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457001)田紅偉 趙云
肺癌為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致死率均較高,且呈逐年遞增趨勢[1]。流行病學顯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為肺癌的主要類型,占80%以上,由于其早期無明顯癥狀,易被患者忽視,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進展為中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期,只能采用放化療治療以控制病情進展,延長生存時間[2]。臨床針對晚期NSCLC患者主要以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zhì)量為主。其中DP化療為常用治療方案,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部分患者隨化療周期延長對DP方案敏感度降低出現(xiàn)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3]。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為新型治療惡性腫瘤方法,通過在腫瘤組織中插入電極針,利用射頻電磁波讓腫瘤組織溫度升高而殺傷腫瘤細胞?;诖耍狙芯窟x取我院72例ⅢB~Ⅳ期NSCLC患者,旨在探究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lián)合DP化療方案的治療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72例ⅢB~Ⅳ期NSCLC患者(2017年1月~2019年11月),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6)和對照組(n=36),其中觀察組女12例,男24例,年齡49~72歲,平均(60.62±4.06)歲;腫瘤類型:17例鱗癌、14例腺癌、5例其他;分期:19例ⅢB期、17例Ⅳ期;對照組女13例,男23例,年齡48~74歲,平均(61.21±4.14)歲;腫瘤類型:18例鱗癌、15例腺癌、3例其他;分期:20例ⅢB期、16例Ⅳ期;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①納入標準: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NSCLC;均為ⅢB~Ⅳ期;預計生存期>6個月;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伴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嚴重感染性疾??;對本研究涉及藥物存在禁忌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DP化療方案治療,藥物包括多西他賽、順鉑,第1、8d靜脈推注75mg/m2多西他賽,第1~3d靜脈滴注30mg/m2順鉑,21d為1個周期,治療3個周期。
1.3.2 觀察組 采用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lián)合DP化療方案治療,DP化療同對照組,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硬膜外麻醉,在CT引導下將腫瘤位置定位,皮肺穿刺后在腫瘤內(nèi)置入EVB針,再次采用CT查看EVB針是否到達最優(yōu)部位,確認后在腫瘤內(nèi)發(fā)射10枚微電極,連接EVB電極與射頻發(fā)射儀,根據(jù)腫瘤直徑進行1次或多次消融,若直徑≤1.5cm,則消融1次,若直徑>1.5cm,則進行反復消融,最多不超過5次,10~15min/次,溫度為90℃~100℃,退針時進行電凝止血,在消融術7d后進行3個周期DP化療。
1.4 療效評估標準 病灶完全消失,且無新灶產(chǎn)生,維持超過1個月為完全緩解(CR);病灶縮小50%以上,且無新病灶產(chǎn)生,維持超過1個月為部分緩解(PR);病灶有所縮小,但未超過50%,或有所增大,但不足25%為病情穩(wěn)定(SD);病灶增大25%及以上或產(chǎn)生新病灶為病情進展(PD)。CR、PR、SD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①療效。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腫瘤抗原242(CA242)、腫瘤抗原125(CA125)]水平,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約5ml,以3000r/min速度持續(xù)離心10min,取上清液血清,以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CEA、CA242、CA125水平,試劑盒由廈門海菲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胸痛、胃腸道反應、胸腔積液、肺部感染、發(fā)熱等。④隨訪1年,統(tǒng)計比較兩組生存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疾病控制率86.11%(31/36)高于對照組的63.89%(23/36)(P<0.05)。
2.2 腫瘤標志物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EA、CA242、CA125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附表1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CEA(ng/ml) CA242(U/ml) CA125(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6 30.26±3.86 16.98±1.63 49.85±4.06 28.44±3.14 51.17±4.25 34.95±3.36對照組 36 29.08±3.78 21.87±2.09 48.31±4.19 36.34±3.41 52.23±4.14 41.47±3.89 t 1.311 11.070 1.584 10.226 1.072 7.611 P 0.194 <0.001 0.118 <0.001 0.287 <0.001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附表2。
附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2.4 生存率 隨訪1年,兩組各脫落1例,觀察組存活30例,死亡5例,生存率為85.71%(30/35),對照組存活24例,死亡11例,生存率為68.57%(24/35),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χ2=2.917,P=0.088)。
多數(shù)NSCLC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錯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臨床只能通過放化療進行治療,但單純藥物治療難以有效抑制病灶生長,可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等情況,影響預后效果。因此臨床需找尋有效方案,以控制病情進展,改善預后。
含鉑類化療方案為臨床治療中晚期肺癌首選方式,DP化療方案由多西他賽、順鉑藥物組成,其中順鉑為鉑類化療藥物,可通過促使核苷-鉑結(jié)合物轉(zhuǎn)化對腫瘤細胞脫氧核糖核酸結(jié)構(gòu)及功能產(chǎn)生影響,抑制腫瘤細胞轉(zhuǎn)錄及復制,進而殺滅腫瘤細胞;多西他賽能防止微管解聚,促使形成穩(wěn)定非功能性微管束,阻斷有絲分裂,抑制腫瘤增殖、生長,從而實現(xiàn)抗癌效果[4]。研究指出,射頻消融術可最大限度保留肺癌患者正常組織、功能,有效抑制腫瘤病灶[5]。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疾病控制率86.11%高于對照組的63.89%(P<0.05),可見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lián)合DP化療方案治療ⅢB~Ⅳ期NSCLC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分析原因在于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可促使病灶組織內(nèi)極性分子高速震蕩產(chǎn)生摩擦,進而產(chǎn)生熱能,使病灶內(nèi)溫度持續(xù)上升,在溫度達到90℃時,能快速殺滅局部病灶內(nèi)腫瘤細胞;同時高溫不僅可殺死腫瘤細胞,還可固化病灶周圍血管、組織,阻斷腫瘤營養(yǎng)供給,進一步使腫瘤細胞死亡;此外,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可降低腫瘤負荷,提高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敏感性,進而提高治療效果[6]。
CEA、CA125、CA242為腫瘤標志物,其在肺癌病情發(fā)展、腫瘤細胞增殖、轉(zhuǎn)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檢測其血清水平可評估患者病情程度及病灶控制效果。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EA、CA242、CA125水平均明顯降低,可能是其抑制病灶進展,緩解患者病情的重要途徑。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見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lián)合DP化療方案安全性良好。此外,兩組1年生存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能與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選例較少有關,后期仍需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lián)合DP化療方案治療ⅢB~Ⅳ期NSCLC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抑制癌細胞生長,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