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容
布依族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富,大坡角組這個布依族村寨不僅保留著布依族文化的普遍性,而且保留著其特有的文化獨特性。文章通過對大坡角組祭山活動的記錄,來感受其體現(xiàn)的精神內(nèi)核與民族文化情感。
大坡角組村寨
大坡角組屬于坡云村下的一個村民組,位于貴州省安龍縣城西北面,距安龍縣城約7.5公里,占地2平方公里左右,是一個傳統(tǒng)的布依族村寨。整個寨子坐落于喀斯特地貌的半山腰上,全寨共65戶人家,共316人(2017年底統(tǒng)計),整個寨子居民基本為布依族,僅有2戶人家為漢族。全寨由黃、王、岑、康、張、羅、毛、庹、董、陳十姓組成,黃姓占大部分。其中黃姓37戶、王姓10戶、岑姓8戶、康姓3戶、張姓2戶、羅姓1戶、毛姓1戶、庹姓1戶、董姓1戶、陳姓1戶。
關(guān)于坡云村大坡角組的建制沿革,據(jù)《安龍縣志》記載:
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設(shè)立興義府,興義府親轄境共化為三里,近城之地名“安仁里”,東鄉(xiāng)南鄉(xiāng)名“懷德里”,西鄉(xiāng)北鄉(xiāng)名“永化里”,當時的“坡角寨”屬興義府安仁里。公元1961年,屬新安公社招提鄉(xiāng)。公元1981年,設(shè)安龍縣。公元1988年,屬興安區(qū)招堤鄉(xiāng)的坡云行政村。公元2013年,新安區(qū)改為棲鳳辦事處。公元2016年,屬錢相街道坡云村。
祭山原因及目的
祭山也稱為“三月三”,是為了紀念岑彭、馬武兩位大將而舉行的祭祀活動。祭山在當?shù)厥且粋€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動,家家戶戶都必須參與。祭祀時間一般為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猴場天(寅日)。
祭山活動,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岑彭、馬武兩位將軍打敗土匪進犯的功績,祈求兩位大將庇護本村寨;另一方面,因解放前,經(jīng)常有人(土匪)到村寨騷擾村民的日常生活,使得村民們生命財產(chǎn)受到嚴重威脅。故通過這種統(tǒng)一地點,統(tǒng)一安排的活動方式,使得全村團結(jié)一致,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共御匪寇。隨著時代的更迭,這種凝聚力從抵御土匪,保衛(wèi)家園的功用內(nèi)涵逐漸延伸為團結(jié)協(xié)作、謀求發(fā)展、共同致富的共同目標。
祭山組織方式
大坡角組祭山活動以地域分組,將全村村民分為7個小組,每組9戶人家左右,且每組中皆有一名小組長。這種組織形式至今已持續(xù)了20年左右。這7個小組是以抽簽的方式排號,輪流主持祭山活動。
這種說法主要是與當?shù)氐乃畮旃芾碛嘘P(guān),水庫是村民自己捐獻錢財、貢獻勞動力修建的,后來村委會贊助了一部分。哪個組管水庫便由哪個組組織祭山活動。祭山活動在文革期間被停,文革結(jié)束后又開始。
祭山籌備和用具
籌資:祭山活動所需資金由全村寨出資,錢是按戶數(shù)收取,沒有固定金額。集資時間一般為祭山活動前一個禮拜。每到祭山活動前,每一個組中都會確定一人負責籌資事宜,負責組織祭山活動的那一組人通知當?shù)卮迕?,每家每戶便將錢送到統(tǒng)一的地點。隨后便會造一個集資冊子,注明每家每戶出資的金額。金額的多少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5元一年、10元一年、20元一年等等。前幾年的集資名單由于時間久遠而未被找到,近兩年的集資名單發(fā)現(xiàn)于祭山神棚內(nèi)。
置辦祭品:在祭山活動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的物品有香、紙、燭、豬肉、雞肉等。香需要兩把,紙3斤左右,蠟燭4對。
在豬肉的選擇問題上,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若村寨收成好,祭山活動便會買一整頭豬,豬的顏色一般為黑色。有一種說法是:“黑色在一定意義上象征著村民們團結(jié)一致,沒有二心,同時也預(yù)示著村寨的平平安安?!钡诙N情況,村寨收成不好時,置辦幾斤豬肉即可。但必須買豬頭和豬尾,因為其在一定意義上也表示殺一整頭豬,即有頭有尾。而如今寨內(nèi)的祭山活動,肉數(shù)量的多少主要以錢的數(shù)量和參與祭山人員的多少而定。
雞在祭山活動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管當年的收成好與否,必須買兩只打鳴的公雞,雞的精神面貌要良好且顏色為紅色。打鳴在一定意義上可使祭山活動達到上通天,下通地的目的。此外,還需要一些相關(guān)的物品,如豆腐、酒水等。
用具:整個祭山活動的餐具分為兩種,第一種為祭祀所需的餐具,祭祀所需的餐具放在祭山活動場所(神棚)。第二種為參與祭山活動的人的餐具,主要是碗和筷子,參與人員從自己家里帶去,碗里裝一碗米和一個雞蛋,且雞蛋上面還需用筆寫上自己的名字。對于從神棚拿回來餐具是否可以直接拿進屋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情況,從神棚帶回來的餐具不能直接拿進屋,必須放在院壩吸收三天三夜的露水,三天三夜后打水在院壩里將餐具洗干凈后才能拿進屋。第二種情況,各家各戶從家自己帶去的吃飯的碗在神棚內(nèi)用水洗干凈便可以直接拿進家里,俗話說:“見水為凈”。此外,負責祭山活動的那一組人還需從他們家?guī)讉€裝菜的盆子。
