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達輝 閆蘭蘭 宋婧
摘要: 歷史文獻對博鬢多有記載,但其源起、形制、裝飾細節(jié)和設(shè)計審美卻鮮有研究。文章從設(shè)計學(xué)、史學(xué)、美學(xué)和服裝學(xué)角度來解讀博鬢:博鬢有三層含義,寬大的鬢發(fā)、頭部首飾和禮冠上的配件;博鬢源自古代婦女對鬢角的裝飾,后成為禮冠的一部分,因其體量較大,為禮冠的典型特征,所以得命“博鬢冠”;歷代博鬢形狀各異,但其靈感皆源于自然界,彰顯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博鬢好用貴重寶石裝飾,與帽匡的裝飾材質(zhì)及顏色保持一致,達到和諧之美;博鬢的設(shè)計蘊含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雙重審美,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材料美和結(jié)構(gòu)美,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衣以載道的思想。
關(guān)鍵詞: 禮冠;博鬢;設(shè)計美學(xué);史學(xué);博鬢冠
中圖分類號: TS941.11;K892.23
文獻標(biāo)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07008806
引用頁碼: 071202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7.014(篇序)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esthetics of Bobin on ceremonial coronet
ZHU Dahui1, YAN Lanlan2, SONG Jing1
(1.Fashion & Art Design Institut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2.School of Fashion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literatures have recorded Bobin, while the origin, shape, details and design aesthetics were rarely discussed. This article refutes the beauty of Bobin based on the design science, historiography, aesthetics and clothology. The conclusion is: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the meaning of Bobin, large earlocks, head accessories and components of the ceremonial coronet; Bobin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decoration of earlocks of ancient women, and became a part of ceremonial coronet, because of its large volume and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the ceremonial coronet, it got the name "Bobian coronet"; The shape of Bobins were various, but they all came from nature, which highlighted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decoration of Bobin mainly uses precious gem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corative