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原子彈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1945-1949)*

      2021-08-18 07:22:24楊佳偉
      關鍵詞:中央日報威力原子彈

      楊佳偉

      (1.中國科學院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的破壞和傷亡舉世震驚。消息傳到國內,《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和《申報》等主流報紙紛紛用大量篇幅對原子彈轟炸事件和原子彈知識進行介紹,反映出國內報界和中國社會對原子彈的極大關注。當時,《中央日報》是國民黨的黨報,《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版的全國性黨報,《申報》是甚有影響力的商業(yè)報紙,他們在中國具有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學界先前在較短時期內對中國報紙關于美國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后的一些報道做過考察,[1-2]對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原因、動機、作用和影響以及原子彈轟炸的正當性、日本敗降的決定因素等也有研究[3]。但前人關于1945-1949年國內報紙傳播原子彈知識的研究較為薄弱,還留有較大的研究空間。鑒于此,文章以《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和《申報》為中心,結合其他相關文獻,考察1945-1949年間原子彈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背景、相關情況及其影響,以求有所創(chuàng)獲。

      1 原子彈知識的傳播背景

      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zhàn)爭,至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大半國土已被日軍侵占。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日本航空部隊于1938-1944年對重慶等城市進行了長達6年的轟炸,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4]日軍的轟炸、屠殺等一系列暴行也對民眾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在此民族危亡之際,國防的落后,令國人憂慮。當時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認識到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是國防落后的重要原因。1942年1月18日,他在《國防周報》發(fā)表《論國防科學技術運動》一文,強調“無科學即無國防,無國防即無國家”,“必須使得我們的四周圍,凡是耳目所能接觸到的,無不是提倡國防科學的熱烈的空氣,而后在這種空氣之中,青年與國民的求學服務,都能以促進國防建設為中心”。[5]2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擔負國防科學推廣、動員任務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于1942年12月23-26日在重慶宣告成立并召開會議。[6]科學為國防服務成為戰(zhàn)爭時期的國家體制,國防科學也因此被國人所關注。

      民國時期各類報紙雖然有著不同的辦報宗旨和導向,但在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為了傳播科學知識,提高民眾的科學知識水平,大都開始注重向民眾傳播科學知識?!吨醒肴請蟆吩凇爸醒敫笨薄翱茖W”“國際”“圖畫”等欄目中大量介紹與戰(zhàn)爭或民眾生活相關的科學知識;《新華日報》從1940年初開始出版《自然科學》副刊,介紹科學知識、蘇聯的科學技術,發(fā)表科學評論;商業(yè)報紙《申報》也在不同欄目刊載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直接關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局勢,突顯了國防科學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威力,影響了正處于艱苦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華民族的命運,是“有史以來,科學發(fā)揮效能最顯著的一次”。[7]當時國人關注國防科學,自然對原子彈投以極大的關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和《申報》等不僅報道原子彈事件,而且刊文介紹原子彈知識。

      2 三種主流報紙對原子彈知識的傳播情況

      原子彈爆炸后,介紹原子彈的報道和文章屢見報端。據筆者統(tǒng)計,1945-1949年間,《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申報》刊載與原子彈直接相關的報道、文章共計581篇,按內容分類統(tǒng)計見表1。

      表1 1945-1949年《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申報》關于原子彈知識的報道的分類統(tǒng)計

      有關原子能的報道和文章大多也略涉及原子彈,但屬于相對獨立的范疇,故不列入統(tǒng)計。由表1可見,《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申報》關于原子彈的介紹和議論占總報道數的半數以上,同時各份報紙對于報道內容的關注點也有所差異,如《申報》較關注原子彈的試驗情況,《中央日報》較關注蘇聯相關的原子彈新聞。表1所列內容都涉及原子彈知識。

      2.1 內容

      2.1.1 原子彈的威力

      原子彈作為一種新式武器,其威力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在兩枚原子彈爆炸發(fā)生之初,關于原子彈威力的介紹被重點報道。盡管這些報道并不全都準確,但給當時初次接觸原子彈這一新鮮事物的人們帶來了直接的沖擊。

