殺他就馬上回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好像謀殺之事從未發(fā)生一樣,所以舜帝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孝子仁兄。這類故事早期口耳相傳時,必與生命循環(huán)信仰密切相關(guān),不然舜帝不可能如此。但因孟子的時代已無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可言,他不得不從世俗倫理道德上來論證,所以即使再辛苦也無法說服戰(zhàn)國至今的任何一位讀者。⑧又如春秋時代的巫祝多少還有點鬼神信仰,戰(zhàn)國時代的巫祝則只是利用世人殘存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拿鬼神糊弄活人,也就是行騙而已,只要把《左傳》與《戰(zhàn)國策》對讀一下,任何人都會得出完全相同的結(jié)論。戰(zhàn)國時代,這類幾乎完全世俗化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孔子生活在六代末期即春秋時代末期,孔子一去世,六代就結(jié)束了,幾乎完全世俗化的戰(zhàn)國時代就到來了。也就是說,孔子生活在人神雜糅、政教一體的時代即將結(jié)束,人神兩分、世俗政治治理天下的時代即將到來的關(guān)鍵歷史節(jié)點上,因此,他的身上既有舊時代讀書人即古儒政教雜糅的痕跡,也有新時代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世俗化的鮮明特點。這是我們研究《論語》剔除孔子師徒宗教語錄這一現(xiàn)象時,必須要特別關(guān)注的時代背景。

      中國六代的讀書人,古史籠統(tǒng)稱為“儒”⑨;六代古書,古史籠統(tǒng)稱為“儒書”⑩。本文將孔子之前的儒,統(tǒng)統(tǒng)稱為政教雜糅的古儒;將孔子之后的儒,統(tǒng)統(tǒng)稱為世俗政治新儒。B11古儒的成分非常復(fù)雜,但大都具有政教雜糅的特色,其主要職責是協(xié)助天王諸侯卿大夫,用政治宗教兩種手段治理一方,是中國最古老的鄉(xiāng)紳兼教士。B12古儒很可能更多地集中在魯衛(wèi)齊宋等東夷故地B13,應(yīng)與以殷人為代表的東夷文化水平最高有關(guān)B14;古儒開始褪卻宗教色彩,可能始于西周時代,這應(yīng)與商末統(tǒng)治者過度倚重鬼神、過分藐視蒼生,以致被蕞爾小國滅亡的慘痛歷史教訓有關(guān);春秋時代天下加快了世俗化進程,則可能與當時鐵器得到廣泛使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世人更加自信、人的意識被喚醒、沒有必要繼續(xù)過度倚重鬼神的客觀形勢密切相關(guān)。孔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政教雜糅的古儒向世俗政治新儒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歷史節(jié)點上,所以孔子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雜糅的古儒,又是春秋末期至今幾乎完全世俗化的新時代最早的政治新儒,其政治活動和宗教活動都非常頻繁,兩個方面的傳世語錄都非常多。

      但孔子不可能不明白,天下正在加速世俗化,這是歷史大勢和正確方向,政教合一不可能治理天下,只有正確的世俗政治,才可能解決天下混亂無序的問題,使天下重新安寧,蒼生休養(yǎng)生息。所以孔子一邊經(jīng)常參與喪葬祭祀的宗教活動,一邊開始做改造門下古儒的工作,并最終將自己和門徒都改造成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世俗政治新儒。B15

      孔子的徒子徒孫既忠實地記錄了孔子師徒的世俗政治語錄,也忠實地記錄了他們的宗教語錄,這是秉筆直書,是中國極其古老的史家傳統(tǒng)。但是,《論語》的編輯者們自然也明白,宗教鬼神不可能治理天下、幫助蒼生,只有世俗政治才能治理天下,這就是《論語》最終剔除孔子師徒大量宗教語錄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傳世文獻在客觀上顯示,孔子師徒既是世俗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也是教士,與政教雜糅的六代古儒似乎并無不同。但這樣的原始記錄,卻掩蓋了孔子師徒作為最早的世俗政治新儒的本質(zhì)特征,所以《論語》的編輯者最終剔除了孔子師徒的宗教語錄,只收錄了他們的世俗政治語錄,這就突出了孔子新時代新政治家新思想家的本質(zhì)特點?!墩撜Z》是戰(zhàn)國至今所有讀書人的必讀書,它完全剔除了孔子師徒的宗教語錄,從而重塑了孔子政治家思想家的新形象,以致后世兩千多年,子孫只知道孔子是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很少有人還知道,孔子首先是大名鼎鼎的教士。這就是《論語》編輯者剔除孔子宗教語錄要達到的目的,也是編輯者們?yōu)樗茉炜鬃有蜗蟆⒋_立孔學地位所做的獨特而寶貴的歷史貢獻。

