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宏
薛 青
顏 麒*
南京文脈悠久,歷史上營建過大量園林[1],然因種種原因,保留下來的不多。煦園乃南京地區(qū)僅存的兩大古典園林之一,因附屬南京總統(tǒng)府而名揚天下。此園本為清兩江總督府西花園,在兩江總督府成為太平天國天王府和“中華民國”總統(tǒng)府時,一直為府內(nèi)的附屬花園。關(guān)于煦園的歷史,目前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錯誤的認識,本文擬就其性質(zhì)、營建、得名3個重要問題試作考辨。
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南京總統(tǒng)府)官方網(wǎng)站有一段介紹詞:“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2]”如此一來,煦園作為南京總統(tǒng)府中的附屬花園便可稱為行宮花園了。此說最早的提出者為朱偰(1907—1968),他在《江寧織造署與楝亭的關(guān)系》一文中說:“現(xiàn)在的江蘇省政協(xié)會址(長江路292號),是過去清朝的兩江總督府;而清朝的兩江總督府,又是就清朝‘江寧行宮’的一部分改建的;清朝的‘江寧行宮’,則又是就清初康熙時代曹寅的江寧織造署擴建的。[3]”此文將清代兩江總督府和江寧織造府聯(lián)系起來,還牽扯到江寧行宮,對學(xué)界影響頗深。陳從周[4]、潘谷西[5]等前輩均因循此論,認為煦園曾做過行宮花園。朱、陳、潘皆為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著名學(xué)者,使得此后開展的研究中,很多人有意無意地參考引用了他們的觀點。但是,如果仔細審讀相關(guān)文獻,會發(fā)現(xiàn)這一觀點與史實不符。
考康熙七年(1668年)《江寧府志》卷七《建置志》[6]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寧府志》卷五《建置志》[7](圖1),皆云:“總督部院衙門在府治東北沐府東門”“織造府在督院前。”志書將兩江總督府(“總督部院衙門”)和江寧織造府(“織造府”)分列2條,說明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志書中所言之“沐府”,即沐英家族府邸,沐英為明朝開國功臣,其子孫世襲黔國公(沐英死后被追封黔寧王,因此沐府又稱黔寧王府)。嘉慶《江寧府志》卷九《古跡中》明確記載:“沐府,今為督憲署。[8]240”督憲即總督之別稱。道光時期的上元(今南京)人管同在《繼園記》中也說:“國家既下江南,改黔寧王居為總督尚書之署。[9]”童寯(1900—1983)先生在寫于20世紀(jì)30年代的《江南園林志》中指出:“清兩江總督署之西園,本明初黔寧王沐英宅第。[10]”這是正確且有根據(jù)的。古人講究坐北朝南,南在前、北在后,志書明確講“織造府在督院前”,說明江寧織造府位于兩江總督府的南面,也就是說兩者南北相對,但絕非一處。
圖1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寧府志》書影[7]
檢核清《圣祖實錄》,康熙6次南巡至江寧時,均駐蹕“江寧府城”內(nèi)[11]第5冊:225;525;1042;第6冊:144;220;291,但具體駐蹕何處,沒有明確記載。又查康熙《上元縣志》,其卷二《恭紀(jì)南巡盛典》則記載明確:除第一次以“將軍軍門(即江寧將軍府)為行宮”外,其余5次均以“織造府為行宮”[12]。事實上,康熙時期,江寧織造府就有一座花園,這座花園前身叫楝亭,為曹璽任江寧織造時所建,后來其子曹寅以楝亭為基礎(chǔ)造了一座花園。需要指出的是,當(dāng)時江寧織造府只是康熙在江寧的臨時住地,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專用“行宮”,這也是《圣祖實錄》只記駐蹕江寧府城內(nèi)而無具體地點的原因。