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1978年恢復高考,學校逐漸恢復正常秩序。學校怎么辦?怎樣按教育規(guī)律辦學?大家還不太清楚。為此,中國教育學會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在1980年6月給北京市高等學校干部組織了一場“教育科學講座”。任務就交給北師大教育系。我去作了“現(xiàn)代生產(chǎn)和現(xiàn)代教育”報告,黃濟去講了“教育的本質(zhì)”。
1980年,教育部在我校建立高等學校干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聶菊蓀任主任。第一、二屆,干部學習時間長達一年、半年。北京市的不少干部都在這學習過,如耿學超等。我在班上講比較教育課程。1984年聶菊蓀離休后,由我兼任主任,冒海天任副主任兼書記。后來各高?;謴椭刃?,干部都已到位,高等教育干部培訓任務逐漸消退。但是地方上的大量基礎教育干部卻需要培訓上崗。教育部就決定將高等學校干部培訓中心改為教育干部培訓中心,在部屬師范大學各設一所,我校為華北教育干部培訓中心,并蓋起了培訓大樓,仍由我和冒海天負責。我們請了教育部司局領導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做兼職教師。中心主要為各地教育干部舉辦培訓班,時間為一個月、半年不等,講授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知識。中心曾辦了一期地方教育局局長高級研討班,為時一個月,記得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陶西平、上海市教育局局長袁采也參加了。
過去,我國沒有教育管理這門學科,教育管理主要是憑經(jīng)驗。我認為教育管理是一門科學,國外早已有了這門學科,我國也需要建立起來。于是1985年我建議在華北教育干部培訓中心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管理學院,開展教育管理學研究。經(jīng)教育部批準,我兼任院長,直至2004年卸任。冒海天、陳忠文先后任副院長,馬夑如、邸明杰先后任書記。
80年代后期,國家教委一位副主任對我說,教委的年輕干部晚上沒有什么事,最好組織他們學習。于是1993年我就在教育管理學院組織了一個研究生學位課程進修班。京津冀約200位干部利用節(jié)假日參加學習,原教育部人事司司長、國家民委監(jiān)委書記管培俊就是其中一員。我專門為他們編了一本《比較高等教育》小冊子并系統(tǒng)地給他們介紹了幾個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同年,我們又為北京十一學校辦起了國內(nèi)第一個為中小學教師舉辦的研究生學位課程進修班,以后全國都辦起來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究生的規(guī)模很小,許多高等學?;A課教師沒有研究生學位,亟須解決他們的進修提高問題。當時幾所著名大學都設立助教進修班。1984年,我曾擔任我校物理助教進修班的“比較教育”課程教師。1985年,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來我校商談建立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我們聯(lián)合向教育部申請。后經(jīng)教育部批準成立兩個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在北師大設北京中心,主要負責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培訓;在武漢大學設武漢中心,主要負責普通高校教師培訓。我校中心主任由縱瑞堂副校長兼任,汪德昭、徐金明先后任副主任??v瑞堂離休后由我負責。后來教育部又在其他5所部屬師范大學和各省師大成立師資培訓中心,以我校師資培訓中心為中央中心,形成了全國三級高校教師師資培訓體系。師資培訓中心除舉辦助教進修班外,主要接收進修生和訪問學者。后來學位研究生逐漸增加,高校教師的培訓任務也就消退了。師資培訓中心,后改為教師培訓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已不只是培訓高校教師師資,主要培訓基礎教育師資了。我在中心創(chuàng)辦了《高等師范教育研究》雜志,與華東師范大學師資培訓中心聯(lián)合編輯,我任主編。這是現(xiàn)在《教師教育研究》雜志的前身。
1988年4月至1992年,學校承擔國家與加拿大的合作項目,我校與加拿大圣瑪麗大學聯(lián)合建立中加語言中心。主要是提升中央各部委年青干部的英語、法語能力。我校在教2樓辟了一層樓作為中心用房,由外語系承辦,中方中心主任是易代釗,加方主任是圣瑪麗大學瑪?shù)铝峤淌?。該中心為改革開放培養(yǎng)了一批出國的商務人才。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