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做
五年級的那個秋天,我們都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的座位上,只有他獨自一人定在桌前。他的背影在夕陽的照耀下逐漸拉長,看上去像秋天的落葉在泥土中慢慢沉寂。我無法體驗那是怎樣的落寞,可每次回憶到這兒,我的心總像被掏了出來,又迅速放了回去——我滿身大汗,為他的委屈而膽顫。
教室里,有一個女生坐在椅子上,滿臉的汗珠“啪嗒啪嗒”地滴落下來,又在地面上緩緩揮發(fā),宛如美人魚故事里的泡沫,結局好像在一開始就注定了。她慌亂地從口袋摸到書包,又從書包摸到抽屜,伴隨著時間的飛逝,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由單到雙,由雙到數,由數到群。詢問一聲,才知道她的錢不翼而飛,人群頓時七嘴八舌——“肯定是被人偷了!”
不一會兒,她的幾個死黨注意到,角落里的一個男生不安地坐在那里。她們相視點了點頭,似乎下了決定,跑出教室。老師被她們帶進教室,眼向教室掃了一圈,最后用那雙老鷹般的雙眼死死地盯著那個男生看,并嚴肅地命令他起立。他身體僵住了,緩緩站起來。感受到責備的目光,他靜靜地說:“我沒有偷她的錢,我只是看了一眼?!?/p>
教室內頓時竊竊私語?!翱隙ㄊ撬郧皼]少做過這種事”“他家這么窮,肯定是他偷了婷婷的錢”……他還是站在那里,背影是那樣的落寞,縈繞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只能看見他那雙被長長的睫毛遮掩住情感的雙眼。他是多么委屈,可這么多目光火辣辣地燒灼著他,他一句話也不敢說。
作為旁觀者,我本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卻激動地舉起手:“我也看到了!他剛才站在那里,還看著桌子?!蔽疫@么做,只是在假惺惺地履行班長的職責,順從“民心”,同時討好老師??稍捯魟偮?,我心中便升騰起慚愧感。
那個男生最終還是“屈從”了。他十指緊攥,指甲仿佛要嵌入肉里。突然,他的眼角落下一滴淚水,仿佛一片枯枝,落入了冷清清的月光。他的委屈,卻如明晃晃的刀片一般,一道一道,劃在我虛偽的心上。后來的故事,似乎被歲月模糊了——女生在書頁里找到了緊緊夾住的鈔票,而人們見了那個男生,依舊繞道而行……
《路加福音》曾說:“為什么你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橫木?”那時自作聰明,為“民心發(fā)聲”的我,真是可怖、可恨!角落中那顆飽受委屈的真心,卻被眾人的刻板印象扼住咽喉,如何也求不得一絲尊重。
一念地獄,一念天堂。若世上真有能洞察一切的雙眼,請將真相披露于世間吧;若人間真有愛憎分明的人兒,請讓人心的天秤永遠保持一視同仁的平衡吧!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zhèn)第十中學‖指導教師:王潔
我還記得讀盧梭《懺悔錄》時給我的心靈震撼——先是驚詫,竟然有人把自己人性卑劣的一面晾曬出來;繼而感動,正是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懺悔,讓我看到了作者骨子里的善良;之后自省,由作者想到自己,深深地在心里向自我發(fā)起詰問……
如果說懺悔體現了一種內省、向善、尊重諸多精神品質的話,那么可以說,作者是具有盧梭身上的這種懺悔精神的。作者對自己小學五年級時對一位弱勢同學所造成的傷害進行了深深的懺悔:當年,對大家一面倒的懷疑對象,自己在假意履行班長的職責,順從“民心”,同時討好老師,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采取了推波助瀾、落井下石的做法,造成了對“他”的精神傷害。對此,作者的表述是“剛說完,心中便升騰起慚愧感”,但并未因此道歉,即使后來事實證實了“他”的清白。正因為如此,此事才會成為作者的一個心結,才會在幾年之后內心仍在懺悔,當年“他”的眼角所流下的淚水,和那充滿委屈的落寞身影,都成為作者心里的一個記憶的痛點。
作者對此深深反省——“為什么你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橫木?”,是偏見常常讓人們蒙蔽雙眼,以致看不到事實的真相,而人們又樂于因一己之利,犧牲掉別人的尊嚴。這是作者發(fā)自心靈的懺悔之語,也是對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拷問……
【適用文題】反省;愧悔;尊嚴……(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