又,檢核清《高宗實錄》,乾隆6次南巡至江寧時,則均明確記載“駐蹕江寧府行宮”[11]第14冊:58;第15冊:743;第17冊:355;第18冊:58;第22冊:772;第24冊:78,且一般會在這里居住3~4天。這座“江寧府行宮”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時,兩江總督黃廷桂、安徽布政使兼江寧織造高晉等人以江寧織造府改造而成的。查嘉慶《江寧府志》,其卷十二《建置》有載:“江寧行宮……向為織造廨署,圣祖南巡時,即駐蹕于此。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行殿,有綠靜榭、聽瀑軒、判春室、鏡中亭、塔影樓、彩虹橋、釣魚臺諸勝。[8]258”可見,乾隆時期的江寧行宮花園較之康熙時期的江寧織造府花園更加精美。1984年在南京大行宮附近曾挖掘出一組完整的假山石基和一些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經(jīng)專家鑒定,這就是當(dāng)年江寧織造府花園的遺跡[13]。
要之,兩江總督府和江寧織造府雖然前后毗鄰,但絕非一處,兩府之附屬花園也便各自有別。既然康乾駐蹕的是江寧織造府,那么兩江總督府之煦園,就絕對不會是行宮花園。檢核《高宗實錄》,倒是有2次乾隆到尹繼善的兩江總督府的記載。一次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時:“(戊午)是日,駐蹕江寧府行宮,至庚申皆如之……(己未)幸兩江總督尹繼善署。[11]第17冊:355-356”另一次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四次南巡時:“(辛巳)是日,駐蹕江寧府行宮,至甲申皆如之……(壬午)幸大學(xué)士管兩江總督尹繼善署。[11]第18冊:58”但是乾隆這2次去兩江總督府,都只是臨幸參訪,并沒有在其中居住,因此煦園頂多只能算乾隆“御游”之衙署園林,但絕談不上是行宮花園。
關(guān)于煦園的早期營建,尤其成于何人之手,迄今尚無詳明的說法,成為一個懸案。查清代前期歷任兩江總督如于成龍《于清端公集》、董訥《柳村詩集》、張鵬翮《遂寧張文端公全集》、魏廷貞《課忠堂詩鈔》、高其倬《味和堂詩集》、趙弘恩《玉華集》、楊超曾《楊文敏公集》等,均無兩江總督府有園林的記載。
直到尹繼善《尹文端公詩文集》(圖2)中方有相關(guān)記載,其卷二有《題不系舟》詩,詩序云:“金陵使院西偏舊有室三楹,制如半舫。丙寅春杪,余葺而新之,顏其額曰‘不系舟’。[14]20”按,尹繼善(1695—1771),字元長,滿洲鑲黃旗人,曾“一督云、貴,三督川、陜,四督兩江”[15]10549,是清代累任積年最長的兩江總督。丙寅歲,時維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年春,尹繼善將兩江總督府西部的一處形如“半舫”的三間舊房修葺一新,并名之為“不系舟”。尹繼善的好友袁枚曾作《不系舟賦》,其序有云:“望山尚書再蒞兩江之四年……署之西,小園夾池,屋形如舟。公葺其舊而顏之曰‘不系’。[16]2”按,“望山”為尹繼善的號,他于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署兩江總督(這是尹第二次總督兩江,第一次在雍正朝),乾隆十一年正是任內(nèi)第四年。
圖2 尹繼善《尹文端公詩文集》書影[14]
尹繼善《尹文端公詩文集》各卷詩文按照寫作時間排序,在《題不系舟》之后,緊接著有一首《書室新成和皋聞見贈韻》,中有“還依新畫舫,另辟小壺天”句??梢?,尹繼善在新葺半舫形房屋(“新畫舫”)的同時,以此為基礎(chǔ)建造了園林(“小壺天”)。筆者認為,這便是兩江總督府花園的營建之始。按,尹繼善任川陜(陜甘)總督時,在西安督府中建有“一房山”園林;晚年入閣后,在北京還有乾隆御賜的“絢春園”,因此他在兩江總督府中修建園林,正是其一生喜愛園林的一貫行為。仔細審視尹繼善寫于園林初建時的《書室新成和皋聞見贈韻》及《又疊前韻》[14]21組詩,可看出,經(jīng)過尹繼善的營建,園內(nèi)一彎曲池,池上架一座小橋,池中有游魚、浮葉、白蓮,池畔建有草閣,栽有綠柳與垂楊;園中老樹、修篁、藤蘿、桃樹等植物雜陳,樹上小鳥鳴叫,亭、軒等建筑點綴其間,紅葉飄零在怪石之間,呈現(xiàn)出一番疏朗簡約的小園風(fēng)光。