祭山活動的流程
進入神棚:必需品買回來便由組織祭山活動的那一組人拿到神棚,關(guān)于進入神棚秩序的先后在當?shù)赜幸粋€循序漸進,逐漸演變的過程。以前必須按照參與祭山人員的輩分、老幼依次進入。但如今進入神棚的秩序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講究,可一起進入。
打掃祭祀場所:由于大坡角組的祭山活動是由7個小組輪流負責,所以每一年負責祭山活動的小組會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猴場天提前去把祭祀場所打掃干凈。打掃祭祀場所之前會點些許香,點香的人一般為每個組自己選取的年老一點兒的人,點香時需向岑彭、馬武兩位大將鞠躬三次。
制作旗子、紙馬以及對聯(lián):待負責祭山活動的那一組人把祭山場所打掃干凈后,其他村民便陸陸續(xù)續(xù)的進入祭山場所。隨后便開始制作旗子、紙馬以及對聯(lián)。
旗子也被稱為“路障”,即安插在各個外村人能進入本村的路口以達到防止外人進入本村寨的警示,若有人不小心闖進本村寨便要出錢重新辦一次祭祀活動或賠償本次活動所需的全部費用。旗子的制作時間為祭祀活動當天,形狀為三角形,顏色為白色、黃色、藍色等,制作好后便由村民們用一米左右的桿子安插在各個路口,以達到封寨的目的,保持本村的安寧。
紙馬是和旗子一起剪的,紙馬形狀與馬相似,顏色為白色。形狀與馬相似主要有以下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馬兒跑的快;第二層意思是馬是岑彭、馬武兩位大將軍作戰(zhàn)的工具。紙馬在祭祀神時和紙一起燒掉。
對聯(lián)在祭山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對聯(lián)在每年的三月三都會重新寫,內(nèi)容也有所不同。因此,筆者便以2018年的對聯(lián)作一個例子。神位:馬、岑,神香之位。內(nèi)柱對聯(lián)的內(nèi)容為:祖德深思大過天,佑吾村寨得安然。外柱對聯(lián)的內(nèi)容為:聽宅無聲扣來靈,視知不見求忠應(yīng)。橫批:有求必應(yīng)。
做飯:村民們陸陸續(xù)續(xù)進入祭祀場所后,除負責祭山人員外,其他人可在神棚內(nèi)自行擺談聊天。負責祭山活動的那一組人需將菜品全部洗干凈。
敬神:當全部食物洗干凈后,便把豬、雞、豆腐等相關(guān)的菜品全部清燉,仿佛吃火鍋一般。切記,供神的食物不能炒,只能清燉。食物全部煮熟后,便通過燒香、燒紙、點蠟燭等通知神享用。當燒香時,各組組織的人便說“請觀音、岑彭、馬武來領(lǐng)受,保佑全寨人平安,風調(diào)雨順”之類的話語。
因為有時會買一整頭豬,所以吃多少便煮多少,但內(nèi)臟需在神棚內(nèi)吃。在供神的同時,參與祭山活動的人需磕頭。每個組所選擇的組織者即稍微年長一點的人先磕頭。隨后人們依次排成排磕頭,每次大約12個人左右,不按年齡長幼。值得注意的是磕頭時需在地上跪著,頭碰地十二次。
共享勞動果實:敬神后,眾人便拿著自己的餐具,一起享受飯食。如再有吃不完的肉等食物便一人一碗分回各家各戶。但從神棚拿回家的菜不能上桌,需用草鋪在地上吃。當人們吃完之后,又開始第二輪勞作,洗碗及清掃神棚。神棚內(nèi)洗碗水,骨頭等殘渣必須倒進火里。
躲山:即在祭山開始直到食物煮熟的時間內(nèi),未參加祭祀活動的孩子和婦女需進行躲避。躲山地點一般在家中或寨子的營洞里,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躲山的人不能大聲喧嘩。神棚內(nèi)燒紙供神后便有人通知躲山的人。通知話語為“回家去得了,煮飯吃得了”之類的話語。至此,此項活動便圓滿結(jié)束。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覺得有吃不完的豬肉等食物,便可以平均分配給各家各戶。以前沒有秤,便根據(jù)分食物的人的手法大約平均即可;現(xiàn)在一般是用秤稱,平均分配給各家各戶。特別注意的是,分配給各家各戶的食物必須在供神燒紙前拿走。此外,拿回家的食物需原原本本放著,不能洗。等神棚內(nèi)供完神,發(fā)出號令“砍回家來了”之類的話語,家里人才可以吃拿回家的食物。其他村寨的人不能吃這部分食物,只能自己家的人吃,吃剩的骨頭、湯以及洗碗水等皆需過火,不能讓其他異物碰。
祭山活動內(nèi)涵與意義
眾所周知,不管是什么民俗活動都有其一定的意義所在,祭山活動作為當?shù)匾粡埅毺氐拿斎灰簿哂刑厥獾囊饬x。
一方面是因為以前生產(chǎn)力低下,大坡角組的村民們?yōu)榱藢で蟠笞匀坏谋Wo和心靈的慰藉;另一方面祭山在當?shù)匾彩亲鳛橐环N特殊的集會方式以達到統(tǒng)一地點宣布相關(guān)的村規(guī)民約,讓村民們能夠統(tǒng)一思想,共御外敵。
當然祭山活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隨時代的發(fā)展,其內(nèi)容也有所更替,祭山活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反映歷史現(xiàn)象和社會發(fā)展的銜進過程。
祭山是民族發(fā)展的本能選擇以及生活信仰需求的反映。此外,祭山作為一種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當?shù)刈钪匾恼故酒脚_與途徑,對于一個外族人而言,民俗文化無疑是一個“窗口”。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