      以《中央日報》為例,在原子彈轟炸事件發(fā)生后,報紙發(fā)表大量報道介紹原子彈的威力。1945年8月7日的文章《新發(fā)明原子炸彈襲倭時首次應用》稱“其破壞力比普通炸彈大二萬倍”。[8]8月8日《原子炸彈威力空前,滅亡大雨將降倭上,美總統(tǒng)發(fā)表聲明各方震驚,盟國已獲控制和平之武器》告訴讀者“此項‘具有宇宙間基本力量’之革新武器,具有大于二萬噸TNT之威力,較英國十一噸‘地震式’炸彈之爆炸力多二千倍”。[9]8月9日《原子炸彈威力,等于兩千架超空堡壘載彈量,問題在如何能控制其破壞力》將原子彈與兩千架“二戰(zhàn)”時期被稱為“史上最強轟炸機”的B-29轟炸機相對比。[10]除了與其他武器進行比較,報道還通過其他角度表現原子彈威力之大。8月11日刊登的《原子彈試驗情形》中介紹,美國新墨西哥州試驗原子彈時,一位站立于9.65千米外的測驗員違反規(guī)定觀看爆炸被震倒,實驗人員在80.47千米外也能感受到猶如地震的震動。[11]8月20日《原子彈炸后廣島僅存一煙囪》稱:“照片顯示廣島市除某工廠煙囪一枚尚殘存外,已一無所有,化為一片焦土。”[12]

      在《中央日報》上曾有關于原子彈威力的辯論?!吨醒肴請蟆吩?946年6月5日刊登的第一期《科學周刊》,轉載了《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刊載的由塞維爾斯基①塞維爾斯基(Alexander P.de Seversky,1894—1974),航空業(yè)的一位先驅人物,戰(zhàn)略空中力量的擁護者,著有《通過空中力量取得勝利》。(Alexander P.de Seversky)作、劉本立譯的長文《原子彈的歇斯底里亞》。作者以自己在原子彈爆炸后廣島和長崎的考察見聞為據,稱“我個人相信我們對于這次大戰(zhàn)中所用的兩枚原子彈的效能(不是將來的原子彈),有過分的夸張”,比如“有人說用在日本的原子彈的威力要超過TNT巨型炸彈二萬倍,我覺得是一個大錯誤。從它發(fā)出來的能力來計算,這的確是事實。從在廣島的成就來說,這個數目要減為二百?!盵13]他還指出:“一般人把長崎的毀滅,都歸功于原子彈,事實上在使用原子彈以前,長崎已經受了六天猛烈的轟炸。”[13]這是報紙上少有的對原子彈威力不認可的論斷,很快便出現了與之針鋒相對的文章。6月19日,《科學周刊》又轉載了對上文的一篇回應文章《原子彈非歇斯底里亞的》,作者借用戰(zhàn)后赴日調查兩個月的114名聯邦戰(zhàn)略轟炸考察人員及其他專家學者的意見,全面反駁了《原子彈的歇斯底里亞》中關于原子彈威力不甚巨大的觀點。[14]

      關于原子彈的威力,在當時達成了較高的共識。對于這樣厲害的武器,是不是有什么辦法來防御呢?這是民眾想要了解的問題。1946年6月26日在《申報》的文章《怎樣防御原子彈?》中,作者分析了設法使原子彈在高空爆炸、對付攜帶原子彈的戰(zhàn)機等防御方法,認為都不太可行。②與此文同版有一篇短訊《火箭之中裝原子彈》,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想到了把原子彈放到“火箭”上這一更具威脅的作戰(zhàn)方式,這也是現代部分有核國家的軍隊所采用的在各種導彈上裝備核彈頭的方式。于是,作者在文末得出結論:“除非人類能夠聰明,永遠不再戰(zhàn)爭。否則,對于這個可怕的原子彈,人類可以說是完全無計可施?!盵15]這一方面體現了原子彈這一劃時代武器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也警示人類,如果這一科學的產物被濫用會有怎樣的后果。

