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攜帶大麥黃矮病毒蚜蟲取食對小麥防御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

      2021-08-09 08:12:02亢菊俠蘭文學(xué)
      關(guān)鍵詞:麥蚜介體寄主植物

      亢菊俠,蘭文學(xué),楊 林

      (1 楊凌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生物工程分院,陜西 楊凌 712100;2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 植物保護學(xué)院,陜西 楊凌712100)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一系列防御策略來應(yīng)對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這些防御策略分為組成型防御機制和誘導(dǎo)型防御機制[1]。組成型防御機制一般是指植物本身具有的、能夠抵御外界病蟲危害的物理因子和化學(xué)因子,這些因子在植物的一生中都不會發(fā)生重大改變;而誘導(dǎo)型防御機制是指植物自身不會主動發(fā)生,必須有外界脅迫發(fā)生時植物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yīng)后才會發(fā)生的防御反應(yīng)。誘導(dǎo)型防御途徑主要有茉莉酸(jasmonic acid,JA)途徑、水楊酸(salicylic acid,SA)途徑、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途徑、乙烯(ethylene,Et)途徑等[2]。JA途徑是植物在創(chuàng)傷條件下激活的一類誘導(dǎo)防御反應(yīng),植物內(nèi)部產(chǎn)生亞麻酸,在脂氧合酶(LOX)、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AOS)等一系列酶促反應(yīng)的作用下最終生成JA和茉莉酸甲酯[3]。SA途徑在植物抗病原菌反應(yīng)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該途徑的關(guān)鍵酶,催化合成SA前體物質(zhì)肉桂酸,且在SA下游受病程相關(guān)基因非表達子1(NPR1)的調(diào)控,從而最終建立誘導(dǎo)型防御[4]。

      在自然界中,植物病毒-介體昆蟲-寄主植物三者間存在著復(fù)雜的相互聯(lián)系。植物病毒可導(dǎo)致寄主植物發(fā)生變色、組織壞死和畸形等形態(tài)特征的變化[5],還能調(diào)節(jié)寄主體內(nèi)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營養(yǎng)成分以及揮發(fā)性物質(zhì)的種類與含量[6-8]。介體昆蟲的取食也能對寄主植物產(chǎn)生重要影響,如刺吸式昆蟲取食后,植物能夠閉塞篩管并產(chǎn)生和釋放次級代謝物[9-10]。目前,寄主植物對植物病毒和介體昆蟲產(chǎn)生上述防御反應(yīng)的機制尚不明確,前人曾報道寄主植物通過直接提高SA[11]、JA含量[12]來防御介體昆蟲的脅迫,還通過體內(nèi)重要保護酶和解毒酶活性的變化來應(yīng)對病毒的影響[13],而有關(guān)植物病毒和介體昆蟲誘導(dǎo)防御反應(yīng)過程中寄主植物關(guān)鍵基因表達水平變化的報道不多。

      小麥(Triticumaestivum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由大麥黃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所致的小麥黃矮病是小麥的重要病害,其中BYDV-GAV是我國主要流行的BYDV株系;麥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和麥長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是小麥上的重要害蟲,且是BYDV-GAV的傳播介體。在田間,麥蚜和大麥黃矮病常?;旌习l(fā)生。由于SA和JA在寄主植物防御反應(yīng)中往往作為信號物質(zhì),為探究植物病毒對介體昆蟲取食和植物防御反應(yīng)過程中SA和JA途徑關(guān)鍵基因表達水平是否有影響,本研究以BYDV-GAV為測試病毒,以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為試蟲,設(shè)置無蚜蟲取食、無毒蚜蟲取食、有毒蚜蟲取食小麥,于取食后不同時間,檢測小麥葉片JA合成途徑中的關(guān)鍵基因LOX和AOS及SA途徑關(guān)鍵基因NPR1和PAL的表達水平,以期從寄主植物小麥的角度探討造成防御反應(yīng)差異的原因,為合理防治小麥蚜蟲及黃矮病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小麥的種植