      二、長篇語錄與《論語》短章的學術(shù)分工

      從篇幅上講,孔子師徒的所有宗教語錄和絕大部分政治語錄,都是零零星星的短小語錄,都需要先一次性或分若干次匯總原始記錄B16,將其編成若干卷若干篇,方可使之先以單卷單篇語錄的形式流傳于世,最后再決定將哪些單卷單篇語錄收入《論語》,使之成書,以更加方便傳播孔學。但《禮記》《大戴禮記》還收有孔子論述重大現(xiàn)實政治問題和古代歷史問題的許多長篇語錄,這些長篇語錄,全都記錄于孔子晚年思想成熟時B17,論題重大,體系嚴謹,論證嚴密,思想深邃,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思想理論價值,《論語》為什么完全不收錄呢?我的學習心得,這很可能與《論語》編輯者對孔子語錄的分類和分工有關(guān):《論語》有意識地只收錄部分短小易記、通俗易懂的零星世俗政治語錄,使之成為孔學的“普及本”,其設(shè)定的讀者為普通讀者,其主要的職責是普及孔學、推廣孔學,從而影響天下的普通貴族和一般讀書人;而那些理論性特別強、思想理論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極高、論證非常嚴密、篇幅又很長、普通讀者不會讀也讀不懂、即使讀懂了也記不住的長篇政治研究語錄和歷史研究語錄,可能才是孔學的“學術(shù)本”,其設(shè)定的讀者應(yīng)是天下的頂尖高手,其主要職責是,與《論語》一起,共同體現(xiàn)世俗孔學的全貌,共同確立孔學作為六代之學、六藝之學的創(chuàng)造性總結(jié),后世百代政教文史哲等學科理論淵藪的崇高歷史地位。讀者只有合讀“普及本”和“學術(shù)本”,才能看出世俗孔學的全貌,真正了解孔子,理解孔學??上?zhàn)國至今,學者很少理解《論語》編輯者的苦心,很少真正關(guān)注孔學的“學術(shù)本”,“學術(shù)本”本來把孔學的理論體系講得清清楚楚,而戰(zhàn)國至今學者卻始終都不明白。B18

      就上文對《論語》不選孔子長篇大論的這一推測,下面想從五個方面具體談?wù)勎业南敕ā?/p>

      第一,《論語》未收孔子長篇語錄的證據(jù)?!墩撜Z》祖本傳世之后,形成了“古論”“齊論”“魯論”三個版本。“古論”二十一篇,漢武帝時代發(fā)現(xiàn)于孔子舊宅的夾壁之中,與今本《論語》基本相同。B19“魯論”二十篇,與“古論”基本相同。只有“齊論”,據(jù)《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比“魯論”多出了《問王篇》《知道篇》兩篇。今本《論語》以“古論”為基礎(chǔ),未收《問王篇》《知道篇》。這就是說,傳世《論語》的三個版本,都沒有孔子的長篇語錄。從概率論上講,由此應(yīng)可反推,《論語》的祖本應(yīng)該并未收錄孔子的長篇語錄。

      第二,孔子長篇語錄極高的思想理論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紤]到《大戴禮記》僅存殘卷,為了既節(jié)省文字,又能夠說明問題,下面僅以《禮記》收錄的孔子長篇語錄為例,談?wù)効鬃娱L篇語錄的特殊理論價值和文化價值。

      《儒行篇》記載魯哀公問孔子“儒”,所問自然是經(jīng)過孔子改造的政治新儒。魯國地處東夷故地,其國民基本上都是殷人,那些政教雜糅的古儒,其職業(yè)、衣著、走路、說話等特征,魯哀公應(yīng)該非常熟悉B20,自然不需要詢問孔子??鬃訛榱隧槕?yīng)天下世俗化的歷史潮流,也為了培養(yǎng)治國平天下的世俗政治人才,恢復(fù)天下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于是改造了自己門下的古儒,使之成為思想觀念、精神風貌、行為方式、人生理想都迥異于政教古儒的一批世俗政治新儒,但又殘存了政教古儒特別注重禮儀、經(jīng)常從事喪葬祭祀活動的部分特征。當時世人對孔子新儒就多有貶詞B21,那么孔子政治新儒究竟是怎么回事,與古儒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所不同,魯哀公就可能有些犯迷糊了,所以需要親自詢問孔子B22。孔子從十六個方面具體系統(tǒng)地論述了政治新儒的“儒行”。魯哀公聽了,真誠地說:“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說明哀公對孔子師徒這些政治新儒的仁義道德、堅持周禮的兩個主要特征,開始有所了解,而且肅然起敬?!度逍衅分挥涗浟丝鬃优c魯哀公的一次談話,全篇一章,1200余字,無須另外編輯,即可獨立成卷,獨立成篇,獨立傳世?!度逍衅穬?nèi)容重大,論證嚴密,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思想理論價值,但是《論語》最終未收。

      《左傳·哀公二十一年》,齊人譏諷魯人,有“儒書”一說。左氏所用史料,應(yīng)是齊魯春秋舊史,并非向壁虛構(gòu)。B23齊人所說的“儒書”,應(yīng)包括六藝這些老“儒書”B24,還應(yīng)包括傳世不久的《儒行篇》等獨立單篇語錄和《學而篇》等選編單篇語錄B25這些新“儒書”——因為這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幾年,而獨立單篇語錄孔子在世時當已流傳于世,選編單篇語錄成篇傳世,亦當在孔子去世不久B26。君臣父子大禮,涉及國體政體,不僅古老的“儒書”六藝強調(diào),孔子的新“儒書”也無不強調(diào)。B27