      有關原子彈威力的討論多集中在1945-1946年,但在1948年5月,《中央日報》在《國際周刊》副刊連載了《世界電訊報》特約記者海斯(S.Burton Heath)的長文《原子彈和你》,分4期刊登。文章介紹了原子彈和“原子云”的威力,討論了輻射感染的預防方法,也展望了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前景。[16-19]從這次連載內容的發(fā)布也可以看出,原子彈的威力在當時仍是民眾感興趣的內容。

      2.1.2 原子彈的概念和原理

      這一新式武器的中文名稱應是由atomic bomb翻譯而來,直譯為“原子炸彈”或簡稱為“原子彈”。從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其概念認知的變化:以《中央日報》為例,1945年8月,該報刊登標題含“原子彈”的文章21篇,含“原子炸彈”的文章16篇;1945年8月以后,該報刊登標題含“原子彈”的文章231篇,含“原子炸彈”的文章6篇。這說明,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的概念,“原子彈”相比“原子炸彈”更能被大眾廣泛地使用和接受。③實際上,原子彈爆炸時所發(fā)生的反應是原子核的裂變,而不僅是原子間的化學反應,所以從科學上看,稱其為“原子核彈”或“核彈”可能更為準確。但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原子”這一概念被廣泛接受。在曼哈頓計劃負責人格羅夫斯的回憶錄(1983年版)中,前言后的一段編者注表達了類似的意思,原文如下:“Throughout this book,the terms‘atomic energy’and‘atomic physics’have usually been used instead of the currently accepted‘nuclear energy’and‘nuclear physics’.The reason for so doing is that during the period with which this narrative deals the word‘atomic’was the one which was generally employed,as being more understandable in all areas outside the highly scientific.”參見:Groves L R.Now It Can Be Told:the Story of the Manhattan Project[M].New York:Da Capo Press,1983:25.

      原子彈對于當時的中國民眾來說完全是新事物,大部分民眾對于基本的物理、化學知識都還都不太了解。因此,科學文章介紹原子彈時,往往先介紹原子結構、元素等基礎知識,再涉及其他復雜的知識。

      1945年8月8日,《中央日報》社訊《原子炸彈威力空前,滅亡大雨將降倭上,美總統(tǒng)發(fā)表聲明各方震驚,盟國已獲控制和平之武器》中第一次提到原子彈的核心元素:“原子炸彈中并含有罕有之分子,即鈾是也。”[9]8月14日,劉宜倫①劉宜倫(1913-2009),1933-1938年赴美留學,先后獲得美國普渡大學電氣工程學士、工程碩士和哈佛大學通信工程碩士學位,1941年被重慶大學聘為教授。發(fā)表的《原子炸彈,激發(fā)不穩(wěn)定的U235分裂,無數原子分裂有極大威力,原子能的利用縮短了戰(zhàn)爭》是《中央日報》發(fā)表的第一篇介紹原子彈反應原理的文章。文章先介紹原子結構,然后解釋了為何要選用鈾元素(質子數目多,容易呈不穩(wěn)定狀態(tài)),以及U235這一同位素更容易被激發(fā)而發(fā)生裂變,還精確地指出天然鈾中U235和U238的含量比是1∶139,并介紹了提取U235的方法,最后展望了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潛力。[21]8月15日,施士元②施士元(1908-2007),192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抗戰(zhàn)時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發(fā)表《論原子炸彈》,介紹原子彈的能量來自鈾原子核的分裂,原子彈的研究是長期積累的結果。[22]8月20日,楊昌俊的長文《原子彈》介紹了國外學者研究原子轉變和核裂變的歷史,說明了鈾原子核分裂產生能量的原理。[23]8月23日《制造原子彈可用鐠代鈾》援引美聯社報道,美國在日本投放的第二顆原子彈是用鐠(今作“钚”)制成的,即钚也可以作為核反應原料(注:钚是由鈾制得的)。[24]9月4日,《原子炸彈是什么》是第一篇在《中央日報》上發(fā)表的外國學者介紹原子彈的文章。在該文中,加爾各答科學院納格努里博士(B.D.Nagcncuanury)介紹了原子彈的反應原理。[25]9月8日,廖清江的文章《重水·中子·原子炸彈》詳細介紹了重氫、重水和用來轟擊原子核的中子。[26]