這次營建,尹繼善除了重點新葺“不系舟”外,還將一面遮擋的墻體拆去(“礙眼墻初去”),使得視線能夠延伸到遠處的鐘山(“遙山翠可延”“鐘阜近相連”),并在最佳觀賞點造了一座望山亭(“望山亭畔-開筵”)。尹繼善號“望山”,人稱“尹望山”“望山公”,蓋源于此。不系舟和望山亭成為當(dāng)時園中最主要的建筑和景點。尹繼善在公務(wù)之余,常與諸同僚、友人閑詠其間,其《端陽小集劉皋聞因病初愈未至辱贈佳章依韻奉和》《望山亭閑詠仍用瞻園韻》《不系舟小集》《從魯見過同登不系舟賦贈即用前韻》等詩均作于這一時期,從其中的“亂花飛絮還經(jīng)眼,嫩柳新篁正及肩”[14]21“方唐迤北小橋東,荇藻香微送晚風(fēng)”[14]22“幾回散步小橋東,掉臂微吟立晚風(fēng)”“石磴崎嶇約共攀,每從鞅掌憶清閑”[14]24“寒梅欲放碧池頭,散步西園許暫留”“隔岸疏枝動晚風(fēng),紛紛葉落掃霜紅”[14]24-25等句,可略窺小園于春杪建成后,在夏、秋、冬三季的不同景致。
乾隆十三年(1749年)9月,尹繼善調(diào)任兩廣總督。3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閏五月又調(diào)回兩江總督,這是尹繼善第三次總督兩江。從他作于乾隆十六年冬的“園亭散步添吟詠,射圃開樽共笑言”[14]41和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的“穿楊疑在落花中,還登畫舫移前席”[14]41等詩句看,當(dāng)時兩江總督府花園中建有射圃。
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月,尹繼善調(diào)署陜甘總督,乾隆十九年(1754年)8月,又以江南河道總督兼署兩江總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10月,實授兩江總督,這是他第四次總督兩江。2年后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兩江總督府花園又迎來一次營建。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尹繼善著意修建了棲霞行宮,成為乾隆入江寧府城之前的駐蹕之處。尹繼善對棲霞山非常喜愛,多次跟同僚和友人前往游賞賦詩。袁枚陪同尹繼善在棲霞山游玩后,對自己的隨園休整一番,欲跟棲霞比勝,還請尹繼善題寫了“小棲霞”齋匾。在袁枚修治隨園的同時,尹繼善也對兩江總督府花園進行了營建,其《春日同松巖福將軍彤庭五都統(tǒng)往游攝山仍用贈松巖韻》中“西園也有湖山意,好坐濃陰一把杯”句下有注:“署內(nèi)小園亭榭將成,有看花之約。[14]78”從排序推算,此詩作于乾隆二十三年春天,“亭榭將成”說明尹繼善正在對兩江總督府花園進行改擴建。這次整修約在年內(nèi)完成,經(jīng)過改造,花園面貌煥然一新。尹繼善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所作的《己卯春予新葺小園頗有湖山之意陳光岳贈詩六章依韻和答》[14]79-80《和袁子才游新葺西園見贈韻》[14]80《用前韻寄懷松巖將軍》[14]80等詩篇均有對這一時期園林的細致描寫,從其中的“聊架數(shù)椽依碧池,別開生面傍西墻”“又從亭畔起回廊”“丘壑乍開三面景”“卜筑從平地”等句來看,當(dāng)時園內(nèi)新添了很多建筑。又,其中有“暢觀到處是巖阿”“不遺片石殷勤置”及“時疊山成山”等句,可見園內(nèi)還涉及疊山工程。按,我國古典園林在晚明清初造園理論全面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至乾隆時期造園實踐臻于歷史高峰,在造園諸藝中,疊山尤為重要,當(dāng)時的著名造園家計成、張漣、戈裕良等無一不是疊山高手。尹繼善亦對疊山頗有興致,也擅于疊山,他任川陜(陜甘)總督時,在督府中便疊有一座假山:“余于西安使署中疊石成山,東西聳峙,仿佛太華終南。