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勇
黃帝本是傳說時代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春秋戰(zhàn)國以來生成了圣王與神仙并存的雙重文化形象,歷來被道教奉為尊神。依目前史料所見,黃帝走進(jìn)道教神譜是以“玄圃真人軒轅黃帝”的名號位列現(xiàn)存第一部道教神譜———南朝齊梁高道陶弘景所撰《真靈位業(yè)圖》為標(biāo)志的(《道藏》第3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5頁)。
“玄圃真人軒轅黃帝”這一名號由四個部分疊加而成:玄圃+真人+軒轅+黃帝,屬于仙境+仙階+號+原稱的復(fù)合性模式,是綜合黃帝神仙形象的演變歷程構(gòu)擬而成的,以此來突出其作為道教尊神的特殊地位??梢哉f,這一名號是陶弘景對神仙黃帝的一次定位。
玄圃和黃帝產(chǎn)生聯(lián)系與昆侖密切相關(guān)?!肚f子》的《天地》與《至樂》篇提到黃帝常涉足昆侖這一神仙聚居之地(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冊,中華書局,2012年,第410、614頁),《穆天子傳》也說昆侖之上有“黃帝之宮”(郭璞注,王貽睴、陳建敏校釋:《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中華書局,2019年,第87頁)。在時人心目中,昆侖被視為通天之山,縣圃即懸圃、玄圃,位于昆侖之上?!冻o·天問》:“昆侖縣圃,其!安在?”王逸注:“昆侖,山名也,在西北,元氣所出。其巔曰縣圃,乃上通于天也。!,一作居?!焙榕d祖補(bǔ)注:“縣,音玄。!,與居同。”(洪興祖補(bǔ)注,卞岐整理:《楚辭補(bǔ)注》,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81頁)《淮南子·地形》:“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fēng)之山,登之而不死?;蛏媳吨?,是為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fēng)雨?;蛏媳吨?,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保ê螌帲骸痘茨献蛹尅飞蟽?,中華書局,1998年,第328頁)在陶弘景《水仙賦》中黃帝也身處昆侖與百神共飲:“若夫?qū)映乾庰^,縉云瓊閣,黃帝所以觴百神也。”王京州注:“層城,昆侖山最高處。曾音增?!端?jīng)注·河水一》引《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曰閬風(fēng);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所居?!保ㄌ蘸刖爸?,王京州校注:《陶弘景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3頁)由于玄圃是昆侖的標(biāo)志性仙境,黃帝又常至昆侖,故而陶弘景為黃帝冠以“玄圃”仙境之名。
此外,玄圃與中岳也有聯(lián)系。陶弘景《真誥·稽神樞第四》:“霍山中有學(xué)道者鄧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飯,吞日丹景之法。用思洞房已來,積三十四年,乃內(nèi)見五藏,冥中夜書。以今年正月五日,太帝遣羽車見迎,伯元、玄甫以其日遂乘云駕龍,白日登天。今在北玄圃臺,受書位為中岳真人。”(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中華書局,2011年,第251頁)鄧伯元和王玄甫升仙之后身居玄圃,“位為中岳真人”,這應(yīng)是道教對于白日駕龍登天學(xué)道者的一種安排方式?!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了黃帝鑄鼎后乘龍升天的故事,(《史記》卷28《封禪書》,中華書局,2013年,第1666頁)道教吸收了這一素材,如《抱樸子·極言》:“按《荊山經(jīng)》及《龍首記》,皆云黃帝服神丹之后,龍來迎之……”(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中華書局,1986年,第241頁)道經(jīng)中黃帝執(zhí)掌中岳。六朝上清經(jīng)《元始上真眾仙記》:“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保ā兜啦亍返?冊,第270頁)靈寶經(jīng)《太上大道三元品誡謝罪上法》中黃帝被尊為“中岳嵩山黃帝大神”。(《道藏》第6冊,第584頁)既然鄧伯元和王玄甫駕龍登天“今在北玄圃臺,受書位為中岳真人”,那么由圣王得道駕龍登天并職掌中岳的黃帝,自然也就成了玄圃真人。
自戰(zhàn)國以來黃帝已被稱為“軒轅”。據(jù)常金倉先生考證,“軒轅”與“黃帝”本無關(guān)系,《山海經(jīng)》中《西山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所記“軒轅之丘”或“軒轅之臺”位于昆侖一帶,兩者合指一人可能源于《莊子》中黃帝行蹤多與昆侖有關(guān)。又因戰(zhàn)國時軒轅為星宿名,故合體年代當(dāng)在《甘石星經(jīng)》之前。(常金倉:《五帝名號考辨》,載《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3年第5期)《赤松子中誡經(jīng)》、《上清太上開天龍?經(jīng)》、《太上老君開天經(jīng)》等早期道經(jīng)中也常見“軒轅黃帝”之稱。(《道藏》第3冊,第445頁;第33冊,第731頁;第34冊,第619頁)
總之,早期道教神譜《真靈位業(yè)圖》中“玄圃真人軒轅黃帝”的名號是由戰(zhàn)國以來相互聯(lián)系的四種文化元素層累疊加而成的,這對于早期道教中黃帝神仙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影響。
說明:本文受到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唐以前道教神系史料整理與研究”(18YJC730007)資助。
(作者: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郵編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