      除了這些單獨的介紹文章,一些報紙也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持續(xù)供稿,以解答民眾對原子彈的疑惑?!渡陥蟆贰吨醒肴請蟆范加羞^這樣的嘗試。

      《申報》在《星期論壇》欄目邀請趙曾玨③趙曾玨(1901-2001),1924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電機系,192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電信工程碩士學位,抗戰(zhàn)時曾任浙江省電話局局長、交通部郵電司司長、上海市公用局局長等職。發(fā)表了系列文章,包括1945年12月9日的《原子能與中國之前途》;[27]1946年1月13日的《科學進步對于戰(zhàn)爭觀念之改變》;[28]1946年2月10日的《原子能之經濟價值》;[29]1946年6月11日的《原子彈防御問題》[30]。在《原子能之經濟價值》中,作者介紹:“物理學家發(fā)現速度較低的中子,反而比高速度中子來得有用,因為高速度中子,很快地穿過了物質,也許不發(fā)生作用,但是低速度中子徘徊逗留其間,常常會發(fā)生物質的蛻變”。[29]文章又介紹了用于制造原子彈的兩種主要元素鈾和钚的區(qū)別,還指出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所投原子彈的核裝藥是不同的,分別是鈾235和钚239,使用钚的成本更低。[29]

      《中央日報》第4期至第8期《科學周刊》連載了陳岳挺的長文《原子彈·原子能·原子戰(zhàn)》,文末致謝注明此文經中央大學物理學系施士元教授校閱。全文共列十個大標題、三十二個小標題,大標題分別列為“原子及核及中子”“原子能量的確定”“鈾原素及鋪原素”(今作“鈾元素及钚元素”)、“原子炸彈的制造”“原子炸彈的威力”“原子彈的防御法”“原子能量的應用”“原子動力的影響”“原子炸彈與戰(zhàn)爭”“原子時代的戰(zhàn)爭”。文末還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簡要的原子研究發(fā)展史。[31-35]

      2.1.3 原子彈的研究和發(fā)明過程

      有關原子彈的研究和發(fā)明過程,最早的報道見于1945年8月8日《中央日報》以及《新華日報》的社訊,簡要論述了陸軍部長史汀生的報告。[36-37]而筆者所見最詳細的相關內容,載于1946年1月13日及次日的《中央日報》,是李國欽和徐澤予發(fā)表的長文《為人類史開一新紀元:原子炸彈是怎樣發(fā)明的?》。文章首先指出,從中國發(fā)明火藥到后來各種炸藥的出現,“其炸力增加,但原理仍無二致”,而原子彈是由原子分裂產生能量,因此意義重大。作者聲明,文章內容以英美政府的報告為據,尤其是陸軍部長斯汀生(常作“史汀生”)的報告書。[38-39]

      原子彈研究工作的開端為“二十世紀開頭發(fā)現的放射性”,之后各國都在進行相關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德國正在抓緊研究原子彈,英美也不斷加深合作。1943年末,大量英國科學家移至美國,“將全部工作,集中于美國,以期收效神速”。[38]

      關于制造經過,文章介紹了從1939年末羅斯??偨y(tǒng)開始注意到原子能用于戰(zhàn)爭的可能性①有關事件中最著名可能也最有影響力的一個事件是愛因斯坦于1939年8月2日寫信給羅斯福總統(tǒng),提議加速原子彈的研究。,到1941年決定設立由萬尼瓦爾·卜施(常作“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主持的科學研究發(fā)展處②該機構成立于1941年6月28日,前身為成立于1940年6月27日的國家防務研究委員會(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NDRC)。(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OSRD),[40]并組建處理政策問題的五人委員會。1942年6月,委員會提議研制主要工作改歸陸軍部主管??偨y(tǒng)接納了此項提議,由陸軍部長指派陸軍準將③報紙原載格羅夫斯軍銜為“少將”。經清華大學游戰(zhàn)洪老師提醒,格羅夫斯在1942年9月被指定為曼哈頓工程區(qū)司令時軍銜為“準將”。葛羅扶斯(常作“格羅夫斯”)(Leslie R Groves,1896-1970)主持全盤計劃④這里的“計劃”是指美國陸軍部研制原子彈計劃,即曼哈頓計劃。。后又成立了軍事政策委員會,以布什為主席。文章也介紹了克林頓工廠和漢福德工廠,以及由歐本哈謀(常作“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負責的特別實驗室⑤此實驗室是為滿足集中研究需求而于1943年建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里發(fā)明出來的。。