      供試小麥品種為矮抗58。小麥種植前先用水浸泡種子24 h,然后將育苗基質(zhì)土裝入一次性塑料杯中,將土鋪平后在每個塑料杯中撒3粒種子,再蓋上一層土壤,用灑水壺噴水浸透。將所有處理的塑料杯集中放置在托盤上,將托盤放置在人工氣候室中(溫度為(20±1) ℃,相對濕度為60%±5%,光照時間為16 h/d),待小麥出苗后,保留一株幼苗,待幼苗兩片葉片完全展開時用于試驗。

      1.2 供試蚜蟲的飼養(yǎng)

      無毒蚜蟲:無毒麥長管蚜、麥二叉蚜為試驗室前期自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北校區(qū)試驗田(34°17′48.5″N,108°04′34.9″E)采集的單頭無翅成蚜,在上述小麥上飼喂,并于人工氣候箱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溫度為(25±1) ℃,相對濕度為75%±5%,光照時間為16 h/d。 飼養(yǎng)3代后形成單克隆系。

      感染BYDV-GAV蚜蟲:在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北校區(qū)試驗田中采集出現(xiàn)小麥黃矮病癥狀的小麥植株,進行RT-PCR鑒定,確認小麥僅含有BYDV-GAV,具體試驗方法同文獻[14]。將上述無毒麥長管蚜、麥二叉蚜放入其中飼養(yǎng),飼養(yǎng)條件同上。蚜蟲每代均進行BYDV-GAV檢測,確保成功感染。

      1.3 試驗設(shè)計

      試驗共設(shè)5個組:無蚜蟲取食小麥(CK)、無毒麥長管蚜取食小麥(Mock-Sa)、無毒麥二叉蚜取食小麥(Mock-Sg)、感染BYDV-GAV麥長管蚜取食小麥(BYDV-Sa)和感染BYDV-GAV麥二叉蚜取食小麥(BYDV-Sg)。Mock-Sa、Mock-Sg、BYDV-Sa和BYDV-Sg處理:將單株種植的二葉期小麥一個葉片先用透明塑料薄膜包裹住,在另一個葉片上接10頭相應(yīng)的3齡無翅麥長管蚜或麥二叉蚜;CK處理不接蚜蟲。接蟲后用透明塑料罩子將小麥整體罩住,放入上述人工氣候箱中。于蚜蟲取食2 h(蚜蟲達到穩(wěn)定取食所需時間),26,50,74和98 h時,用體積分數(shù)1%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噴灑葉片,促使蚜蟲口針從葉片中拔出,再用毛筆刷走蚜蟲,剪下葉片用液氮速凍,放入-80 ℃超低溫冰箱中保存。每組重復(fù)3次。

      1.4 LOX、AOS、NPR1和PAL基因的熒光實時定量PCR(qRT-PCR)分析

      1.4.1 熒光實時定量引物設(shè)計 參考GenBank中LOX、AOS、NPR1和PAL序列(登錄號分別為GQ166692.1、AY196004、O0070069和AY00547-4),并以26S基因為內(nèi)參(登錄號為Ta22845),利用軟件Primer 5.0設(shè)計引物(表1),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用PCR對設(shè)計的引物進行特異性檢測,各引物均可擴增出單一條帶且無引物二聚體,片段大小都在200 bp左右,可以滿足熒光實時定量PCR的引物設(shè)計要求。用qRT-PCR進一步確定引物特異性,從熔解曲線看,各引物均具有單一峰值,證明該引物具有特異性,可用于qRT-PCR試驗。

      1.4.2 總RNA提取與檢測 將1.3的小麥葉片置于研缽中,加入液氮快速研磨后,按照50~100 mg/mL向研缽中加入Trizol Reagent試劑,然后按照試劑說明書提取各組小麥葉片的總RNA。對提取的總RNA進行1.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驗證提取總RNA的完整性。將獲得的RNA置于-80 ℃?zhèn)溆?,測定230,260和280 nm處的吸光值(OD230、OD260和OD280),檢測提取組織RNA的濃度和質(zhì)量后,用反轉(zhuǎn)錄試驗獲得 cDNA 模板。

