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女兒在藝術班有個好朋友,最近她的這個好朋友做了微整,顏值提升后,幾次站在了舞臺的中央。這讓容貌普通的女兒以為整容可以改變?nèi)松?,于是也想去整。對此,我是非常不贊成的,但又怕斷然拒絕會傷害孩子。請問,我該怎么做才能打消女兒的整容念頭?
于女士
答:擁有美貌,對走藝術之路的孩子來說,也許是個加分項。但相較于美貌,真正能夠讓人站在舞臺中央的一定是她的能力。孩子年幼,看問題不全面,當她想學別人去整容時,父母該怎么做呢?
⒈讓孩子正確評估整容風險
孩子想整容,是因為在網(wǎng)上、生活中看到,一些丑小鴨依靠整容變成了白天鵝,卻全然不知這背后需要付出的代價。一是整容需要一筆不小的經(jīng)濟支出,二是手術后可能出現(xiàn)不良反應,整容變毀容的案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
父母要讓孩子全面了解整容行業(yè),不光看其好的一面,還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假如最差的情況出現(xiàn),問問孩子能否接受。
⒉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外表
人的容貌各不相同:有人單眼皮,有人雙眼皮;有人嘴唇薄,有人嘴唇厚;有人顴骨高,有人顴骨低……這是個人特征,也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標識。除去影視劇中的偶像,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神顏”的人少之又少,絕大部分人都很普通,但這就是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的外表都不能接受,那還能開心地生活嗎?
⒊讓孩子擁有自信
整容只能改變外表,無法改變內(nèi)心。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顏值,而是實力。在某些行業(yè)、某些時候,顏值有助攻作用,但是真正能夠定乾坤的仍是實力。何況外表的美只是曇花一現(xiàn),而內(nèi)心的豐盈才會長久。就是說,實力帶給人的是自信,是由內(nèi)而外煥發(fā)的光彩。而美貌帶給人的是優(yōu)越感,且是暫時的。就算再美貌,如果沒有上進心,不僅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還有可能成為別人追逐的獵物,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我相信,如果您女兒了解了整容的風險,明白顏值普通而內(nèi)心強大的人也很美,她一定會打消整容的念頭。
過去的孩子
為啥心理問題不多?
問:上周五,在孩子們睡下之后,媽媽群開始活躍起來。群里有個媽媽說,她兒子因為抑郁癥休學了。孩子生病后,她非常痛苦,不斷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了,同時也深感現(xiàn)在的孩子太脆弱。她說,我小時候,我媽對我的要求更嚴,動不動就打我,我也沒抑郁??!
她的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過去,我們課堂上被老師罵、回家被家長打是家常便飯??晌覀?yōu)槭裁淳湍茼樌高^去,沒出什么大的心理問題呢?
曹女士
答:這和我們那會兒總有釋放的出口有關。被老師罵了,課間出去瘋跑一圈;被家長打了,擦干眼淚去找小朋友玩到天黑。我們小時候,課間、周末,玩耍的時間多,內(nèi)心的壓力得到疏解,所以沒那么容易被壓垮。而且我們小時候沒有電腦、手機等,跟大自然的接觸更多,而接觸泥土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很有好處。因為泥土里含有多種益于人體的菌群,而玩泥巴是治療抑郁癥的輔助手段之一。
而現(xiàn)在的孩子是怎么度過一天的呢?我以我兒子的一天為例:
早上6:40起床,然后吃早飯。7:10出門上學。上午,早讀+四節(jié)課,中間有出操。但學校出于安全考慮,課間不讓孩子跑出去玩。中午12點吃飯。飯后,學校還是出于安全考慮,不允許孩子出去玩。一般會安排孩子休息一會兒,然后做口算、測單詞或者讀課文。下午,上兩節(jié)課,3:30放學。全天佩戴口罩。整整一天,除體育課和做操外,孩子幾乎沒有機會下樓。而體育課和做操也不是能撒歡兒玩的。放學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天已經(jīng)黑了或者該吃晚飯了。
我們上班,隨時可以起來接水或者上個廁所。下午困了,可以走個神兒或者和同事聊幾句閑話。而學生不行。他們上一天學真的挺累,有時晚上還要上一些線上或線下的課。弦松了彈曲子會走調(diào),但弦繃得太緊也不行,會斷。
如今,讓孩子像我們過去一樣放了學就瘋玩,這不現(xiàn)實,畢竟他們有量化的指標要完成。但是家長要理解孩子的苦處,有意識地給孩子減壓,要給他們安排更多的情緒出口,讓他們可以釋放壓力。比如,學業(yè)再緊張,雙休日也只安排一天學習,另一天就讓孩子玩,最好能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這樣,不光對孩子的眼睛好,對他的心理健康更好。畢竟,眼睛重要,而心不被蒙住更重要。
責罵孩子,
能讓他長記性嗎?
問:最近一個月,我兒子上學不是忘了帶課本,就是忘了交作業(yè)。我用難聽話罵他,可他還是不長記性,屢屢犯錯。難道是我罵得不夠狠,沒有刺激到他?
崔先生
答:孩子一犯錯,家長就責罵孩子,家長的邏輯是:要是孩子覺得難受丟人,下次就不會這么做了。這個邏輯貌似有理,其實無理。
家長以為責罵孩子,就是在批評、教育孩子。殊不知,你教育孩子的最初動機卻因為個人情緒的涌動而變了味,或添油加醋,或上綱上線,或喋喋不休。此時,孩子受到的羞辱遠遠大于教育,不管家長說得對不對,孩子都聽不進去,而且有抵觸情緒??梢哉f,用難聽話羞辱孩子,貌似在教育孩子,其實根本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完全是家長自欺欺人的假動作。
孩子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感。難聽話會讓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羞恥感,出于自我保護,他會啟動心理防御機制,將這強烈的情緒排除在意識范圍之外。對于這件事,他只記得爸爸批評他了,可爸爸說的啥他不知道。家長的火力越猛,孩子體會到的羞恥感越強,啟動的防御機制越原始,越記不住家長說的話。長此以往,孩子的錯誤不僅得不到改正,其自信心、自尊心還會大大降低。所以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要再說難聽話,而要——
1.把人和事分開
錯誤行為是錯誤行為,不要與人關聯(lián)起來。把人與事分開看待,家長才不會夸大其詞、上綱上線、言辭過激,同時孩子也不會看低自己,從而聽從父母的教導,把注意力放在錯誤行為上,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2.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很多家長對孩子抱有完美期望,一旦期望落空,便感到巨大的失落,并口不擇言。其實,家長不妨將心比心,回憶一下自己被人羞辱后的心情,切身體會孩子的處境,方能停止對孩子做出過激行為。
3.聚焦“應該怎么做”
孩子犯錯被父母羞辱,孩子的思考就從“錯誤行為”轉(zhuǎn)移到了“盡快結束羞辱”上。所以,想讓孩子改正錯誤,家長要做的不是羞辱孩子,而是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并和孩子制訂具體、可行的方案。
家長要牢記:羞辱是永遠不會讓人長記性的。
【編輯:楊子】