[14]30”從其《用袁子才韻留別陳光岳并柬幕中諸友》詩中“構(gòu)得西園數(shù)畝宮,峰巒層疊似高嵩”[14]101句來看,這次兩江總督府的疊山規(guī)模當(dāng)亦不小。李棠有一首《送尹望山相國由兩江入閣和袁簡齋韻》詩,中有“老圃千重石,盡是明公手自堆”之句,下有注:“幕府假山,俱公手堆。[17]”(圖3)可見,這些假山還是尹繼善親自堆疊而成。經(jīng)過這次休整,園林建筑的增修和園林假山的堆疊,兩江總督府花園變得更為完整和精美了。袁枚在游玩后寫詩描繪:“不系舟如舊,亭臺事恰更。添廊通雨路,分竹散秋聲。石罅憑心造,窗虛碧瓦明。公余射雕處,楊葉與云平。[18]300”江蘇學(xué)政劉墉還從壽州帶回3只鶴,被尹繼善圈養(yǎng)于園內(nèi)的清風(fēng)、碧云2亭之間。尹繼善在余后的幾年任期內(nèi)常在園中宴會同僚和友人,留下諸多詩篇,直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9月入閣進京。
圖3 李棠《思樹軒詩稿》書影[17]
總之,經(jīng)過兩江總督尹繼善在乾隆十一年的初建和乾隆二十三年的擴建2次營建,兩江總督府花園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由簡而繁的變化。
兩江總督府花園得名“煦園”,目前主要有“明漢王說”和“清英和說”2種說法?!懊鳚h王說”認為,兩江總督府前身為明代漢王府,而明代漢王名叫朱高煦,故取“煦”字作園名。然考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職官志》:“織染局系明漢王高煦府第,故相沿稱為漢府。[19]”又嘉慶《江寧府志》卷八《古跡上》:“漢府,今駐防城西華門尚衣局,本漢府舊址……后為織局。[8]230”說得很清楚,建在明代“漢府舊址”上的是尚衣局(織染局、織局),根本不是兩江總督府及煦園。尚衣局(織染局、織局)就是江寧織造府(“織造衙門”)轄管的專門負責(zé)生產(chǎn)的廠房,據(jù)考古研究,其位置大約在江寧織造府的東面不遠處,即今江寧織造博物館附近的科巷一帶[20]。因此,明代漢王府跟兩江總督府沒有關(guān)系,“明漢王說”屬無稽之談。
“清英和說”認為,“煦園”二字出自清嘉道時期的軍機大臣英和的手筆,此人乃著名書法家,號“煦齋”,故以為名。此說影響較大,不得不辯。較早提出者為著名史學(xué)家周一良,其對英和《恩福堂筆記》的讀書題記有云:“《恩福堂筆記》,英和,號煦齋,總督兩江時于署中建煦園。玉山老人在兩江任,從兄煦良生于署中,因取為名,為此書作者與我家淵源也。[21]”此條題記中提到的玉山老人,即周馥(字玉山),是周一良的曾祖,乃光緒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1906年)的兩江總督,曾孫周煦良(周一良從兄)出生于兩江總督府內(nèi),故以煦為名??贾莛ァ队裆皆娂?,正有一首作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煦園早春》詩,詩序有云:“兩江督署中有園名煦園,聞因英煦齋相國督兩江時而作。[22]”蓋此當(dāng)為“清英和說”的最初源頭。然而,周馥所言只是他聽“聞”之說,其實并不可靠??肌肚迨犯濉び⒑蛡鳌穂15]11409-11412及英和自撰《恩福堂年譜》[23],英和其實根本沒有做過兩江總督,甚至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北方活動,唯嘉慶六年(1801年)充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為其僅有的南方之行。是年6月,英和以署理藩院左侍郎身份充任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受雨水所阻,在8月秋闈之期方匆匆趕至江寧,9月閱卷放榜,10月回京復(fù)命,也就是說英和在江寧前后住了2個多月。