      文章還介紹了原子彈研制計劃的保密情況,研制的具體工作分門別類,一般工作人員只了解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內容,僅極少數政府官員和科學家了解整個計劃。陸軍部長和陸軍參謀長向國會保證,有關開支為國防必需,因此國會不詳細追問個中細節(jié)。另外,新聞媒體方面也被要求對原子彈研制計劃保密。

      2.2 形式

      報紙上關于原子彈的報道,新聞占半數以上,以記敘性的新聞體為主,多位于報紙的二、三版。政界、學界撰寫的文章一般為敘述和議論結合,多列于報紙的評論版面和副刊版面。單從版面來看,不論是新聞消息還是記敘文、議論文,有關原子彈的報道多位于版面顯要位置。

      原子彈是民眾無法接觸到的軍事武器,又是新鮮事物,僅用文字難以介紹清楚。考慮到這一點,報紙在刊登文字內容之外還使用了公式、表格、圖片等豐富的表現形式來為讀者直觀形象地介紹原子彈的結構、試驗情況等,以滿足民眾的好奇心,并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如在《中央日報》陳岳挺的《原子彈·原子能·原子戰(zhàn)》一文中,作者使用了公式來表示鈾的分裂反應,又用表格介紹了原子彈對廣島和長崎造成的具體破壞數據及原子物理研究史。[31-35]

      《申報》也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報道和介紹原子彈。1946年12月1日刊載了原子炸彈的剖面圖來為讀者直觀地展示原子彈的結構,[41]消除讀者對原子彈“像高爾夫球一樣”等過于夸張的想象;1946年6月26日報道原子彈試驗時刊載了美國畫家雷登弗洛斯的畫作《原子彈試驗的假想場面》,[42]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1946年7月1日報道原子彈試驗時轉載了美國新聞處的圖片來指出此次原子彈試驗地比基尼島的地理位置[43]。

      3 原子彈知識傳播的影響

      在當時條件下,報紙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這些有關原子彈的報道令人震驚,也激起了民眾強烈的好奇心。楊昌俊在《中央日報》發(fā)表的《原子彈》一文中談到當時國人對原子彈的關注:“各地報紙,都以極大篇幅記載此消息。街頭巷尾,也莫不以此為談論中心?!盵23]

      其一,原子彈知識的傳播有其直接影響,即民眾學習到與之相關的物理、化學新知識,且因當時的歷史境況,是以一種感興趣的、主動的態(tài)度來了解。經過報紙對原子彈的介紹,民眾對原子彈的基本原理及相關問題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甚至也包括孩童①一位四年級的小朋友在《中央日報》的《兒童周刊》發(fā)表文章《我是顆原子彈》,將原子彈和飛機、坦克、大炮等進行對比。參見:我是顆原子彈[N].中央日報,1946-11-16(11).。還有作者在報紙上發(fā)表與原子彈相關的科學文化的文章。如東魯的《原子炸彈與國文試題》一文,由原子彈反思教育,對比國外造出原子彈等先進研究成果,中國高校還在用八股文考察、選拔學生,導致很多失學但對科學有興趣的孩子無法發(fā)揮才能。[44]又如《星期漫話》欄目有針砭時弊的文章《如果我有原子彈》,作者表示想把原子彈擲到上海,因為那里的官僚和資本家肆意享受,破壞了社會風氣和中國經濟。[45]這些科學文化的漣漪也反映出原子彈這一新鮮事物在當時的中國被民眾所了解。