      以上“儒”“儒行”“儒書”三說,應(yīng)該一并考察,不可輕輕放過。這些史料應(yīng)可說明,孔子師徒雖然還沒有完全褪凈宗教古儒的神秘色彩,但更加注重君臣父子大禮、國家體統(tǒng)政治體統(tǒng),更加注重現(xiàn)實政治,他們與那些既重視政治,又崇拜鬼神,特別拘泥于喪葬祭祀禮儀細節(jié)的古儒已經(jīng)明顯有所不同,孔子的新“儒書”也與六藝這些古“儒書”明顯有所不同。這些現(xiàn)象早在孔子去世前后,就已經(jīng)引起了魯國乃至其他各國的高度注意。

      《哀公問篇》大約1400字,哀公兩問,一問周禮何以至尊,一問“君子”B28之道何以至大,孔子皆一一解說之,詳細論述之。該篇系統(tǒng)論述了孔學的禮學、仁學兩大理論體系,其實也就是六代之學、六藝之學的兩大理論體系B29,是對六代之學、六藝之學的偉大總結(jié),理論性極強,篇幅又很長,無須另外編輯,自可獨立成卷,獨立成篇,獨立傳世。所以我推測,該篇很可能早在孔子在世時,就已流傳于世,《論語》最終也未收錄。

      以上兩篇均為孔子答魯哀公問。B30《禮運篇》則記錄孔子答弟子言偃問,論述“禮”何以產(chǎn)生、何時產(chǎn)生;廣義的“禮”即思想文化如何,狹義的“禮”即禮制禮法又如何等,是研究六代禮學極其重要的理論文獻。全篇一章,大約3500字,篇幅很長,無須另外編輯,無須與其他零星語錄連綴組合,自可獨立成卷,獨立成篇,獨立傳世,《論語》最終也沒有收錄。

      《仲尼燕居篇》開篇道:“仲尼燕居,子張、子貢、子游侍,縱言至于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敝虚g記錄弟子請教老師關(guān)于禮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老師則一一作答。結(jié)尾道:“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發(fā)蒙矣?!边@篇語錄理論性很強,內(nèi)容完整,結(jié)構(gòu)嚴謹,篇幅較長,將近1400字,無須另外編輯,自可獨立成卷,獨立成篇,獨立傳世。該篇《論語》最終也未收錄。

      《孔子閑居篇》記錄孔子與子夏論詩,凡一章,近千字,是研究《詩經(jīng)》極其重要的文獻B31,理論性很強,內(nèi)容完整,篇幅較長,無須另外編輯,自可獨立成卷,獨立成篇,獨立傳世,《論語》也未收錄。

      上文分析介紹文字,雖然非常簡短,但已經(jīng)可以說明,孔子的長篇語錄都是孔學的理論精華所在,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思想理論意義,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學歷史學文獻。但是,《論語》最終卻一律未收。

      《大戴禮記》殘卷所存文獻,有記錄于商周之際的《夏小正篇》B32,也有戰(zhàn)國末期的《勸學篇》,還有漢初的《禮察篇》《保傅篇》等,但最值得關(guān)注的,還是孔子論述重大現(xiàn)實政治問題、重大歷史問題的長篇語錄,如《主言篇》《哀公問五義篇》《哀公問于孔子篇》《五帝德篇》B33等,《論語》都未收錄。為節(jié)省篇幅,《大戴禮記》殘卷中孔子長篇語錄的重要思想理論意義和歷史文化價值,就不再一一舉例分析了。

      第三,《論語》編輯者理應(yīng)明白孔子長篇語錄的偉大理論意義和文化價值。唐代柳宗元首先推測《論語》為曾子所編,雖然《論語》未必出自曾子一人之手,但說《論語》由曾子師徒共同編輯或曾子弟子奉命編輯,總之出自曾門之手,應(yīng)無問題。

      曾子是孔子的“入室”弟子之一B34,曾子弟子、孔子嫡孫、孟子祖師爺子思也是偉大學者,他們對孔子思想理論體系的理解,對孔學崇高歷史地位、偉大理論意義的理解,不僅遠遠超過了孔子的“升堂”弟子,也遠遠超過了幾乎所有的戰(zhàn)國諸子。如曾子教導弟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思總結(jié)孔子政治理論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些都是極其了不起的見解。這就是說,最終選取若干單篇語錄,組裝《論語》的曾子一派人,不可能不理解孔子長篇語錄的偉大思想理論意義和歷史文化價值,他們在組裝《論語》時,沒有任何理由舍棄上文介紹、提及的那些長篇語錄。