又檢核英和《恩福堂詩鈔》,其中《留題金陵》《游棲霞》《蒙恩調(diào)任戶部左侍郎恭紀(jì)》[24]等詩寫于這一期間,但仔細審讀,卻并無任何在兩江總督府住過的信息。事實上,江南鄉(xiāng)試向為世人矚目,眾目睽睽之下,按清代科場回避條例,英和作為主考官只能住在江南貢院中專供考試官員居住的房間里,不必也不能居住在別處①。況且,英和的書法即便再好,當(dāng)時身份是正二品的部院侍郎,而兩江總督為從一品,時任兩江總督費淳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比起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進士的英和,無論資歷還是地位都要高,在古代森嚴(yán)官僚等級觀念下,費淳怎會請英和在兩江總督府中題字并額懸于園門之上?倒是有一位嘉慶十年至十四年(1805—1809年)的兩江總督鐵保,生平與英和極其相似,且亦是著名書法家,相較于英和更有資格及可能題寫煦園之名,但筆者檢核鐵保《惟清齋全集》[25],并沒有關(guān)于煦園乃至兩江總督府花園的任何記載。
事實上,乾隆時期,在尹繼善任上,兩江總督府花園又稱“西園”。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尹繼善已去世6年,袁枚重晤尹繼善的三子慶玉(字璞齋),作詩有云:“西園舊是君家物,早晚還君望正長”,慶玉和詩中亦有“畫舫西園慚倒屐”[18]585之句。又考百齡《守意龕詩集》卷二十八《題青燈有味圖》,詩序有云:“倩錫山老人華冠寫其意于金陵節(jié)署之不系舟。[26]”又,蔣攸铦《繩枻齋詩鈔》卷十二《七月初三日入金陵節(jié)署》詩有“舟原不系身如寄”句,下注:“西園有不系舟額。[27]”百齡和蔣攸铦分別是嘉慶十六至二十一年(1811—1816年)和道光七至十年(1827—1830年)的兩江總督,說明在嘉道時期,兩江總督府花園仍僅稱“西園”,并無“煦園”之名。
甚至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重建兩江總督府,府內(nèi)花園仍不稱“煦園”。檢《曾國藩日記》有載:同治十年(1871年)11月22日,“是日移居新衙門,即百余年江督舊署……惟西邊花園工尚未畢,雖未能別出丘壑,而已備極宏壯矣。[28]”按,西花園隨兩江總督府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一起破壞,同治十年(1871年)初曾國藩在原兩江總督舊址上重建督署,年底建成,故日記有“移居新衙門”的記載,當(dāng)時新督署主體部分已完成,但是“西邊花園工尚未畢”。又據(jù)曾國藩小女兒曾紀(jì)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國藩在家人的攙扶下,“至署西花園中散步?;▓@甚大,而滿園已走遍,尚欲登樓,以工程未畢而至”[29]??梢娭敝猎鴩攀赖漠?dāng)日,督署西花園工程仍在進行。又考同治《上江兩縣志》卷十一《建置》:新總督衙署于“(同治)十年正月開工……十一年四月工竣。[30]”可知至同治十一年4月,包括西花園在內(nèi)的兩江總督府全部新建工程方告完工。金陵學(xué)者汪士鐸與曾國藩相交甚多,在督府重建時寫有《新建兩江督署謝定星文》和《督署花園完工謝定星文》[31]2篇告祭文(定星為二十八宿之營宿,與建筑營造有關(guān)),前文明確記載寫于“同治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后文沒有明確日期,推斷當(dāng)寫于同治十一年4月花園完成之時。
從上述曾國藩日記、曾紀(jì)芬回憶錄和汪士鐸祭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dāng)時兩江總督府園林只稱“西邊花園”“署西花園”“督署花園”,倘若花園已有“煦園”之名,焉能不提?尤其汪士鐸的《督署花園完工謝定星文》,乃是向上天祈告而作,倘若花園已有“煦園”之名,又焉能不告?江寧布政使署跟兩江總督署一樣,都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毀于戰(zhàn)火,后來重建時,時任江寧布政使李宗羲在同治八年(1869年)所寫的《江寧布政使署重建記》中就明確說在“署之西偏瞻園故址”[32]重建園林。此外同治《上江兩縣志》卷十一《建置》“總督衙署”條下只說“又花園廳樓亭閣”,但“江寧藩司衙署”條下則明確說“又舊制瞻園已圯”云云[30]。蓋因“瞻園”之名早已有之,故文獻明載,而曾國藩、曾紀(jì)芬、汪士鐸不提“煦園”,理由只有一個,即兩江總督府花園尚無“煦園”之名。