      1.4.3 相關(guān)基因的熒光實時定量檢測 采用TB Green?Premix Ex TaqTM Ⅱ試劑盒和實時熒光定量PCR儀QuantStudio 3.0進行試驗。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配制20 μL PCR擴增體系:TB Green Premix Ex Taq Ⅱ(Tli RNaseH Plus)(2×)10 μL,PCR正向引物(10 μmol/L)0.8 μL,PCR反向引物(10 μmol/L)0.8 μL,ROX Reference Dye Ⅱ(50×)0.4 μL,DNA模板2 μL,滅菌水6 μL。PCR反應(yīng)條件:95 ℃預(yù)變性30 s;95 ℃變性5 s,60 ℃退火30 s,40個循環(huán)。每個樣品重復(fù)3次,反應(yīng)結(jié)束后收集循環(huán)閾值(Ct),采用2-ΔΔCt法[15]進行相對表達量分析。

      1.5 數(shù)據(jù)處理

      相對表達量數(shù)據(jù)利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用Turkey法(P=0.05)進行多重比較,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Kruskal-Wallis test非參數(shù)檢驗(P=0.05)。利用Sigma Plot 10.0 軟件制圖。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小麥葉片總RNA質(zhì)量檢測

      使用Trizol提取各處理組小麥葉片總RNA,電泳結(jié)果見圖1。圖1顯示,在各處理組均可清楚地看到2條rRNA條帶(28 S和18 S),說明獲得了完整性較好的RNA。對提取各處理組小麥葉片總RNA的質(zhì)量進行檢測,由檢測結(jié)果(表2)可知,各處理組總RNA的OD260/OD280和OD260/OD230值為1.94~2.18,總RNA質(zhì)量濃度為187~345 ng/μL,說明樣品總RNA的純度達到試驗要求。

      表2 不同處理小麥樣品總RNA質(zhì)量檢測結(jié)果Table 2 Quality detection of total RNA in whea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2 攜帶BYDV蚜蟲取食對小麥JA途徑關(guān)鍵基因表達的影響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LOX基因表達量的影響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與CK相比,Mock-Sa和Mock-Sg處理小麥LOX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 h均顯著下調(diào),而在取食50和98 h均顯著上調(diào),且Mock-Sg處理在74 h也顯著上調(diào),結(jié)果表明隨著取食時間的加長,麥蚜取食能顯著提高小麥體內(nèi)LOX的表達水平。

      圖柱上標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同一時間下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下圖同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level among treatments at the same time.The same below圖2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LOX基因表達量的影響Fig.2 Relative expression of LOX in wheat plants after fed by virus-free or BYDV-GAV infected aphids

      由圖2還可知,與Mock-Sa處理相比, BYDV-Sa處理小麥LOX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50,74和98 h均顯著下調(diào);與Mock-Sg處理相比, BYDV-Sg處理小麥LOX基因的相對表達量表現(xiàn)出與BYDV-Sa處理一致的趨勢,即在蚜蟲取食26~98 h均顯著下調(diào)。上述結(jié)果表明,BYDV-GAV能顯著降低小麥體內(nèi)LOX的表達水平。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AOS基因表達量的影響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與CK相比,Mock-Sa和Mock-Sg處理小麥AOS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 h均顯著下調(diào),在取食50 h均顯著上調(diào),取食74 h時Mock-Sa處理顯著下調(diào);取食98 h時Mock-Sa處理小麥顯著上調(diào),Mock-Sg處理小麥顯著下調(diào)。表明麥蚜取食對小麥體內(nèi)AOS基因的表達水平影響不一致,因蚜蟲種類而異。與Mock-Sa處理相比,BYDV-Sa處理小麥AOS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50,74和98 h均顯著下調(diào);與Mock-Sg處理相比,BYDV-Sg處理小麥AOS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和74 h均顯著下調(diào)。表明BYDV-GAV能顯著降低小麥體內(nèi)AOS的表達水平。

      圖3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AOS基因表達量的影響Fig.3 Relative expression of AOS in wheat plants after fed by virus-free or BYDV-GAV infected aphids

