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俊
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常見急腹癥,患者主要有黃疸、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一系列癥狀,甚至會有消化道出血以及休克等嚴重癥狀[1]。臨床多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但對于患者的手術時間臨床尚未明確。部分患者認為,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應早期進行手術,通過手術迅速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身體康復[2]。也有研究[3]指出,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變化速度快,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應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再進行手術治療?;诖?本研究主要對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手術時機與手術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114 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基于雙色球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7 例。觀察組患者男女比為29∶28;年齡24~69 歲,平均年齡(46.68±8.79)歲;結合 Ranson 積分判定(≤3 分為輕癥,>3 分為重癥)病情嚴重程度:輕中癥患者37 例,重癥患者20 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為31∶26;年齡24~68 歲,平均年齡(46.42±8.71)歲;病情嚴重程度:輕中癥患者35 例,重癥患者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滿足《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4];患者均經(jīng)超聲、螺旋CT 等影像學方法確診;患者均符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指征;患者對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因素誘發(fā)的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或是器質性疾病患者;原發(fā)性胰腺病變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 觀察組進行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對照組進行延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臥位,麻醉起效后在臍上緣、右側肋緣下與劍突下鎖骨中線位置制作手術操作孔,建立氣腹,在操作孔置入腹腔鏡手術器械,探查患者的腹腔情況,明確膽囊位置,及時夾閉分離膽囊動脈血管,分離期間需保護膽總管,分離后迅速離斷膽囊管,并進行電凝止血。給予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術后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平均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輕中癥患者手術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重癥患者,術中失血量少于重癥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輕中癥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輕中癥患者,重癥患者平均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重癥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輕中癥和重癥患者組間手術時間和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輕中癥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常見病,多因人體慢性胰腺病變、膽囊病變誘發(fā)疾病。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壓力的增大,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發(fā)病率持續(xù)性升高。有研究[5]指出,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膽源性疾病,如膽囊結石及膽總管結石等。因此,該疾病確診后結合患者情況進行有效的手術治療,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既往臨床多在確診后先給予藥物控制患者的病情,若藥物有效,則不進行手術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則及時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6]。但是,目前臨床對于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手術時機存在明顯疑問。有研究學者認為,只有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現(xiàn)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指征時才能迅速進行手術治療,若患者未出現(xiàn)手術指征,則不建議手術治療,可避免手術對機體正常組織造成的刺激與損傷。但隨著臨床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有研究[7]指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療效確切,安全性高,術后并發(fā)癥少。雖然明確了疾病的首選手術治療方案,但依然沒有明確的手術治療時機,手術實施時間依然是按照傳統(tǒng)觀點。但隨著臨床對疾病與手術時機的認識,有研究[8]指出,在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入院后,積極評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若患者屬于輕中癥患者,則進行早期手術治療,迅速緩解患者的癥狀,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若患者屬于重癥患者,先進行藥物治療,在患者出現(xiàn)手術指征后第一時間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避免在高危期手術,可預防高危期手術導致的死亡現(xiàn)象,可提升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與安全性。
本文研究中,對57 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對另外57 例患者進行延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結果顯示,兩組輕中癥患者手術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重癥患者,術中失血量少于重癥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輕中癥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輕中癥患者,重癥患者平均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重癥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輕中癥和重癥患者組間手術時間和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輕中癥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實施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顯著,臨床需結合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合理選擇手術時機,輕中癥患者盡可能早期進行手術,減輕醫(yī)療負擔,重癥患者則需結合患者身體情況,科學選擇手術時機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