那么兩江總督府花園到底何時稱“煦園”呢?檢核晚清時期兩江總督的詩文集,同治十二至十三年(1873—1874年)的兩江總督李宗羲有一封《復(fù)彭雪琴侍郎書》,有云:“請公即住敝署煦園,地甚幽靜,可以閉門謝客。[33]495”(圖4)這是目前筆者搜檢到的最早明確提到兩江總督府之“煦園”的記載。這封書信為李宗羲寫給彭玉麟(字雪琴)的,當(dāng)時彭玉麟奉命巡閱長江完畢,李宗羲邀請他到兩江總督府之“煦園”來靜養(yǎng)。又查李宗羲《續(xù)述》載:同治十三年3月“彭雪琴宮保巡江過寧,留住署中,與談兵事,旬余始去。[33]46”可以看出,李宗羲此信當(dāng)寫于同治十三年3月或稍前。由此可推,煦園之得名當(dāng)在曾國藩去世的同治十一年2月至李宗羲寫信的同治十三年3月之間。
圖4 李宗羲《開縣李尚書(宗羲)政書》書影[33]
光緒時期,兩江總督府之“煦園”便頻頻出現(xiàn)在時人筆下了。沈葆楨是光緒元年至五年(1875—1879年)的兩江總督,其在《復(fù)李元度》(光緒二年)《復(fù)彭玉麟》(光緒二年)《致林壽圖》(光緒三年)《復(fù)彭玉麟》(光緒四年)《復(fù)丁日昌》(光緒五年)等書信中幾乎年年提及煦園[34]。光緒五年,胡恩燮的愚園死了一只鹿,沈葆楨還將煦園中的3只鹿遷移了過去[35]。修竣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兩淮鹽法志》,卷十三《圖說門》亦明確記載: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署的“后樓廳之西為煦園。[36]”光緒后期,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時,煦園常有客造訪。光緒二十年(1894年)12月,王闿運來訪:“與兩生夜游煦園,登三臺乃還。[37]”光緒二十一年(1895)8月,袁昶來訪:“謁見督部南皮師,飯于煦園西小閣中。[38]”降至民國,兩江總督府成為總統(tǒng)府后,煦園又迎來新的歷史,則是后話了。
綜上所考,1)由于康乾所駐蹕的是江寧織造府,而非兩江總督府,因此煦園不能稱為行宮花園;2)兩江總督府花園成于乾隆朝兩江總督尹繼善之手,經(jīng)歷了乾隆十一年和乾隆二十三年2次營建,第一次花園從無到有,建了不系舟、望山亭等景點,第二次花園由簡而繁,增添了諸多建筑,并由尹繼善親手堆疊了巨型假山;3)煦園跟明代漢王朱高煦和清代英和(字煦齋)并無關(guān)系,其得名在清同治重建之后,具體時間在曾國藩去世的同治十一年2月至李宗羲寫《復(fù)彭雪琴侍郎書》的同治十三年3月之間。
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拍攝或繪制。
致謝:本文承蒙匿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謹致謝忱!
注釋:
①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唐起,經(jīng)上千年發(fā)展,至清代已相當(dāng)完備。江南科舉競爭激烈,尤為世人關(guān)注,曾在順治四年(1647年)和康熙五十年(1711年),發(fā)生過2次比較大的科場案。尤其康熙江南案,不僅查出主考官受賄舞弊,還牽扯到兩江總督噶禮,后經(jīng)過康熙命六部九卿與三司反復(fù)審查,方水落石出,噶禮被革職,涉事考官或革職或處斬。此案審理達一年之久,過程驚心動魄,朝野震驚。以英和的處世能力,當(dāng)不至于在眾目睽睽之下,作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