      其二,正如原子彈研究不僅造出了原子彈,還有發(fā)現新元素②《申報》報道了《九五九六元素發(fā)現》,美國雪堡博士(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1999)在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研究原子彈的過程中發(fā)現了95、96號元素(即镅和鋦)。參見:九五九六元素發(fā)現[N].申報,1946-04-23(8).等諸多間接收獲,原子彈知識的傳播帶來的更多的是其他方面的影響。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科學與國防被綁定在一起,原子彈的報道促進了民眾對科學與國防的關系及科學重要性的認識。1945年8月9日的《新華日報》時評《從原子炸彈所想到的》開頭言:“原子炸彈的發(fā)明和初次使用,震撼了整個世界,科學革命與戰(zhàn)爭革命在同一天發(fā)生了?!盵46]1946年10月9日《中央日報》文章《如何促進國防科學》言:“無科學,即無國防,這句口號,在這原子時代更屬確實。”[47]1946年11月底,“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成立,檔案介紹該委員會時載:“國防部鑒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同盟國所以能獲最后勝利者,端賴各種新兵器之發(fā)明,及各項工業(yè)能配合軍事需要,而尤以原子能之使用,更收宏效。凡此種種,皆足證明科學與國防關系之重要?!盵48]《申報》在1947年8月4日開設《科學周刊》③自第二十一期(1947年12月22日)起,刊名改為《科學》,期次仍延續(xù)。最后一期(第四十六期)見于《申報》1948年6月28日第七版,主編劉咸發(fā)表??~《科學進步,永無止境》。副刊時發(fā)表的《創(chuàng)刊述旨》這樣寫道:“現在是科學世界,并且進入原子時代,兩顆原子彈的威力,提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是有史以來,科學發(fā)揮效能最顯著的一次。因此,戰(zhàn)后世界上一切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交通的新發(fā)展,莫不直接的,或間接的受了科學勢力的支配。例如原子彈的秘密未宣布,新興的野心國家就有所懾憚,未來世界的安全,和人類的幸福,都筑于科學的發(fā)展了?!盵7]對于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民眾,不僅通過報紙上有關原子彈的介紹認知到科學與國防的緊密關系,而且科學的重要性也隨之凸顯出來。

      其三,還有一些學者感慨時局,向政界和學界發(fā)出呼吁,增強了政界和學界對研制原子彈、發(fā)展原子核物理的重視。如《申報》發(fā)表的鮑石溪所作的《中國科學家組織起來!》一文,作者描摹了蘇聯工業(yè)和科學的發(fā)展盛況,而回看中國,“科學界的國地是冷靜的,實有不能使人滿意之處??茖W人才不是沒有的,弊在無組織,無資助,無鼓勵。個人力量有限,社團力量亦有限??茖W界因此不能振作,不能專心,不能有所發(fā)明,有所貢獻。于是我們落伍,于是談不上‘原子能’,更談不上原子炸彈了”?!拔覀內绮弧^趕上去’,力求國家科學化;研究新式武器,組織‘原子’研究社,從事‘起死回生’的科學斗爭,將來我們直接或間接地感受生存的威脅,或被淘汰,是在所難免的了”。[49]事實上,當時報紙上介紹原子彈知識的文章大多表達了要加強相關科學研究的呼聲,對國家重視原子彈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45年秋,經蔣介石特許,國民政府軍政部長陳誠和兵工署長俞大維開始籌劃派人赴美學習研制原子彈,最終資助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及六位青年學者④六人分別為朱光亞、李政道、唐敖慶、王瑞駪、孫本旺、徐賢修(徐為補選),其中朱光亞、唐敖慶、孫本旺三人在美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在美研究與學習。[50]1947年,“中央研究院”在制定次年工作計劃時,將原子核物理研究列為重點研究領域的第一項。[51]同年,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給國防部部長白崇禧和參謀總長陳誠寫信,“提議在北京大學集中全國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學者,專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學理論與實驗,并訓練青年學者,以為國家將來國防工業(yè)之用”,希望由國家撥款,在北京大學建立原子物理研究中心。[52]同年2月,錢三強在致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的信中也提出希望建立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心,同時說明建一小規(guī)模原子核物理實驗室所需設備費約五萬美金。梅貽琦回信稱:“蓋原子核之研究,實今日科學上最重要之工作,而國內尚少推進”,不但對錢三強的提議表示了贊成意見,還對五萬美元經費予以允諾。[53]后來,盡管由于美方干預、各機構及學者之間的矛盾、國民政府陷入困頓等多方面因素,[54]在北平建立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心的計劃最終夭折,僅有北平研究院于1948年9月在原鐳學研究所基礎上組建了原子學研究所①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設立于1932年1月,是國內最早設立的放射學研究機構。國民政府于1945年10月17日頒布的《北平研究院組織條例》中將該所改為原子學研究所,但因設備、資金條件限制,改組計劃并未馬上實施。,但是當時各方面對于研制原子彈、發(fā)展原子核物理的認識都達到了新的高度,也在人才培養(yǎng)和設備引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核科學家進行相關科學研究,并最終研制出原子彈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4 結語