      第四,周人讀書的習慣和學習孔子長篇語錄的難度。我學習《春秋》《論語》《左傳》許多年,發(fā)現(xiàn)周人引用詩書禮樂,都是隨口就來,不假思索,雖然未必每一個字都符合原始簡牘,但大致意思不至出錯。我學習戰(zhàn)國諸子時,也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類似情況?!墩撜Z·堯曰篇》誤收了孔門摘錄的《尚書》片段,這應(yīng)是他們摘錄以便背誦《尚書》的簡牘,因為與記錄孔子語錄的簡牘放在一起,而被誤收。B35這些史料都說明,周人讀書全靠記誦,與今人讀書全靠網(wǎng)絡(luò)檢索,然后再去復(fù)核文本的習慣大為不同。

      周人讀書既然全靠記誦,所讀之書則應(yīng)大都為易懂易記的短章,長篇大論難以理解,更難以記誦。如周人的必讀書六藝,篇幅最長的要算《尚書》了,其篇章也都是短章,比較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理解記誦?!对娊?jīng)》保存的遠古史詩沒有一首是長詩,也方便讀者閱讀記誦。而孔子論述重大政治問題和歷史問題的長篇語錄,少則上千字,多則幾千字,很不方便讀者閱讀理解記誦。所以我推測,孔子的長篇大論,周代君子可能很少閱讀記誦。這自然是《論語》的編輯者應(yīng)該考慮到的。編書給讀者看,編輯者當然要考慮讀者的需求。

      六藝說理往往點到為止,沒有嚴謹?shù)臉?gòu)思、清晰的結(jié)構(gòu)布局,也不需要嚴密的論證,讀者要理解其中的道理,需要自己去慢慢領(lǐng)會。但到了春秋末期,君子們論述復(fù)雜問題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論證嚴密、層次清晰、結(jié)構(gòu)復(fù)雜、動輒千言的新趨勢,《左傳》收有不少這類案例。但是這樣的長篇大論,不太符合當時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也難以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而且一般讀者即使讀了,往往也理解不了,記不住。孔子的長篇大論,自然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孔門弟子雖然都是當時天下的俊杰之士B36,但真正能夠理解孔學的“入室”弟子很少,絕大多數(shù)弟子都只是普通的“升堂”弟子??鬃右簧慌c七位“入室”弟子討論這些重大理論問題,樊遲、子路之類普通的“升堂”弟子,孔子從不與他們討論如此深奧復(fù)雜的理論問題。這一現(xiàn)象說明,即使是孔子的授業(yè)弟子,有幸得到孔子的親自教誨,耳提面命,但要真正理解孔學的理論體系,也絕非易事。孔子的長篇語錄,連他的親授弟子尚且大多難以理解透徹,一般讀者要理解就幾乎不可能了。了解孔子長篇語錄的這一特點,對我們分析研究曾門最后組裝《論語》時為什么完全不收錄孔子的長篇語錄、《論語》選編者設(shè)計的目標讀者群是一些什么人等問題,都非常有意義。

      戰(zhàn)國諸子無論是否贊成孔學,大都經(jīng)常引用孔子語錄,不過引用的都是零星短章,尚未發(fā)現(xiàn)引用長篇語錄的例子。B37孔子師徒的短章語錄便于理解,便于記誦,也便于傳播,所以戰(zhàn)國諸子讀得多,用得多;孔子那些論題重大、理論性強、論證嚴密的長篇大論,戰(zhàn)國諸子很可能讀得少用得也少。戰(zhàn)國諸子都是偉大學者,從他們所引孔子語錄的情況,可以反向推測,他們應(yīng)該很少閱讀孔子的長篇大論。B38孔子的親授弟子和戰(zhàn)國諸子尚且如此,一般讀者很少閱讀、很難理解、很難記誦孔子的長篇語錄,也就不難想象了。

      第五,編輯者對孔子世俗政治語錄短章的選編本《論語》,與孔子長篇語錄的不同分工??鬃拥拈L篇語錄,既然內(nèi)容無比重要,理論價值和文化價值都極高,《論語》的編輯者自然沒有舍棄的道理。所以我推測,編輯者對選編孔子世俗政治語錄短章的《論語》,和孔子的長篇政治語錄、歷史語錄,很可能有一個分工:零零星星的短章語錄,選取一部分收進《論語》,供普通讀者閱讀學習,以便普及孔學、推廣孔學;孔子那些動輒千言的長篇大論,繼續(xù)讓其單獨傳世,以供天下的頂尖高手學習研究,從而形成孔學的“普及本”和“學術(shù)本”高低搭配、并行于世,滿足不同讀者不同需求的傳播格局。

      孔子世俗政治思想的核心,有兩大理論體系,都是對六代之學、六藝之學的創(chuàng)造性總結(jié)和發(fā)展:一是仁學,二是禮學。上文舉例初步分析的五個“獨立單篇”,或總論仁學和禮學,或分論仁學、禮學,即使是《詩經(jīng)》專論,理論性也很強,都具有很高的思想理論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大戴禮記》殘卷保存的孔子的許多長篇語錄,也都如此。

