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杰
國際知名編舞家、視覺藝術家沈偉的作品《融》,6月11日晚,作為全新藝術品牌ARTRA“自定藝”重磅項目全球首演。在黃浦江畔,為全球觀眾帶來了別致的藝術體驗:作為藝術品,沈偉結合不同藝術門類的表達,使得作品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樣;作為藝術消費,一次可以看三個“段落”,讓觀眾有“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收獲;作為欣賞,在將近60分鐘的浸入式觀看里,產(chǎn)生“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體驗;作為評價,靜心回味琢磨的時候,竟然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愉悅。
宏大與渺小
表演藝術的發(fā)生和承載它的空間環(huán)境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
不論是外觀還是步入,第一次來到西岸穹頂藝術中心的觀眾,都會被它的氣勢征服。《融》是融合到了西岸穹頂藝術中心之中的,這也是這個宏大的建筑在重新面世之后,迎來的第一個演出項目。沈偉第一次來到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時,感覺這個地方是“干凈”和“純粹”的,他用“藝術品”來形容這個地方。
《融》的呈現(xiàn)和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是成互文關系的:是空間給予的靈感,催生了由《易經(jīng)》而來的“天地乾坤”創(chuàng)作理念(這部分在觀眾步入演區(qū)前,有概念圖展示);是由此延伸的六十四卦,讓舞者在方寸間的表達,延展出了更大的能量場,充實了空間的高曠。這是和十年前在紐約軍械庫呈現(xiàn)的沈偉的另一部作品《分與合》最大的不同。
站在“穹頂之下”的你我,和舞者一樣,都是渺小的,恰如天地之間的“蜉蝣”;個體或不足以談論,但匯聚在一起的能量,可以推動乾坤。
靜止與流動
“穹頂”是靜止的,作品是流動的??臻g是靜止的,時間是往前的。只有“舞者—作品—空間”的三角關系,是不夠的,加入時間的概念后,作品本身的宏大已經(jīng)超越了空間,而個體的渺小,在時間推進的過程中,也變成具有歷史感的敘事??赐辍度凇?,觀眾像是做了一場夢。
沈偉一再強調(diào)“《融》不是一個舞蹈作品”。可以看到,創(chuàng)作者為了讓觀眾可以真正地“融入”下了一番功夫?!度凇返?4個展位,所呈現(xiàn)的沈偉裝置藝術作品,是靜態(tài)的,需要觀眾主動地近距離欣賞,這是第一個維度;隨著燈光暗下,四面的投影出現(xiàn)“上?!~約”的雙城影像,時間的概念開始介入,同時又是跨空間的,這是第二個維度;影像終了,聲效漸起,幕布升,舞者動,空間和時間被聚焦到每一次伸展和起跳之上,這是第三個維度。
三個維度的疊加,構成了完整的《融》;使之在穹頂之下,塑造了屬于作品本身的空間感,是帶有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的“建筑”;又成為了鮮活的史詩,從乾到坤,從無到有,從空到盈……渺小的個體,完成了一次恢弘敘事。
遠觀與近賞
面對這樣的敘事,欣賞《融》的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
四面投影幕布升起的時候,觀眾的觀演方式受到了挑戰(zhàn),這不僅是視覺層面的“看到了不同”,更是關系層面的“該怎么看”。不論遠觀還是近賞,都是創(chuàng)作者試圖提供給欣賞者的視角,而不是如何觀看的答案。正如,有的人是事件的參與者,而有的人則是歷史的旁觀者。步入其中的觀眾,看到了舞者的表情,聽到了舞者的心律,感受到了舞者的呼吸,是細節(jié),是融入,是和作品“共創(chuàng)”的過程,尤其是舞蹈即將結束的時候,音樂的律動趨于平衡,觀眾被帶入到和舞者接近的節(jié)奏感里。天地、物我,逐漸合一。
高臺位遠望的觀眾,見證了作品從規(guī)則舞動,到混沌交融,再到膠著甚至對抗(指步入其中的觀眾和舞者之間的關系),最終回歸和諧。作品有創(chuàng)作者和敘事者,自然有欣賞者和評論者;正如每一段歷史,有推動者,也有觀察者。
思考與技巧
就《融》的創(chuàng)作本身而言,正如沈偉自述:是海南“閉關”所得。但是,從《分與合》到《融》,再從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期間呈現(xiàn)的《聲?!泛汀洞褐馈罚?014年),到《天梯》和《地圖》(2016年),再到大型作品展《未知的探索》(2018年),放寬時間線考察沈偉的創(chuàng)作則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是他對繪畫、多媒體、舞蹈等跨藝術門類創(chuàng)作的思考,對中西文化對話的探索,對人和藝術、社會等關系的拷問。
自幼學繪畫的沈偉,向來對視覺表達有自己的見解,他對“運動”和“繪畫”關系的思考,在《融》這個作品里,借助舞者的身體,和預設在格子內(nèi)的繪畫顏料發(fā)生關系,以身體為“畫筆”,拿天地為畫布,用舞動作畫,在運動軌跡之后,留下五彩斑斕的筆觸,形成視覺作品。這樣的形式,在沈偉早先的《連接轉換》,及隨后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作品《畫卷》中就被使用。若往上追溯,2000年創(chuàng)作的《聲?!罚烷_始在實踐層面探究舞蹈語匯和繪畫視覺之間的關系。
在沈偉看來,舞者本身也是“藝術品”,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是在技巧之上,有屬于自己思考和表達的。
在接近赤身的狀態(tài)下,舞者一開始的舞動,尚在舞蹈的美學體驗之中,慢慢地,當顏料涂身之后;動態(tài)時,更接近影像視覺,是色彩重組后的光影表達;靜態(tài)時,更像是雕塑,人體線條和塊面所帶來的體驗,在眾人參與的呈現(xiàn)過程中,產(chǎn)生了宗教般的儀式感。在西方的語境里,這或許是通往神邸的道路,而在東方的哲思下,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樣的作品,大家一定沒有看到過。”沈偉鼓勵大家用更寬的視野和更開放的心態(tài),來欣賞《融》;具體地說,需要你打開自己所有的感知覺器官。這樣的狀態(tài)下,體驗遠比理解來得重要。如果借用詩句,那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是欣賞了就不想離開,也是進入了就未曾離開。在經(jīng)歷60分鐘之后,《融》已經(jīng)“融”入到了欣賞者的身體里。
(攝影/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