      1945-1949年,《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和《申報》等主流報紙紛紛使用大量篇幅對原子彈轟炸事件和原子彈知識進行介紹,是多重背景作用的結果。這就是1937年中國遭受日本大規(guī)模侵略后,在蔣介石的推動下科學為國防服務成為戰(zhàn)爭時期的國家體制。同時,受這場戰(zhàn)爭影響,國人的屈辱感甚深,憂心中國國防的落后,因而對在戰(zhàn)爭中顯示巨大國防科學威力的原子彈給予極大關注。而且《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和《申報》等報紙亦重視向民眾傳播科學知識。

      當時《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和《申報》等及時地報道了原子彈的威力、反應原理、研究和發(fā)明過程等內容,對政界、學界和普通民眾都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通過報紙上有關原子彈知識的報道和討論,各界對原子彈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對研制原子彈、發(fā)展原子核物理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國人從報紙上學習到原子彈知識,加深了對科學與國防的關系及科學重要性的認識。政界感觸于“近代戰(zhàn)爭是科學戰(zhàn)爭”,[55]積極籌劃派人赴美學習研制原子彈,為相關研究提供援助。學界積極招攬和培養(yǎng)人才,在困難條件下努力添置研究設備,在建立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心一事上做了積極嘗試。

      在1945-1949年間,原子彈成為政界、學界、民眾共同關注的事物。民國報紙的相關報道不僅反映了這一時期政治、科學、社會的互動,也充分發(fā)揮了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文化的作用,對中國發(fā)展核物理事業(yè)起到啟蒙的作用。

      猜你喜歡
      中央日報威力原子彈
      絕密運送: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運載歷程
      文史春秋(2020年1期)2020-03-16 13:13:34
      徒手“撕開”原子彈
      《中央日報》對戰(zhàn)后南京審判的報道
      強震的威力
      左中右三報抗戰(zhàn)時期想象的共同體建構
      今傳媒(2016年5期)2016-06-01 00:06:49
      《資本論》廣告登上《中央日報》
      晚報文萃(2015年8期)2015-11-11 17:49:19
      小鏡子,大威力
      《中央日報》社長:國民黨最難當的官
      廉政瞭望(2014年12期)2014-12-15 16:51:31
      超級威力龍卷風
      學與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
      納粹德國原子彈計劃的失敗
      軍事歷史(1993年6期)1993-08-16 02:18:40
      资讯 | 申扎县| 梧州市| 蒙自县| 颍上县| 上思县| 武义县| 独山县| 灵璧县| 梧州市| 如东县| 高密市| 镶黄旗| 乾安县| 新蔡县| 沂南县| 新津县| 剑川县| 江山市| 嘉祥县| 伊川县| 平果县| 南溪县| 普兰县| 林州市| 察隅县| 阿城市| 咸丰县| 佳木斯市| 肃南| 九寨沟县| 福州市| 沙洋县| 武夷山市| 永昌县| 仁寿县| 临清市| 南郑县| 乌海市| 金乡县|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