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 安芯琪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在《致孩子》中這樣詮釋為人父母之道:孩子于父母而言是平等的、獨立的生命個體,父母能給予生命、給予愛,卻不能代替孩子思考與生活。
小說《無聲告白》以一個美國華裔家庭大女兒莉迪亞的死亡為引,細膩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中發(fā)生的故事。小說一步步剖析出那些藏在我們所熟知的“愛”下面的家庭秘密。向我們揭示,隱藏在家人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正的愛——愛是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無論父母是愛孩子,還是愛伴侶,給予對方可選擇的自由的愛,才是靈魂需要的愛。
小說中的母親瑪麗琳是成千上萬母親的縮影,而莉迪亞就是我們身邊那些在愛中苦苦掙扎的孩子。孩子們承擔了太多父母的期待,以至于被父母以愛之名的枷鎖時刻捆綁。
父母和孩子該如何解除這種束縛,成為真實的自己?
“瑪麗琳在心中用金線為莉迪亞編織了一個華麗的未來,她相信女兒也希望擁有這樣的未來:莉迪亞穿著高跟鞋和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莉迪亞站在手術臺前,周圍的一圈男人敬畏地觀摩她嫻熟的技術。”和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瑪麗琳把女兒莉迪亞作為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心愿的載體,所有的培養(yǎng)計劃都是為了讓莉迪亞當一名醫(yī)生。
為什么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實現(xiàn)夢想的替身?這是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xù),而不是全新的、獨立的個體。所以一部分父母寄希望于孩子,希望在延續(xù)的生命上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其實,這一切都源自“投射”和“移情”?!缎睦韺W辭典》中對“投射”的定義是:把自己所不愿承認的沖動、欲望和思想強加于他人或周圍事物上的潛意識傾向。簡單地講,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性格、態(tài)度、動機或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移情”的定義是:個體將先前對某人或某事的某種情感轉(zhuǎn)移到其他新對象上的潛意識心理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你將對既往情景和人際關系的記憶轉(zhuǎn)移到一個當下的人身上,然后你使用舊的防御來忘記過去,或者通過象征性地再次經(jīng)歷它或改寫結(jié)果來征服它。
不論是《無聲告白》中的母親瑪麗琳還是最近深陷“代孕棄養(yǎng)”風波的某明星的母親,都是把自己未實現(xiàn)的愿望“投射”到了女兒身上,把自己人生中的遺憾和焦慮轉(zhuǎn)移到了自己女兒身上,認為女兒想成為醫(yī)生或者明星,所以努力去培養(yǎng)她們。在培養(yǎng)自己女兒的過程中,象征性地再次經(jīng)歷她們從未實現(xiàn)的夢想,期望通過女兒來“再次征服”她們未實現(xiàn)的愿望。
書中莉迪亞的父母給了她很多的愛,她成為家庭的中心,但這些愛都是有條件的,他們內(nèi)心想的是: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莉迪亞每天都擔負著團結(jié)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眳s沒有人問過她:你到底喜歡什么?你想要什么樣的人生?殊不知父母忽略孩子真實感受的“好”,像雪花一樣,一片片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父母無聲地加在莉迪亞身上的愛,成為她走向死亡的最大推手。
在《堅毅》一書中,作者介紹了當代心理學家對養(yǎng)育方式的分類:忽視型教育、專制型教育、明智型教育以及放任型教育。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更容易造成子女和家庭的悲劇,這種愛看起來無私,但其實是出于父母滿足自己愿望的目的,來源于自身的局限。“總是為我好,我真的好了嗎?”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會在孩子身上產(chǎn)生很大的負性影響:過度的自我批判、社交退縮、無法對自己負責、個性和自我被扼殺。
那么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研究發(fā)現(xiàn):明智型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孩子更優(yōu)秀、更健康。父母既要給孩子贊美和支持,也要教育孩子明確的原則和道德準則,并給出具體的理由,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父母為什么提出這樣的要求,明白他們是無條件被愛的,但不意味著所有的行為都會被無條件接受。嚴厲的愛的基礎是無私,是尊重、支持和鼓勵。
《無聲告白》的封面上寫著:“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作為父母,找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去傾聽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和需求,認真及時地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也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明確個人界限。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那么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感是什么?有個回答我深以為然:父母對于孩子的決定,尊重但不強求;父母對于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擾,大膽放手,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矛盾就是:父母毫不松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孩子渴望活出自己之間的矛盾。
作為父母都希望子女平安幸福,不妨給予他們最多的支持和尊重,足夠的信任和理解,耐心傾聽,及時溝通,祝福他們的人生是“如他所想”,而非“如你所愿”。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適當?shù)胤攀?,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