material and color of the coronet so as to reach harmonious beauty; The design of Bobin contain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aesthetics, such as molding beauty, color beauty, decorative beauty, material beauty and structure beauty, fully representing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costume.
Key words: ceremonial coronet; Bobin; design aesthetics; historiography; Bobin coronet
收稿日期: 20210311;
修回日期: 20210617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9BGL130)
作者簡介: 朱達輝(1973),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服裝設(shè)計理論與應(yīng)用的研究。
魏征所著《隋書·禮儀志七》中記載:“貴妃、德妃、淑妃,是為三妃。服褕翟之衣,首飾花九鈿,并二博鬢。”博鬢為后妃、命婦禮冠上的一種裝飾,始于隋代,唐宋明三代沿用[1]。作為古代貴族女子禮冠的典型部件,博鬢的形制各異,頗具特點,體現(xiàn)了豐富的人文、美學(xué)思想。古代女子禮冠形制極為復(fù)雜,博鬢作為其零星部件之一,缺少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關(guān)于博鬢的源起、命名、形制及審美尚不明晰,本文從文字、圖像和實物三方面進行交叉考證,借助設(shè)計學(xué)、史學(xué)、美學(xué)和服裝學(xué)相關(guān)理論,以更加準(zhǔn)確地研究博鬢之美的全貌。
關(guān)于博鬢的文獻記載零星地分散于歷代《輿服志》《禮儀志》和各類典籍之中,頗為簡潔。其中,歷代《輿服志》和《禮儀志》簡要記載了博鬢作為首冠的一部分,其在不同首冠上所分布的數(shù)量及博鬢的裝飾手段。而《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國傳世名畫全集》《中國新疆壁畫藝術(shù)》《歷代<輿服志>圖釋》《中國藝術(shù)史圖典》等文獻則提及了博鬢的名稱和形制,正文部分對古今文獻中有關(guān)博鬢的研究進行了詳細舉證。有關(guān)博鬢的圖像可以從《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后圖》,以及各時期圖志如《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獲取相關(guān)信息。實物部分有兩處可做參考,一是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鳳冠,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二是2013年江蘇省揚州市曹莊蕭后墓出土蕭皇后禮冠。
1 博鬢之名
中國十分講究對事物的命名,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孔子著名的“名正言順”之思想,說明了“名”的重要性[2]。東漢劉熙所著《釋名》一書,就以推論名稱之由作為其宗旨[3]。“博鬢”一名的來源,還得從解字說起?!墩f文解字》載:“博:大,通也,為廣大,又為淵博,表示分布甚廣。”又載:“鬢,頰發(fā)也,是臉頰邊靠近耳朵的頭發(fā)。”[4]可見,“博鬢”直譯過來應(yīng)是“寬大的鬢發(fā)”或“寬大的類似鬢發(fā)之物”。因此,從歷代社會情境來看,“博鬢”應(yīng)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古代女子鬢角的頭發(fā),二是古代女子裝飾頭部的一種配飾,無論頭發(fā)還是配飾,其體量都比較大。