      2.3 攜帶BYDV蚜蟲取食對小麥SA途徑關(guān)鍵基因表達的影響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NPR1基因表達量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與CK相比,Mock-Sa處理小麥NPR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僅在蚜蟲取食50 h時顯著下調(diào),而Mock-Sg處理小麥在取食26 h顯著下調(diào),在50 h顯著上調(diào);其他時間2個處理均與CK無顯著差異,表明麥蚜取食對小麥體內(nèi)NPR1基因的表達水平總體上無顯著影響。與Mock-Sa處理相比,BYDV-Sa處理小麥NPR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74和98 h顯著下調(diào);與Mock-Sg處理相比,BYDV-Sg處理小麥NPR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 h顯著上調(diào),在取食50 h顯著下調(diào)。表明BYDV-GAV在一定的時間段可降低小麥體內(nèi)NPR1的表達水平。

      圖4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NPR1基因表達量的影響Fig.4 Relative expression of NPR1 in wheat plants after fed by virus-free or BYDV-GAV infected aphids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PAL基因表達量的影響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與CK相比,Mock-Sa和Mock-Sg處理小麥PAL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50 h均顯著上調(diào),74 h時僅Mock-Sg處理小麥PAL基因顯著上調(diào),98 h時僅Mock-Sg處理小麥顯著下調(diào),表明麥蚜取食對小麥體內(nèi)PAL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在不同時間表現(xiàn)不一致。與Mock-Sa處理相比,BYDV-Sa處理小麥PAL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74和98 h均顯著下調(diào),在50 h 顯著上調(diào);與Mock-Sg處理相比,BYDV-Sg處理小麥PAL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蚜蟲取食26,50,74和98 h均顯著下調(diào),表明BYDV-GAV能顯著降低小麥體內(nèi)PAL的表達水平。

      圖5 無BYDV-GAV和有BYDV-GAV蚜蟲取食對小麥PAL基因表達量的影響Fig.5 Relative expression of PAL in wheat plants after fed by virus-free or BYDV-GAV infected aphids

      3 討論與結(jié)論

      近年來,研究植物病毒-介體昆蟲-寄主植物三者間的交互作用來防治植物病毒和害蟲,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guān)注,而在寄主植物抵御外來脅迫的過程中,SA和JA防御途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明,與無蚜蟲取食對照相比,麥蚜取食能顯著提高小麥體內(nèi)LOX的表達水平,對NPR1的表達水平無顯著影響,而對AOS和PAL表達水平的影響因麥蚜種類或處理時間的不同而變化。與無毒蚜蟲取食相比,攜帶BYDV-GAV蚜蟲取食總體上能降低小麥體內(nèi)LOX、AOS、NPR1和PAL的表達水平。史曉斌[16]研究發(fā)現(xiàn),B型和Q型煙粉虱能顯著提高番茄體內(nèi)LOX基因的表達水平,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攜帶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煙粉虱取食可致番茄體內(nèi)NPR1基因的表達水平顯著增加(B型)或無顯著影響(Q型),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說明植物病毒對植物防御作用的影響具有種的特異性。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蚜蟲取食的小麥體內(nèi)LOX基因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表明蚜蟲取食能提高增強JA途徑基因的表達。張弛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麥長管蚜取食后小麥體內(nèi)過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堿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別提高83.88%,126.45%,91.21%,197.26%和468.82%。上述結(jié)果說明,昆蟲取食能顯著改變寄主植物體內(nèi)生理生化反應(yīng),從而實現(xiàn)對昆蟲取食的防御作用。大多數(shù)刺吸式昆蟲在取食的時候會分泌膠狀和水狀唾液,其中膠狀唾液會在昆蟲取食早期分泌并形成唾液鞘,保護口針;而水狀唾液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活性組分,如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堿性磷酸脂酶等[17]。筆者推測,唾液能幫助刺吸式昆蟲穿刺植物、消化食物、解毒次生物質(zhì)并破壞植物的防御反應(yīng)。

