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雜志我們將關注焦點轉向了“現(xiàn)代彩墨”。對于學術界來說,它還是個不太成熟的概念,并未得到一致的認可,但如果從近年收藏、拍賣市場的角度來看,已經(jīng)成為不容小覷的一個群體。
為什么這類作品會成為近些年市場的新熱點?說到此就不得不提中國當代藝術的百多年征程。19世紀以來,雄踞于世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受到來自西方近代科技的沖擊與侵凌,并在中西全面接觸中節(jié)節(jié)退敗。這其中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對峙,民族文化何去何從,解決辦法不外乎三條路:死守傳統(tǒng);全盤西化;中西融合。第一條路,自我封閉,是絕路;第二條路,改變文化宗祧,棄華夏,就泰西,既不應該也不可能;于是只有第三條路穩(wěn)妥可行。就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來講也是如此。
在2011年前的藝術拍賣市場上,以全盤西化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一直以虛高的假象,在西方資本操控下主導著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彼時為西方創(chuàng)作的“當代藝術”被西方資本炒得高燒不退。而中國自己的近現(xiàn)代藝術大師們,甚至古代藝術大師們,均在其之下。到2010年后,隨著西方資本的撤出,中國藝術市場得以正?;l(fā)展,越來越多真正的“中西融合”的作品,以及中國古代的大師作品開始成為億元拍品的主力。
正如潘天壽大師在1956年曾提出的“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中國繪畫的根基不能喪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所以古代大師們遺存的作品及現(xiàn)當代大師們民族化特征明顯的作品,價值自不待言,這也是自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以來,在世界格局中地位越來越顯著所帶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表現(xiàn)。在此,我們更想探討關于中西融合的當代藝術的成功范例,于是中國畫中的彩墨作品便呼之欲出了。
因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雖然古代大師的藝術品在審美與藝術性上都無可挑剔,但其存世量及與時代的距離感,使其終究無法成為市場主力。于是,那批自幼接受傳統(tǒng)文化及美術教育,又帶回了西方藝術理論與思潮的現(xiàn)代藝術奠基者,便貢獻了目前拍賣市場最受追捧的板塊——現(xiàn)代彩墨作品。
收藏界感受時代風氣一向是最敏感的,既具符合時下的審美趣味,又有中西貫通的繪畫語言,就是更易被當下時代所接受的藝術形式。而藝術上的中西融合范式,也如中國最早中西融合派的代表高劍父所言,“集各味之長”也許會產生“異常美味”。相信此類作品市場的未來表現(xiàn)會更加值得期待,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