對于第一層意思,《中國傳世名畫全集》中有相同解釋:“……以及歷朝《明宮》《簪花仕女圖》中仕女發(fā)式都梳作高聳云髻,蓬松博鬢?!盵5]這里的“博鬢”顯然為“寬大的鬢發(fā)”之意。鬢發(fā)的部位雖然比較小,但古代女性卻十分在意對鬢發(fā)的裝飾,會刻意地將鬢發(fā)進行修剪或整理成各種形狀,唐朝時期頗為流行的“薄鬢”就是古代女子對鬢發(fā)的裝飾之一[6]。
第二層意思則認為“博鬢”是一種頭部配飾,如魏征所著《隋書·禮儀志七》記載:“貴妃、德妃、淑妃,是為三妃。服褕翟之衣,首飾花九鈿,并二博鬢。”可見,這里的“博鬢”為女子頭部的一種裝飾品,類似古代女子所戴的簪、釵和步搖等。
事實上,第二層意思在歷代博鬢的發(fā)展中進行了演化,從頭部裝飾物演變?yōu)轭^部所戴禮冠的重要配件,因其形制博大,在禮冠上比較明顯,所以還因此得名“博鬢冠”?!吨袊陆诋嬎囆g(shù)》中記載:“博鬢冠可追溯到隋唐五代時期,敦煌S105殿西壁的二五四供養(yǎng)人就有戴博鬢冠,冠上插紅花釵的。”[7]如圖1所示,右邊女子頭梳高髻,類似唐代女子流行的回鶻髻。《新五代史·回鶻傳》記載:“婦人總發(fā)為髻,高五六寸,以紅絹囊之;既嫁,則加氈帽。”[5]除高髻之外,右邊女子的鬢發(fā)處進行了夸張的裝飾,左右兩邊各有兩個類似如意形狀的鬢發(fā),上面還裝飾有珠寶首飾,和后來禮冠上的博鬢形制相似。因其稱為“博鬢冠”,可以推斷女子頭頂?shù)母喵俸汪W邊的博鬢是連在一起的,可見后世禮冠上的博鬢來源于古代女子對兩鬢的裝飾,且博鬢在冠上的位置起初為兩鬢,后又轉(zhuǎn)移到耳后?!杜f唐書·輿服志》也曾記載皇后、皇太子妃、內(nèi)外命婦,皆施兩博鬢,與此處的兩博鬢在數(shù)量上也恰好一致[8]。
無獨有偶,明朝洪武時期,馬皇后服用儉樸,為六宮表率。自明朝中期以后,宮中服飾已習(xí)奢侈,花樣翻新,不勝枚舉。舊制,明宮后妃冠用鴉青石作點綴,有時也用珠。崇禎朝時,田貴妃將珠改成琲(琲為成串的珠)?;屎笏髦?,稱“博鬢冠”[9]。顯然,敦煌S105殿供養(yǎng)人和明代皇后所戴的“博鬢冠”可以說明“博鬢”是女子頭冠上最為重要的配件之一,因其體量較大,比較顯眼,所以這種禮冠得名為“博鬢冠”。因此,明代的鳳冠也是博鬢冠的一種。
從文獻中對博鬢的定義可知,通常來說,博鬢是作為古代女子禮冠上的一種部件來談?wù)摰摹F涠x包括“博鬢為花釵冠冠旁有兩片葉狀寶鈿飾物,稱博鬢”[10]及“博鬢,在冠旁左右如兩葉狀的飾物,后世謂之掩鬢”[11]。本文所探討的博鬢,也是這一層含義,即作為女子禮冠上的一種配件。
2 博鬢之形
在對博鬢釋名的過程中,可知博鬢作為禮冠上的重要部件,其特點就是體量較大。從文獻記載可知,中國歷代博鬢有不同的形狀,其主要變化在于博鬢的長短、寬窄,以及外輪廓的形狀。首先,要弄清楚博鬢使用的具體朝代,通過對歷代《輿服志》的梳理可知,僅《舊唐書》《金史》《宋史》《明史》中對博鬢進行了相關(guān)描述,如表1所示。這為博鬢起源于隋唐時期,后在金、宋、明時期進行沿用提供了佐證,且宋、明兩代為博鬢使用的主要時期,其形制和審美與其時代特征不無聯(lián)系。
前文提到,《中國藝術(shù)史圖典》認為博鬢為葉狀寶鈿飾物,而《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在對博鬢的定義中,對其形狀、材質(zhì)、數(shù)量和使用情況進行了描述:“博鬢,以竹絲彎制成云朵、花狀,外蒙綾娟,上綴珍珠翡翠;一般作為四片,左右各二。使用是連綴在禮冠沿口,下垂及肩。通常以珠寶質(zhì)料及數(shù)量區(qū)分身份等級?!盵12]中國素有衣以載道的傳統(tǒng),歷代統(tǒng)治階級十分重視服飾的政治統(tǒng)治功能,將其作為“分親疏、辨貴賤、明等威”的工具。歷代服飾制度等級森嚴,且古人十分重視頭部裝飾,因此博鬢的數(shù)量和裝飾性成為身份等級的象征。
博鬢的圖像在《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后圖》和《明宮冠服儀仗圖》里均有記載,從歷代圖像中,可以梳理出博鬢的幾種典型形狀,如表2所示。
由《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后圖》和《明宮冠服儀仗圖》里的歷代禮冠圖像可知,宋代禮冠上的博鬢有花朵狀、橢圓形長葉子狀和燕尾狀。明代禮冠上的幞頭有云朵狀、燕尾狀、橢圓形卷葉子狀與橢圓形豎直垂于腦后的形制等。其中,博鬢使用最多的形狀為橢圓形長葉子狀、橢圓形卷葉子狀和云朵狀。