      我推測孔子論述重大現(xiàn)實政治問題、重大歷史問題的那些長篇語錄,都應(yīng)早在孔子在世時就已各自獨立傳世。這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者,孔子創(chuàng)造的世俗政治儒學畢竟與古老的政教雜糅的儒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的確殘存了政教雜糅儒學厚葬久喪、禮儀復(fù)雜而又常常于事無補的部分特點,很容易受到當時世俗政治家的批評;孔子世俗政治儒學主張按照周禮恢復(fù)天下秩序,要求所有君子都學習三代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對天下利益都要取之有度,這必然引起正在不斷瓜分天下利益的諸侯公卿們的嚴重不滿,從而招致他們的不斷打壓。所以孔子去世前后,孔子師徒及其世俗政治儒學就已受到天下各國諸侯卿大夫的不斷攻擊。B39在這種情況下,孔門亟須自我澄清,亟須天下諸侯公卿們了解孔學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像孔子要告訴魯哀公孔學是怎么回事一樣,孔門有非常迫切的自我宣傳自我澄清的客觀需要。二者,因為無須等待采集編輯零零星星的語錄,就可獨立成卷成篇,傳世很方便,有立即傳播的可能。既有急切傳播的需要,也有立即傳播的可能,所以我推測,孔子論述重大政治理論問題和歷史問題的長篇語錄,早在孔子在世時,就以單卷單篇語錄的形式流傳于世。但是這些語錄理論性太強,篇幅又太長,一般讀者不會讀,也讀不懂,即使勉強讀了也記不住,對提升孔子世俗政治地位、孔學思想文化價值,意義非常有限。

      后世學者大多認為,孔學的精華都在《論語》中了,而我認為這很可能并不符合《論語》編輯者的初衷和傳世文獻的實際情況。我們要準確理解孔學的理論體系,應(yīng)將孔學“普及本”與“學術(shù)本”一并學習,一并研究。我自己就有這方面的一點學習心得。我學習《論語》很多年,一直都想徹底弄清楚孔學的理論體系,可是非常艱難,工作很不順利?!墩撜Z》的字里行間,特別是孔子、曾子、顏回、子貢的語錄B40,的確論述了孔學的理論體系,但是還需要猜測和想象,需要對這些推測做出非常復(fù)雜的論證,才能把孔學的理論體系補充完整。學習了孔子的長篇語錄,發(fā)現(xiàn)孔子對自己的理論體系早就有非常嚴謹而清晰的論述。這個案例似乎也可以佐證本文關(guān)于讀者分類、文獻分類的推測。

      就《論語》文本而論,長篇大論的現(xiàn)實政治問題研究和歷史問題研究的孔子語錄,孔子師徒零零星星的宗教活動語錄,兩者都被排除在外,何以見得前者才是孔學的“學術(shù)本”,而后者就不是孔學的必要補充,因此必須被剔除呢?主要有兩個考慮:其一,六代雖然實行政教一體,但現(xiàn)實政治和歷史政治始終是主題,宗教鬼神充其量只是副主題而已;六藝雖然政教雜糅,其主題也是現(xiàn)實政治和古代歷史,而不是宗教鬼神。何況歷史發(fā)展到春秋時代,隨著鐵器的推廣,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社會財富積累很快,天下正在加速世俗化,戰(zhàn)國時代中晚期天下的世俗化即已基本完成??鬃拥耐阶油綄O不可能不懂,不可能也毫無必要逆歷史潮流而動,去提高宗教鬼神的地位。其二,《論語》只是孔子師徒零零星星語錄的選編本,而喪葬祭祀活動語錄全部都是零零星星的語錄,《論語》沒有選它,明顯是有意剔除喪葬祭祀語錄,有意突出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地位。因此,《論語》的編輯者不可能將孔子師徒的喪葬祭祀活動語錄作為《論語》的必要補充。

      三、初步的結(jié)論

      孔子是世俗政治新儒,但脫胎于六代政教雜糅的古儒,殘存了古儒的許多特點,故孔子的本來面目,首先是教士,然后才是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墩撜Z》編輯者剔除了孔子的宗教語錄,孔子才得以以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形象示人。

      孔學原本非常復(fù)雜,既關(guān)乎宗教鬼神,又關(guān)乎世俗政治;既有通俗易懂的一面,又有幽微高深的一面??鬃訉α畬W、六藝之學做了創(chuàng)造性總結(jié),創(chuàng)造了以仁學和禮學為理論體系的孔學,成為戰(zhàn)國至今政教文史哲等許多學科的理論淵藪。孔學本有“普及本”和“學術(shù)本”,可惜戰(zhàn)國至今學者很少關(guān)注“學術(shù)本”,以致對孔學理論的理解失之于膚淺,這是《論語》編輯者始料未及的。

