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中展
當我們打開一瓶有年份的純正葡萄酒,倒出部分酒液在酒杯中,然后輕輕地搖晃酒杯,讓酒液在杯壁上均勻地旋轉,停止后,神奇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酒液形成了一條條液柱,在杯壁上留下一道道酒痕,這被業(yè)內人士叫做“掛杯”。人們也為它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葡萄酒的眼淚”。
為啥會有掛杯現(xiàn)象呢?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一個詞“表面張力”。液體與氣體相接觸時, 會形成一個表面層, 這個表面層內存在著相互吸引力,這便是表面張力。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理解它:用滴管將水滴在硬幣上,當水滴的數(shù)量累積到30滴以上,就會發(fā)現(xiàn)水面不是平整的,而呈現(xiàn)出一個球形。這時,水已經(jīng)超出了硬幣邊緣,卻沒有流下來,這就是表面張力——表面張力傾向于收縮液體,減小液體的表面積。
當兩種液體相接觸時,表面張力強的液體會把表面張力弱的液體拉過來,而在同種溶液中,濃度高,表面張力增強,所以稀溶液會被迫向濃溶液中滲透。
而紅酒的掛杯現(xiàn)象就和酒精含量有關,因為酒精含量決定了紅酒酒液的表面張力。
搖晃酒杯后,葡萄酒會在酒杯內壁形成一層薄薄的液體膜。由于酒精比水揮發(fā)得更快,在酒杯內壁的酒液薄膜接觸空氣的面積更大,酒精率先揮發(fā),杯壁上酒的濃度增加,表面張力增強;而杯子底部的紅酒酒精揮發(fā)稍慢,含水量多。于是,附在杯壁上的酒液會將杯底的酒液“拉”上來,而隨著杯壁上的酒液增多,最終在重力的作用下,酒液就會像眼淚一樣,沿著杯壁再流下來。
最早關注掛杯現(xiàn)象的學者是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湯姆森。他于1855年發(fā)表論文《在葡萄酒和其它酒類表面觀察到的一些奇特運動》,認為掛杯是一種由液體表面張力作用引起的熱毛細對流。10年后,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卡羅·馬蘭哥尼又發(fā)表一篇論文,系統(tǒng)地解釋了這種現(xiàn)象,被命名為“馬蘭哥尼效應”。19世紀末,著名學術期刊Nature上刊登了一篇關于表面張力的論文,論文這樣形容表面張力:如同一張可以自我修復回彈的皮膚,是形成泡泡和維持泡泡形狀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與表面張力有關,比如永遠呈現(xiàn)球形的水滴。在幾何學中,球形是一定體積下具有最小表面積的幾何形體,當水聚集在一起,水滴內部會有凝聚力,將水滴外邊的水分子緊緊拉住。如此一來,液體表面層就有收縮趨勢, 因此縮小了水滴表面積。
在動物學界,和表面張力相關的現(xiàn)象也很多。比如,因為表面張力,水面形成堅硬的球狀“外殼”,一些像水黽(音同“免”)的昆蟲就可以在水面“外殼”上迅速奔跑。
表面張力也會給小動物帶來麻煩。比如,一些小昆蟲淋了雨之后,可能會被困在小露珠里。此時,對它們來說,要從露珠脫身就像沖破堅固的尼龍繩網(wǎng)一樣,否則只能活活在露珠里“憋死”了。于是,很多小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為了防止液體將自己浸濕,就讓身體變得非常光滑,甚至覆蓋一層薄薄的蠟質。
讀到這里,下次你喝葡萄酒時,會不會停下來觀察這個神奇的“眼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