橢圓形長葉子狀博鬢類似明代翼善冠上折之幞頭?!赌限沟钆f藏歷代帝后圖》中,宋代真宗劉皇后、宋代英宗高皇后、宋代神宗后、宋代徽宗后、宋代欽宗后、宋代高宗后、宋代孝宗后、宋代光宗李皇后、宋代寧宗韓皇后九位皇后的禮冠皆采用此形狀,只是宋代英宗高皇后和宋代神宗后禮冠上的博鬢更細更長,似唐代男子幞頭下垂的燕尾。
使用橢圓形卷葉子狀博鬢的有八位皇后,包括明代太祖孝慈高皇后、誠孝昭皇后、孝恭章皇后、孝莊睿皇后、孝肅皇后、孝潔肅皇后、孝懿莊皇后和孝安皇后,其中明代誠孝昭皇后和孝恭章皇后的博鬢較為細長,而明代孝莊?;屎蠛托⒚C皇后的博鬢則更細更長,也似唐代男子幞頭下垂的燕尾。
使用云朵狀博鬢的有七位皇后,且博鬢有長有短,其中宋代仁宗后、明代太祖孝慈高皇后、明代仁孝文皇后、明代孝貞純皇后和明代孝格皇后的博鬢較長,而明代孝惠皇后和明代孝康敬皇后較短。僅有明代孝元貞皇后和明代孝和皇后的博鬢形制特殊,為橢圓形,豎直垂于腦后,其他皇后的博鬢皆向左右展開。此外,僅有宋代仁宗皇后的博鬢類似花朵形,博鬢重疊在一起如同盛開的鮮花。
《明宮冠服儀仗圖》中記載了六種禮冠,包括九龍四鳳冠、雙鳳翊龍冠、九翟冠、九翚四鳳冠、太子妃燕居冠、七翟冠等,其博鬢形制亦為云朵狀和橢圓形長葉子狀??梢姡@兩種形狀是宋明時期博鬢的主流形狀[13]。
在實物方面,2013年江蘇省揚州市曹莊隋代蕭后墓出土蕭皇后禮冠,博鬢長18 cm,中間寬約3.2 cm,一端寬約4 cm,另一端寬約4.8 cm,厚約0.29 cm[14]。其博鬢形制類似于唐朝男子軟腳幞頭腦后垂下的燕尾,形制細長,不似宋明時期較為圓潤飽滿的橢圓形博鬢,如《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后圖》中唐太宗頭戴幞頭像(圖2)。蕭皇后禮冠上的博鬢和男子幞頭垂下的燕尾在形制上的相似度,也體現(xiàn)了中國女子服飾需與男子服飾相一致的特征,這也是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服飾上的體現(xiàn)。圖3為隋代蕭皇后禮冠的復(fù)原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博鬢的形制[15]。
另一個實物案例為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鳳冠,現(xiàn)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定陵一共出土四頂鳳冠,明代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各兩件,分別為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此四頂鳳冠皆有博鬢,且博鬢形制細長,與蕭皇后禮冠的博鬢形制類似,偏燕尾狀。圖4為明代孝端皇后六龍三鳳冠復(fù)制品,該鳳冠通高35.5 cm,冠底直徑約20 cm,博鬢長31.8 cm,寬8 cm,質(zhì)量2.905 kg[16]。其博鬢的形制細長,《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后圖》中明代孝靜毅皇后禮冠的博鬢也為此形,互為印證。
整體來看,中國古代女子禮冠上的博鬢類似樹葉,為片狀,且葉片大而薄,其形狀和古代女子其他飾品的靈感來源相同,多來自自然界。歷代禮冠上的博鬢形制各異,有云朵形、花朵形、樹葉形、燕尾形等,凸顯了中華民族作為農(nóng)耕民族所特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學(xué)思想。
3 博鬢之飾
類似樹葉的博鬢面積大而薄,面積大為在博鬢上進行裝飾提供了充分的場地,薄則可以減輕薄鬢的重量,更具功能性。關(guān)于薄鬢的材質(zhì),前文提到博鬢以竹絲彎制而成,又在絲竹框外罩上綾娟,且以珠寶質(zhì)料及數(shù)量區(qū)分身份等級。雖然本文僅提到了翡翠,但從歷代禮冠的圖像和出土的禮冠可知,博鬢的裝飾十分奢華,包括金銀、瑪瑙、綠松石、珍珠、翡翠、點翠及各式珠寶,體現(xiàn)中國皇族珠光寶氣,熠熠生輝的華貴之美。從文獻上來看,關(guān)于博鬢裝飾的記載十分簡要,如表3所示。