      總之,最近兩千多年,孔子是《論語》編輯者進一步塑造了的孔子,孔學是《論語》編輯者進一步提升了的孔學。這就是本文初步的結(jié)論。

      注釋

      ①《左傳》引孔子語錄37章;《禮記》所存孔子師徒語錄至少兩倍于《論語》,且多為喪葬祭祀語錄;《大戴禮記》殘卷所存孔子師徒語錄,即使剔除與《禮記》重復(fù)者,篇幅也至少與《論語》相當。這些語錄只有極個別的見諸《論語》。戰(zhàn)國諸子經(jīng)常引用孔子語錄,如《孟子》所引26章見諸《論語》,38章為佚文(詳見商務(wù)印書館待刊稿《孟子本意》附錄之一),可見孔子語錄亡佚不少。《論語·陽貨篇》17·19,子貢對孔子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說明孔子終身學習、總結(jié)、傳授六代之學、六藝之學,弟子后學記錄、傳述、編輯孔子語錄,都有相當高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懷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感,并非偶然為之。

      ②從傳世六藝來看,六代思想文化的主要特點,正是宗教鬼神、現(xiàn)實政治、古代歷史雜糅在一起。除了商朝比較特殊外,六代的鬼神宗教文化始終不是主流,這是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不同于西方的地方??鬃訋熗秸Z錄的復(fù)雜原貌,符合六代思想文化的歷史特點。孔子的政治研究語錄,特指研究現(xiàn)實政治的語錄;歷史研究語錄,以《五帝德篇》為代表,主要是研究炎黃以來,尤其是堯舜以來的古代政治情況,實際也是政治語錄。遠古君子只對治理國家天下感興趣,對抽象的智慧之學即所謂哲學沒有興趣。中國大約從戰(zhàn)國時代中期開始進入哲學時代,不過,哲學等學科的淵藪仍然是六代之學和孔學。例如中國近代以來哲學家一直認為人性哲學源自孟子荀子,其實從孟荀到如今,中國人性哲學的所有理論,全都或直接或間接來自孔子。參閱吳天明:《人:孔子的分類標準和分類結(jié)果》,《江漢論壇》2020年第11期。

      ③孔子設(shè)帳,弟子在堂,老師在室。弟子自主學習,互相討論,如有不懂,則由高足入室請教,孔子簡短回答之,弟子退出,隨侍弟子或入室弟子記錄之??鬃訋У茏油獬觯嗳缭诳鬃訋は?,故“子曰”云云的語錄最多??鬃哟饐栯m只三言兩語,但其仁學、禮學兩大理論體系卻隱然可見,只是不太清晰而已??鬃拥拈L篇語錄,則往往是孔子就重大理論問題的主動論述,或雖答問,因為干系重大,孔子亦主動系統(tǒng)論述之,故其理論體系清晰可見。

      ④孔子的宗教語錄和長篇大論,戰(zhàn)國諸子應(yīng)都可以見到。他們不引用宗教語錄,應(yīng)與戰(zhàn)國時代即已完全世俗化,君子對喪葬祭祀禮儀沒有興趣有關(guān);不引用長篇大論,應(yīng)與他們受到閱讀習慣的影響,很少閱讀長篇大論,而且《論語》的影響力又太大,已經(jīng)經(jīng)典化,成為六藝之后的新“儒書”有關(guān)。

      ⑤孔子魯昭公二十四年五月開始設(shè)帳(限于主旨和篇幅,恕不論證。《史記·孔子世家》誤作昭公七年),哀公十六年去世,孔子設(shè)帳接近四十年。孔子去世四十四年,曾子去世,曾門弟子編輯《子張篇》等,然后選取部分早已傳世的單篇語錄組裝《論語》。二者相加,共八十多年?!墩撜Z》只收錄孔子師徒兩代人的語錄,故孔子徒孫輩語錄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⑥孔子在世時,設(shè)帳弟子教育各自門徒的語錄,選編在《論語》1—18篇中;孔子去世后,設(shè)帳弟子繼續(xù)教育各自門徒的語錄,則選編在《子張篇》《曾子立事篇》等許多篇目中,《子張篇》被選入《論語》。

      ⑦后世學者因此斷定老子是孔子的老師,《老子》早于《論語》。其實《老子》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比孔子徒子徒孫的著作都晚,假托老子為名而已,詳見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從哲學史上講,《老子》是典型的哲學著作,而中國從戰(zhàn)國中期才開始進入哲學時代,故《老子》成書必晚。

      ⑧詳見《孟子·萬章篇上》9·1—9·5。

      ⑨“儒”,許慎等學者有各種解釋,但大多僅分析其“柔”等特點,尚未確認其起源。我以為“儒”本指中國最早的讀書人,是中國最早的鄉(xiāng)紳(政治)兼教士(宗教)。人類早期的讀書人,都有政教雜糅的特點,最近的例子是中國西藏和平解放前奴隸制時代的喇嘛,一般農(nóng)奴完全沒有文化知識。上古天王諸侯雖然也是政治家兼宗教神職人員,但不可能為蕓蕓眾生提供宗教服務(wù),“儒”才可能提供這類服務(wù)。從文字史來看,“儒”應(yīng)該最早出現(xiàn)在文字成熟的商代。商代以前的文獻原本應(yīng)主要依靠口耳相傳,文字成熟、書寫條件允許時,才可能被后人記錄下來,成為成文史。例如《尚書》中的堯舜古史,其記錄為成文史的時間很可能在西周晚期出現(xiàn)鐵器和簡牘之后,甲骨和青銅器記錄傳播文獻都十分不便。