      攜帶植物病毒的昆蟲取食寄主植物后,昆蟲的生長發(fā)育顯著加快[18],繁殖力顯著提高[19-20],種群內(nèi)稟增長率顯著增加[21],取食行為顯著增強[22],表明植物病毒能提高介體昆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yīng)能力,即植物病毒能協(xié)助介體昆蟲應(yīng)對寄主植物的防御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無毒蚜蟲取食處理相比,攜帶BYDV-GAV麥蚜取食處理小麥體內(nèi)LOX、AOS、NPR1和PAL的表達水平總體降低,表明BYDV-GAV能顯著降低小麥的誘導(dǎo)型防御水平,這為前人得出的“植物病毒能協(xié)助介體昆蟲應(yīng)對寄主植物的防御作用”研究結(jié)果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筆者推測出現(xiàn)該結(jié)果的原因可能是BYDV-GAV在麥蚜體內(nèi)循環(huán)過程中激活了麥蚜體內(nèi)抑制小麥防御途徑的酶,或者麥蚜取食的過程中BYDV-GAV改變了麥蚜唾液的成分,從而對小麥防御途徑產(chǎn)生了抑制作用。

      前人研究表明,JA介導(dǎo)的信號轉(zhuǎn)導(dǎo)途徑是咀嚼式口器蟲害和創(chuàng)傷誘導(dǎo)的主要途徑,而SA介導(dǎo)的信號轉(zhuǎn)導(dǎo)途徑是刺吸式口器蟲害和病原菌侵染的主要誘導(dǎo)途徑[23-24],且一種激素的上升會導(dǎo)致另一種激素的下降[25]。蚜蟲屬刺吸式口器昆蟲,SA途徑應(yīng)是其主要誘導(dǎo)途徑。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無蚜蟲取食對照相比,麥蚜取食不同時間段均能顯著提高小麥JA途徑中LOX基因的表達水平,而對SA途徑中NPR1基因的表達水平無顯著影響,說明JA可能在麥蚜取食過程中發(fā)揮了主要的防御作用;但與無毒蚜蟲取食相比,攜帶BYDV-GAV的麥蚜在取食不同時間段均能顯著降低JA途徑中LOX和AOS基因的表達水平,且均能降低SA途徑中NPR1和PAL基因的表達水平,這與前人的研究不一致,需進一步探究其原因。

      本研究表明,BYDV-GAV和麥蚜之間的互利共生促進了麥蚜對植物防御反應(yīng)的抵抗作用,這可能是導(dǎo)致麥蚜大發(fā)生并造成BYDV-GAV病毒擴散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本研究只分析了攜帶BYDV蚜蟲取食對小麥JA和SA途徑重要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其具體互作機理仍不明確,因此仍需要進一步利用轉(zhuǎn)錄組學(xué)、蛋白組學(xué)以及RNAi等方法深入研究,以明確植物病毒-介體昆蟲-寄主植物三者之間更深層的基因適應(yīng)機制。

      猜你喜歡
      麥蚜介體寄主植物
      西藏高原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
      河南小麥麥蚜的發(fā)生與防治
      介體不同投加方式強化低溫污水生物反硝化脫氮
      基于Allee效應(yīng)的麥蚜種群捕食-食餌模型的分析與控制
      廣安地區(qū)蝴蝶生態(tài)園的建設(shè)
      不同生長階段椰樹葉片對椰心葉甲中腸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貴州省黔東南州煙蚜繭蜂煙蚜保種技術(shù)研究
      漆酶介體催化的研究進展
      無介體微生物燃料電池陽極生物膜傳質(zhì)分析
      一種基于電荷轉(zhuǎn)移的電催化氧化還原系統(tǒng)
      石油化工(2015年11期)2015-08-15 00:43:05
      英山县| 门源| 乌海市| 神木县| 右玉县| 大兴区| 全南县| 丹棱县| 栖霞市| 灵宝市| 新巴尔虎左旗| 平邑县| 云霄县| 北辰区| 河曲县| 涪陵区| 鹿泉市| 武冈市| 泸溪县| 岳池县| 利辛县| 兰考县| 乐亭县| 抚远县| 新干县| 登封市| 长兴县| 巩义市| 嘉善县| 阿拉善右旗| 图片| 娱乐| 泰宁县| 宝鸡市| 合江县| 商南县| 临邑县| 平阴县| 阳山县| 新疆|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