表3顯示,歷代《輿服志》中,僅《金史》部分記載了“飾以金蟬鑻金”,即用金絲把金蟬和博鬢連接在一起?!睹魇贰凡糠钟涊d了博鬢上會裝飾金龍或鸞鳳,還會裝飾翠云、金寶鈿、垂珠滴。翠云為點翠工藝做的云朵形的花鈿,金寶鈿為金和寶石做的花鈿,珠滴則是在博鬢的邊緣垂有珍珠做的水滴形?!睹鲗m冠服儀仗圖》中,對明代永樂三年皇后雙鳳翊龍冠(圖5)是這樣描述的:“冠用皂縠,附以翠博山,上飾金龍一,翊以珠。翠鳳二,皆口銜珠滴。前后珠牡丹二,花八蕊,翠葉三十六。珠翠穰花鬢二,珠翠云二十一,翠口圈一。金寶鈿花九,飾以珠。金鳳二,口銜珠結(jié)。三博鬢,飾以鸞鳳。金寶鈿二十四,邊垂珠滴。金簪二。珊瑚鳳冠觜一副。”[17]
從表2中歷代禮冠的博鬢可知,博鬢的裝飾顏色主要有紅色、藍色、金色、綠色等,這些都是金銀珠寶的顏色,自帶光澤,耀眼奪目。且博鬢上還采用了大量的珍珠和點翠工藝,盡顯奢華。要弄清楚博鬢詳細的裝飾之美,還要從實物中探尋博鬢上不同的顏色所使用材質(zhì)和工藝。
從出土的隋代蕭皇后冠和明代四頂鳳冠可以考查博鬢的裝飾細節(jié),其中蕭皇后冠由框架、博鬢與花樹三部分組成。整個禮冠為金黃色,帽匡采用掐絲工藝,鋪滿花朵造型,其博鬢細長,表面也為掐絲鑲嵌工藝,且顏色材質(zhì)和色彩與帽身保持高度一致。圖6為隋代蕭皇后禮冠復(fù)制品[14]。
定陵出土的明代鳳冠,其博鬢裝飾更為復(fù)雜,如孝靖皇后的十二龍九鳳冠,正面頂部飾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cè)上下各一鳳。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龍鳳之間插飾翠云、翠葉。冠后面下部左右各嵌金龍首一個,龍口銜博鬢,左右各三扇,全冠共有寶石121塊,珍珠3 588顆,小紅寶石18塊,冠重2.595 kg[18],其復(fù)制品如圖7所示。從實物來看,博鬢邊緣用金,博鬢表面除了圖案之外,還裝飾了紅寶石、藍寶石,下垂金色珠滴??梢姡瑹o論是蕭皇后冠還是孝靖皇后的十二龍九鳳冠,博鬢部分的裝飾與鳳冠主體部分的裝飾材質(zhì)及顏色保持一致,達到高度和諧。因此,博鬢的裝飾隨禮冠的裝飾而改變,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服飾統(tǒng)一和諧之美。
4 博鬢之中國美學(xué)
與中國的服裝一樣,中國的首飾藝術(shù)也十分發(fā)達,尤其注意對頭部的裝飾。博鬢之美,可以從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進行分析。
在物質(zhì)文化層面,博鬢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材料美和結(jié)構(gòu)美。博鬢的造型邊緣圓潤,靈感來自自然萬物,體現(xiàn)了中國圓融之美?!白匀弧笔侵袊鴤鹘y(tǒng)的最高審美理想,源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表現(xiàn)為整體的渾然天成[19]。博鬢的色彩豐富瑰麗,得益于博鬢獨特的裝飾方式,歷代博鬢運用了華貴的金色,與艷麗的次寶石之色相呼應(yīng),再加上珍珠之白色,層次鮮明、相互融合,而且博鬢的色彩和裝飾隨禮冠的裝飾有所側(cè)重,變化多端,體現(xiàn)大處統(tǒng)一小處變化的傳統(tǒng)審美。博鬢的材料多采用金、銀、珍珠、翡翠、次寶石等,材質(zhì)豐富,各有千秋,且博鬢的結(jié)構(gòu)采用樹葉形的薄片結(jié)構(gòu),輕盈地懸掛于禮冠之上,微透的博鬢底面和上飾的珠寶一虛一實,形成虛實相間之美。
從設(shè)計美的形式法則來看,講究點、線、面的統(tǒng)一,并遵循變化與統(tǒng)一、對稱與平衡、比例與尺度、均衡與穩(wěn)定等美學(xué)原則[20]。博鬢上的珠寶點綴為點,博鬢云朵形、橢圓樹葉形及花朵形的外輪廓為線,博鬢的葉片為面。從圖像和實物可以看出,博鬢的裝飾體現(xiàn)了點、線、面在色彩、材質(zhì)和造型上的變化和統(tǒng)一。博鬢左右對稱,體現(xiàn)了平衡之美,博鬢的大小比例適中,與禮冠的高度相和諧,懸掛于禮冠之上增加了禮冠的靈動性,博鬢與禮冠色彩和材質(zhì)上保持統(tǒng)一;但與禮冠規(guī)則的形狀相反,單個博鬢的形狀是不對稱形,在統(tǒng)一中保持變化,符合高度的形式美法則。