      ⑩“儒書”說詳見《左傳·哀公二十一年》。齊人所謂“儒書”包括六藝等古老的“儒書”,和孔子師徒的新“儒書”:孔子在世時即已傳世的《五帝德篇》等許多長篇語錄,孔子去世后編輯成篇的《學而篇》等許多單篇語錄。只是《子張篇》等尚未編輯成篇,《論語》尚未組裝成書而已。

      B11孔子一直到去世之前,都還在兼做教士的工作,他奉魯哀公之命教魯國大夫孺悲士喪禮,孺悲得以寫作《士喪禮》,就是很可靠的證據(jù)。詳見《陽貨篇》17·20,《禮記·雜記下》。

      B12古儒沒有做官時則主要是教士,做了官則主要是官員。西周除了鎬京之外,其余地方均可稱“鄉(xiāng)”,例如“鄉(xiāng)學”(諸侯所辦)、“鄉(xiāng)邑大夫”(縣長),均保留了這一古意。

      B13例如孔子弟子大多來自東部諸國,很少有來自西部者。

      B14《尚書》記載,周公嘗言“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如今中國人使用的漢字,都是殷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文字。

      B15孔子之孫、曾子之徒子思總結(jié),見《禮記·中庸篇》。孟子概述新儒特點時,加了一句“宗師仲尼”。

      B16楊伯峻先生認為,《論語》編輯用時八十多年,這將徒子徒孫記錄語錄的時間與編輯語錄的時間混為一談,故不可從。詳見楊伯峻:《論語譯注·前言》,中華書局,1982年。

      B17人文學科學者,都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一般到晚年學問才老到,這是規(guī)律。例如孔子在齊國七八年,均有弟子隨侍,其間的語錄,弟子們記錄就很少,可以考證的不到五章;孔子晚年的語錄,弟子們記錄就很多。《論語》編輯者不可能沒有這一點見識,而遺棄孔子晚年思想成熟時的長篇大論。

      B18詳見吳天明:《孔子的道德學問不只一條主線》,《求索》2017年第4期。

      B19只是將《堯曰篇》20·2“子曰:‘尊五美”以下另作一章而已。

      B20東夷多禮,自古而然,史不絕書。商朝政教雜糅的古儒,很可能主要集中在經(jīng)濟文化更加發(fā)達的東夷地區(qū),即今山東、河南中東部。魯國地處東夷,國民大都是殷商遺民,所以我推測魯侯自應(yīng)非常熟悉古儒。

      B21孔子去世前后,魯國國內(nèi)和國際上對孔子師徒、孔子政治儒學乃至所有仁者,多有貶詞。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很復(fù)雜,我已另有專論《儒學的特質(zhì)和命運》,恕不重復(fù)。

      B22據(jù)《左傳》記載,季桓子魯哀公三年去世時,后悔當初故意接受齊人美女,設(shè)計氣走孔子,致使魯國被齊國不斷削弱,要季康子重用孔子。但孔子如果參與國政,必然設(shè)法強化魯國公室,削弱私家,故季康子違反父命,不用孔子。想必季康子經(jīng)常故意貶損孔子新儒,防止哀公起用孔子,故哀公親自問之。

      B23《左傳》雖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但所用史料均為春秋列國舊史。例如魯《春秋》一直稱楚君為“楚子”,《左傳》因為大量采用楚國春秋史料,故時而稱“楚子”,時而稱“楚王”。這類證據(jù)很多。

      B24遠古治國政教一體,古儒本是政教之儒,古儒所讀六藝,當時被世人視作“儒書”。

      B25選編語錄,需將許多零星語錄選編成卷成篇,方可傳世。長篇語錄則不需編輯即可傳世。

      B26除了曾子去世之后,曾子門徒選編的《子張篇》《曾子立事篇》等這些“選編單篇”。

      B27例如《詩經(jīng)》中,哪些樂歌天子使用,哪些樂歌諸侯使用,規(guī)定都很嚴格;孔子要求卿大夫在朝覲諸侯時,遵守周禮,要先在堂下叩頭,上堂后再叩頭,不能把在堂下叩頭的禮儀省掉。這些就是新老“儒書”均強調(diào)君臣大統(tǒng)政治規(guī)矩的例子。

      B28這個“君子”特指孔子,當時魯國朝廷、孔子帳下經(jīng)常尊稱孔子為“君子”,例如《鄉(xiāng)黨篇》10·6“君子”特指孔子,《禮運篇》“君子何嘆”,“君子”也特指孔子。

      B29據(jù)《左傳》記載,春秋君子晏子、子西、子產(chǎn)等都在總結(jié)六代之學,他們總結(jié)的理論內(nèi)涵都只有禮學,沒有仁學;外延都只有詩書禮樂,沒有易春秋。參閱吳天明:《孔子的道德學問不只一條主線》,《求索》2017年第4期。