在精神文化層面于古代中國而言,首飾藝術(shù)是一種區(qū)分貴賤的禮儀,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不同時期的首飾表現(xiàn)時代的特征。隋唐首飾雍容華貴,象征了天國氣息和民族自信,宋代首飾內(nèi)斂優(yōu)雅、理性自然,而明代首飾則多吉祥如意、色彩奪目、工藝精致[19]。
這些審美思想和民族精神在博鬢上多有體現(xiàn)。從中國傳統(tǒng)審美來看,博鬢還體現(xiàn)了中式審美中不依奇異為美、不依逼真為美、不依纖細為美等審美原則[21]。以《明史·輿服志》所記載的明代鳳冠上的博鬢為例,其一,博鬢體現(xiàn)了中國的禮儀之道和社會等級,皇后鳳冠的博鬢上采用龍,而皇妃及其他皇族女性的鳳冠博鬢上僅可以使用鸞鳳。這里同樣體現(xiàn)了女子隨夫君之等級的社會制度,皇后隨皇帝,可以使用龍,其他人則禁止使用。同時在博鬢數(shù)量上也體現(xiàn)了等級之差,皇后禮冠采用三博鬢,而其他后妃和命婦僅能使用兩博鬢。其二,博鬢體現(xiàn)了高超的工藝之美和吉祥愿望,博鬢上的龍鳳栩栩如生,色彩艷麗,龍鳳皆為中華民族之圖騰,象征吉祥如意。博鬢上裝飾的數(shù)量不菲、色彩鮮艷的次寶石和金寶鈿彰顯了皇族的華貴和威嚴,且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寓意。博鬢邊緣下垂小巧輕盈的珍珠,走起路來動靜結(jié)合,盡顯穩(wěn)重與靈動,映射了古代女子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融合之美。
5 結(jié) 語
從博鬢的命名來看,禮冠上的博鬢來源于古代女子對鬢角的裝飾。博鬢的形制各異,靈感皆源于自然,體現(xiàn)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學(xué)思想。其結(jié)構(gòu)類似寬大的樹葉,面積大而輕薄,為博鬢的裝飾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因此金銀、次寶石、點翠和珍珠等奢華裝飾成為博鬢主要妝飾手法,且與帽匡的裝飾材質(zhì)及顏色保持一致,達到和諧之美。博鬢的設(shè)計蘊含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雙重審美,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首飾的禮儀之道和民族信仰。
參考文獻:
[1]李甍. 歷代《輿服志》圖釋·遼金卷[M]. 上海: 東華大學(xué)出版社, 2015: 146.
LI Meng. The Illustration of Yufuzhi: Liaojin Volume[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46.
[2]孔丘. 論語·中庸·大學(xué)詳解[M].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3: 213.
KONG Qiu. Lunyu Zhongyong Daxue Xiangjie[M]. Beijing: The Chinese Overseas Publishing House, 2013: 213.
[3]李廷芝. 中國烹飪辭典[M]. 太原: 山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019: 12.
LI Tingzhi.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Cuisine[M]. Taiyuan: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9: 12.
[4]李恩江, 賈玉民. 說文解字譯述[M]. 鄭州: 中原農(nóng)民出版社, 2000: 200, 815.
LI Enjiang, JIA Yumin. Translations of Paraphrasing Texts and Words(Shuo Wen Jie Zi)[M]. Zhengzhou: Central China Peasant Press, 2000: 200, 815.
[5]錢鋒. 中國傳世名畫全集[M]. 北京: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2002: 55.
QIAN Feng. A Complete Work of Chinas Famous Painting[M]. Beijing: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2: 55.
[6]周汛, 高春明. 中國歷代婦女妝飾[M]. 上海: 學(xué)林出版社, 1997: 42.
ZHOU Xun, GAO Chunming. The Dress Up of Chinese Women in Each Dynasty[M]. Shanghai: Xuelin Publishing House, 1997: 42.
[7]周龍勤. 中國新疆壁畫藝術(shù): 第5卷[M].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 2009: 284.
ZHOU Longqin. The Art of Wall Painting in Xinjiang China: Vol 5[M]. Urumqi: Xinjiang Photography and Fine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9: 284.
[8]劉煦. 舊唐書[M]. 陳煥良, 文華, 點校. 長沙: 岳麓書社, 1997: 1289.
LIU Xu, Old Book of Tang[M]. Punctuation and Collation by CHEN Huanliang and WEN Hua. Changsha: Yuelu Press, 1997: 1289.
[9]陳寶良. 明代風(fēng)俗[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7: 163.
CHEN Baoliang. Custom of Ming Dynasty[M]. Shanghai: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7: 163.
[10]中國文物學(xué)會專家委員會. 中國藝術(shù)史圖典·服飾造型卷[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6: 137.
China Cultural Relics Academy. The Illustrated Book of China Art History: Fashion Volume[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6: 137.
[11]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M].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1: 298.
ZHOU Xiba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ostume[M]. Beijing: China Theatre Press, 2011: 298.
[12]周汛, 高春明.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 90.
ZHOU Xun, GAO Chunming.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Costume[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6: 90.
[13]北京市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 明宮冠服儀仗圖[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117, 126, 141, 188, 197, 239, 252, 323, 336.
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stume and Honor Grand Sketch of Ming Dynasty[M]. Beijing: Beijing Yanshan Press, 2015: 117, 126, 141, 188, 197, 239, 252, 323, 336.
[14]南京博物院,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江蘇揚州市曹莊隋煬帝墓[J]. 考古, 2014(7): 71-77.
Nanjing Museum, Yangzhou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Suzhou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The burials of emperor Yangdi of the Sui dynasty at Caozhuang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J]. Archaeology, 2014(7): 71-77.
[15]鄭彤, 謝紅, 閆蘭蘭. 中國唐宋皇后禮冠差異性與傳承性研究[J]. 絲綢, 2020, 57(9): 90-95.
ZHENG Tong, XIE Hong, YAN Lanlan.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and inheritance of empress ceremonial crown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9): 90-95.
[16]張秋平, 袁曉黎. 中國設(shè)計全集:第6卷[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12: 66.
ZHANG Qiuping, YUAN Xiaoli. Collected Works of Chinese Design: Vol 6[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2: 66.
[17]張廷玉. 明史(4)[M]. 上海: 中華書局, 2012: 1039.
ZHANG Tingyu. History of Ming Dynasty(Vol 4)[M]. Shanghai: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1039.
[18]王秀玲. 明定陵出土帝后服飾(三)[J]. 收藏家, 2009(11): 29-36.
WANG Xiuling. Raiment of emperor and empress from Dingling mausoleum(3)[J]. Collectors, 2009(11): 29-36.
[19]何人可, 季鐵, 譚浩. 變革與交匯: 2015全國工業(yè)設(shè)計教育研討會暨第十一屆世界華人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M]. 長沙: 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 2016: 38-48, 69.
HE Renke, JI Tie, TAN Hao. Revolution and Intersection: The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Design Forum in 2015[M].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Press, 2016: 38-48, 69.
[20]張鄂. 現(xiàn)代設(shè)計方法[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 1999: 209-214.
ZHANG E. Modern Design Method[M].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9-214.
[21]石磷硤. 中式服裝設(shè)計裁剪與制作[M]. 沈陽: 遼寧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003: 21-23.
SHI Linxia. The Design, Pattern Cutting and Garment Making of Chinese Costume[M]. 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