      B30《大戴禮記》所收孔子答“公”問的語錄更多,而且都是長篇大論,此“公”想必也是哀公?!洞呵铩酚涊d諸侯去世,去世之月稱爵,安葬之月稱謚與爵。哀公與孔子對話,當時理應(yīng)稱“公”,但哀公去世,謚號為“哀”,弟子后學則應(yīng)改稱“哀公”,不然不合周禮,后人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公”。可能戴氏編書時,孔子弟子后學還來不及整理,即被戴氏直接收錄。

      B31孔子去世后,子夏于西河魏國傳授“四藝”,包括《詩經(jīng)》,就應(yīng)與孔子這番話有些關(guān)系。據(jù)傳世文獻,孔子與子夏討論《詩經(jīng)》最多。參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B32農(nóng)業(yè)史家一般認為,《夏小正篇》應(yīng)記錄于商朝末期,最晚記錄于西周初期。

      B33《五帝德篇》,不僅《史記·五帝本紀》全部采用,而且為近百年的考古學成果所反復(fù)證實??脊艑W家最近正在河南繼續(xù)考古發(fā)掘5300多年前的黃帝古城(古人酋長名、部落氏族名、祖先子孫名,往往都不分。故七千年前仰韶文明時期即有黃帝,五千多年前中原還有黃帝古城,《山海經(jīng)》里幾乎每一座神山上都有黃帝),說明孔子追索華夏文明史的源頭,從黃帝時代研究起,這是多么了不起。

      B34孔子的“升堂”弟子很多,“入室”弟子只有七位:顏回、子貢、曾子、子夏、子張、子游、宰我??鬃訋缀跛械闹卮罄碚搯栴},都只與這七位“入室”弟子談?wù)?,因為一般“升堂”弟子聽不懂?/p>

      B35詳見吳天明:《論語本意·堯曰篇》,商務(wù)印書館,2019年。

      B36據(jù)《左傳·哀公八年》,有若跟著孔子讀書時,還是魯國鄉(xiāng)學的學生,這很特殊??鬃拥茏哟蠖嗍青l(xiāng)學畢業(yè)生。傳世文獻沒有孔子教弟子文字音韻訓詁的任何證據(jù),說明他只講義理,而義理之學本是國學高年級的課程??梢姷茏舆M入孔子帳下之前,就都是一代才俊,故魯人稱鄉(xiāng)學學生為“國士”。

      B37太史公大量引用孔子的長篇大論《五帝德篇》寫作《五帝本紀》,這是漢初之事,也極其少見。

      B38漢初學者匯編古書時,頗有搶救古代文獻、傳承古代文化之意,所以無論文章長短,是否淺近,連極其難讀的《夏小正》,也都一律收錄。

      B39打壓孔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把孔子的世俗政治儒學與古老的宗教政治儒學混為一談。例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晏子反對齊景公重用孔子,主要理由就是,孔子主張厚葬久喪,禮儀復(fù)雜,于事無補。

      B40詳見《論語·里仁篇》4·15、《雍也篇》6·30、《衛(wèi)靈公篇》15·3等。

      責任編輯:涵 含

      Abstract:Confucius lived in the key historical nod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to secular politics. He was not only the last ancient scholar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Six Dynasties, but also the earliest new scholar of politics 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refore, his quotation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olitics and religion, as well as the tendency of secular politic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elected by his disciples not only eliminated a large number of religious quotations of Confucius, but also did not include all the long quotations of his political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Only some short and sporadic political quotations were selected. Its purpose should be: firstly, to highlight the image of Confucius as a secular statesman, thinker and educator, and to make Confucianisma secular politics. Secondly, to le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hich is easy to be understood and remembered, become the "popular ver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long quotations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become the "academic version" of Confucianism. Both of them jointly establishe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Confucianism as the theoretical summary of six generations learning and six arts′learning, and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politics, educatio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ater generations. Here lies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the se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o promoting Confucius′image and the Confucianism status.

      Key words: edit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cholar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Book of Rites; The Book of Rites by Da Dai; secular politics

      猜你喜歡
      禮記論語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SOUNDS OF THE VILLAGE
      漢語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如何讀懂《論語》?
      《禮記·祭統(tǒng)》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半途而廢
      文明
      西夏文草書《禮記》異文一則
      西夏研究(2018年1期)2018-03-13 01:08:11
      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广丰县| 京山县| 碌曲县| 巴彦淖尔市| 澄迈县| 资阳市| 鹤峰县| 盱眙县| 通州市| 林甸县| 涞源县| 依兰县| 安阳县| 辽源市| 云安县| 庆云县| 平乡县| 临漳县| 淮滨县| 岳池县| 克东县| 辰溪县| 嵊泗县| 鲁山县| 华亭县| 哈巴河县| 昌吉市| 祁阳县| 延川县| 安徽省| 崇礼县| 奈曼旗| 长治市| 三明市| 武城县| 双流县| 扬中市| 辉县市| 谢通门县| 百色市|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